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自己保持快乐的心态

 博爱永华 2013-10-31
这位朋友说的很对,当一个人的内心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这个人就会产生不愉快甚至长期压抑。因此要想永远保持愉快的心情,就要弄清楚这个不愉快是如何产生的。

任何愉快的心情一定是与满足需求有关。而这个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饿的需求被满足人可以感到快乐,这是满足了物质需求。人受到表扬也可以感到快乐,这是精神需求。也就是饿的时候没饭吃,或者人总是听到批评,而这个人又需要别人肯定的时候,这个人就会产生不快乐的心理了。因此既然是满足需求才能得到快乐,那么也就是说如果有一种满足需求的方式可以跟随这个人一生,那么这个人就会一生快乐。

满足需求不外乎两种方式,主动满足也就是自我满足和被动满足也就是依靠别人来满足。而在这两种满足需求的方式中,哪一种可以做到跟随一个人的一生?我想这个答案不言而喻了。一个人的一生除了自己,别人无法从头到尾的跟随。

我可以说童年并不是快乐的,因为谁的童年都无法做到自我满足,所有的孩子都必须依赖父母的养育。因为要受父母的控制,孩子的很多需求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所以才会产生不愉快。这是所有未成年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因此才会有逆反期。其实逆反心理的出现,就是青少年反抗父母的控制的一种不快乐心理表现。很多人都说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其实这句话是缺少逻辑性的。一个受别人控制的人,从根本上来说没有自由可言,所以不可能完全的快乐。特别是对一个需要教育培养的孩子来说,他18岁以前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快乐。因为接受教育和培养,就是一个受控制被强迫的过程,而孩子的天性就是懒惰,贪婪的,渴望自由的。如果满足孩子的需求,就是满足他们这个人性的弱点。众所周知这对孩子的未来没有任何好处。因此没有家长会纵容孩子去无休止的满足他们的这个需求。可是这个需求不能满足,孩子就不会快乐,所以孩子如何有真正快乐的童年?很多大人总想营造一个孩子快乐童年的假象。那不过是大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的认为。孩子有孩子的烦恼,比如孩子喜欢的玩具大人不给买,他就会不愉快。孩子喜欢吃的垃圾食品大人为了孩子的健康不给孩子买,孩子也会不快乐。孩子不喜欢上学,大人偏要让他上学,孩子也会不快乐等等。因此我认为说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不如说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更切合实际和真实,也更符合逻辑。真正满足孩子所有需求的童年,不一定能够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但是一个合理的教育和培养,可以塑造一个18岁以后,能够真正独立思考,未来可以独立生存的健康的孩子。而这样的孩子当他具备经济独立,精神自由的时候,他才能够做到真正的自我满足自己的需求。才能够得到未来人生的一生快乐。而从小完全依赖父母满足各种合理以及不合理需求的孩子,成人以后的未来是无法得到靠自我满足得到快乐人生的。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没有学会未来生活不能依赖别人也能快乐生存的技能。

因此我认为对于我来说,我真正的学会快乐是从我自己经济独立开始的。因为只有经济独立,才能达到自我生存,这是获得满足生存需求的最基础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在加上我从小受到的精神独立的教育,因此我拥有了不能依赖任何人也要能够快乐生存的思想指导。这样我才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的能力,去制定合理的需求并一个一个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满足。所以我个人的经验就是,要想快乐一生。首先就要能够正确的评估自己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设立自己的需求标准。而不要设立自己能力所不能达到的需求。因为这样如果你达不到,你就会失望,就会不快乐。其次要评估什么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如果把满足需求的方法建立在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上,这样大多数情况下也会产生失败后的不快乐心情。因此要想让自己保持快乐首先就是要清楚的认识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同时要明白什么是你能够控制的,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而你就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你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就可以了。

如果一个人内心想要的东西都是靠自己能够获得的,这个人就会快乐,因为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全神贯注的去努力,去动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努力而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夸奖,从而得到成就感。这一切的结果就是:第一,都是自己能控制的意愿。第二,成就感本身就可以让自己产生快乐。第三,因为成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从而更加快乐。第四,因为从这个过程中受益,因此刺激了内因自我激励机制,进入了继续努力的良性循环,可不是就一直快乐下去了?

然而,一个人如果总是把需求的满足建立在一个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上,这种生活指导思想就会导致这个人一生与快乐无缘。因为她的愿望是建立在别人的意愿上,人家愿意满足你,你才能够快乐,而人家不愿意满足你,你又不能控制别人的时候,那么你的需求就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你肯定不快乐。这也是控制欲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的需求要靠别人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你为了达成满足需求,你就不自觉的去控制那个能够满足你需求的人,促使他去帮助你实现你的愿望。而当人家不愿意做的时候,你的控制欲就失败了,因此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你就会懊恼,生气。这是最常见的造成人心情不愉快地根源。很多现实事物都可以验证。比如一个人把快乐的期望建立在爱情上,也就是有了爱情,她就快乐,没有爱情她就不快乐。可是爱情这一定是两人的互动产生的。也就是说,对方对你的感情和行为,你无法控制,你的爱情需求的满足要依赖别人,而靠自己是无法满足的。因此把满足爱情需求作为快乐重点的人,就不会有快乐的生活。再比如,一个人把满足物质的需求建立在依赖爱人身上。因此当爱人不努力的时候,她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她必然不快乐,而这些无法满足需求的烦躁表现在生活中,就是无休止的控制欲和争吵。这种状态能感到快乐吗?
因此要想快乐,就是不要把自己的生活重点放在自己不能过控制的事情上,比如依赖别人,指望别人的帮助等等,而要把生活的重点放在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那就是如何靠自己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不要把自己的需求设定得太高,不要去攀比。要在自己首先能够生存的基础上慢慢的去实现一步一步的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的目标。也就是说先要自己拥有挣到馒头吃的能力,再让自己努力去在能够活着的基础上,去再挣碗粥喝。然后再继续去挣菜吃。而不是自己连挣到馒头的能力都没有,就把需求定在要吃法国大餐上。这样的思维方式一辈子都不会快乐。因为人家赏赐你,也就是请你吃一两顿,还要人家高兴。可是人家一离开,你照样连馒头都吃不上,这种依赖别人的快乐如何持久?
在生活中如此,在工作中同样如此。不要整天把注意力和目光放在别人身上,比如在意别人如何评价你,而要把注意力放在认真工作上,这是你能控制的。别人如何评价你,你无法控制。而不论生活和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点,当你真正的学会控制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以后,一切都自然而然的进入一个良性状态。也就是说,当你能够达到自我满足的主动状态以后,一些被动满足,也就是要靠别人的满足可以满足的需求自然也会得到满足。因此你自然就会快乐无穷了。

一个能够做到主动满足的人才可以得到永久的快乐感。同时任何被动满足都是锦上添花的快乐。而一个只能依赖被动满足生活的人,是无法得到永远快乐的,因为她永远缺少主动满足的能力。也就是前者即可以得到自我满足也可以得到被动满足,因为她的快乐是一个自我控制状态。而后者不得不依靠被动满足这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还有可能都得不到。那就成为了这个朋友说的,一直都得不到内向想要的东西从而压抑的生活着,就是得到了也不一定可以持续。因此这种人不但不会快乐,还会拥有极度不安全感。而生活中的不快乐者大多数都是后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