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史上的今天——10月29日

 老庄. 2013-10-29

  • 1969年10月29日

    首次实现了两台计算机的互联


  • 1969年,通过ARPANET,首次实现了两台计算机的互联。




  • 1955年10月29日

    瑟厄-西格尔-罗斯定理问世

  • 1955年,德国数学家罗斯(Klaus Friedrich Roth,1925.10.29)提出了瑟厄-西格尔-罗斯定理(Thue-Siegel-Roth theorem),他也因此获得了1958年的菲尔兹奖。



  • 1951年10月29日

    前线轨道理论问世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告对前线轨道理论的评价是:“加深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里程碑。”1951年10月29日,福井谦一 (1918.10.04-1998.01.09)等人发表《芳香烃化学反应活性的分子轨道理论》,因这方面的研究使他成为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联合得 主。

    前线轨道理论,与化学反应的本质、速度和结果的有关。福井之前,休克尔(Erich Armand Arthur Joseph Hückel,1896.08.09-1980.02.16)曾建立了关于有机共轭分子体系的分子轨道理论。但该理论在有些方面不能做出与实验事实相符合 的理论解释,福井进一步提出了前线电子和前线轨道理论。前线轨道理论是一种形象化的量子直观语言,用这种直观语言可以理解一切化学反应中的电子状态。“轨 道”是将分子中呈“云状”的电子分布分割后得到的概念。轨道按能级解体分布,为了使整个分子结构稳定,电子将首先占用低能级轨道。这些都是以“泡利不相容 原理”为前提的推论。

    化学反应是物质失去、得到或共享电子的过程。福井第一个明确指出:处于“最高占有轨道”的电子和走向“最低空轨道”状 态的电子决定整个化学反应过程。这两个轨道决定着分子的电子得失和转移能力,决定着分子间反应的方向等重要性质。福井把“最高占有轨道”和“最低空轨道” 称为前线轨道,以此比喻在一场“化学战役”中变化最大的地方必定是在前线。前线轨道理论沟通了实用化学和量子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化学研究方面的 重要进步之一。现在,这一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化学反应、生物大分子的反应过程及催化机制的讨论。




    福 井谦一原来学工业化学,但是他对应用不感兴趣,而是努力学习物理学方面的基础课程。他的成功来自物理学和化学的结合。他后来回忆说:“我是学应用化学的, 却不喜欢这个专业,固执地厌恶化学那种只凭经验的特征,怎么也合不来……如果我过早地迷上化学实验,肯定就不会去钻研物理理论,我也就不会得诺贝尔奖 了。”




  • 1948年10月29日

    英国数学家阿什比造出稳态机


  • 1948年,英国数学家阿什比(William Ross Ashby,1903.09.06-1972.11.25)造出稳态机(Homeostat)。它能在各种变化的外界条件下自行组织,以达到稳定状态。这 是他幻想的人造大脑的最初雏型,也是机器人的最早设想。



  • 1923年10月29日

    口服避孕药开发者卡尔·杰拉西出生

    卡尔·杰拉西(Carl Djerassi,1923.10.29-)出生,奥地利裔美国化学家、小说家、剧作家、口服避孕药开发者。



  • 1920年10月29日

    委内瑞拉裔美国医学家巴茹·贝纳塞拉夫出生


  • 巴茹·贝纳塞拉夫(Baruj Benacerraf,1920.10.29-2011.08.02)出生,委内瑞拉裔美国医学家,于198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863年10月29日

    国际红十字会成立


  • 1863年,国际红十字会成立




  • 1783年10月29日

    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达朗贝尔逝世

  • 达朗贝尔(Jean-Baptiste le Rond d'Alembert,1717.11.16-1783.10.29)逝世,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一个弃婴,被玻璃匠一家所收养,他一生 在数学、力学、天文学、哲学、音乐和社会活动方面都有建树。1741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一生著有8卷巨著《数学手册》、力学专著《动力学》、23卷的 《文集》、《百科全书》的序言,很多成果记载于《宇宙体系的几个要点研究》中。

    26岁时,达朗贝尔在他的《论动力学》中提出了“达朗贝尔原 理”。他认为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对自由运动的物体和静止不动的物体都适用。1744年发表的《论流体平衡和运动》中,就将他的原理应用于研究流体运动。而后 他发展了偏微分方程,把偏微分方程应用到震荡弦的问题研究中。1749年他找出了地球岁差的原因,解释了地轴章动现象。1752年发表《论流体阻力的新理 论》。他在研究积分学上也取得了新的成果,提出用变量的数值变化率来寻找各变量间的关系。






  • 1675年10月29日

    莱布尼茨首次使用符号∫表示积分


  •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07.01-1716.11.14)在手稿上首次使用符号∫表示积分,用dnx表示x的n阶微分等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极大的促进了微积分学的发展。




  • 1664年10月29日

    巴罗任剑桥首届卢卡斯教授

    牛顿有一句颇有争议的话:“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我们不去追究牛顿这句话的本来含义,只从字面上来看牛顿 的成就,确实是之前众多“巨人”成就的最高体现。而巴罗(Isaac Barrow,1630.10-1677.05)就是这些“巨人”之一。

    巴 罗1643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48年获学士学位,1649年当选为三一学院院委,1662年任伦敦格雷沙姆几何教授,1664年任剑桥首届卢卡 斯教授,1672年任三一学院院长。著有《光学讲义》、《几何学讲义》等书。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英国学者,他博学多才,在天文学和希腊文、诗歌方面的也卓有 成绩,英王称赞他是“欧洲最优秀的学者”。其中,《几何学讲义》包含了他对无穷小分析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其中“通过计算求切线的方法”,十分接近微积分基 本定理,微积分的最终制定后来由其学生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2.12.25-1727.03.20)完成。巴罗精通希腊文和阿拉伯文,曾编译过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波罗尼奥斯等希腊数学家的 著作,其中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作为英国标准几何教本达半个世纪之久。



    牛 顿于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当时学院只进行中世纪经院哲学方面的教学,1663年卢卡斯在三一学院开办了一门讲授自然科学的讲座,主要内容有地 理、物理、天文和数学等学科,巴罗就成为第一任“卢卡斯教授”。当时牛顿还只是一名年轻的免费生,巴罗教授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和极具穿透力的思 想。在巴罗的指导下,牛顿非凡的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1664年牛顿成为巴罗的助手,1665年获得学士学位,次年获得硕士学位。1667年秋天牛顿被选 为“选修课研究员”,3月被选为“主修课研究员”。

    1669年10月29日,巴罗以多病为由,实际上是因为“几何研究妨碍了他对宗教的投 入”,而辞去卢卡斯教授职务,并力荐牛顿接任。1670年起牛顿开始“卢卡斯讲座教授”工作,讲授内容有光学、数学和力学。不过牛顿算不上是一个好教师, 虽然他的讲课备受推崇,但他的兴趣不在于此。牛顿宁愿呆在自己的在三一学院和沃尔索普的蜗居中独自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