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砌起倒塌的“书墙”

 zaq123x 2013-10-31
 社会的纷乱动荡总会给一个民族的文化刻下累累瘢痕。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也不能幸免。爱读书的人,往往也爱藏书。只要有这样的可能,只要有这样的能力,总有人宁愿清贫得家徒四壁,也要营造满屋的书香,置身其中乐莫大焉。
    可是,纷乱动荡的生活会使一个个藏书者家中那一堵堵的“书墙”轰然倒塌,一部部心爱的藏书四处散失,使得数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有心的人,当然不肯就此气馁。在“书墙”倒塌之后,他们又会倾其所有,又会耗费许多的精力,再将“书墙”砌起来。甚至有不幸的人,一生乃至一家几代,那“书墙”总是倒了又砌、砌了又倒。
    金克木先生在他的《书城独白》一书的前言中,就记述了他家“书墙”几次倒塌与砌起的经历。
    他的第一堵“书墙”是家传的。那些古老的书籍、碑帖及新书,都随着家道中落、颠沛流离的境况而倒塌得不见了踪影。第二堵“书墙”,据他自称“是我在北平捡的破砖碎瓦”。但是,随着芦沟桥事变中的一声炮响,这堵“书墙”又訇然倒塌,荡然无存。
    当时,他还有一堵由一位逃难者留下的“书墙”,但同样在日本人炮弹的爆炸中化为灰烬。从20世纪40年代起,金克木先生好不容易又一砖一砖地砌起了第四堵“书墙”,但又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以每公斤7分钱的价格送去废品收购站打成了纸浆……后来,金克木先生自然又有了第五堵“书墙”,可是他已经眼花了、耳聋了,看不成书了。
    晚年的他认为,书多书少书好书坏无所谓,只不过是摆摆样子装装门面而已。这是经历过几次书籍劫难后的一种漠然心态,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的超然洒脱?我猜测不到。但不管怎么说,金先生最终还是砌好了他的“书墙”。
    叶圣陶先生一家藏书的聚散及“书墙”的倒塌与砌起,也与金克木先生有着几乎同样的“节奏”。叶圣陶先生自己的“书墙”,也是在抗日战争的迁徙颠沛之中遭到了灭顶之灾;到了他儿子手中,那堵已经砌好且相当可观的“书墙”同样在“十年浩劫”中被拆得支离破碎,被人整车地运到了废品收购站;可喜的是,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孙子手中,“书墙”又被砌好了,而且一直安稳地屹立在那儿。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堵“书墙”就是一段历史,上演了诸多令人辛酸的故事。一堵“书墙”也是一种执拗的人生,大概可以算作中国读书人的执拗人生。凭着这种执拗,一个民族的文化才得以幸存和延伸,哪怕遭受了几次焚书坑儒式的浩劫,也要认定“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种情形,有时候艰难得如同在岩石间向外伸展的竹根,然而在春天来临之时,便会冒出一片勃勃的生机。
    如果可以这么想象,将中国读书人的“书墙”连接起来,比作一座万里书城的话,那么可以让人觉得,这座万里书城与那座万里长城同样伟大得让中国人为之自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