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芸香科:吴茱萸 Tetradium ruticarpum

 璇琮坑 2013-10-28

重阳风俗话茱萸

(2013-10-10 09:43:0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关于重阳节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王维诗中写了唐代重阳节的两项风俗:登高与插茱萸。

重阳节以登高、插茱萸避邪的说法,有《广群芳谱》所录南朝的《续齐谐记》一则传说为证:“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繫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问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这“盖始于此”是始于何时呢?应该不迟于东汉吧,因为费长房是东汉的方士。

这传说中的重阳避邪活动有三项,即“登高、饮酒、带茱萸囊”。与王维的诗对照,登高是相同的,饮酒在王维诗中没有提及,而“带茱萸囊”显然又与王维的“遍插茱萸”不同。

关于插茱萸,最早的记载是屈原的《离骚》:“椒专佞以谩谄兮,樧又充其佩帏。”这个“樧”就是茱萸,而以茱萸作服饰的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那是比东汉早了300年的春秋时期,但不是单在重阳节用,更不是为了避邪。

到西汉时,《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在每年重阳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这位戚夫人让茱萸由服饰变成了头饰,而且单是在重阳节插,这是古今第一人。但是,她的目的是“出游欢宴”,也不是避邪。

到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酒,谓登高会,又名茱萸会。”“俗于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邪气,以御初寒。”可见西晋尽管继承了200多年前戚夫人在重阳节用茱萸插头的传统,其目的却有“辟邪气”了。但避邪不是唯一目的,好像也不是主要目的,相反似乎已经具有较浓厚的过节味道了。

可能是西晋“茱萸会”的人气吧,从东晋开始,重阳节的活动又增加了赏菊的内容。

什么朝代开始吃重阳糕的呢?有人说是明代,我说肯定没有那么晚,应该最迟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因为唐代名医孙思邈的《齐人月令》中这样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

所以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如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茱萸酒或菊花酒、甚至吃重阳糕等重阳风俗可能已基本全了,只是王维没有全部写出来而已。而且,唐代将重阳节列为节庆日,辟邪的概念已十分淡漠了。

说了重阳节各种风俗的大致脉络,多有“插茱萸”这个说法,除了《续齐谐记》所载外,茱萸都是用来插的,而且不是或不全是为了避邪。那么真正以避邪为唯一目的的重阳节“带茱萸囊”,是否仅仅是东汉至“三国归晋”这一段时间呢?这茱萸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茱萸是植物,现在已不多见了,一共有三种。

一是山茱萸。山茱萸科的落叶小乔木,园林植物中有四照花、灯台树、红瑞木、桃叶珊瑚等都与它同科。它的主要特征是单叶对生,叶脉弧状平行,花白色,核果椭圆形,红色。  

 

重阳风俗话茱萸
山茱萸的果和叶


重阳风俗话茱萸
山茱萸的花

 

山茱萸主产汉中地区,其果在古代早已入药,后来又用来泡酒,中医认为是补益肝肾、生津止渴的好药材。现在山茱萸的用途更广泛了,除了绿化外,“六味地黄丸”等著名中成药就以其果为主料,食品行业还将其果制成果脯、罐头等,据说别有风味。由于山茱萸的核果呈鲜红色,晶莹剔透,很适宜作古代女性的服饰或头饰,但必须把果枝折下来“插”。所以,《离骚》、《西京杂记》、《风土记》说的茱萸都是它,说明古时中原及其周边地区都有这个风俗。王维的“遍插茱萸”应该也是山茱萸,诗名中“山东”是指华山之东,说的也是中原的重阳风俗。至于什么时候开始插到了男性的头上,那就不得而知了。

 

二是吴茱萸。芸香科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所有的柑橘类果树都与它同科。其特征是幼枝、叶背有明显茸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有腺点,花黄白色,蓇葖果扁球形,红褐色。主产吴地,故名。

 

重阳风俗话茱萸
吴茱萸的果

 

重阳风俗话茱萸
吴茱萸的花和叶

 

古代很早就将吴茱萸的果入药,有散寒、止痛、止呕的功效。其果芳香而辛,古人可能也把它用于驱虫或避邪,由于色泽不太鲜艳,不太可能把它插在头上,所以《续齐谐记》说的是“缝囊、盛茱萸繫(系)臂上”。吴茱萸是吴地特产,《续齐谐记》的作者吴均是吴兴人,生于南朝,因此南朝时吴地肯定保留着这个重阳风俗。至于是否始于东汉,是否传到其他地区,又止于何时,目前还缺乏考证。

 

三是食茱萸。芸香科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主产四川。特征是树体多刺,羽状复叶互生,密布油腺点,有浓香,幼叶红色,花黄绿色,是蜜源植物,蓇葖果球形,黑色,有浓烈辛辣味。

 

重阳风俗话茱萸
食茱萸的果

 

重阳风俗话茱萸
食茱萸的花和叶

 

中医认为食茱萸的果有温中、燥湿、止痛的功效,可入药,但其主要作用还是做调料,故名。古代四川人将食茱萸的果取汁制成“艾油”,用其辣味,直到明末辣椒传入后,才迅速取代了它。食茱萸的果是黑色的,猜想古人不会把它插在头上,果又有浓烈的辛辣味,猜想古人也不会用它装入茱萸囊系在身上,所以估计古代重阳节不太会用到食茱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