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点心中的大学问

 啸海楼 2013-10-29

小点心中的大学问

—— 从中式糕饼一窥台湾饮食文化

王翎芳 今天 10:53

(裕珍馨镇店之宝—奶油酥饼。作者供图,徐尧鹏摄)

糕饼对于台湾人来说,是民间不可或缺的点心,尤其在传统农作社会,糕饼更是生活文化中重要的一环,举凡宴客喜庆、祭神庆拜、婚丧礼俗都少不了这一个味道,而糕饼种类之多也令人目不暇给,如春节的年糕、中元节的糕塔、中秋的月饼、重阳节的花糕、婚庆的喜饼等等,近年更因为文创的发想及观光化的促进,许多新口味新型态的糕饼也随之出炉,不过这些糕饼点心确实也和台湾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也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糕饼种类,若要了解台湾饮食文化中重要的人文环节,糕饼绝对是值得探究一番的题目。

台湾人的组成若不探究原住民部分,来自于福建泉漳移民占据了绝大部分,因为台湾靠近福建,在清朝来台禁海令解除之后,就近渡海来台进行开垦的男丁众多,同样的也引进了家乡的信仰及饮食作法;台湾地区温度湿热并不利小麦种植,大多种植稻米,所以台湾人的饮食以米食为主,连横的《台湾通史》记载“台湾产稻,故人皆食稻……富家可自赡,贫者亦食地瓜”,在以米食为主的方向上,糕饼的作法许多都是以稻米为主原料,所以在台湾较少见以小麦制成的传统糕饼,由来自此。

糕饼作为台湾人生活中重要的点心,自然用途也不同,而因为信仰造成新种类的糕饼诞生也是一例。以台中大甲的裕珍馨饼店来说,就是最显著的例子,这家饼店并非如其他老店一样拥有绵长的百年历史背景,而是创始人因为是大甲人,自小学制饼,大甲香火最鼎盛的庙宇就是镇澜宫,主祀妈祖,当时从小制饼学徒出身的创始人发现进庙宇祭拜的香客常因为要准备祭祀贡品而在附近饼店购买传统酥饼,因此创始人便向镇澜宫妈祖掷杯请求创业顺利,没想到妈祖连允六圣杯(掷杯乃台湾庙宇中信徒与神明的沟通方式,一对为月剖半造型,若执地为一正一反,称为圣杯,视为神明允诺的意思,连允六圣杯的机率极低),所以在1966年开启了裕珍馨的奶油酥饼事业。

(大甲裕珍馨老店现况。作者供图,徐尧鹏摄)

裕珍馨的奶油酥饼是将传统酥饼加上奶油甜内馅,咬下后略甜的奶油内馅因火候适宜还会缓缓流泄,这种新奇的口感在当时立刻引起轰动,而且价格平实,绝不偷工减料,在祭祀的香客中口耳流传,因为台湾的风俗是祭祀贡品祭拜后可携回食用,所以在当时成为来镇澜宫祭祀的最佳祭品,同时也成为当地最驰名的糕饼伴手礼,许多贫困的香客因为买得起,造成奶油酥饼供不应求!直到今日,裕珍馨饼店虽然拥有很多种类的糕饼商品,但创店之宝的奶油酥饼仍是许多客人指定购买的招牌伴手礼。

和裕珍馨因为信仰而诞生的庶民糕饼不同,拥有百年历史的鹿港玉珍斋就是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而这模式却是诞生于地区繁荣的开发及富人的附庸风雅。

清光绪年间,鹿港是台湾重要对外出入口港口,当时“一府二鹿三艋舺”中,二鹿指的就是鹿港,鹿港开港后大量移民工人及商贾往来频繁,造就中台湾最繁荣的区域,也因为富裕,聚集了大量文人雅士来此,玉珍斋创始人的父亲在当时是富甲一方的大贾,为现出独特风雅同时与文人交好,便研发各式各样精致小糕点供书斋谈诗论文使用,创始人的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承袭了父亲对于糕饼的喜好,研发出台湾驰名的凤眼糕,并开设了玉珍斋饼店,这一开店,一个多世纪就这样传承了下来。

(作者与第五代传人合影。作者供图,徐尧鹏摄)

玉珍斋的凤眼糕如其名,小巧精致如弯弯凤眼,以米为主原料,饰以白柿粉,手取则恐碎、入口绵密细致,让唾液分化凤眼糕徐徐下咽,是当时文人雅士及富商大贾最偏爱的糕点,在当时也是富有名士才能享受到的美味,甚至在清光绪年间鸦片进入台湾,鹿港既为丰庶之地,自然也有不少人有经济能力吸食鸦片,这凤眼糕也是当时富人吸食鸦片后佐伴解腻的甜食,若不是如今历史文化变迁,玉珍斋的凤眼糕可能还是在枝头当凤凰,飞不到寻常百姓家的。

(玉珍斋凤眼糕质感细腻精巧。作者供图,徐尧鹏摄)

由大甲裕珍馨饼店及鹿港玉珍斋饼店的历史来看,糕饼在台湾不但是庶民信仰的平实祭品,更是社会高阶层份子享受的点心,从福建移民而来的糕饼制作方式在台湾有了极大的变化,每一口糕饼的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可以深究,从糕饼的发展可以略窥台湾饮食文化之一二,当然台湾的糕饼种类繁多,其中还有受到日治时期和果子影响而诞生的日式糕饼,绝非本文数语而能详介,若您有机会来到台湾购买糕饼伴手礼,请您留意下手里的这块小点,其实它蕴藏的是更多台湾饮食文化的表征。

(责任编辑:代金凤)

阅读(1.2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