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古代十大老将

 三味書屋754 2013-10-29

★★★三味書屋754》2013年10月29日編輯整理★★★

                    ★★★★★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可謂是名將如雲。但是年逾花甲仍能披掛上陣征戰沙場的確實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星弱璀璨。下面記錄的十位老蔣軍所在曆史環境相對明了些,而且知名度較高。然雖如此,十仍是個限數,難免有所遺漏,望大家體諒望以借鑑。                   
         “負荊請罪”
NO.1、廉頗[戰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封信平君,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因爲壹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這個名字成了中國古代老將軍的代名詞。
  廉頗在戰史上最有名的戰例,應該是與樂乘在“鄗代之戰”中率20萬趙軍大敗60萬燕軍,成爲中國古代戰爭中以少勝多的著名案例。不過《史記》中的廉頗故事,最有名的是兩件事:壹是與蔺相如的“將相和”,此事家喻戶曉,被傳爲佳話;二是年老被趙王棄用。
  年老的廉頗住在魏國,趙王數困于秦兵,思再得廉頗,令使者赴魏,看廉頗可用否。趙使者見廉頗,廉頗壹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誰知廉頗的仇人郭開聽說趙王欲起用廉頗,“多與使者金,令毀之”。于是這使者還報趙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說他壹會兒上了三次廁所。趙王壹聽,哪裏還敢用這老兒?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麽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啓用他,致使這位爲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壹代名將,抑郁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秦大將軍王翦
NO.2、王翦,[戰國末期人]生卒不詳:父子滅五國 功高不震主
  王翦,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與其子王贲在輔助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余五國均爲王翦父子所滅。王氏也因此和蒙氏並稱爲秦國兩大將領世家。
  公元前226年,秦王准備吃掉楚國,他問李信攻楚需要多少兵馬,答曰20萬足矣。秦王又問王翦,王翦答道:"非60萬不可,20萬人攻楚必敗!"秦王不信,以爲王翦年老怯戰,遂命李信率20萬大軍攻楚。
  公元前225年,李信壹鼓作氣攻下平輿(今河南平輿北)。楚國上下爲之震驚,楚王拜項燕爲大將,帶兵20萬人,水陸並發,火速迎戰李信。李信不被項燕伏下的七路軍兵殺得大敗而逃。項燕壹連追殺三日三夜,秦兵死傷無數,將尉多人被殺。秦王得報,方後悔未聽王翦之言。
  李信出征之時,王翦就已托病回家養老。秦王政親自到王翦家,敦請王翦出征。王翦說:“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于是秦王遣60萬大軍,王翦果然率軍大破楚軍。
  與四大名將的其他三位不同,王翦不但有極高的軍事才華,政治智商也十分了得。他深知自己率領60萬大軍,容易招致君主猜忌,于是主動要求秦王賞賜良田大宅,甚至派出5名使者前去討賞。有人覺得此舉過分,但王翦認爲,如果不多多地討封良田大宅作爲子孫的産業,來表示自己無別的打算,就反而會使君主猜忌。從王翦開始,王氏三代在秦爲將,直至秦滅,可見王翦此舉在當時還是頗令秦王放心。
                           趙充國塑像
NO.3、趙充國(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孫,:76歲統兵平定諸羌
  趙充國原籍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後來移居到金城令居(今甘肅永登)。趙充國的父親叫趙君育,生了趙充國和趙子聲兄弟兩個,二人均有建樹,特別是趙充國,善長騎射,沈勇有大略,讀書好學,精通筆法,熟悉少數民族事務。他起初是騎兵,因爲是金城郡良家子,善于騎射,補爲羽林軍士,侍衛皇帝。他曆經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在漢武帝、宣帝時,他在征討匈奴、羌、氐的戰爭中身經百戰,屢建奇功。
  漢宣帝初年(約公元前73年左右),先零羌率先起兵聯合匈奴,威脅漢王朝。漢宣帝派義渠安國西征,無奈義渠安國采用辦法不妥,激怒諸羌聯合進攻湟中,安國敗退,損失甚重。宣帝看到趙充國已七十多歲,不宜出征,便派人就領兵平羌人選征求趙的意見,趙答:“沒有比老臣更合適的了。”宣帝問他平羌的計劃,他說,“百聞不如壹見,到前方了解敵情後,才能拿出方案。”
  六月,他率1萬騎兵從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出發,到黃河岸邊。趙充國奉命統兵進占湟水谷地,采取分化瓦解與軍事打擊相結合的政治策略,很快瓦解了諸羌聯盟,打敗了先零羌並使之歸順。不過5個月,徹底平息了羌亂。
                   伏波將軍馬援
NO.4、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花甲出征 馬革裹屍
  馬援,東漢開國功臣之壹,漢族,扶風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初爲隴右軍閥愧囂的屬下,甚得愧囂的信任。歸順光武帝後,爲劉秀的統壹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壹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後漢書·馬援傳》和《資治通鑒》等史書對馬援“平定西羌,遠征交趾,駐軍邊塞,平亂武陵”,褒譽有加。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五溪蠻(武陵有五溪,即雄溪、門溪、西溪、潕溪、辰溪,爲少數民族(古代稱“蠻夷”)聚居之地,故稱“五溪蠻”)暴動,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征剿,冒進深入,結果全軍覆沒。馬援時年六十二歲,請命南征。光武帝考慮他年事已高,沒有答應他的請求。馬援當面向皇帝請戰,說:“臣尚能被甲上馬”。光武帝讓他試試,馬援披挂上馬,威風凜凜。劉秀贊爲“矍铄翁”,同意他率部出征。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馬援率大軍到達武陵臨鄉,擊“蠻夷”,勝之,余衆逃進竹林中。馬援駐軍下隽縣,抉定選擇“路近而水險”進軍壺頭山的路線,以爲取得壺頭山,就扼住“蠻夷”的咽喉,充縣之敵可不攻自破。三月,漢軍進至壺頭山下,“蠻夷”乘高守隘,水流湍急,船不得上。這值暑熱,士卒多疫死,馬援也病,遂困。乃鑿岸爲室,以避暑氣。“蠻夷”往往升險鼓噪,馬援辄曳足以觀之。不久,馬援病死,實現了“馬革裹屎”的夙願。
                    蜀漢五虎將黃忠
NO.5、黃忠(145年- 220年)字漢升 :定軍山壹擊抉勝
  黃忠荊州南陽(今河南省 南陽市)人,本爲東漢未年群雄劉表麾下,後成爲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曆任中郎將 、討虜將軍、征西將軍 ,官至後將軍 ,死後益爲剛侯。
      蜀漢名將黃忠,由于《三國演義》和京居譚派名戲《定軍山》衆塑造的形象,在民間也已成了老將軍的代名詞。
  黃忠到底老不老?從關羽關二爺壹句不屑的“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來看,黃忠的確是壹員老將。《三國志》說他“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亦可見其勇。
  建安二十三年(218),劉備及法正進駐陝西陽平關。劉備與陝西漢中曹軍對峙。黃忠隨從劉備,于定軍山連斬曹操二將。特別是“金鼓振天,歡聲動谷”,壹擊斬殺曹軍大將夏侯淵,使得曹軍慘敗,黃忠名聲大震。
                        李靖像 
NO.6、李靖(571-649年)字藥師:年逾花甲出擊吐谷渾
  李靖,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將韓擒虎的外甥。公元617年,李淵父子起兵反隋,李靖在長安被俘,李淵欲殺之,在李世民說情下幸免壹死,于是隨李世民,在征討王世充的戰爭中立下戰功,被授爲開府。
  作爲唐朝的開國功臣之壹,李靖壹生征戰,其最輝煌的戰果是爲大唐擊滅東突厥。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太宗抉定大舉反擊突厥,命李靖爲定襄道行軍總管,統兵10萬,分六道出擊突厥。貞觀四年正月,李靖親率三千精騎趁黑夜攻下颉利可漢的牙帳所在地定襄。太宗稱贊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複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于是進封李靖爲代國公。二月,李靖又率壹萬精騎突襲陰山,俘虜突厥兵壹千余帳。接著趁大霧向鐵山急進,壹舉攻破颉利可漢的牙帳,生擒颉利可漢,爲患中原多年的東突厥從此滅亡。李靖因滅東突厥之功,獲加光祿大夫,拜尚書右仆射。
  貞觀八年(公員634)十月,擔任宰相職務的李靖以足疾辭任。未過兩月,吐谷渾進犯涼州。年逾花甲的李靖顧不上足疾與年事已高,請求挂帥親自遠征。他壹路踏著冰雪,風餐露宿,備嘗艱辛。翌年閏四月,唐軍在庫山(在今青海天峻)大敗吐谷渾,首戰告捷。李靖抉定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壹直打到吐谷渾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不久,山窮水盡的伏允可汗爲部下所殺,其長子大甯王慕容順率衆降唐。李靖率軍經過浴血奮戰,最終平定了吐谷渾。李靖主動請纓出征,太宗即任命李靖爲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大軍征討土谷渾。貞觀九年,李靖在積石山大敗土谷渾軍,土谷渾可汗伏允被殺,其國土盡歸唐朝。貞觀十壹年,太宗改封李靖爲衛國公。
                    郭子仪
NO.7、郭子儀(公元697~781年):68歲深入回纥軍孤身退敵
  郭子儀是唐朝著名將領,中興重臣。史書上說:"天下以其身爲安危殆30年。"這個評價並不爲過。尤爲難得的是,他終其壹生"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衆不嫉",實爲人臣楷模。
  郭子儀在唐朝曆史上的第壹件大功是平定安史之亂。叛亂初期,郭子儀被調任爲朔方(駐靈武,在今甯夏靈武西)節度使,奉命進擊叛軍。他不負衆望,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在嘉山(在今河北曲陽縣東)大敗叛軍另壹主將史思明。接著,他指揮大軍,收複了洛陽、長安。
  在郭子儀晚年,其原部下平定仆固懷恩因不滿朝廷起兵反叛。懷恩是當世猛將,朝中無人可敵,只好請郭子儀前去平叛。懷恩的部下都曾經跟隨過郭子儀,聽到郭子儀要來,發生了分化,互相攻殺,軍隊大亂,仆固懷恩無奈,只好率300親兵逃往靈州(今甯夏靈武西南)。郭子儀到達汾州(今山西汾陽縣),懷恩的部下紛紛歸順,河東局勢安定。
  仆固懷恩心中不服,于是向吐蕃、回纥(維吾爾族及其他民族的前身)借來10萬大軍,從靈州向長安進攻。朝中文武百官,又是壹籌莫展,皇帝惴惴不安,立即讓郭子儀率軍出鎮奉天(今陝西乾縣)。仆固懷恩率領10萬大軍,橫沖直撞,旁若無人,來到奉天,只聽戰鼓咚咚,殺聲震天,奉天城外,唐軍擺成壹字陣勢,非常嚴整,當中豎著壹面帥旗,隨風飄揚,旗上大書壹個"郭"字。吐蕃、回纥兵壹聽郭令公的大名,都嚇得丟盔卸甲,四散逃跑。仆固懷恩只好帶領殘兵敗將,退回靈州,郭子儀不戰而勝。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仆固懷恩不甘心失敗,又勾引吐蕃、回纥、吐谷渾以及山賊等30萬軍隊,先出兵侵掠同州,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回來,屯駐長安北面的泾陽城,抵禦賊兵。郭子儀壹軍僅1萬多人,被敵重重包圍在泾陽。時年68歲的郭子儀趁仆固懷恩在軍中暴病身亡之機,親身前往回纥說和。因爲他在回纥的威信極高,被回纥人稱爲“郭令公”。看到自己仰慕中的偶像郭子儀竟然親自只身前來,回纥人非常感動,當即和郭子儀軍隊聯合,大敗吐蕃。
                    金刀楊令公楊業
NO.8、楊業(約932-986年):年近花甲陷敵營絕食身死
  楊業,本名重貴,又名繼業,宋朝名將。他20多歲便入仕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後北漢戰敗,楊繼業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久聞其勇名,派人前去勸降,楊繼業悲憤地大哭了壹場,終于投降宋朝。宋太宗任命他爲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他駐守于代州,並于雁門之戰中將契丹擊破。後來就有了壹旦契丹見到楊繼業的軍旗,即立刻退兵的轟動名聲。人們給楊繼業起了個外號,叫做“楊無敵”。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進、潘美率領三路大軍北伐,意圖收複幽雲十六州,派楊業做潘美的副將。潘美、楊業的壹路人馬出了雁門關,很快就收複了四個州。但另外兩路戰鬥不力,宋軍敗勢已定,決定撤退。潘美、楊業壹路人馬同時還要掩護四個州的百姓撤退。撤退到狼牙村時,楊業建議派兵佯攻,吸引住遼軍主力,並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護軍民撤退。監軍王侁卻說楊業懼怕敵人,迫使其出戰。楊業明知必敗,只得囑托潘美派人接應,以挽回敗勢。
  遭到遼軍伏擊後,楊業帶兵且戰且退,卻不見有人接應。原來王侁怕楊業戰勝搶攻,竟令潘美帶援軍撤離。聽聞楊業失利後,竟命全軍逃跑。楊業無力回天,全軍覆沒,自己身負十多處傷,被遼軍施冷箭俘虜。遼將勸降,楊業稱:“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爲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遂絕食三日而死,時年約59歲。
            俞大猷大德港殲倭記
NO.9、俞大猷(1504--1580年)字志輔:抗倭名將 78歲仍領兵訓練
  俞大猷,又字遜堯,號虛江,漢族,福建泉州北郊豪市豪格頭村(今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溪山村)人。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將。他曆任明代三朝,壹生坎坷。戎馬生涯四十七年,時而受重用,名聲顯赫;時而受貶責,淪爲囚徒,四爲參將,六爲總兵,累官都督,身經百戰,戰功顯赫。《明史·俞大猷傳》曰:“大猷負奇志”,“忠誠許國,老而彌笃”。俞大猷不但長于軍事,且精通六經,有著重要的軍事思想,亦有詩文傳世。
  元末起至明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活動十分猖撅。至明中後期,倭禍嚴重,江浙首當其沖,受害最烈。爲消滅倭寇,明朝從嘉靖二十六年(1547),開始委派官吏,加強海防,展開抗倭鬥爭。由兵部推薦,诏移出身貧寒、靠戰功擢升爲廣東都指揮佥事的俞大猷從廣東帶兵到浙東、蘇南平倭,受命爲甯(波)台(州)參將。在浙東平倭戰役中,俞大猷“先計後戰,不貪近功”,重創倭寇。
  倭寇在蘇、浙慘敗後,便南竄閩、粵,倭患重心移到福建,“北自福甯,南及漳、泉,沿海千裏,盡爲賊窟”。
  嘉靖四十壹年(1562)十月,倭寇偵知戚繼光在福建平倭勝利後回師浙江,又湊集兵力1萬多人,重新進犯福建,攻陷興化。嘉靖皇帝罷免了福建總兵遊震得,從贛南調回俞大猷提升爲福建總兵官,浙東調回戚繼光爲福建副總兵官。戚、俞與劉顯兵分三路,殲敵2200多人,取得興化平倭大捷,這也是福建抗倭鬥爭的最大勝利。戰後,嘉靖皇帝聽信讒言,賞罰不公,對俞大猷僅“赉幣銀四十兩”,俞大猷對此仍淡然處之。
  晚年,俞大猷命運依然坎坷,幾起幾落。萬曆八年卒于家中,年七十八,直至死前還在領兵訓練。
              露粱海戰
NO.10、鄧子龍(1527—1598年)字武橋:年過七十陣亡露粱海戰
  鄧子龍,江西豐城人。明軍事家。嘉靖中以平民應募。明代抗倭名將,官至副總兵。壹生征戰,先後在福建抗擊倭寇,在雲南邊境抗擊緬甸侵略。萬曆二十六年,鄧子龍領水軍援朝抗日,與朝鮮統制使李舜臣爲前鋒,在釜山南海與日軍激戰。年過七十而勇氣彌厲,直前奮擊,殺敵無算,最終不幸陣亡。朝鮮爲之立廟,世代祭祀。
  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並很快占領朝鮮全境,應朝鮮國王的請求,明朝政府派出援兵進行幹預,並將日軍擊退壓縮在沿海壹線。爲了給日軍致以沈重打擊,明朝政府決定組建海軍,並由已解甲歸田的老將鄧子龍出任明朝水師副總兵,率領中國水師援朝抗倭。在1598年11月18日至19日進行的決戰——露梁津大海戰中,鄧子龍督水軍千人、戰艦三艘,充當前鋒,隱伏于露梁津海峽北側。當日本援軍進入伏擊海域時,他迅猛出擊,斷敵退路。日軍反撲,68歲的老將鄧子龍親率200名勇士躍上朝鮮戰船,與日軍拼搏,壯烈犧牲。
  鄧子龍戎馬壹生,文武雙全,兼善書法、好吟詠,遺著有詩集《橫戈集》、地理《風水說》、兵法《陣法直指》等。




《歡迎進入
三味書屋754個人圖書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