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年读《水浒》:怎一个“义”字了得

 无名小兵 2013-10-31
中年读《水浒》:怎一个“义”字了得

    ■张 正

    第一次读《水浒》,是在上小学高年级,或刚上初中时。我们庄上有一户姓余的人家,居然有一套上、中、下三册的《水浒全传》,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是非常少见的。这户人家的儿子与我同龄,我不知用什么交换的,居然让他从家里“偷”出《水浒》借给我看。看完第二本,前八十回,东窗事发,被其父母发现,他再也不能从家里借给我第三本《水浒》了。

    人家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是读过三分之二《水浒》上完中学又进入大学的,这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后四十回的主要情节,通过小人书、大学中文系里的理论教材、影视作品等,大部分我熟悉,但原著,再也没有读过。一方面,人懒;另一方面,可读的书太多,一拖就拖下了,直至今天,我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有过一次“壮举”,省吃俭用数月,邮购了一套岳麓书社出版的《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其中少不了《四大古典名著》。“书非借不能读也”,自己买回的书,在书橱里搁了二十多年,随我搬家好几回,纸质都有点发黄变脆了,我还没有全部翻过,包括《水浒全传》。

    年岁渐长,老眼开始昏花,顶着个作家的头衔也有许多年,我想,有些“古典名著”,若不抓紧时间重读一遍,怕是这辈子也没有目力、精力和时间再读了。于是有了我今年重读“古典名著”的计划,近期从头至尾认真重读了《水浒全传》原著。

    常言道,“少不读水浒”,那么,中年读《水浒》,感想自然多多。

    原来,举天之下,好汉多如牛毛,并非只有梁山上那一百零八条好汉。即使梁山上那一百零八人,本领也有明显的高下之分。如果破辽、灭田虎、捉王庆还看不出天下好汉数不胜数,那么,征方腊损兵折将,就不难看出,天下本领在梁山好汉之上的,大有人在。联系现实,一个“我”字,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且不说普天之下,在一个区域、一个行业,甚至一个部门、科室,想充好汉都不容易。没有点真本事,光靠花拳绣腿,“来,来,来!”就像那个和林冲比试棍棒的洪教头,是经不起两回合的。而年轻的时候,谁愿意这样想呢?坐井观天、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人,总是多于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人。

    水泊梁山聚义,从开始,到发展,到高潮,到结局,非常像普通人的一生。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是充满幻想的,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做成了一点事,但那一点成功,并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们很快会拘囿于那一点成功,止步不前。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是《水浒》的高潮,是“那一点成功”,此后,受了招安,众英雄的命运就由不得自己了。如果说,《水浒》是以悲剧收场的,那么,中年以后,我时常庸人自扰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能让我们在青年或中年的“那一点成功”之后,不至于有太多失败的悲剧感呢?

    众多梁山好汉的命运博弈,归根结底是“出路”问题。宋江为大家选择的道路是“忠义”,并且矢志不渝、坚如磐石,因此,燕青初学弓箭,射杀了几只“礼义之禽”鸿雁,即被宋江小题大做,严厉批评,并睹物伤情(第一百一十回)。殊不知,在封建王朝的政治大背景下,忠君报国的“忠”,与“酷吏赃官都杀尽”的“义”,这是相互矛盾的。因为高居统治阶级金字塔顶的皇上,正是高俅、童贯、杨戬、蔡京这些权奸的主子,他们的关系盘根错节,是牢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个矛盾决定了梁山好汉的命运,不可能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有人说,宋江和众好汉可选择的另一条“出路”,就是朱元璋当上皇帝的命运。诚然,这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结局。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这仅是一个封建王朝替代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更迭,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并不能从根本上为梁山好汉所代表的那些中下层人物谋得真正的“出路”,这是历史的局限性决定的。

    人一生的勤奋与努力,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自己寻找“出路”,但一个人良好愿景的无际无涯,跟事实上生命的有限、眼界的有限、能力的有限、机遇的有限等众多局限相冲突,大多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并不知道自己最终的“出路”在哪里。谁能自信地断言,自己平日所求,正是自己生命所需么?

    “少不读水浒”,是怕年轻人只读出个“义”字,“义”气用事,乱了法度。中年读《水浒》,虽说看淡了那个“义”字,却又看出了其他,看出了热闹之后的惘然与失落。每个普通人的命运,都抵得上一部《水浒》波澜壮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