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八路军主力是怎样到达东北的?

 水深流缓 2013-10-28
按照中央战略部署,在攻打青岛的战役准备停止以后,按照中央指示,胶东军区各个海港即将作为我军前往东北的基地,因此许世友将军就将注意力基本全部转向了向东北运兵的工作。就山东军区来说,短时间内,调动大部队和大批干部赴东北,难度相当大,这是罗荣桓的难度所在;而按照要求,大部分的部队要快速到达东北,而且要赶在国民党军队到达之前到达,也只能是通过当时属于捷径的海运来进行。在当时,我军在全国范围内,唯一拥有已经成功解放的成熟港口设施的根据地,就只有山东的胶东解放区。受到客观条件的严格限制,在运力很有限的同时,海上航行的安全性也必须得到保证,这是许世友的难度所在。


但是幸运的是,胶东军区早就开始了在东北地区的活动。而且,军委下达到山东我军到东北的命令就是根据胶东军区提供的情报决定的。早在日军刚刚投降的八月下旬,就成组织成立了“胶东军区先遣支队”,由司令员吕其恩、政治委员邹大鹏、政治部主任柳运光等分别率领前往东北,在辽宁省大连市附近的庄河县登陆,并于八月三十一日率部占领了庄河县城,建立了接应后续登陆部队的联络地点。之后,吕其恩率领一支武装小分队到达了旅顺口,与当地驻扎的苏军进行接触,获得了“苏军只控制大城市,对八路军在乡村的活动不干涉,八路军可以在城市里以非武装组织的形式活动”的重要情报。九月一日,邹大鹏、吕其恩掌握的这一情况被山东分局迅速上报军委,并提出山东分局速派干部和部队去东北,争得先机,开展工作。


作为??中央获得的第一份东北地区和驻东北地区苏军动向的情报,胶东军区为中央的最后决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之后,由陆路进入东北的冀热辽军区的曾克林也向中央报告了类似的情况。


九月十一日,中央就发来电报,对胶东军区在东北的情报工作表示了极高的评价,同时根据情报作出了明确的战略指引:


“据胶东区党委派人在大连侦察,我党我军目前在东北极好发展。为利用目前国民党及其军队尚未到达东北以前的时机,迅速发展我之力量,争取我在东北巩固地位,决定从山东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万至3万人,分散从海路进入东北,并派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前去统一指挥。”


在中央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后,胶东我军渡海部队率先攻占的庄河,就成为了我军渡海各部队,在东北登陆的主要接应地点之一。后来,罗荣桓元帅率领的山东军区机关等指挥机关和相当多的作战人员,就是选择在庄河登陆的。


罗荣桓为了迅速完成渡海作战任务,实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任命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为“海运指挥部”的总指挥。许世友为了完成这一在我军历史上从无先例的重大战略行动,也作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位“海运总指挥”,他对于实施过程做了精心谋划。


他把自己“海运指挥部”的指挥所,设立在了在刚刚解放的龙口港,同时确定了蓬莱县的栾家口码头、黄县的龙口港、黄河营这三个山东人历史上“闯关东”的出发地(陆路是走山海关,与杨国夫山东七师的步行路线基本吻合),作为了我军武装闯关东的出发地。


在物资准备上,同时也是为了消除敌人的威胁,他指挥部队于十月二十九日解放了烟台东北的崆峒岛,拔除了威胁我军海运的一颗钉子,并且把此战缴获的二十艘汽船全部集中使用,用于向东北运兵。之后,连同长山列岛与外长山列岛各岛屿一起,完全控制了渤海海峡中的关键岛屿与海域,把这些刚刚攻占的岛屿建成新兵站,大量储存给养,把这些岛链变成为保证山东与东北之间海上军事运输的中转站。另外,为了保证运输的顺利,他在参加渡海的100多艘大船上备足粮食与淡水、棉衣、棉被等,让战士们在即将长达一天一夜的航程内,得到充分的补给。


在人员上,军区在胶东当地招收了有渡海经验的优秀水手1000余人,并且发动解放区人民为即将远征的部队提供给养、棉被等在东北战斗的必需用品。不能不提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胶东军区海军支队”的官兵们,在航海与转运基地建设等方面,依据他们丰富的经验,积极参与相关谋划与建设,对我山东部队的东北大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保证部队运输的快速与安全,许世友从胶东各地动员了30多艘汽船、140多艘帆船,运送山东部队与少部分新四军部队的人员前往东北。一时之间,汽艇、帆船、渔舟和木划子(即“小舢板”,在胶东,人们一般称其为“小鬼欢喜”)云集在了这三个码头上,一批批来自山东各地的行装简便的八路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从山东各地云集到港口与港口四周的渔村,等候许世友安排上船前往东北。胶东的老人们后来说,那几个月,这里热闹啊,比闯关东的人还多。到这里坐船的人,啥口音都有,但是就是带枪的不多,带棉衣的几乎看不见。他们不知道,东北到了冬天,多冷啊!


在运行路线上,许世友也做了精心的谋划。胶东各地的渔船一般比较小,多在3、5吨左右,抗风浪能力差,而东北登陆点大连庄河一代受地形影响,附近风浪较大,因此他在海上的砣矶岛等岛上设立了兵站,首先通过小船将部队运到这里,然后再换成大船北上。这样既保证了良好的效率,也增加了安全性。


码头为了最大限度地完成军委赋予的战略转移任务,在船少人多与海上东北风初起(帆船需顶风前进)的情况下,人歇船不歇,连续往返,昼夜兼程,直至彻底完成任务为止胶东人民为东北战场的胜利,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许世友动员根据地人民制作的厚厚棉衣。在许多人看来,这可能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但是,只有在秋末冬初到过东北的人,才能知道这个作法的原因所在。作为“闯关东”的基地之一,许世友从当地曾经闯关东的人们的口中知道,此时的东北即将面临冰天雪地的局面。作为祖辈已经在关东立足的山东人来讲,“海南人”(渤海之南的人们,东北人对山东老家亲人的称谓)闯关东之初,首先对抗的,就是严寒的挑戰;而必备的“武器”,就是棉衣、棉被。曾经企图到东北战场征战的许世友,虽然他本人没有经历过“闯关东”,但是他在与老乡们的亲密交往中知道,前往东北的军人们除了即将面临残酷的战争外,东北地区的寒冷是冬季零下40度!所以,许世友就与政委林浩一起,动员胶东军区的人民,除了保证一定时间行军路上必须的粮食供应外,把棉衣、棉被的制作与供应作为了战略任务。


也正因此,从胶东港口渡海出发的我军相当部队的将士,都有胶东人民精心制作的棉衣、棉被配备。此一举措,提前解决了军委后来电报中提到的“近十万大军一个月左右即可到冀东地区,因时间仓促均未带棉衣”的问题。“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许世友看来,是预先考虑的问题。因为指挥失误而导致将士伤亡,是决策者无能;因为后勤失误,导致将士伤亡,是军事指挥员的无为!可以做这样的假想,如果志愿军九兵团是在许世友指挥下前往同樣嚴寒的朝鲜战场,参与长津湖战斗的话,是绝对不会出现大量的非战斗减员的!


谁说许世友做事情“粗”,仅仅棉衣一项,就可以见证职业军人对于环境因素的极高洞察力,和细腻入微的良好职业素养!当然,在运送大量兵力奔赴东北的时候,许世友也曾经有过要前往东北的想法,而且自己也备好了过冬的准备。但是,在身为“海运总指挥”的责任感驱使下,他还是放弃了自己到东北打大仗的设想,服从大局,继续看着山东的子弟兵们前往东北的征程。


而我军刚刚解放的另一个重要港口------烟台港,则从九月二十九日开始,就与企图接管我已经从日军手中收复的重要城市、借机插手中国内战的美国海军舰队,展开了激烈的军事与外交角逐。司令员许世友与政委林浩指派了烟台市代市长于谷莺与我驻军代表仲曦东等,一起与企图登陆烟台的美军第七舰队(军舰多达20艘左右)海军陆战队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面对面激烈斗争。许世友做渡海工作的同时,也组织胶东各部积极做好与美军交战的武力准备,同时将情况迅速上报中央。在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发表严正公开声明后,以及我军岸炮强大的威慑力面前,美军不得不于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狼狈撤离烟台海域。与海运的不间断进行一样,此次“美国人在烟台事件上低下了头”,粉碎了美蒋勾结,创造了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为我军进军东北创造了最有利条件。烟台港虽然因此而没有参与向东北的海运人员任务,但是却担负起了山东与东北之间繁忙的货物运输重要任务。


九月二十日,山东分局委员、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率军区机关及部队1000余人渡海赴东北,这是山东我军指挥机关由海路进军东北的开始。


之后的九月二十四日上午,万毅率领“东北挺进纵队”3000余人,在栾家口码头登船,次日上午,先头连到达兴城钓鱼台。这是我军第一支经过胶东,由海路登陆东北的战斗部队。


胶东港口大规模海上运输兵力,武装“闯关东”,就此拉开了序幕。这一密集的海运过程,一直持续到十二月中旬左右,才宣告基本结束,随后转入于东北之间相对正常的海上物资与人员的运输。


九月二十九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了“致罗荣桓、黎玉、彭真、陈云并告许世友、林浩电”:


在胶东和辽东,立即采取必要的确实的办法组织部队和干部渡海,是目前决定一切的一环,必须在二十天至一月内渡过二三万部队和干部,否则决不能完成你们的战略任务,因山东部队和干部如须从陆路进入东北,两个月还不能到达,那时国民党军必将进入东北。你们双方必须用全力迅速组织渡海,再不能容许片刻迟缓。


劉少奇起草的這封電報,雖然显示了中央的决心,但是在缺乏现代运输工具而时间又十分紧迫的情况下,要将数万人的部队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就从海上运送到东北,无疑是十分艰巨、繁重,而且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当时的胶东军区所能筹集到的汽船(30余艘)的运载量是,单船每艇仅可载70-80人,风帆船(无动力,靠风吹船帆前进)数量虽大(140多只),但是每只仅仅可以乘载20-30人,且受风势、海流的影响巨大。而且在不考虑恶劣天气(九月份的北方沿海地区,东北风的风势已经不算很小),即使完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单船单程也需要一天一夜,如遇到风浪,那么只有看老天爷的脾气了。另外,还有国民党军舰等的捣乱因素。而每艘船上还要有备有一定数量的粮秣、淡水等物资,所以,即使全部出动参与运输,难度也是很大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的不少中央领导人,对于海上运输复杂情况的了解,还是不多的。


例如,运送胶东海军支队渡海的木帆船,大约110海里左右的路程,竟然在海上漂了三天三夜才到达。可见海运的复杂,路途的艰辛 。返程,也同样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十一月三日,胶东军区再次接到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一份电报:


胶东区党委:


近日部队渡海情况如何,千万要多要快,不得片刻迟误,将此当作第一位工作,派大批干部准备渡海,其他工作均属次等。


在此情况下,海运总指挥许世友的压力骤然增大。


而罗荣桓在新四军军长陈毅与十月四日到达临沂,双方开始交接工作。十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吴克华率领的胶东部队到达营口的那一天,也率令精干的指挥机关离开驻地。


罗荣桓于抗战之初来到山东,在山东工作战斗6年多,对建立和发展抗日武装,建立、巩固和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加强山东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指挥山东军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毛泽东后来评价说“东北方面主要依靠山东出兵”,就是对罗荣桓元帅建设山东根据地,并且之后率领山东八路军主力部队官兵经营东北的的最高称赞!许世友将军在罗荣桓领导下,在山东抗日战场上,同样打出了一片新天地。让猖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用血的代价,永远记住了这片英雄的土地!


下面援引一段罗荣桓元帅夫人林月琴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荣桓同志》中,回忆在龙口乘船渡海时的情景:


11月5日,我们到达黄县龙口,一进码头,只见岸边是一队队等着上船的部队,港湾内外,满眼是船,其中小汽船很少,大部分是帆船。嘈杂的人声和喧嚣的涛声交相震荡,一派繁忙景象。我们上船之前,许世友同志赶来送行。


荣桓和许世友同志早在陕北就互相认识。许世友同志在延安进“红大”学习时,听过荣桓的课;荣桓也在那时就知道这是一位带传奇色彩的战将。他们先后到山东,在工作和战斗中很快互相熟悉起来,建立了深厚的同志情谊。


临分手了,荣桓问许世友同志:


“你留在山东了,有何打算?”


“准备打仗。”许世友豪迈地回答。


荣桓点点头,紧紧握住他的手。停了一会,他指着他身旁的枣红马,说:“把它留给你吧。”


这匹马陪伴他已经四五年了。但自从他尿血以后,由于身体虚弱,却很少骑。在上个月大反攻时,各线战事都比较顺利,但就是临沂城迟迟未打开。他当时很焦急,曾不顾病重想骑这匹马到前方去。同志们对他再三劝说才作罢。这次要进军东北,护送的骑兵部队又将他这匹马带到了龙口。现在他要渡海,将这匹战马送给许世友同志,也可以算得是物得其主了。,


许世友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他怔了一下,便随手将自己佩带的手枪从腰上解下来,双手托着,回赠给荣桓。


作为后来者,我们看到司令员与海运指挥通过一匹战马,一支手枪的相互赠送,看到的是两位老战友、老红军、抗日老战士之间的真诚友谊,与无私信任,也看到将帅之间融洽的、亲密无间的真正和谐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