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知道:十年寒窗学数学,只能买菜?

 昵称535749 2013-10-30
-

第127期

凤凰新闻客户端编辑:王月兵

201310291222188697_size143_w1025_h550_iifeng.jpg

【导语】数学躺着也中枪了!

在英语被舆论批判,多个省市也纷纷降低高考英语比重之际,网民又将愤怒的矛头对准了数学。某门户微博关于“数学该滚出高考吗”的调查显示,70%网友支持数学滚出高考。有网友吐槽:“工作这么多年了,除了数钱用到过数学,别的基本用不到。”

只能用来数钱的数学真的那么没用吗?“英语、数学滚出高考”的呼声又反映了哪种社会心态?

201310291209521041_size48_w500_h387_iifeng.jpg

●中国数学的发展在晚唐以后戛然而止

中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国学大师比比皆是,但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却凤毛麟角,能叫上名来的不过祖冲之等几个人,人们对化学的的应用也只停留在炼丹上,出现这种结果,跟封建社会的选才制度有关。科举考试规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大家当然都争先恐后地学习四书五经。

事实上,从秦汉以来,直到宋元,中国数学一直领先世界,而代数学基本是中国的创造。唐朝甚至一度把数学纳入了科举范围。显庆元年(656年),国子监开办了数学专科学校――“算学馆”,招收学生三十人,设置算学博士和算学助教主持日常教学工作。这样,国子监内就有了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六个学馆。

到了晚唐,明算科考试因“考试人数太少”而停止了。而后中国进入明朝,施行八股考试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除珠算外,数学发展逐渐衰落。 本有可能大踏步前行的数学科目,在中国戛然而止。

201310291209535099_size29_w400_h321_iifeng.jpg

●30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口号激荡人心

中国近代数学的研究自五四运动以后才真正开始,但外部环境动荡,虽有若干优秀数学家出现,一直未能有长足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自然科学技术终于得到发展的时机。但随后文革十年浩劫,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停滞。

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3月18—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有6000人参加的开幕式上,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号召“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这是中国的第三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

著名作家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也让陈景润的事迹在青年一代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学习陈景润,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攀登科学高峰”,成为亿万青年的心声。在那个年代,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意识非常的强烈。所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学好数理化,掌握一门生产技术自然而然成为社会的需要。

从此,“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让无数青年为之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201310291209538290_size119_w450_h298_iifeng.jpg

●那些年真正虐过你的是数学课不是数学

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数学滚出高考”,这其中的反转值得人深思。

第六届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英国专家看到中国的高考试题后大惊:英国大一学生的数学考题,只不过是“勾股定理”,中国的高考数学题,却要画这么多辅助线!网友的吐槽也集中于“高考数学难度过大”,所以“数学应该滚出高考”。

知名华人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曾在杭州与一群取得好成绩的数学尖子见面。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他说:“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做习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什么数学人才。”

这一切都说明:数学只是替罪羊,侧重技术性训练,把学生变成“做题机器”的应试教育才是真正元凶,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是数学“奥赛”第一大国,但数学研究水平与世界水平“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在前沿领域”。

需要变革的是应试教育体制,而非数学本身。

201310291213252916_size31_w500_h376_iifeng.jpg

●数学的“无用之用”对国人尤其重要

每门学科背后都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无用之用像空气,人们看不到,但缺不了。

古希腊学者认为数学是“学问的基础”,当时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更是直言“万物皆数”。到了现代,数学是整个科学体系的基础,每一次数学的重大突破,几乎都带来科学的重大突破。甚至可以说,在人类理解宇宙的诸多途径中,数学是最接近于真理的捷径之一。

同样,数学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精准性,对于历来相信直觉、力求大概的中国人而言,恰恰是非常宝贵、非常稀缺的思维训练。一个缺乏数学思维训练的民族,往往只能徘徊在前现代的思维状态之中。

201310291213266231_size67_w670_h779_iifeng.jpg

●“数学无用论”是实用主义至上的表现

中国文化一直非常强调“实用主义”。从文明的源头,就开始强调实用、强调现实世界。传统士大夫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而言之,就是处理好世俗世界的各种事务。对西方文明也一度奉行“拿来主义”,以“是否有用”决定取舍。

这样的取向或许可以部分解答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还有另外一个表述方式: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201310291215365005_size66_w481_h330_iifeng.jpg

●漠视数学的背后可能是反智主义兴起的征兆

反智主义,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焚书坑儒”、“文化大革命”就是包含了剧烈反智主义的惨剧。

在文革期间,“知识越多越反动”“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等论调甚嚣尘上。交白卷的小丑被捧为“红专”模范,刻苦钻研、为科学技术作出贡献的人被诬蔑为“白专”典型。

文革结束后,“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述,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风气。

但“数学滚出高考”的论调不禁让人担心反智主义是否又卷土重来。也许有一天,物理和化学也会被以类似理由要求滚出高考,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世界。

(凤凰新闻客户端编辑:王月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