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泾县桃花潭

 黄山怪石 2013-10-29

第一篇《晨雾中的陈村大坝》

 

    2008月8月26日,因会议我住在泾县桃花潭镇的电站宾馆,碾转加折腾,特累,心想好好睡会儿。27日清晨,不知趣的鸟儿吵醒了我。

    我明白了,这是在陈村水库的大坝下。陈村水库太熟悉了。原黄山区以前是太平县,县城原在仙源镇,50年代末,就是因为还是苏联专家设计建大坝说是淹没区,所以迁到以前的甘棠镇。到后来说勘察错了,但迁就迁了。 

    小时候的的仙源我很留恋,古城楼、古街道、东门河,南门桥、小水关、城隍庙......历历在目。特别是星期六的身着花衬衣的苏联专家的舞会印象特深,那时就有流行了——苏联大花布。 

    太平湖我游了多次,拍了不少,但大坝我从没拍过,曾记得80年代初到龙门检查教学工作时路过一次,那次大坝放水记的特清晰。水是从缝隙中挤出来的,大水咆哮,水珠飚滚,烟霭翻腾......何等壮观!当时我久久不舍离开。 

    这次有没有运气?我急忙起床,推开窗门。今天的雾好大哦?! 

    匆匆的处理了一下,拿了相机出门,回首我们下榻的明珠宾馆雾中隐现。 

    雾中的景色层次感特强,近处水灵清晰,远点披上面纱,再远处时隐时现。再则,雾气缥缈,山里的景色是动态的。真像身处立体的360度空间的电影院。 

    又像进入一幅绝笔的水墨山水画。 

    路的尽头是大坝,坝的那边就是太平湖,坝是泾县和黄山区的分界线,也是黄山市和宣城市的界碑。 

    坝下的环境宁静,景色精致。 

    通往大坝的路旁的厂房看来已经废弃,看年代估计不少于半百了吧?!看它的位置,心想,大坝建设时,这里一定火热?! 

    电站给人的印象就是山是绿的、水是绿的,绿色植物将它掩埋——这里是绿色世界。 

    坝下特深的印象就是这里是白鹭的天堂,开始不太密集,越接近坝底,聚结的白鹭越多。 

    接近大坝约100米处是警戒区。 

    从这里望去,坝下特平静,山腰的长长的估计是排洪道。 

    大坝很雄伟,看了路牌知道现在叫大唐水电站——我们一直称呼“陈村水电站”呢? 

    水电站不能进,需持特别证件。从坝的那头回望,青弋江在这里成“丫”字形。青山、秀水、白鹭构画出美丽画图。 

    离了,白鹭!离了,大坝!但在我的记忆中有多了雾中你的靓影。

第二篇《匆游东太平湖》

    安徽职成网信息员第五期培训29日结束,30日组织在桃花潭旅游,第一站当然是太平湖啰——近在咫尺呀?! 

    乘车从大坝的右侧山路爬升,坝越来越近。可惜山里的雾气很重,但朦胧的大坝格外显得有几分神秘。 

    坝这里的路是水泥路,尽管曲折,但很平坦,路牌标识很醒目。可能就是泾县方向游太平湖的必经之道吧? 

    但一过坝路就不太好了,可能是太平湖水位时涨时落,路也不好修。好在码头很近,我们下车徒步。俊男们很兴奋,有泾县职高的二位靓女们领路的呀!

    这里就是黄山区啦?!我的一个学生就在与泾县邻近的龙门乡麻川村,他告诉我在这里开游船,每年收入还不错。我忙打个电话,他说村里开会,今天没来。呵呵——错过机会啰! 

    这里码头很简易,游船也只有几艘。曾听学生说过,游人多时,要从黄山区调艇。 

    太平湖我经常光顾,但这里还没游过,大坝这边景色别致,特宁静。要知道,一湖的水都在这里聚集。 

    湖水平静,但人沸腾了。大家纷纷举起相机,欲把美景通吃。 

    这里是太平湖最狭窄的地方,是壶口,湖水象一面镜子。雾很薄,远处的山很朦胧。 

    游船顺着壶嘴前进,湖面逐渐宽阔,岛上的人家呈现。看起来盖得多是新房,新式小楼,有别于湖那边的黑瓦白墙的徽式建筑,估计生活这里的人小日子过得不错。 

    天空飘下几点雨滴,眼前的山湖色调特低,让我看到了太平湖的另一面的美——温愠! 

    船桨划破了平镜,云隙透过的光线均匀的撒在水面。直线、弧线的叠加,和上不同的色彩。美的剔透! 

    水面、倒影、近处的小岛、远处的群山,码放有序、层次感强。主色调的核心是绿。我们融入了绿色世界。 

    游船很古典,取景框里呈现的是一幅流动的画廊。大家优雅的用相机、手机记录下山水瞬间的记忆。 

    镜头里的恬静。 

    镜头里的幽雅, 

    镜头里的...... 

    时间安排的很紧凑,匆匆的在太平湖划了一个圈,就急忙返回了。 

    从山水画廊里走出,又要准备下一站的旅游了。

第三篇《陈村古村落》

    匆匆离开太平湖,立即驱车赶到桃花潭边的陈村。原本打算就近返回黄山区的,来陈村多次,来去匆匆,没真正系统的旅游过。何况手里还有尼康D80,所以兴致很高。

    我学校导游专业有不少来自这里的学生,每到旅游旺季,旅游公司都到我学校要临时导游。我知道陈村古称南阳镇,有保存最完整的皖南古民居群,有明清建筑700余处。 

    我们是从古街道进入的,桃花潭风景区的管理人员向我们索要门票,泾县职高的老师说联系好了,可管理员很尽职。无奈的等了约20分钟左右,才让我们进入古街。 

    街道很袖珍,乍看也很普通,路面是鹅卵石铺就的,中间的石头大些。与其说街不如叫巷最贴切。 

    深入看出有点古镇的味道了,古建筑保存的很好,基本上是明清风格。我老家在泾县的西阳,2-3年级曾经读了3学期书。对板门,门沿记忆很深,所以感觉特情切。 

    街上人稀稀落落,估计平时游人不多。但古玩字画陈列不少。老家具,窗画既集中,也精致。估计是从民间收集来的。

    古街、祠、阁、塔,遍及整个景区,画龙雕凤的古民居保存有一百多幢, 闻名皖南的三雕——石雕、砖雕、木雕多且比较完整。 

    我们把这叫堂前,一般是会客用的,权当是会客厅吧!看这摆设,一定是政要聚会呀?! 

    主人不在我们也乱闯,到人家后院来了,这个后院有特色,石雕棋布,有年代很久的也有正在加工的,估计是石雕老艺人的家。

    老式的床,我家也曾有,以前我们叫宁波床。我家有祖传的全铜结构的,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给造反派“革命”了!文革结束后索要时说找不到了,父母至今都很懊恼。
 
    眼前的床很精致,保存的真好,鎏金的龙及人物花草活龙活现。配套的家具也是鎏金的。估计是宦官人家用的。 

    似狮似兽的石雕威风凛凛成八字卧在门前,但不知道什么缘故,门被砖封死了。可怜的狮你为谁显示威风呢? 

    猜想是个古井圈,浮雕龙嘴衔叼金环,看来主人不凡,新的痕迹“长命百岁”感觉既不协调又破坏了整体,实在可惜。

    我纳闷,井上的石头很吻合,是不是我猜错了,也许是立柱的基座。本想找人问问,但周围除了我们没人。就留下个悬念吧——不然以后还不想再来了呢?呵呵! 

    店家摆放的石兽有一对,左右对称,可能是公母一对狮吧!阴阳和谐嘛?! 

    稀拉的有些旅游商品摆设,摆放很随意,估计平时生意不大,也不是靠这生活,赚几个就几个,贴补家用罢了。 

    这里鎏金的佛像很多,观音、弥佗佛、财神、香案,好像有些不是明清的,观音倒像唐代风格的。

    其实我不懂,瞎琢磨——嘻嘻…… 

    这个好像是躺床,有靠背,还有垫脚的,古人真的会享受。 

    庭院古典,优雅、别致。在这里读书,环境真好! 

    说嘛!“大夫第”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老街不长,走过门楼就到了青弋江畔,在书有“踏歌古岸”题字前,黄山市的我们和倪彤合个影,算是对古街经历的见证吧!

第四篇《青弋江.太白楼》
    转过几条小巷,就来到了汪伦踏歌送别李白(公元775年)的“踏歌古岸”。
    当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李白旅居南陵,欣喜万分,遂修书一封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来,却未发现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据实以告:十里桃花者,桃花渡也;万家酒店者,乃店主姓万。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忤,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主人盛情款待,客人尽情畅饮。
 
    李白甚感汪伦的诚意,临别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段佳话,千古传唱,桃花潭也随之扬名九州。 
    桃花潭地势平坦,潭面宽阔。水因活而清,潭因深而静。 
    据说渡桃花潭可以乘船工划的龙舟或乌蓬船,但我们只见蓬船,未见龙舟。 
    倪彤老师看起来到真有点像,过了一把船工瘾。 
    划过对岸,停泊在悬崖下的阴凉处,崖下的书页岩就象一页一页的书本立于水中。岩崖上古藤缀拂,山径间老树垂荫。西岸有古村落——万村,古街古巷,看起来历史更加久远。当年李白与汪伦开怀畅饮的“万家酒店”,如今房屋尽毁,只留下被行人踏得乌亮的石门槛,静静地躺在深巷里,见证着万村的古往今来,沧桑岁月。  
    “踏歌古岸”在桃花潭东岸,为明代所建的楼阁,阁前一条小路直下“东园古渡”。 
    对面西岸,怪石嶙峋,层岩陡峭,临潭峙立,龙盘虎踞。远处青山隐隐,近处野间花香、枝头鸟鸣;岸边农妇浣衣,水中船荡涟漪。  
    下船左侧就是太白楼,不知是游人还是管理人员在等待我们的光临?! 
    太白楼右侧有雕刻有大诗人李白在泾县桃花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赠汪论》诗碑,雕刻底板石料我们这里叫青石板。 
    太白楼除主楼外还有辅依建筑,门的造型各异,且各取有名,这就是桃形的红霞门。 
    二楼的门更有特色。 
    庭院很小,但玲珑剔透。 
    临阁畅想,汪伦送李白的诚挚友情,诗仙的豪放气度,犹似历历在目。 
    清弋江那边的桃花潭镇镶嵌在山水之间,原始、古典。 
    朝上游眺望,江中的绿洲将碧水分而又合。 
    下楼回往渡口,惊异我们移入画中。 
    返回情景,我们融入山水,久久不舍。
第五篇《翟家祠堂.文昌阁》 
 
    游罢太白楼,乘船原路返回“踏歌古岸”,河边百姓人家的院门到有些特色。
    看来板栗已经到收获季节了。
    陈村古称南阳镇呀,镇门保存完整,“南阳镇”三个字看来也有些年代了。
    过了这座新建的仿古石桥去的是翟家祠堂、文昌阁。
    最著名的被誉为“中华第一祠”的明朝翟氏宗祠,占地面积、建筑风格和特色,都超过了省内外一些大宗祠,仅历代皇帝将臣赐名的匾额就有100多块,这在国内也是罕见的。
    翟氏大宗祠是陈氏大姓翟氏宗族的祭祀之所。据记载,翟氏宗族明清两代,共有十五人荣登进士,举人上百,秀才上千。明万历年间,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平叛为国捐躯,祠堂被御赐“忠孝堂”。
    “忠孝堂”前后三进,占地千亩,建筑材料均为楠木,汉白玉石,其石雕和木雕世所罕见,被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华第一祠”。
    跨入大门,第二进前很空旷,左右走廊上挂有历代翟氏名人画像及生平介绍。
    翟氏名人画像
    翟氏名人画像
    翟氏治家格言
    水东翟氏先考
    石栏上镶有青石板浮雕,立柱的狮、莲花等造型雕刻非常精致。
    我知道以前这里叫水东翟家,翟性名人众多,“江南名族”毫不夸张。
    祠堂悬挂有“祭祀祖先,叩拜祖宗”礼仪规范,表明翟氏祖先重生儒教。
    祠堂最后一进前院子宽敞。
    里间两排立柱,靠前石质,靠后木柱,我是闻所未闻,我纳闷——
    供奉翟氏祖先的牌位,估计按门族摆放。好像数量不多,可能后来加的。
    依依不舍离开翟家祠堂
    位于翟氏宗祠附近的文昌阁建于清乾隆32年,共三层,八角。一至三层分别高悬“盛世文明”、“文光射斗”、“共登云梯”匾额,是昔日翟氏宗族文武理学的丰碑,由于造型秀丽典雅,也是著名的景观之一。
    文昌阁重檐飞角,方圆八面,气宇轩昂。踏着木梯登临阁顶,极目之处是世外桃园般的田野风光。享尽眼福。 
    从路边的垂柳缝隙中看去文昌阁又变身为园林风味。
    依依不舍的离开桃花潭,车在景点入口处等我已久,将近12时了,赶到泾县午饭估计要下午1时了。午饭后大家就得各自打道回府,等待下一次的团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