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某,男,47岁,干部, 病史: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l0年,右上腹胀痛时有发作6年余,近半年加重,伴食欲减退,乏力消瘦。检查:皮肤及双目无黄疽,肝肋下4cm,剑突下6cm,质硬、边钝圆,有压痛。 西医诊断:肝癌伴肝硬化。 病症:上腹部疼痛,腹胀,纳差,面色晦暗,乏力,大便稀塘,日4—5次,舌质暗红、舌底脉络迂曲、苔白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属脾虚不运,痰瘀互结。治宜益气健脾,祛痰化瘀。 处方:太子参30g,焦白术12g,茯苓15g,山药15g,丹参30g,焦鸡内金15g,焦建曲12g,陈皮12g,清半夏15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蜈蚣4条,守宫3条,厚朴9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9剂。 二诊:食欲明显好转,疼痛减轻,仍便溏,日2—3次。前方去厚朴,加补骨脂15g,肉豆寇12g,6剂。 三诊:腹痛未作,诸症减轻,给予清肝消症解毒调理。患者坚持服药3年,未见明显不适。 针对肝癌患者以气血亏虚为本,气血湿热瘀毒互结为标的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以患者的不同的症型、体质,给予不同配伍、不同剂量的治疗方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