分享

大黄研究集锦

 jctaixu 2013-10-28

古方正药 --- 大黄研究的继承与创新

    大黄,古代亦称黄良,言其疗效良好,性质良好也;又称将军,言其能戡定祸乱,是救民于水火的将帅,并将大黄、人参、附子、生地称为中药的四大金刚。现就大黄应用的历史与现状简介如下:
  
  一、历史回顾   
  1.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以他的超群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我国历代的医家推崇为医圣。他创立了36张大黄复方,如: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茵陈蒿汤……,沿用至今,久盛不衰。这36张大黄方剂组合有法,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其结构严谨,用药精练,变化灵活。既可主下瘀血,又可行气消胀;既可用它下肠胃之宿食,又可利肝胆之湿热;既可止吐衄,又可化无形之痞满。上可止呕,下可止痢,可缓可峻,能温能清,所以用大黄治病的范围极为广泛。 
  2.华佗治病,用药不过几种,针灸取穴也不过几处,但疗效极高,针对性、准确性极强,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在《中藏经》一书中,共载方62张,其中应用大黄的就有15张,约占遗方的24%,可见华佗对大黄的重视。 
  3.唐代的孙思邈知识渊博,懂药识药,为我国的医药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尊称为药王。他在继承张仲景处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扩大了大黄治病的范围。如他用大黄来治疗不育症、月经紊乱、消渴(糖尿病)、乳痈、耳聋齿痛、痔疮等等,还创立了许多外用大黄方剂如洗汤方等。这位药学专家十分重视大黄的产地问题,认识到自然条件不一,如日光、温度、湿度、降雨量、风势、土壤结构和质地的差异,会影响大黄的药效,同时他对大黄的炮制方法也有研究,首次将大黄炙成大黄炭来治病,还将大黄作为预防疾病的药物来应用,如用大黄、防风等配制成屠苏药酒,当时各地传染病流行,很多人把屠苏酒奉若神明,把它神化到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的地步。 
  4.宋代王怀隐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中有许多含有大黄的复方及单味大黄治病的方法,在中医药史上第一次提出不论阴黄或阳黄都可用单味大黄治疗。宋代名医张之河也是应用大黄的能手,他提出了养生当论全补,治病当论药攻、通下才可以补虚的观点,并明确指出:阴虚则补之以大黄、硝石……
  5.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特别强调大黄是一味入血分的降火要药,是泻血分伏火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 
  6.明代末年,杰出的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在治疗传染病的丰富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大黄的重要性,明确地指出张仲景所创立的承气汤其功效皆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大黄是一味可使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皆通的要药,而且他在实践中总结出:瘟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心黄,腹痞满,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他治疫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认为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其祛邪之法,重视攻下,尤其推重于大黄,主张急证急攻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并明确指出大黄乃为逐邪之要药,并非专为解除结粪,并告诫医者注意逐邪,勿拘结粪凡下不以计数,有是证则投是药,勿中道生疑,不敢再用,以致留邪生变。这种有邪必逐、除寇务尽的观点,也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7.清代名医叶天士,在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应用大黄的重要体征之一是最紧要者莫过于验舌或黄苔或如沉香色或灰黄色或中有断纹者均可用大黄。他认为湿热病者不论表邪罢与不罢,但兼是症,即可用大黄泻之。” 
  8.清代名医吴鞠通对大黄的应用在许多方面也超越了前人。他认为只要脉息沉数有力也可作为应用大黄的指征。他共创制了以大黄为主的7张新承气汤方剂,至今仍在应用。 
  9.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大黄也有较深的研究,发展了大黄清热解毒的药性,认为大黄善解疮疡热毒,治毒尤有特效:疔毒甚剧他药不效者,当重用大黄以通其大便自愈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他举例说,愚在籍时,曾至邻县治病。其地有杨氏少妇,得奇疾,赤身卧帐中,其背肿热,若有一缕着身,即觉热不能忍,百药无效……,言系阳毒,愚用大黄十斤,煎汤十碗,放量饮之,数日饮尽,竟霍然全愈。

  二、现代研究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黄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大黄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如成都、南京用大黄治疗尿毒症的研究分别获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新清宁片(单味熟大黄)的开发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王永炎院士、王宝恩教授等关于大黄治疗脑血管意外及消化道急症的研究均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吴咸中院士等最早开展了用大黄复方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已获得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奖;天津王今达教授用大黄复方中西医结合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研究,将大黄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南京陈琼华教授10余年来一直从事大黄的生化研究(主要是蒽醌类与大黄多糖);北京楼子芩院士对大黄的生药与药理研究,多次获部级科技成果奖;北京张启元教授等用大黄复制虚证动物模型及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肝炎等动物模型的研究达到了亚细胞水平;大连医学院裴德恺及天津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等都对大黄的实验研究与制剂研究作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近10余年来,出版介绍大黄的书籍已有7本之多,领先于其他所有中药,在杂志上发表有关大黄的论文之多也占所有中药之首。对于大黄产品的开发利用也领先于其他中药,去年一种以大黄为主的保健药全年销售额达到11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大黄神奇功效的生动体现。

 

将军之药--大黄
  2004-3-4 15:45:58 
    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已久,始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因其色黄,故名。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千金方》称大黄为锦文大黄;《吴普本草》称大黄为黄良、火参、肤如;李当之《药录》称其为将军;而《中药材手册》则称之为川军。
  功能主治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淤,清利湿热的功能。广泛用于治大便秘结、痈肿、疔疮、目赤肿痛、痄腮、喉痹、牙龈肿痛、血热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淤血经闭、产后腹痛、跌打损伤、湿热泄痢、黄疸、水肿、中风痰迷等等,有荡涤胃肠,推陈致新,安和五脏之功。
  在复方中成药里,大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方中成药有801种。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骨伤各科多种疾病,为多用途的常用中药。现代临床报道大黄可用治急腹症、消化道溃疡、胃炎及急性菌痢、肠炎、中毒性肠麻痹、肠伤寒、外科手术后腹胀、急性肝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血脂异常症、肥胖症、各种出血、扁桃体炎、腮腺炎、乳腺炎、闭经、排卵功能失调、外阴溃疡、宫颈糜烂、烧伤、冻伤、带状疱疹、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抗凝状态、糖尿病肾病、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新生儿脐炎等等。
  毒副反应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大黄也不例外。其主要副作用是,服用过量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昏、腹胀、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另外,因大黄含有可引起腹泻的成分蒽醌,长期服用,可导致继发性便秘。
  配伍特点
  如何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大黄,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用大黄治疗便秘,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通过不同的配伍,可治不同类型的便秘,如与人参、黄芪等同用,可治疗气虚便秘;与当归、白芍等同用,可治疗血虚便秘;与麦冬、天冬等同用,可治疗阴虚便秘;与附子、干姜等同用,可治疗阳虚便秘;与木香、槟榔等同用,可治疗食积、气滞便秘。
  增效减毒,是中医配伍用药的精髓,首载于《伤寒论》的麻仁丸,便是运用了这一中医理论的精髓。麻仁丸是由大黄与枳实、厚朴、芍药、杏仁、麻仁同用的复方泻下药,是治疗热结津枯、肠燥便秘的首选药物,使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长盛不衰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大黄是临床常用中药中的璀璨明珠之一。
  禁忌人群
  大黄其性苦寒,易伤胃气,故脾胃虚弱者慎用;另外,大黄其性沉降,且善活血化淤,故孕期、哺乳期妇女也应慎用。

 

 

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治病无功谈大黄的通、补功效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英98  汤自立  

提要  药物均有偏性,临床用药贵在辨证论治,否则,人参滥用可成药,大黄用之得当亦为药。试就大黄以通为补、抗衰延年进行讨论。

关键词  人参  大黄  通补

    大黄的临床应用在《武威汉代医简》中已有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继而历代医家对大黄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中药学》介绍大黄:大黄苦、寒,其性沉降,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传统上多用于: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2.血热妄行之吐衄,火邪上行之目赤咽痛。3.热毒疮疡,肠痛腹痛。4.瘀血经闭,瘀血肿痛。5.湿热黄疸,湿热淋证等。由于大黄的化学成分复杂,一味大黄犹如一张大复方,如辨证精当,组方合理,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但世故人情,皆喜补而畏攻。

    有的医生为迎合人们喜补心理,不辨虚实,大投参茸,以致无病添病,有病加重,甚至形成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治病无功的偏见。《内经》曰:六腑以通为用。故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每时每刻都要保持通畅、平衡,否则疾病生焉。大黄攻积导滞、推陈致新,以通为补、抗衰延年之理就在于:

1攻积泻滞、推陈致新六腑以通为用。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饮食物和水液。其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若六腑不能泻而不藏,可导致水谷糟粕停滞或积聚,进而影响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以及代谢物的传导、排泄。由于六腑之病多为实症,治疗以通降为大法。清代医家张石顽认为大黄其功专于行瘀血、导血闭、通积滞、破癥瘕、消实热、泻痞满、润燥结、敷肿毒,总赖推陈致新之功。践之临床,凡实热积滞、燥热内结的脘腹痞满胀痛,大便干燥秘结,宿食胀气的阳明腑实证,可用大黄攻积通便,泻下清腑。因疾病之发生发展,是邪正相争的过程,邪盛则病进,邪衰则病退。大积大聚,下之则癥瘕去而气血调;大秘大坚,下之则燥屎去肠胃洁。病实邪盛用大黄,就是泻其实邪,加速人体内代谢物的传导,及时清除肠腔内细菌及毒素,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张子和曰:邪去而元气自复。大黄推陈致新,其实质就在于去陈垢而生新,排除体内糟粕而利于创造新的物质。

2以通为补、抗衰延年

2.1古代以通为补文献
《内经》一书,惟气血通流为贵。……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盉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大积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坚,下药乃补药也。”(张子和《儒门事亲·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十六》)“邪气有余,壅滞不通,去其滞气,则正气自行。”(周学海《周氏医学丛书·脏腑药式·通滞》)“攻贼即是安民,驱邪即以养正。”(《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古今医论》)

2.2腑气不通致老衰,以通为补可延年
人之衰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抗衰老理论大多立足一个,治疗偏于,经临床验证,对者用是有疗效的。但是,亦可致衰,胃肠积滞,腑气不通之大便秘结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的生命活动及生长发育均有赖后天水谷之精微濡养,水谷之精被各脏腑器官吸收后,其糟粕下传大肠排泄。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若腑气不通,传导失常,则糟粕停滞积留,久之必大便秘结难下,毒物复被自身吸收,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而促进早衰。现代医学认为便秘的危害不但在于它能使多余的脂肪停滞体内,还会使肠道内病菌毒素过剩,胃肠内菌群失衡,人体免疫能力下降。除胃肠道常见的疾病和某些急腹症外,便秘严重者还促使衰老,引发癌症。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瘀血停于经络,必得大黄以豁之。”(《雷公炮制药性解》)笔者认为大黄攻下之力虽猛,然有病则当用之。对体质许可的腑实热症患者,用大黄直达病所,使肠道蠕动增强,热毒积滞从大便中及时排出,令邪有出路,陈盉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荣卫昌,此即邪去正复,以通为补之理。汉代王充说得更明白: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渣滓。可见大黄对抗衰延年颇有益处。

3大黄现代药理及名老中医服用大黄抗衰老经验

3.1大黄现代药理
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陈可冀教授主编的《新编抗衰老中药学》第三篇第一章传统延缓衰老植物药就列入大黄。该章对大黄现代药理介绍有:延长动物寿命和抗氧化作用:大黄能显著延长实验性高脂血症豚鼠的寿命。
……大黄具有清热、抗菌、抗病毒、抗癌、健胃、利胆、保脾、强心、抗高血压、止血、活血、降低血脂、减肥、增加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大黄是个有希望的延缓衰老和治疗老年病的中药。

3.2名老中医服用大黄抗衰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朱良春以其亲身之体验,认为大黄确有推陈致新、延缓衰老之功。朱老一度血脂偏高,同时伴有冠心病及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由于常交替服用脾约麻仁丸和清宁丸,保持大便通畅,所以血脂一直正常,冠心病稳定。

北京西苑医院赵心波大夫每日口服三克大黄,不但年近八旬身体健康,而且还治愈了尿血

江西肖俊逸大夫80岁时介绍他长寿的经验说,他每天服大黄丸,连续达40年之久。常服大黄对他延年益寿确有益处。

4结语
近年来,随着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大黄已作为一种世界性药物载入19个国家的药典,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大黄除上述药用功效外,在国外,如西德、瑞士等国家,已把大黄作为糖果、饼干的辅料;澳大利亚则用大黄加三七片治疗肥胖症;比利时常用大黄冲剂与咖啡同冲来减肥;日本的大黄袋泡茶也备受欢迎。

     综上所述,大黄是一味值得推广的防病、治病、保健、抗衰老的中药。

 

 

大黄原是病毒克星
http://www.100md.com 20038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我们慢慢地走出SARS的阴影,走入初夏明媚的阳光。但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身边的人群除了在以金银花、板蓝根、黄芪等中药做防非典药物时,还有一些人以大黄代茶饮进行预防。近年来,科研人员认为大黄是抗病毒的克星。

    大黄是祖国医学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18世纪时旅行家马可·波罗把大黄带入意大利。马可·波罗带走的一些传统的医疗保健品,其中就有至今仍风行欧美的大黄酒。大黄的作用十分广泛,《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89个处方应用了大黄,占全书的四分之一。三国时期华佗所撰写的《中藏经》一书中有24%的方剂中有大黄。在清代宫廷医案中大黄的应用更为广泛,不仅服用大黄治病,而且还常代茶作为日常调理、防病健身之品。在现代中医学领域里,大黄的应用更为广泛,研究更加深入,尤其是大黄在治疗急症中更是崭露头角。曾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草药博览会上,上海市香山中医院焦东海主任用大黄治愈多种疾病的报告,引起了国内外医药专家的瞩目。焦东海根据中医理论,用单味大黄治疗胃出血、胰腺炎、胆囊炎的创举,曾获得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药理学认为,大黄具有清肝利胆、强心理血、健脾通腑、清肺解毒等作用。大黄的制剂除传统的丸、散、膏、丹外,还包括保健糖、饼、香、酒、饮料等。目前,我国对大黄的研究已进入了高分子时代。日本学者已从大黄中分离出120多种成分,其中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化合物达60多种,我国学者已从大黄中分离出2个止血有效单体,并从大黄中分离出抑制胰酶的10个单体,还分离出降血脂的有效成分,为大黄的临床用药提供了物质依据。近来,武汉大学医学院宣布,该院病毒研究所杨占秋研究员等在我国首次证实,传统中药大黄是病毒克星。

    在日常生活中,大黄作为保健茶正在兴起。用大黄0.6g泡茶饮之,对清除停留在人体内的病毒有较好的排泄作用,显示了大黄祛瘀生新、荡涤攻下的作用。同时还对胆石症、胆囊炎、高血脂以及肥胖症有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大黄应用比较广泛。若患有大叶性肺炎,可用大黄1.5g、芒硝9g、元参15g、甘草6g,水煎200ml,每日12剂。患急性肠炎及菌痢,口服单味大黄萃提片,每次35片,每日3次。急性胰腺炎,单味大黄及制剂配合综合疗法能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用大黄外洗浴足还有助于长寿,人们常说人老先老脚,脚底有20多个穴位,不管哪个季节,都要坚持睡前热水烫脚15分钟,如若将50g大黄打碎,用纱布包好,煮15分钟后,用此水洗脚,具有消炎杀菌、活血化瘀的作用。我们坚信,在人类的保健事业和振兴中医药的事业中,大黄将从古老的药苑走向医药保健品的前台。 (郝家耕)

 

 

御用排毒养颜首推大黄   
(20020821日 09:46) 
   
    宫廷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将相、后妃佳丽生活的地方,宫廷应是奢华的象征。谈到宫廷用药,人们一般会立即联想到人参、鹿茸、熊掌、燕窝等各类高级补品,可是事实并不尽然。被一般人认为是泻药的大黄在古时就是宫廷中的重要药物。

    大黄典范始自南北朝 

    早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叫姚僧坦的名医,医术高超,深受当时的梁武帝、梁元帝的信任,他的广博知识也为当时的学者所称道。在《周书》中的《姚僧坦列传》中,载有姚僧坦用单味大黄为皇帝治病的史实:梁元帝尝有心腹疾,乃召诸医议治疗之方,咸谓至尊至贵,不可轻脱,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坦曰: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差理。梁元帝从之,进汤讫,果下宿食,因而疾愈。梁元帝大喜。时初铸钱,一当十,乃赐钱十万,实百万也。姚僧坦有胆有识,敢于对症下药,为我们立下了用大黄治病的典范。 

    温病学派的皇家用药 

    中医药学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迨至明清,温病学派崛起,学术发展臻于新的境界。我国医学成就至清代是一个高峰期,清宫遗存之医药档案,则真实地反映出明清一代中医临床医学水平,无疑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宫中大黄应用范围之广泛,炮制之讲究,剂量之斟酌,用法之多样,配伍之精当,成为清代宫廷医案的重要特色之一。众所周知,皇帝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御医如用药不当,该当何罪。据清宫档案记载,大黄在皇宫用药中列第8-10位,仅次于蜂蜜、灯芯、麦冬、神曲、山楂、麦芽、薄荷等药,大黄在宫中耗用量之大,超过一般人之想象。可见大黄在医疗上之重要,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是一味出将入相的良药。大黄有着广泛的治疗作用。宫廷处方的档案证实,宫中上至皇帝、太后,下至宫女、太监,不论是花甲老人还是幼童,凡有里滞内存(积食),或实火血热,或淤滞经闭等症,御医在处方时常以大黄作为重要的药物。现举以下案例以了解他们是如何应用大黄的。 

    1.光绪卅年后,慈禧太后已经年逾古稀了,御医们仍照用大黄不误: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酉刻,庄守和、张仲元、姚宝生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寸关弦数,右寸关滑数、肝肺火郁、胃经滞热未行。谨以清热导滞之法调理:炒枳实一钱,酒制大黄一钱五分(后煎),玄明粉一钱(后煎),羚羊一钱,溏瓜蒌四钱(研),花粉三钱,酒芩一钱,引用灯芯二支。据脉案载,此方甫进三剂,而诸症消失。 

    2.慈禧太后对美容的注重和讲究,是被广为流传的。她对自己的头发特别爱护,替她梳头发,多掉了几根头发,也要怪罪。传说她之所以宠爱太监李莲英,原因之一是李莲英替慈禧梳头别具功夫。如何使太后的秀发常乌而不落,也是御医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苍天不负苦心人,经御医们的精思巧构,配成了一副很有效的香发散,香发散的组成中就有大黄。 

    3.御医为皇后、嫔妃、宫女治疗闭经、月经延期,所处方药中,常用大黄。慈禧常服的通经甘露丸乌金丸中,均有熟大黄成分。清宫医案中的脉案医方中。还记载着末代皇帝溥仪六岁时因病服用过大黄。道光皇帝的七公主,五岁时发高热,血热未清,处方中的大黄用量竟达一两。光绪因患眩晕,御医张仲元以宣郁化滞之法医治,并用元明粉一钱(后煎)、酒制大黄一钱五分为引。在脉案中记录着清气不升则出现头晕、耳鸣诸症,升清降浊可望气机畅达。 

    剂量得当泻药亦补药 

    人们常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剂量之大小应辨症施量,因人因症而不同,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许多人都知道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其实大黄用量得当还可起到补益作用。我国古代名医张子和曾云:阴虚则补之以大黄。用药如用兵,历史上曾把大黄比喻为能救民水火的将军,的确言之成理。 

    全世界共有60余种大黄,我国约有40余种。20多年前,国外曾有报道大黄内含有致突变及致癌物质,一度影响我国大黄出口,影响药农收入。为此,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们特地作了大量的毒理学研究工作,其结果一致证实我国药典中所收载的正品大黄无致突变及致癌的作用。相反,在中医药文献和临床过程中却有用大黄以治疗胃癌、肺癌、肝癌及肠癌的实践和报道,现在大黄大量出口日本和欧洲。总之,大黄是一味具有一过而不留邪,除邪不伤正的良药,我们尽可以因病而放心服用。

中科院院士陈可冀 

    (作者简介:陈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

 

 

大黄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

作者:俞长兴    药学频道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3-10 

  大黄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中药,被称为中药四大金刚之一。美国学者诺尔曼·泰勒在《改变世界的植物》一书中,将大黄列为有全球影响的十几种传统药物之一,特别是在治疗现代疑难病症方面,大黄显示了非凡功能。

  对心脑血管病(CVD)的作用

  活血降脂作用生大黄有抗凝和活血的双重作用。大黄素30微摩尔/升使红细胞聚集的指数低于同浓度阿司匹林(ASP),大黄素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大于同剂量ASP。大黄可通过渗透效应,促使组织间液体向血管内转移而达到稀释血液,增加血容,降低血小板活性,使血细胞比容下降,改善高凝状态,使高渗透压恢复正常的目标。
  动物实验证明,大黄苷和多糖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细胞钙内流,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环-磷酸腺苷含量。在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大黄可使血液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增强和一氧化氮含量增加,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下降,可抑制血栓素A2TXA2)合成6KetoPGFIa(前列环素的一种),提高纤溶酶活性,促进阻塞血管再通。
  大黄中还含有B型血型样物质,对O型血型人血清b-抗体和a-抗体凝血作用有撷抗功能,故可用于防治新生儿溶血症。生大黄与丹参联用,可使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下降更明显,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显著延长。大黄可使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胆固醇下降84%,使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甘油三酯下降76%,降低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升高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改善脂质代谢。
  对心脑血管的作用大黄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有抑制作用,此作用以芦荟大黄素最强。口服芦荟大黄素10100毫克/千克体重,对VSMC抑制率>90%,且呈剂量正相关性。芦荟大黄素可抑制VSMC增殖,防止血管内膜增生病变形成和血管壁变厚粗糙,从而可减轻动脉损伤后产生的血管壁狭窄。
  大黄可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阻滞细胞钙内流,提高心肌对氧的利用率,减少LPO(过氧化脂质)和IR后心肌损伤,防止血栓形成,改善体循环功能。CVD用大黄1克,每日三次,连用30天,对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有明显疗效,尤其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用效果更为明显。

  对肾病的作用

  大黄素可提高血液蛋白含量,使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恢复正常。另外,大黄对肾髓质合成前列腺素E、血栓素B2有抑制作用,并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MDA(丙二醛)生成,减少肾损害。大黄蒽醌对肾髓质Na+-K+-ATPase(钠-钾三磷酸酶)有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大黄素30毫克/公斤体重,经胃灌注24小时后,大鼠肾小球滤过率上升,尿液中Na+、K+明显升高,氮代谢增进,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降低,肾功能改善。
  在44种中药对非酶糖基化抑制(NECI)作用的研究中,发现每天服用大黄乙醇提取物125毫克公斤体重,连续服用80天,可使DM型糖尿病)患者肾系膜区四氮唑蓝染色明显减轻,使DM高血糖、果糖、糖化珠蛋白明显下降,可抑制肾组织的蛋白糖基化和糖基化最终产物形成(对人血白蛋白和晶状体的NEGI抑制率>40%),并明显减少糖化血红素AlcCHbAlc)和LPO的含量,改善脂质代谢,对DM肾病有明显保护作用,并对单侧切除肾脏的代偿性肥大和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抗癌作用

  在一些癌细胞中,多种激酶含量和活性增加,而大黄素是某些激酶的强抑制剂,对活化致癌基因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癌细胞中磷酸酪氨酸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细胞,大黄素可使癌细胞中磷酸酪氨酸蛋白含量下降,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并抑制硝基芘,苯并芘所致的沙门菌突变。
  大黄具有独特的对抗癌细胞多药耐药性(MDR的作用,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氧化、脱氢作用及酶酵解作用,逆转癌细胞的MDR。大黄能部分逆转人乳腺癌细胞对阿霉素的抗药性,增加罗丹明123在癌细胞中的蓄积。大黄素可通过降低P-糖蛋白的功能和表达,提高抗癌药物在癌细胞中的浓度而增强抗癌效应。人们曾一度用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等作为抗MDR剂,但因药物本身不良反应大而不能推广应用。大黄除能逆转棘手的MDR外,与5-氟尿嘧啶、顺铂、丝裂霉素C、氨甲蝶呤、阿霉素等合用,还可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可增强对黑色素瘤、人肺癌A549的细胞分裂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增强对人肝癌BEL7402的细胞毒作用,对癌基因HER2NCU过度表达的肺癌细胞产生协同杀灭作用。

 

 

别名:西大黄、将军、锦军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 的干燥根及根茎。

原植物形态:
    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根茎肥厚。茎直立。瘦果3棱形。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
     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解毒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清热除湿功效,用于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热淋、石淋如八正散
     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2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后醋调敷。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蒸熟泻下力缓和,酒制善清上部火热,炒炭可化瘀止血。用于泻下时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大黄峻烈、攻下破瘀力强,易伤正气,故表证未解、气血虚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瘀结者及孕妇胎前、产后均应慎用或忌服。

中成药:
    大承气汤、温脾汤、大黄牡丹皮汤、八正散  

 

 

大黄浸酒灭疫情

福建卫生报 2009-05-25 三版

http://www./genDoctor.asp?main=7&pc=7&cc=105&id=15319

宋代祐五年春,黄郡、蕲郡二地暴发疫痢,大量民众死亡,两郡王上书朝廷救援,太医也拿不出特效良方。为此宋哲宗下旨召天下名医献方献策。但是众多名医所献的药方都毫无疗效。至使这二地的疫情继续蔓延,民众不仅继续大量患病,而且继续大量死亡,疫情十分严重。就在这二郡王万分焦急之际,黄郡东州知府潘昌献上一方:大黄四钱,酒二两,同浸半日,再同煎至酒一两,将大黄酒分二次服,一日一剂。黄郡王接到献方后立刻试用,结果是服者不患病,患病者服后痢止,十分灵验。于是,二郡立即张榜告示,民众都服大黄酒。结果使二郡的暴发疫情很快就被控制住了。

    现代医药研究发现,大黄含有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大黄鞣酸、脂肪酸、芦荟大黄素等成分。药理实验证实,大黄对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等均有抑制作用。

    大黄是一味古老的中药。成书于公元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给它的评语是“荡涤肠胃,推陈除新,下瘀血,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大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味“补药”。这是因为进补无非是想祛病延年和抗衰防老。已故著名老中医岳美中将抗衰老药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补气养血为主,另一类是以祛病通下为主。实际上祛病通下以养生很早就有之,晋代医学家葛洪说:“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这一点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了。因为经常通大便可使肠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能够及时排出。另外,对于当前那些“富贵病”的病人来说,也只能用大黄进行滋补了。因为那些患“富贵病”的实证病人,只能用通下法。反之如用人参、鹿茸等进行滋补,那只能适得其反,成了抱薪救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