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排名 民间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话是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年)一个姓顾的新科状元游历苏、杭两地后说的,传扬开来,几乎家喻户晓。 90年代初,有民俗学专家曾质疑这一说法,认为杭州乃省府,苏州位前是不可信的。其实,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苏州盛于中唐,杭州盛于南宋,从时间先后看,“下有苏杭”的排列并无不妥。 唐代宗大历年间,苏州就是雄踞江南的惟一大州,人口接近12万。白居易形容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苏州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吴人勤劳、聪慧的素质,成为唐王朝主要的物资供应地,不仅是粮食,还有丝绸、茶叶、金银玉器、柑橘、刺绣,源源不断运往京城长安。 苏州作为一个完备的消费型城市在唐代中叶就已经形成了,用“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十万水西东”来形容市井繁荣昌盛是绝不过分的。那时,每到农历的元宵、端午、中秋等节,遍布城内的如网织般的河流里,泊满了米船、柴船、菜船、丝茧船、山货船、玩品船,各地来的客商就在河边的茶馆里洽谈贸易。入夜,华灯初上,酒楼、茶肆、赌局、艺馆,一片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图景。不少有钱人看中苏州这块宝地,纷纷到这儿来置房买田。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乱四起风雨飘摇,北方有许多达官贵人举家避难迁居到苏州来,这又间接带动了吃喝玩乐业的兴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江南丰富的物产,加上连年无战事的社会稳定局面,也使老百姓过上了相对安居乐业的生活。 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提到“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极为生动地描绘了唐时苏州夜市情景;刘禹锡《采菱行》中“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描绘了当时临河人家的后窗下停船连成一片,许多从事贩运的商人携带货物与市民讨价还价,热闹得很哪!因商成市,因市成集,城内就出现了相对专业的“谷市”“橘市”“茶市”“鱼市”“槐市”“柴市”等。 山西太原人白居易对苏州情有独钟,《白氏长庆集》里的许多诗文都写到他在苏州当“市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位于城外的天平山,是白居易常去游览的地方。被誉为“天平三绝”之一的白云泉相传就是白居易游山时觅得涓涓泉流一股,明澈如镜,遂手书“白云泉”刻于山石之上,并题诗一首:“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在人间。”他下榻读书处名曰“乐天楼”,至今还保持它的古色古香。后来,那个仕途比较倒霉、发配到柳州去当刺史的柳宗元,听好友刘禹锡说起苏州任上的佳话,非常羡慕却深为遗憾,因为他一辈子也没到过这个让他做梦也想去的地方。 至于苏州南面的杭城因“靖康之变”而成为南宋的京城,虽然“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北宋京城开封)”,但其兴盛已经是在苏州之后300多年了。民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并非妄言。(孙骏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