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虚自汗“大全中医治疗分析

 神医图书馆318 2013-10-30
  • 阳虚自汗

    阳虚自汗 病证名。因阳气虚弱,腠理不密所致自汗证。见《赤水玄珠·汗门》。证见畏寒,倦怠,汗出觉冷。治宜温阳固表,用芪附汤、黄芪建中汤等方。参见自汗条。 作者:

  • 自汗

    补 心虚者,砺粉丸补之。 扑敛 牡蛎、麸皮、麻黄根、本、糯米、防风、白芷,为末,周身扑之。 封脐 何首乌末,津调封之。 消导 脾胃有食积,热而自汗,须导之,脾积丸。 《杂病治例》

  • 阳虚恶寒

    阳虚恶寒 证名。因阳虚火衰所致恶寒证。《证治汇补·恶寒章》:“阳虚恶寒,以阳气能温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阖闢,内伤房欲,火衰恶寒,即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其症必兼踡卧,足冷,濈濈自汗,两尺沉细。”《景岳全书·杂证谟》:“其证则未冷先寒,

  • 阳虚眩晕

    阳虚眩晕 病证名。因阳气不足,清阳不能升达头部所致眩晕。见《世医得效方》卷三。证见头晕头痛,恶寒,耳鸣耳聋;或眩晕欲倒,气短自汗,手足冷,脉沉细;或晨起头晕,片时自定。治宜温阳补气,用三五七散、参附汤、正元散、黑锡丹等方。参虚阳上浮眩晕条

  • [收涩之剂]阳虚自汗牡蛎散

  • [卷三]自汗

    气虚。属湿与热痰病,亦有汗。汗乃心之液,自汗之症,未有不因心肾俱虚而得者。禁 用半 治方 人参黄少加桂枝阳虚者入附子亦可,须用酒煮之。 《仁术便览》 明 张洁 公元1368-1644年

  • [卷十]自汗

    伤食发热,便血自汗,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渐愈,又用六味地黄丸而痊。 一女子十四岁,自汗寒热,月经先期,余谓肝火血热,用加味逍遥散、地黄丸而痊。后因怒 ,经行不止,自汗盗汗,先用加味小柴胡汤,次用加味逍遥散而愈。 一小儿自汗,叫哭发热,作

  • [卷四]自汗盗汗

    伤寒门。以自汗为伤风。盗汗为少阳症。其余杂病。自汗阳虚。盗汗为阴虚。然阴阳 互为其根。自汗亦有阴虚者。盗汗亦阳虚者。宜辨而治之。 一阳虚自汗。其人常畏寒。宜 参附汤。 (一百零五)术附汤。(一百零五)附汤。(一百零五

  • [卷六]自汗盗汗

    自汗者,汗自出,属阳虚,宜玉屏风散加牡蛎、浮小麦之类,以实表补阳;盗汗者,睡 而汗出,醒而汗收,属阴虚,宜当归六黄汤,以补阴清火。 然阴阳有互根之理,有阳虚而治其阴者,阴虚而治其阳者,不可不知。又汗为心液,宜 补其心,以人参养荣汤主

  • 利湿通阳治自汗

    附等温阳之剂。全身自汗、冷汗,可见于阳虚,而汗黏、有汗气味,则非阳虚,乃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胶结熏蒸所致;背心冷痛,四肢不温,可见于阳虚,而胃阳阻遏,经输之气不通亦可出现背心冷痛。四肢不温兼有口苦,小便短黄,则非阳虚,显系湿郁气机而令

  • [卷之四]自汗

    粒) 上加生姜三片,黑枣一枚,水煎,食远服。 玉屏风散 治表虚自汗。 白术(二钱)防风黄(各七分) 加姜三,枣一,水煎服。 简便方 自汗。 朱砂(水飞)白芷末(各二钱)麦冬茯神枣仁,煎汤服。 又牡蛎(火,醋淬)麻

  • [卷一]自汗盗汗

    汗之理,以此喻之,若符之合节,可异乎?夫汗则 也,而复有自汗盗汗之异,理何致也?所谓阳虚阴必凑之,抑何别耶?以阴乘阳分,是营气 不与卫气谐也。阳主动,以动中有静,故觉而汗出,乃曰自汗,法当补阳以养阴。盖补 者,参、是也。养阴者,归、地是也

  • [卷十九]痘自汗

    无表症者而论。若或邪在 表,痘赤绽者,又当用麻黄甘草汤。汗之肿作痛者,用活命饮加麻黄散之。盖自汗、盗汗,为病不同。自汗者,汗 无时而自出也,属阳虚。盗汗者,睡则汗出,寐则汗收也,属阴虚。汗者,血之所化,阴气不能闭藏,所以睡则汗出也。 痘家

  • [卷第一]自汗

    (属气虚、湿热、阳虚。) 东垣有法有方 人参、黄少佐桂枝。 阳虚,附子亦可用。 扑法∶ 牡蛎、麸皮、本、糯米、防风、白芷、麻黄根为末,周身扑之。 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凉膈散主之。 痰证亦有汗者。 《金匮钩玄》 元

  • 阳虚喘

    裁·喘症》:“肾阳虚而气脱,孤阳浮越,面赤烦躁,火不归元,七味地黄丸加人参、麦冬。肾不纳气,身动即喘,阴阳枢纽失交,急须镇摄,肾气汤加沉香,从阴引阳;都气丸入青铅,从阳引阴。”《杂症会心录·喘症》:“第内伤之喘,有阴虚阳虚之异。”面色(白

  • 阳虚

    阳虚 病证名。指阳气不足,机能衰退的证候。《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多因素体阳气虚弱;或外感阴寒之邪,阳气受损;或年老阳衰;或房室过度,损伤肾阳。常见症为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尿清便溏或下利清谷,倦怠乏力,面色(白光)白,或小便不

  • [卷之五十一自汗门]病机

    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外为汗,差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 得之,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古今医统大全》 明 徐春甫 公元1556年

  • [卷三自汗]【黄白术汤】

    自汗阳虚。 黄(二钱半)人参(一钱)白术(麸炒,二钱)甘草(炙,五分)当归(八 分)浮小麦( 《仁术便览》 明 张洁 公元1368-1644年

  • [卷六]产后自汗盗汗

    自汗者。阳虚也。盗汗者。阴虚也。若不急为止之。恐有脱阴脱阳之变。经云。脱阳者 见鬼 效矣 《医方简义》 清 王清源 公元1644-1911年

  • [卷之十]自汗证治

    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 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浸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高疾走,因动 汗出,非自汗也。人之气血,犹阴阳之水火,平则宁,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

  • [卷一阳明本病述古]自汗

    俱有自汗。似属阳明。察其见症非阳明。恐人误认。故特揭出。 伤寒奥旨云。伤风则恶风自汗。伤湿则身重自汗。中暑则脉虚烦渴自汗。湿温则妄言自汗。风温则鼾 眠自汗。柔痉则搐搦自汗。阳明则潮热自汗。劳倦则身倦自汗。亡阳则漏不止自汗。 邵评∶自汗各有

  • [卷之五十一自汗门]病机

    自汗者,无时而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腠理不固,胃气之所司也。故经云∶阳气 有余,为身热无汗。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 《古今医统大全》 明 徐春甫 公元1556年

  • [卷三儿科证治]盗汗自汗

    盗汗为阴虚。自汗阳虚。然亦有秉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若平日并无此症。 又非夏秋暑月。而无端盗汗者。宜四物汤加龙骨、牡蛎、浮小麦、北五味之属。以养其阴。无端 自汗者。宜四君子汤加北五味、牡蛎。以养其阳。或加玉屏风散亦可

  • [卷下瘥后二十症]自汗盗汗

    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症未有不从心、肾而得者。阳虚不 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阴虚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 《疫疹一得》 清 余霖 公元1644-1911年

  • [卷三]自汗(第三十二)

    属气虚、阳气。有痰亦自汗,湿亦自汗,热亦自汗。大法宜人参、黄,少佐以桂枝。阳虚者,附子亦可用;气 虚自汗,黄建中汤;气虚寒热自汗,劳倦少食脉弱者,补中益气汤;劳役大虚,脉沉细,汗大出,舌上润,不烦躁, 但惊动亦汗出,似伤寒虚脱者,补

  • [卷四汗]自汗症治

    。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 曾氏曰。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沉香饮。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 泻过即有此候。大虚急当补脾。益黄散、参苓白术散。肺虚自汗。右脸色多白。肺脉按之无力。盖久因咳嗽连声不已。

  • [卷之五十一自汗门]治法

    自汗阳虚,治当补气以卫外,盗汗阴虚,治当滋阴以荣内。卫者,阳气;荣者,阴血。治 阳者,人参、黄、防风、桂枝之类是也,治阴者,当归、地黄、黄柏、黄精之类是也。 治自汗用人参、黄,少佐桂枝、防风达表,故云∶黄得防风而力愈大。阳虚者,亦可

  • [卷之四自汗盗汗门]病源

    自汗属气虚有阳虚有湿有痰盗汗属血虚有阴虚有火 夫汗者心之液也心动则惕然而汗出也有自汗有盗汗自汗者因发表而自然出也盗汗者睡而 汗出及觉而汗即止也大抵体虚之人或为风暑湿热之邪侵伤卫气以致腠理不密阳气外泄而汗自 出矣或因房劳惊怖损伤心血

  • [卷二阳明腑病]自汗

    痛发热悉具者,伤风自汗也;因发汗遂漏不止者,阳虚自汗也;烦躁口渴,能消水,不恶风 寒而反恶热者,阳明腑病自汗也。又问曰∶直中证,亦自汗,何也?答曰∶直中证,冷汗自 出,脉沉迟,手足厥冷,乃真阳衰微之象,与阳明胃热自汗,熏蒸腾沸之状,天渊

  • [卷二]自汗盗汗总括

    自汗阳虚恶冷,阳实蒸热汗津津,盗汗阴虚分心肾,心虚不固火伤阴。 【注】无因汗出,谓之自汗自汗谓表阳虚,汗出则恶寒冷,宜用后方。若蒸蒸发热, 汗出不恶寒,则为里阳实,宜以调胃承气汤下之。睡则汗出,觉则汗止,谓之盗汗。盗 汗为阴虚,

  • 阴盛阳虚

    阴盛阳虚 ①病证名。指阴寒内盛,阳气受损而虚衰。症见形寒肢冷,尿清便溏,面色(白光)白,舌淡胖嫩,脉沉迟弱等。治宜温阳散寒。 ②脉象名。《难经·六难》:“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是对阴盛阳虚脉象的描述。阳虚于外,故浮取则脉细

  • [卷七]自汗盗汗心汗证十

    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阴虚火盛也。然心之 所藏,在内为血,发出为汗,故汗为心液,所以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虚而动之也。亦有阳虚气弱自汗者,此 卫气不能固敛也。有湿盛自汗者,有表虚自汗者,有痰证自汗

  • 牡玉散治疗自汗68例体会

    自汗症名出自《伤寒论·又辨太阳病脉症并论》,《三因方》认为“无问昏睡,漫漫自出者名曰自汗”,可因气虚、阳虚、血虚、痰阻、伤湿等因素所致,同时伤风、中暑、伤寒、瘟病、霍乱等各种病症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汗

  • [卷六自汗盗汗]备方

    附汤术附汤附汤 (俱见《时方》、俱见气喘) 喻氏曰∶卫外之阳不固而自汗,则用附汤;脾中之阳遏郁而自汗,则用术附汤;肾中 之阳净游而自汗,则用参附汤。凡属阳虚自汗,不能舍三方为治。又曰∶、附可以治风虚 ,术、附可以治寒湿,参、附可以壮

  • [卷三]自汗四十九

    ,在内者为血,发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 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故阴阳偏 附方 玉屏风散 治自汗。 防风黄(各一两)白术(二两) 上每服三钱

  • [卷五表证诸方]盗汗自汗

    自汗者,汗自出,属阳虚,宜玉屏风散加牡蛎、浮小麦之类以实补表阳;盗汗者,身睡 而汗出,醒而汗收,属阴虚,宜当归六黄汤以补阴清火。然阴阳有互根之理,有阳虚而治其 阴者,阴虚而治其阳者,不可不知。又汗为心液,宜补其心,以人参养荣汤主之。

  • [卷下]自汗盗汗论

    阳虚阳虚阴必垂。不能卫外而为固。则 自汗而发热,多属外伤。又汗孔谓之鬼门,盗汗甚则令人丧魄,阴阳之道,阳密乃固,自汗 甚则令人妄阳。二汗之义,大概如斯。然伤寒邪在半表半里,似盗汗者,则非阴虚之比,又 为小柴胡汤之证矣。火气上蒸,胃湿而自汗

  • [卷七汗证门]自汗

    便秘者。古法主调胃承气汤(如大黄、芒硝、甘草,引用生姜)以攻之。 〔真按〕自汗一证,多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然阴虚阳必凑 之,故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凑之,故发厥而自汗。皆阴阳偏胜之见端也。小儿脏腑娇嫩,皮腠未密,或重衣浓 被,致五内生热,热

  • 六阳虚汗

    六阳虚汗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手足三阳经脉会于头,如禀赋不足,阳虚不固,其汗上至头,下至项大出不止,为亡阳的征候。治宜回阳敛汗,用大剂固真汤、参附汤、芪附汤及回阳救急汤之类。 作者:

  • 肾阳虚

    阳虚 病证名。即肾脏阳气虚衰。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虚,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所致。症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头目眩晕,精神萎靡,气短而喘,阳萎,面色(白光)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迟而弱等。治宜温补肾阳。 作者: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