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庄:匡扶大清的国母

 五马山麓 2013-10-31

孝庄:匡扶大清的国母

浅浅丝语 等级:狐法师 送礼物 发消息

楼主

孝庄:匡扶大清的国母

孝庄文皇后(1613—1687),名布木布泰,蒙古族人,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历经清初四朝。曾辅佐儿孙两代幼主,死后累加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因此史称“孝庄皇后”。

  她受皇太极的宠爱吗?

  她姓博尔济吉特,名叫布木布泰,蒙古族人,是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

  她的传奇故事从她12岁时嫁给比她大20岁的皇太极开始。早在她两岁的时候,皇太极就娶了她15岁的姑姑(名叫哲哲)为嫡福晋。天命十九年(1634年),在她嫁给亲姑父为侧福晋9年后,她26岁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正所谓姑侄三人同嫁一夫。

  这桩关系复杂的婚姻,是“满蒙联姻”的奇特产物。当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了笼络骁勇善战的蒙古科尔沁部落,便极力推行“满蒙联姻”的政策,双方互相嫁娶,从清开国之前一直延续到清末,即所谓的“北不断亲”。在清代,蒙古族皇后共有六位,其中四位出自科尔沁部,而且皆属寨桑家族。根据《清史稿》的资料统计,从清崇德年间到嘉庆年间,六朝共有十二位公主嫁往科尔沁部,其中六位嫁入寨桑家族之门,可见孝庄的家族是承蒙何等“浩荡皇恩”了。正如《清史稿》载,“科尔沁以列朝外戚,荷国恩独厚,列内扎萨克二十四部首。有大征伐,必以兵从”。

  正是因为科尔沁家族的“外戚护戴之力”,才使得清朝得以一统天下,中外帖然。也正因如此,在后宫中,庄妃姑侄的地位自然举足轻重。她的姑姑哲哲被封为“中宫皇后”,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关睢宫宸妃”,而她则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从现有的史料分析,嫁给皇太极后,庄妃并不是很得宠。

  在皇太极的五位正妃中,她进宫时间排在第二,可位次却列在最末,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她连续生了三个闺女,没有皇子。而且五宫中,她们姑侄便占其三,皇太极还要考虑政治联姻的平衡问题,加上她年纪太小,可能才对她刻意冷落吧。当时,皇太极最宠爱的人是比她大四岁的姐姐海兰珠。特别是海兰珠生了一个男孩后,皇太极更是异常高兴,特地颁发了清朝第二道大赦令:“今蒙天眷,关睢宫宸妃诞育皇嗣……”这就是要把宸妃所生的皇子立为皇位继承人。如果不是这个小皇子夭折,历史可能因此而改写。后来,皇太极在外面打仗,听说宸妃病重,扔下将士不管,立即骑马回返,后来传报说宸妃已断气,皇太极竟悲伤不能自持,陷入迷惘中不能自拔。

  庄妃为皇太极生下九皇子福临后,她的地位才稍有改观。《清史稿》记载:“母孝庄文皇后方娠,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后人分析是庄妃“耍心眼”,将珍珠宝石藏在纱裙内,宫灯照耀下使其发光,制造一种神秘的假象罢了。后来进一步制造气氛,说梦见神人抱一男孩交付给她,并告知:“此统一天下之主也。”于是大家都说庄妃有呈祥吉兆,传至皇太极耳中,自然也非常欢喜。那时,孝庄25岁,已经懂得像她姐姐一样讨皇上欢心了。

  她与多尔衮的爱恨情仇

  孝庄之所以能够拥子登极,做皇太后,民间传说是因为下嫁给拥有兵权的皇叔多尔衮,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还不能下此论断。不过,在福临的继位上,多尔衮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初,皇太极猝死,没有遗诏,加上江山初创之际,诸王兄弟都战功赫赫,拥有兵权,谁也不服谁。当时胜算最大的要数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但两边势均力敌,谁做皇帝都必然激起另一方不服。豪格虽是皇太极的长子,但他是庶出。五位正妃所生的皇子中,福临为长,再考虑到孝庄宠贵的地位及强大的蒙古贵族背景,多尔衮便提议让福临继承皇位。经过一番紧张激烈的争执,终达成一致。这样,年仅6岁的福临登上皇位,多尔衮也如愿以偿地做了摄政王,而孝庄“母以子贵”,被尊为皇太后,时年32岁。

只看楼主 回复

发表于 07-06-08 05:08:23
浅浅丝语的签名档 
浅浅丝语 等级:狐法师 送礼物 发消息

沙发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占领北京,他将两宫皇太后及幼帝福临迎到北京,清朝从此入主中原。入关后,多尔衮继续发兵南下,并节节胜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才是大清王朝实质上的缔造者和统治者。因此,他的摄政王也做得理直气壮。当时,皇帝年幼,他总揽朝政,居功自傲,甚至把皇帝的玉玺搬到自己的王府里使用。对此,孝庄皇太后只能一再忍让。从清宫档案的记录来看,他的称号先是“叔父摄政王”,第二年又改为“皇叔父摄政王”,再过三年,定称号为“皇父摄政王”。后人推测,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多尔衮才有可能被称为“皇父”。

  与孝庄皇太后同时期的明遗民张煌言在《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首词写于顺治七年(1650年),以当时人记当时事,似有所据。但老一辈清史大家孟森先生在《太后下嫁考实》里对此进行批驳,以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辞。而胡适先生认为孟森在《太后下嫁考实》中“未能完成释皇父之称的理由”,但由于都没有更确凿的证据,遂成疑案。根据蒋良骐《东华录》的记载,在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亲到皇宫内院”,这些都说明多尔衮和孝庄之间关系非同寻常,但到底有没有嫁,就是个难解的谜了。

  更值得深思的是,顺治对多尔衮的态度前后反差极大。多尔衮做了七年摄政王,在一次打猎时突然发病暴死,年仅39岁。当时,顺治下诏书以皇帝的规格来安葬他,后来又追封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升拊太庙。但第二年顺治亲政,马上翻脸,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说他独擅威权、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挟制皇上,“僭妄不可枚举”。一直“畏威吞声”的顺治终可以扬眉吐气,他把多尔衮原来所受封的爵号统统罢免,然后撤其庙享,诛其党羽。根据当时传教士卫匡国的《鞑靼战记》记载,顺治还掘了多尔衮的坟,将其鞭尸,可见顺治对多尔衮有多恨。

  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孝庄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保持沉默呢?如果孝庄和多尔衮有私情,按孝庄的性格和为人来看,她不至于如此绝情。便是真为儿子的皇位着想,那么多尔衮的暴死也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报复张扬。何况顺治亲政时才13岁,还是一个孩子。根据皇太后在顺治选妃、驾崩后修改罪己遗诏等来看,若没有皇太后的默许,他不可能这样做,群臣也不敢那样起哄。因此,可以大胆推测,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一直紧张,绝非民间传说中那样缠绵和恩爱。年轻时他俩没有感情基础,也不存在产生感情的可能;多尔衮推举福临登上帝位,只是出于政治博弈的权宜之策;而在此后,孝庄和顺治也只是任其摆布的棋子罢了。

  多尔衮太过霸道,太过专权,他连顺治的哥哥豪格(豪格劳苦功高,当时还拥有重兵)都敢冤杀,还霸占其福晋,并“僭用龙衮”。那么,这个小屁孩皇帝顺治和柔弱的孝庄太后又算什么呢?如果他再多活几年(他死时不到40岁,有的是时间),或许真的会篡位。

  从现有史料分析,多尔衮摄政时期,孝庄皇太后无所作为(多尔衮也不可能给她这样的权力),一切权力都由多尔衮把持。一百多年后,聪明的乾隆皇帝终于看出端倪来。正如他封杀雍正帝的《大义觉迷录》一样,他为多尔衮平反,便是期望抹杀宫廷争斗的真相。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宵小奸谋”,爱新觉罗家族的宫闱丑事也就容易被后人遗忘了。

  她与顺治的尴尬母子情

  多尔衮死后,13岁的顺治开始亲政。根据《清史稿》及其他史料分析,顺治是一个容易头脑发热、性格特别激烈的性情中人。

  在美国人恒慕义的《清代西人见闻录》里有这样的记载:顺治十六年(1695年),郑成功率十万大军北伐,围困南京,攻克苏皖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清廷为之震动。顺治皇帝惊慌失措,竟有退走关外回老家盛京的打算,孝庄申斥这是丢祖先功业的懦弱行为;于是他又头脑发热,说要统帅大军御驾亲征,孝庄再次批评这是轻率鲁莽之举。连续两次被母后批评,“使他勃然大怒,据说他受到了这番阻拦,一怒之下,剑劈了宝座”。可见顺治的年轻任性
发表于 07-06-08 05:08:47 只看此用户   回复
浅浅丝语的签名档 
浅浅丝语 等级:狐法师 送礼物 发消息

板凳

《清史稿》里关于孝庄和顺治帝的记载表明母子二人关系并不融洽,两人的最大分歧便是在顺治的婚姻方面。当初,从稳定江山社稷的大局出发,孝庄从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几个哥哥那里招来四个蒙古姑娘,为儿子纳入宫中。其中,立为皇后的便是孝庄的大哥吴克善的女儿。但顺治帝很不喜欢她,忍了三年,顺治帝竟要以“无能”为由废后。孝庄不允,群臣亦百般劝阻,于是他又闹情绪,后来他在《端敬皇后行状》中写到此事:“……废后之性若是,朕含忍久之,郁慊成疾,皇太后见朕容渐瘁,良悉所曲,谕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废之。”可见孝庄皇太后对这个任性的儿子是非常宽容的,最后只好做出让步。

  后来,孝庄太后又将她的侄孙女嫁给儿子当皇后,可顺治还是不喜欢。当时,他最喜欢的女子是董鄂妃。这位董鄂氏并非民间传说的名妓董小宛,而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根据当时宫廷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记载,董鄂妃起初嫁给顺治的弟弟襄亲王,但被顺治帝看上,“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后来襄亲王因嫉妒便怒斥了他的夫人,竟被顺治闻知,顺治还“打了他一个耳光。这位军人于是因愤致死”。顺治正好将董氏纳入宫中,很快就将其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

  顺治深爱着这位曾经的“弟媳”,特别是董鄂妃生下四皇子后,他异常高兴,甚至想再次废后,改立董鄂妃。在顺治写的《端敬皇后行状》中,这位董鄂妃温柔贤惠,知书达理,非常懂得体贴人,而且“至节俭,不用金玉”,对顺治的劝诫既明理又顺耳,还可以和顺治一起参悟禅学,可谓顺治的“红颜知己”。然而董鄂妃纵是有一千个好,皇后的废立终是国家大事,不能儿戏。顺治的冲动自然招来孝庄的不满和愤怒,可她对太过性情的儿子又无可奈何,于是便把气全撒在董鄂妃身上。

  当时,孝庄在南苑(北京永定门外20华里,是专供皇家冬天狩猎阅兵的地方)居住。就在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孝庄便以自己身体欠安为理由,传口谕让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董鄂妃只好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前往南苑照顾孝庄,这使得她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更为不幸的是,董鄂妃的孩子不到两虚岁便突然夭亡了。对原本心里苦闷的董鄂妃而言,这无疑是致命一击。此后不到三年,董鄂妃便在病痛中早早结束了生命,死时年仅22岁。

  董鄂妃的死让顺治痛苦万分。万念俱灰下,他竟决定削发出家。僧人传记《续指月录》中说,就在董鄂妃火化后的当月,这位自号“行痴”的皇帝便请来一位名叫茆溪森的僧人为自己举行了净发仪式。后在各种压力下,顺治只好决定蓄发留俗,继续当他的皇帝。回到宫中不到三个月,顺治便一病不起,因为心有不甘,就把自己身边的近侍吴良辅送到悯忠寺代替他削发为僧。五天后,顺治带着无限的惆怅,在紫禁城养心殿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24岁。三个月后,他的遗体在景山寿皇殿火化,而主持火化的人,就是高僧茆溪森。

  值得一提的是,《清史稿》里提到顺治到南苑狩猎的记载就多达22次,这说明顺治是个身强体壮、精力旺盛的皇帝,可为什么短短几天后就突然死去呢?同样在《清史稿》里,关于他的死只有短短11个字的记载。关于他的死因有各种版本,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天花。当时的翰林院学士王熙,在他的《自撰年谱》里有此记载。因为王熙奉命起草遗诏,得以在养心殿与顺治进行最后的沟通,或许其间曾谈及此事。天花在当时是一种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大概是为了不引起朝野的恐慌,正史上才有意隐去这个事实吧。

  她和康熙的融洽祖孙情

  如上所述,顺治和孝庄的关系并不融洽。而孝庄对这个儿子似乎也不太满意,这一点,在后来顺治的罪己遗诏里有明显体现。

  顺治死后,在孝庄的扶持下,8岁的康熙登极。当时,顺治效仿明朝,重用太监,孝庄及时发现了苗头,并毫不留情地将其除掉。史书上载,太后“不预政”,这正是她的聪明和过人之处。如果说在多尔衮摄政时期,她还没经验和能力,那么经过顺治一朝的磨炼,如今她已经是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太皇太后了。
发表于 07-06-08 05:09:01 只看此用户   回复
浅浅丝语的签名档 
浅浅丝语 等级:狐法师 送礼物 发消息

3楼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甲子,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诣阕奏十款……请垂帘以劝盛治之隆。”但这个请求被孝庄婉绝。然而“朝廷有黜陟,上多告后而行”。她对朝政的干预,更多的是一种巧妙的斡旋和制衡。正是在孝庄的悉心指点下,康熙才可以在14岁时除去权臣鳌拜,16岁平定三藩,以及后来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终成为一代英主。可以说,康熙大帝一生的文治武功,都与孝庄的细心教导分不开。正如康熙自己所说: “全赖圣祖母太皇太后鞠养教诲以至成立。”

  《清史稿》里记载,孝庄经常面授机宜,培养康熙处理政

  务的能力。孝庄告诫他:“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上须公裁决。”“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这些谆谆教诲,使年轻的康熙受益匪浅。

  孝庄的另一过人之处,便是超前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除了让康熙熟读四书五经、从传统文化里汲取治国经验外,还鼓励他多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据《清代西人见闻录》记载:当时常来宫中给康熙上课的外国人有德国人汤若望、意大利人利类思、葡萄牙人安文思、比利时人南怀仁等,给康熙教天文、数学、地理、绘画、医学……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康熙就让南怀仁设计了适合山区作战的轻型火炮,并且在作战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孝庄在悉心培养孙子理政的同时,也很注意自己“母仪天下”的作用。清初战乱频繁,国库空虚,兵饷不足。因此她崇尚节俭,终其一生,竟不曾修造过一处园林。便是她过生日时,为了不造成浪费,还明令不摆宴席。孝庄还经常将后宫省下的钱物拿出来赈济兵民。如“吴三桂作乱,频年用兵,太皇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

  孝庄的身教言传深深地影响着康熙。康熙统治期间,从宫廷到政府都比较清廉。《圣祖圣训》奏文曾将清宫的开支与明代做过比较,有着这样的记载:“宫中用度,木炭,明代二千六百万斤,今止七八万斤;红螺炭,明代用一千二百万斤,今用百余万斤;前明各宫床帐、舆轿、花毯等项每年用银二万八千二百余两,今俱不用。”

  有这样的祖母辅政,可谓康熙之大幸。他8岁丧父,10岁丧母,自小是由孝庄抚养成长,所以祖孙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可谓千古罕见。而康熙对祖母的孝顺,也是自有帝王以来所未见。《清史稿》在孝庄太后传记中,用了大半篇幅描述康熙和他祖母之间的细节。《清圣祖实录》中同样有多处温馨的记载,譬如:“过八达岭,上至山麓下马,扶太皇太后辇,太皇太后念上步行劳苦,谕乘马,上奏曰:此处道险,必扶御辇,于始心安”。再如祖母病时,康熙“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左右,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每一件小事都流露出康熙孝敬、爱戴祖母的真情实感。

  孝庄75岁崩于慈宁宫,留遗诏。遗诏写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才“使两世哀感之怀,大为宽释”,并称赞康熙“皇帝纯孝,亘古所无,大孝性成,超越古今”。孝庄去世30年后,康熙已是60多岁的老翁了,但与朝臣谈起祖母旧事,还是“辄涕下如雨,哀不自胜”。至今读起这些真挚的文字,依然令人不胜唏嘘。

  美人地理

  昭西陵(暂安奉殿)孝庄后生前在慈宁宫东面新建了一座宫殿,她多次向康熙帝称赞这座宫殿,可是孝庄后未住多久就死了。为此,康熙帝就决定把这座宫殿搬迁到东陵,按原样重建。大殿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底竣工,因为还不是陵寝,所以命名为“暂安奉殿”。

  神道碑亭昭西陵前建有神道碑亭一座,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孝庄后的谥号。在清代首开皇后陵建神道碑亭之先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