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苑]给大鲵安个家(20121107)

 自然之恋 2013-10-28

>>>进入《科技苑》

  给大鲵安个家

  在秦岭的大山深处,这些人不论冷也罢,热也罢,总是奔波在这里。跋山涉水地走了这么远的路,他们并没有休息下来欣赏风光,而是埋下头来在溪流中测量着什么。这溪流中能有什么稀罕物让他们忙个不停呢?快瞧,岩石下面有大鲵。

  张红星可是个奇人,和大鲵已经打了15年的交道,常年出没在秦巴山区深处的密林溪流中。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给濒临灭绝的大鲵安个家,让它们在仿照野生的状态下生育。

  张红星为什么要给大鲵安个家呢?而让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个家一安就耗费了十多年的时间!他和他的团队成员们一直在秦巴山区人迹罕至的地方陪伴着大鲵。

  大鲵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动物,大约3亿500万年前,它就生长在这万山丛中,秦巴山区这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它自古以来的一个家园。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过度捕捞,它的自然的数量急剧下降,到上个世纪80年代,它已经上了我国濒临灭绝物种的花名册,列为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大鲵的致濒有它的自然原因,但同时我想可能也有人类和社会的原因。比如说自从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大鲵的保护远不仅仅在于它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它的科学价值也不可估量。它是水生向陆生过渡的比较原始的物种,有生物划时代的意义,也就是说它是研究动物进化的活化石。

  野生大鲵零星分布在我国17个省市,其中秦巴山区是最主要的栖息地。而当人们开始意识到要保护大鲵的时候,野生大鲵的数量已经少得可怜了。

  国家一方面鼓励养殖开发,人工养殖的子二代大鲵可以进行商品销售,另一方面,严禁捕捞野生大鲵,并进行人工放流以逐渐恢复野生大鲵的生态平衡,这是拯救大鲵行之有效的一条出路。然而一直以来,遇到的瓶颈问题是无法解决人工规模化的繁育。由于对大鲵的生物学习性了解得很粗浅,养殖户只能摸索着养大鲵,结果普遍遇到了一个头疼的事儿,就是大鲵的性腺发育迟缓,到该生儿育女的年龄了就是迟迟生不出鱼宝宝来。人类对大鲵的研究程度还比较浅,仅仅摸清了大鲵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性,对它的繁殖学规律还没有做深入的研究。

  要想繁殖出批量的大鲵苗种,必须先摸清大鲵的生物习性,这是张红星从事大鲵研究十多年来摸索出的拯救大鲵的唯一出路,因为你如果不知道大鲵野生的环境是什么样的话,是无法给大鲵建一个适宜的人工家园,并让它在里面进行繁衍生息的。那么,张红星该从哪着手做呢?

  张红星1997年选择了一个溪流,里面有洞穴,放进去两尾大鲵。经行人工投饵,让他们在野生环境下进行半人工的养殖,与此同时,对大鲵的生长环境做了极其细致的研究记录。

  对这对大鲵的观察一共持续了六年时间,六年来张红星一直盯着这两条大鲵,对大鲵的吃喝拉撒、一举一动都做了仔细的记录和分析,渐渐地摸清了适宜野生大鲵栖息的环境,包括水的溶氧、温度、水位、流量和洞穴的结构等等,因为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大鲵的生长发育。只有把各个因素都搞清楚了,才有可能进行仿生态养殖。

  2001年春季的一天,张红星特别开心,他悉心看护的大鲵夫妇生出小宝宝了。通过对野生大鲵连续六年的生态学和生物学因子的统计、分析,张红星掌握了大鲵仿生态学繁殖的第一手资料,利用手中的数据,就可以人为地给大鲵建造一个优于野生环境的养殖区域让它们繁衍后代,也就离给大鲵安个家的梦想近了一大步。其实,小规模的养殖进行原生态繁殖是最省事的,但是自然的溪流空间很小,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繁殖,所以,张红星一直想给大鲵建的是人工仿生态的家。然而,说着容易,做起来就难了。秦岭这么大,应该把大鲵的家安在哪里呢?张红星选来选去,选在了陕西省宁陕县的一个山凹里。

  张红星知道要养好大鲵必须要有良好而稳定的水源,比如山间的流水或者泉水,都是上选。水的PH值在6.8到8.5之间,水的溶氧在5毫克以上。在由于场址选在两山之间的凹处,所以在冬季严寒的时候能够遮风,使这里空气的温度相对比较温和一点,这样更利于大鲵的发育。选好了地址,就得给大鲵的家装修一下了。也就是仿造野生环境建大鲵的养殖池。大鲵的家和普通的养鱼池有许多不同点,一进来就能听到如同山间溪流般的水花声。

  张红星说给大鲵安家,水里的文章可多着呢,水的流速、温度、水位都要尽量模拟野生环境,这样大鲵住着才会舒服。大鲵习惯生长在流动的溪水中,所以仿生态池也要保持微流水状态。温差的变化可刺激大鲵性腺的发育,同时水位的高低也要随着大鲵个体的大小,与季节的不同进行调整。

  要完成一个大鲵小区的建设,还有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大鲵洞穴的建造。张红星发现野生的大鲵都是栖息在岩石底下,这样既便于躲藏,又可以保护幼仔。于是张红星就仿照野外的环境给大鲵建了人工洞穴,以给大鲵的休息和产卵提供方便。

  由于观察到大鲵喜欢在岩石上攀爬,张红星在洞穴里面还放了一到两个光滑的石块。大鲵不喜欢强光照,洞穴内的光照强度要保持在500勒克斯以下,相当于傍晚时分的光亮。为了让大鲵的新家更像野生环境,还要在养殖区栽种植被,也可以起到遮阴的效果。家建好了,并不是所有的大鲵都能入住的。像这样的小苗适合过集体生活,它们都住在人工育苗池了,等它们长大了并且通过选秀才能住新房的。那么,多大的大鲵有资格入住呢?原来,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只有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才能入住新家。说来也有趣儿,有时人为的配对大鲵并不买帐,它们也需要自由恋爱。平常还要相互适应,只有这样,在繁殖时候的雌鱼排卵,雄鱼会跟着排精,这样就达到精子和卵子的完美结合。

  经过给大鲵建家、找对象,张红星给大鲵安家生子的愿望眼看就要实现了,因为培育的大鲵已经开始产卵了,然而,还没等张红星松一口气,卵出问题了。 经过辛辛苦苦一年培育的亲鱼,卵都是没有用的,根本孵不出娃娃鱼。这样的卵是正常的受精卵,如果卵黄散开或者变得浑浊都孵不出大鲵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看着这些只能废弃的卵,张红星一开始几乎束手无策。难道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吗?张红星不甘心,经过反复的研究观察,最终找到了答案,主要是雄鱼的发育跟不上。在季节上雄鱼的发育比雌鱼相对来说迟缓。

  雌鱼产卵的高峰期在8月20日左右,而雄鱼排精的高峰期要滞后10到15天。所以在雌鱼产卵的高峰期排出的卵大多难以受精。问题找到了,只有让雌鱼排卵和雄鱼排精的时间同步了,卵的受精率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

  那该怎么办呢?张红星从养殖池的水温和大鲵的伙食两个方面采取了综合措施。大鲵的繁殖高峰期在8至10月,而张红星会提前3个月为繁育做好准备。为了促进雄鱼性腺的发育,张红星在大鲵的伙食上费了一番功夫。并给大鲵饲料中,增加了中草药,以确保雄性大鲵性腺的发育。

  经过三个方法的共同作用,大鲵的卵的受精率大大提高了。解决了卵的受精问题,大鲵的繁育难题就迎刃而解了。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张红星终于实现了给大鲵安个家,让大鲵自然繁育的梦想,这也给大鲵的养殖带来了春风。令人欣慰的是,陕西省从2008年开始,连续不断地在秦岭自然保护区对大鲵进行放流。预计在未来的五至八年的时间里,有望恢复秦巴山区野生大鲵的生态平衡。

http://sannong.cntv.cn/program/kejiyuan/20121107/107860.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