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的力量

 清勤居士 2013-11-01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可谓是英雄辈出、俊杰蜂涌的年代,但在灿烂的星河中有一颗最耀眼、一直闪耀着人格光芒的巨星——鲍叔牙。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二人开始合伙做生意,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公司”主要是鲍叔牙出资。可在经营过程中,管仲竟将收回的货款还了自已的债务,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管仲一半的红利,他也欣然接受了。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他们愤愤不平的对鲍叔牙说:“管仲是个十分贪财的人。”鲍叔牙斥责道:“管仲并不贪财,只是因为家里太困难啦!任何人不许再瞎说。”
后来两个好朋友又一起去当兵,可是每次打仗,冲锋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极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飞跑在前。战友们都说:“管仲贪生怕死。”当官的也想收拾管仲。关键时刻鲍叔牙站了出来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最了解,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无人照顾,他并不贪生怕死,只是想活着以尽孝道吧。”
再后来他们俩同时当上了“高级教师”:管仲当上了齐国国君齐襄公弟弟——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当上了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的师傅。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得正起劲。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疑心他两个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想除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带着鲍叔牙也跑到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齐襄公被杀死,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继位没多久又被杀,齐国一片混乱。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继承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师傅对形势做了清晰的分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行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他主动提出由自己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人护送公子纠回国。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管仲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认为大功告成,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候才得知,公子小白已当上齐国新国君。原来管仲那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公子小白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于是他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
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君主你知道我的为人,小心谨慎,循礼守法,但不是治国兴邦之才。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
为了说服桓公,鲍叔牙从五个方面进行比较,他对桓公说:“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齐桓公一听拍案而起,说:“这小子拿箭射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是一个非常忠义的人啊!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如果您只想治理齐国,不用管仲也可以;如果您打算称霸诸侯就一定要用管仲这样的杰出人才。”齐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
管仲很感激好友鲍叔牙,更被齐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他竭尽全力报效齐桓公,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重新给农民划分土地,重视军队建设,特别是严格训练和管理。齐国在几年内就兴盛起来,获得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地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鲍叔牙对管仲的理解、信任和举荐充满了让人心灵震颤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发挥聪明才智和建功立业的机会,没有管仲的尊王攘夷和富国强兵的一系列改革策略,就没有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和齐国的辉煌发展,没有齐桓公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汉民族的主体地位都将发生难以想象的变化。也就是说鲍叔牙的伟大人格力量不仅改变了管仲的人生轨迹,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而且巩固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一个人有多聪明,有多大的能耐不是最重要的,有一颗大海一样宽广的心才是最伟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