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闲之寻味 2013-11-01
近些年来,“三皇五帝”很忙,由于他们在任上时四处奔波、考察,搞创造,驱灾难,救苍生,处处有政绩,地地都留情,所以到了今天,华夏子民重新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时,中华大地到处都是他们的故里和宗祠。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专家论文满天飞,祭祀活动年年搞,甚至引发“故里之争”的文化口水战。
  相对而言,“三皇五帝”之上的华胥氏就低调多了,一生没怎么乱跑,就坚守在白鹿原下,灞水之滨,建立了一个和谐的华胥国。期间,虽然有传言说,她曾经移民到甘肃天水生育伏羲和女娲,后又回到了华胥国。但相对于后面的这几位首领而言,这已经属于短途旅行,都没有走出大秦岭,户籍也无外迁。华胥氏采用以静制动的方式传播华胥文化,后人追究起来也简单明了,所有的记载都将华胥氏的“故居”定格在今天的华胥镇,毋庸置疑,其他地方也就不好意思再横插一杠子。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东汉时期的伏羲与女娲实心砖雕像

  走低调奢华有内涵路线的华胥氏,生下的后人伏羲和女娲,却有着高端大气上档次人生追求。
  华胥氏与男人野合怀孕,委婉地找个理由说“屡迹而孕”;而伏羲和女娲生为兄妹,竟顺天意光明正大地结为夫妻,从此结束了部落男女群居的生活。这叫高端。
  面对毁灭性灾难,女娲一弱女子挺身而出,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炼石补天地,拯救苍生于水火,好一股女汉子豪情仗义。这叫大气。
  不仅自己结婚,过上了幸福的夫妻私生活,而且还首创性地制定婚假制度,要求全族人民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并做起了媒人,用泥巴捏出形态各异的男女,赋予他们传宗接代的生育能力。嫌生活太乏味,夫妻俩又创立历法、文字、音乐,玩起了占卜术,让生活有规律,充满浪漫的情趣。这叫上档次。
  如此智慧博学、敢作敢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夫妻俩,当然不会像母亲一样囿于一隅而建功立业,他们需要行万里路,体察民情,经万般险,恩泽苍生,因此,他们的足迹踏遍万水千山,他们的事迹也传遍千山万水。其中,数他们的出生地秦岭地区流传最多,也最广。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先来看看女娲在大秦岭留下的足迹。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每个清晨,我们整装出发,从此地赶往彼此

  2013年9月27日,阴天。上午7:30分,我们从岚皋出发,赶往平利,目标是女娲山。
  按照惯例,我前夜整理完当天的寻访笔记后,从网上了解第二天寻访地的信息,为实地的探访做功课。跟华胥陵一样,过去女娲山上的女娲庙也曾气势恢宏,如今也只剩下残垣断壁,难见昔日兴盛光景。关于女娲庙的由来,只有从当地一些年长者的口述中探究一二。庆幸的是,之前有学者写过女娲山的事迹,并在文中提到了几位有名有姓的老人,他们也成为我预定的寻访对象。
  汽车在山谷的公路上缓行,由于公路多有弯道,两旁都有居民,从路边的院落里,会不时地猛窜出阿狗阿猫,小鸡小鸭,若无其事地冲汽车摇头摆尾。路标显示限速30公里,这让老李很窝火。为了找心理平衡,老李给那些“小路霸”,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叫“碰瓷狗”、“碰瓷猫”等,诸如此类,简称“瓷狗”、“瓷猫”。每次碰到,他总要猛踩刹车,顺口来一句,“日——瓷狗”,“日”字的音拖得很长。或“瓷猫——你禳人呢!”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让一直爬山道的车也喘口气

  在秦岭,我们总是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从此地到彼地的路上,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说起来不远,只是一山之隔,但是走起来,却要在峡谷或盘山道上蜗行一两个小时。
  平利县文化文物旅游局副局长黎盛勇在县城等待我们。我让兀江伟转告黎盛勇,先给我联系那几位我要采访的老人。大概半个小时候,黎盛勇打来电话说,王道芳已经去世,张友中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且不在本地,而守庙人何中山已患精神病。丧失了寻访对象,我突然感觉心里没底。唯一的希望,就是在寻访地意外地碰到一些有故事的人。
  约11点,我们途径一个小镇。路牌上显示,此地距平利还有38公里,而另一条岔道距离女娲山却只有16公里。
  老李问我,去县城,还是去女娲山。若去县城,再返回女娲山,就是54公里,多跑路程不说,浪费了时间。若去女娲山,黎盛勇还在县城等我们,我们自行跑上山,没人做向导,会遇到很多不便。
  我决定去女娲山。兀江伟给黎盛勇打电话,告之我们的决定。黎盛勇的意思是,让我们赶到县城吃完午饭再上山,山上没有吃饭的地方,怕我们挨饿。黎盛勇拗不过我们,只好顺从我们的意愿,自己也往女娲山赶。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通往女娲山的路牌。到了平利,似乎到了江南

  平利县北依秦岭,南接大巴,是陕西、湖北、重庆三省市接壤处,东接湖北竹溪,南邻重庆城口,西北分别与安康的岚皋、汉滨和旬阳接壤。境内山地、丘陵、川坝纵横交错,造就了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生物种群,盛产富硒茶和绞股蓝。
  女娲山属于巴山余脉,不是一座孤立的山脉,而是山地与丘陵的融合,山势相对平缓,起伏的山丘延绵铺排,最高海拔只有988米。女娲山有“中国版图中心子午道历史交通线”之一段,秦汉时期开辟的“金房官道”(“金房道”是指金州(陕西安康)到房州(湖北房县)的古官道)经过女娲山,并设有驿站。女娲庙的兴盛,也得益于“金房管道”上络绎不绝的往来商贾和行人。
  我们沿着盘绕于女娲山的山道缓缓而上,一路可见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竹林掩映的农家小院,大多是黑瓦白墙的徽派建筑,零散于满目葱茏的茶园之中,让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路上,我们遇到一对牵着牛,扛着犁,正要去犁地的父子,经过攀谈。方才知晓,女娲山的居民们,还在沿用着这种原始的耕作方式,山上的居民,几乎家家都养牛。一副田园耕作图,又给女娲山乡平添了一种纯朴的神韵。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一副父子农耕图,让我感受到久违的田园气息

  平利县曾入选“中国最美的乡村”。新铺共公路,新建的房舍,还有来来往往的工程车辆,彰显着女娲山正在大兴土木的新贵气象。作为平利县乃至安康市重点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女娲山正在经历着一场新变革。
  在沿路泊车拍照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从路边的树枝上,草丛中,看到成群的大黄蜂飞来飞去。前日,看到安康闹“蜂灾”的新闻,3个月内600人被大黄蜂所蜇,19人死亡。一路走来,人们“谈蜂色变”。
  有远方朋友发来信息,嘱咐注意安全。这多多少少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心理恐慌,因为自寻访大秦岭以来,我们整日游荡山野,常见树枝上悬挂着的大黄蜂巢,也有大黄蜂围着我们不离不弃,纠缠多时,却不曾中伤于我们。
看到大黄蜂蜇伤人新闻后,见其踪影,便心有余悸。
  行至山顶有两户人家路段,路中停着一辆车,老李鸣笛示意离去的车主挪道,却从一户人家的院子里,走出一位中年男子,懒散地摇摆着身体,向我们走来,刚毅的脸上,堆积着淡淡的笑容。
他就是黎盛勇。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盘山路像巨龙一样缠绕着女娲山

  原来,从平利县城上女娲山,有两条道儿,一条北道,一条南道,我们走的是南道,而黎盛勇走的是北道,北道比南道近,因此,他比我们先到。黎盛勇已在路边的农户家里,为我们安排了午饭,我们已经能闻到饭菜的香味。
  农户家里有三间正房,一间偏房。院子没有围墙,敞开着。入口处置有两个巨大的树根,从不同角度看,形态多变,是做根雕的好料。老李一见,便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主人徐信虎说,这两个树根,已经被人以数千元的价格购买。
  院子的台阶下,就是斜坡梯田,植有竹子及各种树木若干,长满硕大果实的木瓜园,树叶已落尽,一个个拳头大小的木瓜挂在枝头,十分诱人。
  徐信虎在正堂摆好了桌凳,沏好了茶水,等我们入座,我们却信步院落,欣赏着他的田园小居。黎盛勇指着两棵胳膊般粗、枝叶茂盛的树枝说,那是传说中的金丝楠木。众人皆诧异,争相观看。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活着的金丝楠木。两段奇异树根,两棵金丝楠木,足以让我们对主人徐信虎刮目相看。
  细谈之下,意外得知,徐信虎就是我欲采访,却已离世的王道芳老人的孙子。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接待我们的黎盛勇竟是考古学科班出身,是平利县的考古专家,尤其是在女娲文化方面,有着深入研究。
  我们索性把桌椅茶盏移到院子里,边歇边谈。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徐信虎向我讲述,他所知道的女娲庙

  徐信虎的奶奶王道芳已去世七八年。由于奶奶在世时,信奉女娲,便做了女娲庙的居士,平日里去庙里打点杂务,修身养性。徐信虎也是从奶奶的讲述中得知,原来的女娲庙有四进院落,庙宇百余间,其中正殿有三层,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因此,当地人又将女娲庙叫“三台寺”。
  在其他地方,女娲一般被供奉于道观,而女娲山的女娲庙,住过道士,也住过和尚,方圆百里的百姓都来敬供,香火十分兴旺。解放前,庙内住僧人二三十余、居士若干。但在历经了战乱、土改、“文革”等重重劫难后,现仅存一间正殿。
  徐信虎也是女娲庙重建工程的工作人员,他一边参与工程建设,一边把自己的家经营成农家乐,因为每逢节假日的时候,就有游客来女娲山游玩,需要用餐休息。还有一些摄影爱好者,想拍女娲云海和日出,有住宿的需求。
  徐信虎不是专职做生意,而是随性而为,一切都是居家的常态。来游客,有需求,他和老婆就忙乎一阵子,收取一些费用。没有游客,他们就该干嘛干嘛,不影响正常生活。
  说话间,徐信虎的老婆已炒好菜,端上了桌。可就在这时,老李却脸色发白,浑身瘫软,有些虚脱了。这让我们吃惊不小。徐信虎将老李搀扶到睡房,放倒在床上,并帮其褪去鞋子,盖好被褥。老李脑袋一沾枕头,便鼾声四起,呼呼睡去了。
  我们只好弃老李不顾,饕餮了一顿原生态的农家美味。谈笑间,已是碗盘皆空,肚腹鼓鼓。
  可怜老李,饿着肚皮,梦游女娲山。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在女娲山上,仍旧能见这种土墙石板房,这是当地的传统民居

  饭后,老李还是昏睡不起。徐信虎家距离女娲庙1公里有余,我们只好挤在黎盛勇的车里,去参观女娲庙。
  到女娲山山顶,只见峰岭逶迤,蜿蜒起伏,山系发达,千沟万壑间,走向极富变化,传统堪舆学盛赞为“五龙捧圣”之地,就是女娲庙的所在。
  正在重修女娲庙,但目前规划的规模,远不及徐信虎奶奶记忆中的那么宏大。新修的两层大殿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狼藉的工地中央,尚未竣工的偏殿之中,浮动着几位工人忙碌的身影。沿着残缺不全的青石台阶拾阶而上,两边各长有一棵树,左边一棵横卧,略显古老,右边一棵直立,都长得枝叶繁茂。
  这里是旧女娲庙的大门。黎盛勇说,“文革”期间女娲庙被毁之后,左边的那棵老树曾经干枯了好几年,后来又奇迹般地复活了。
  旧有的女娲庙只剩三间小小的殿堂,兀立在新修大殿的后面,高出现有大殿地基数米。旧殿的地基是用整齐的条石堆砌而抬高,从条石堆砌以及墙体砖块码放的精致做工上,仍旧能见到曾经的不凡规格。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女娲庙旧殿建筑,与当地的民居明显不同

  据黎盛勇讲,在过去,女娲山上居民的房屋,多以土坯砌墙,石板铺顶,是典型的土木结构建筑,像女娲庙老殿这样砖墙黑瓦的建筑很不多见。而且据专家考证,女娲庙用砖的大小规格有七种之多,形状又有圆砖、方砖、长砖和厚砖、薄砖、花砖之别。
  旧庙曾有一座塔院,所用的立柱墩石都来自安康旬阳县的火岩石,此石坚硬无比,千年不化。采石加工后,从灞河用船运自徐家坝,再用牛拉、人抬、木滚等方法运至女娲山。这些墩石,我没有见到,那些多样瓦当砖块,在旧殿之内,仍能见到残片。在旧殿两头的屋檐上,还能看到人首蛇身的女娲砖雕像。
  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都有着相似之处。在西方,人类源自亚当和夏娃。在中国,人类源自伏羲和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是女娲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也是全球华人妇孺皆知的传说。
  女娲山的来源,据说是女娲采金州(现安康)南山炼石补天后,在此地修造了一座土地庙,作为传授当地居民种桑养蚕,取丝纺绸的场所。后来,当地民众为祭祀女娲的贤能圣德,将土地庙改建为女娲庙,供奉香火,顶礼膜拜。 
  到了夏代,为颂扬女娲“补天”之功,当地民众又在土地庙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始建“宝灵寺”,后改为“中皇庙”、“女娲庙”,香火愈加兴盛。秦汉时期开辟的金房道,途径女娲庙前,贯通金房两州,成为连通秦巴的交通要道。往来不绝的官吏、商贾、行人,感念女娲之功德,祈求官运、财运及平安,也都敬奉女娲。女娲庙不仅成为祈福的圣地,也是旅途停歇的驿站。香客的募捐善款,为女娲庙的兴盛,积蓄了丰富的物资。经过后来历朝历代的陆续扩建,尤其是唐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女娲庙新修的大殿将旧殿映衬的更加矮小

  在女娲庙旧殿中,陈列有几块碑文。据黎盛勇讲述,其中2004年在平利女娲庙遗址连续出土三块石碑。据专家初步考证,一块是咸丰三年(1853年)圣旨钦命刊立的“中皇山女皇氏圣皇之墓”墓碑;一块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立“中皇山碑文”石碣;另一块为光绪十二年(1886年)立“女娲山道路工程纪事碑”。
  最为珍贵的是“中皇山女娲氏庙碑”,系清雍正十三年修葺寺庙时由当任知县古沣撰文,博引古今文献较系统地阐述了女娲神话传说。庙碑高3.3米、宽1.3米,欧体楷书,由3块梨木精刻而制,工艺极为考究,系平利发现最大的木质碑刻。旧殿中,只能看到这块木质碑刻的拓片。 
  在“中皇山女娲氏庙碑”上,载有女娲山景观云:“其高三千仞,其蜿蜒如龙,其平衍如堤,冈峦起伏,绵亘四十五里,逦迤而登不觉其高,及凌绝顶,则群山尽在其下,愧见千岩拱卫,万壑争趋之势。”虽然碑文采用了文学艺术夸张的修辞手法,但当时人们对于女娲山的敬仰,由此可见一斑。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女娲庙的旧殿中,陈列的出土碑刻之一

  考古学出身的黎盛勇,为人亲和,但说话严谨。对关于女娲及女娲庙的传说,他始终风轻云淡地讲述,不做任何评价。但从文化考古角度而言,他就流露出一位考古学者的渊博学识和缜密的思维。
  黎盛勇说,平利女娲传说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成书的《华阳国志》,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在《华阳国志?汉中志》中记载:“右三郡,在汉中之东,故蜀汉谓之‘东三郡’——又有作道,九君抟土作人处”。据考证“九君”二字的小篆体与“女娲”相似,有专家认为是传写中的讹误。“作道”在陕西平利县(以老县为坐标)东,即女娲山所在地。
  在正史《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地理著作《九域志》、《舆地纪胜》等古代典籍中,都明确记载平利有女娲山。
  明确记载平利女娲山的是南宋史学家罗泌的杂史著作《路史》,该书记载:“女娲始治于中皇山,继兴于骊山之下,中皇山即女娲山,有天台鼎峙,今建女娲庙。” 另,北宋诗人郭祥正《青山集?卷三》,有《题女娲山女娲庙》诗二首:
     其一:
            揽辔金房道,崎岖难具陈。 ­
            浮岚长作雨,冷气不如春。 ­
            少见宽平野,多逢臃肿民。 ­
            欲知平处远,巫峡是西邻。 ­
     其二: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
            君看道旁者,尽是补天余。 ­
 “揽辔金房道”中的“金房道”就是途径女娲山的古官道。这条路正好经过女娲山。新、旧两部唐书都在平利县下特别注明:“有女娲山”。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曾经行人络绎不绝的“金房官道”

  黎盛勇指着在女娲庙西南侧一里之遥的山巅,说那里曾经有一座玉皇宫,但规模远不及女娲庙,与女娲庙遥遥相对,同毁于上世纪60年代。 
  女娲庙不远处的一座山峰,当地人叫“偏头山”。据当地百姓讲,当时女娲炼成的一块补天石,奋力举石补天,不想用力过猛,将此山踏歪偏向山南一侧,故得名“偏头山”,山上曾留下女娲的脚印。
  在陕南一代,也多有女娲的传说。距平利五六十公里的地方,有座山名叫“天柱山”,据传是女娲补天时用来撑天体的“鳌足”演化而来。《淮南子?天文训》一文中“天柱折、地维绝……女娲斩鳌足撑天倾”。 
  女娲山附近,还有一条叫“磨沟”的山沟,这与伏羲、女娲兄妹承天意“滚磨成婚”的传说有联系。唐李冗《独异记》中“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这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曾是女娲山附近居民男婚女嫁的习俗,即男女是否能够结为夫妻,要经过“滚磨”来探询天意。
  试想,男女准亲家,都站在某座山顶,搬两块石磨盘,同时推动使其顺坡翻滚。若两个磨盘撞到一起,即意味可以成婚;若分道扬镳,越滚越远,则意味不可成婚。山顶上的男女眼睁睁地看着两块滚动的磨盘,是何等的揪心。磨盘的合与不合,又牵动着多少上承天意的悲欢离合。
  一段姻缘,除了讲究你情我愿,还有上承天意,下遵磨合婚约,这是一种多么神圣而庄重的盛典,这又需要多久的修行和缘分巧合,才能缔造一段“山无陵,江水竭,乃敢与君绝”的盟约。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女娲山附近峰峦起伏的每一座山头,似乎都有一段故事

  女娲山后的山头,树木林立,里面隐藏着一座坟墓。周长约30米、高约5米的半圆型,周围用青石砌成,上覆黄土,坟状为典型的关中唐长安皇亲国戚的丧葬习俗。这座坟墓与当地的丧葬习俗明显不同,当地百姓称为“太子坟”。
  在如此偏僻之地,怎会出现“太子坟”?
  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持政后,将中宗皇帝李显贬为卢陵王,流放房州,即今湖北丹江。李显要到达流放地房州,必须从长安翻越秦岭,沿金房道穿越巴山。
  被流放的李显怀着悲愤的郁闷上路,在丛林蔽日、猛兽横行的偏僻、荒蛮的深山中日夜兼程,不敢怠慢。行至女娲山已是人困马乏,又患伤寒,于是投宿女娲庙休整、调养。从养尊处优的皇太子,突然沦为庶人,这一路的舟车劳顿,不是李显能够承受的。虚弱龙体,病如山倒,瘫于女娲庙月余不愈。
  期间,幸得女娲庙一小和尚悉心照顾,才得以康复。李显感恩于小和尚的救命之恩,但限于当时自身难保,无法以皇族之厚礼报答。临行前,便将小和尚收为义子。
  后来李显复位登基为帝,不忘患难之中的恩情,于是遣人去女娲山寻找小和尚,欲召进宫封个一官半职。但遗憾的是,小和尚已因病而亡。李显下诏受封小和尚为皇太子,将其遗体后葬于女娲山后的山丘上,故此坟得名“太子坟”。 
  黎盛勇说,这座“太子坟”曾经被盗。我们在现有的墓堆上,仍然能够可见盗墓贼所挖,后来又被添补上的盗洞痕迹。“太子坟”中究竟怎样,除了进去过的盗墓贼,其他人仍无法知晓。
  “太子坟”的存在,也证实在唐朝,女娲庙附近的土地和山川,是朝廷封赐给女娲庙的僧侣的庙产。因为据“女娲山道路工程碑记载”,当时是朝廷出资修建女娲山的国道,说明对女娲山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太子坟,那几块没长苔藓的石头处,曾是盗墓贼挖的洞

  女娲庙现在的守庙人,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他对我们的到访怀有一种警惕,始终不肯告之他的姓名。据老人讲,在女娲庙旧殿女娲像的底座下,有一口深不见底的井,井中有女娲补天时锁住的一条蛟龙。当地百姓生病时,只要打来井中的水饮用,便能驱除百病。
  后来,有个道士投宿女娲庙,留恋此地风水。临终前,吩咐徒弟将自己的骨灰带到女娲庙,丢进深井中。它的徒弟照办了,但那口井却从此干枯,后来干脆坍塌了。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但正是这种传说,显示了当地民间信仰对于女娲神的崇拜,让女娲庙始终笼罩着一种神圣和神秘。
  老人找出一块尖角石头给我们看,那是他在女娲庙的工地上捡到的。他始终相信,那是一块龙角,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视为珍宝。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守庙老人,给我看他捡到的“龙角”

  在女娲山的何家村,还有一座“三姊妹墓”。据说在清光绪年间,有张氏三姐妹,终身未嫁,修道诵经,学医济世,远近闻名。死后合葬于一墓,最小的妹妹只有17岁。
  黎盛勇带我拨开杂草灌木,行至“三姊妹墓”编读碑文。据碑文记载,张氏三姊妹“未学而能诵经,未习而能书字,且于鼎烧药物烹炼火候无不悉之,坐静三五七日至半月未进米粒而神气充盈,飘飘然而有冲举之相。奈年未及笄,姊妹俱工归寂将殁没之时,逐一吩咐沐浴更衣,凭几而逝。即殁之后围聚英灵,显若远方,为人医疾,逢疗即愈,问其里居姓云,生长女娲山张姓是也。姊妹同行开花济世,后有来香者挂表墓者,始知已登仙果。”
  在石碑的中央,刻有墓志铭“三品聚成封生而有品死而有品,一心浑相印来也无心去也无心”。
  就在我们感叹三姊妹的贞烈情操与济世精神,以及碑文的绝妙时,不远处有农人冲我们喊叫,说墓旁的树上有一窝大黄蜂,叫我们赶紧离开。
  我们抬头一看,果然一个硕大蜂巢悬挂在树枝上,肥硕的大黄蜂来来去去,各个刁蛮凶猛。
  我惊恐之下,正欲抱头逃跑。黎盛勇却喝住我说,千万别跑,一跑大黄蜂就会追上来黏住不放。这东西也是人不惹它,它不犯人。你正定自若,它便视而不见。
  虽然如此,我还是怯怯地用冲锋衣的帽子裹住头,慌慌张张地离开了三姊妹墓。
  回到徐信虎家,老李已恢复正常。狼吞虎咽地吃着一大碗徐信虎老婆给他煮的面条。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张氏三姊妹合葬墓

  在寻访平利女娲山之前的9月22日,我们抵达西安临潼骊山,去寻找女娲留在秦岭的另一处足迹。
  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
  根据《路史》云:“女娲,立治于中皇山之源,继兴于骊”的记载,可以推断出,骊山也是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地,其山体就是女娲的坐骑——一匹白马所化。《长安志》亦有“骊山有女娲治处,今骊山老母殿即其处”的记载。
  位于骊山西绣岭第二峰的“老母殿”,始建于秦。由于自秦汉以来,骊山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皇族的重要行宫之一,因此,老母殿也得到皇家的重视,经过不断的修缮、扩建,规模宏大,气势雄宏,留有众多的文物古迹。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骊山老母殿

  据我采访的陈朝居士讲,骊山“老母殿”现有的主体建筑就包括山门五间、三仙殿三间、祭殿五间、主殿五间、厢房六间、配殿四间。其中,三仙殿内供奉被尊为“福寿、治眼、授子”三位女仙云宵、琼宵、碧宵之神像。主殿内供奉骊山老母女娲像是金身塑像。
明崇祯八年,在主殿后增建藏经楼一座五间两层,但是在民国年间被毁,现遗址尚在。明万历四十七年,曾对老母殿总体建筑进行过较大修缮,故现有建筑基本属于明清格局,占地面积八千余平方米。“老母殿”内现尚保存有唐玄宗与杨贵妃手植皂角树一棵,明万历十六年铸之铁锅、铁缸各一口,老母像前有明代铸之铁磬一个。
  就是在建国后,当其他地方的庙宇道观都在经历了毁灭性的破坏,消失不见时,骊山“老母殿”仍旧进行了两次维修,但原貌未变。近几年,道观对殿前平台、道路进行了彻底整修,新修了进殿石台阶路。站在台阶下,仰望依山而建的老母殿,巍然耸立,苍松环抱,更显庄严神圣之感。 
  陈居士说,在道教文化中,骊山老母又被奉为骊山老母“星神”——斗姥,即北斗众星之母。相传,唐朝著名道士李荃曾在此际遇老母,并为其亲授《阴符经》三百余字,从此李荃开悟天机,得道成仙。
  如今,在主殿内还存有《骊山老母授经碑》一通,记述老母为李筌传授《阴符经》的经过。
  女娲作为中国道教尊奉的神,其文化在骊山及临潼得到一以贯之的传承。骊山“老母殿”因此也成为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规格最尊高的女娲文化发源地。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唐玄宗和杨贵妃手植的皂角树,现在被起名为“八戒龙鳞显形树”

  女娲在临潼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传说,不仅仅存在于关于“老母殿”的文史典籍中,其所衍生的各种文化,深深地融入临潼百姓的民风习俗,并延续至今。
  登骊山时,还是我们的第二任导游李瑞做向导,他已经陪同我们走完了商洛和渭南。骊山是他陪同我们的最后一站。
  李瑞作为职业导游,也是见多识广,加之又是关中本地人,对于关中地区历史文化民俗,也深有了解。
  据李瑞讲,临潼一带有个风俗,农历正月二十前不准烧干锅。但在每年的正月二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烧火烙干馍,馍烙好后,先给房上扔一块,是谓“补天”;再往地上撂一块,是谓“补地”。
  这个习俗,是由女娲“炼石补天地”衍生而来,正月二十日,是女娲补天地完工,人间又回归风和日丽的太平吉祥日。临潼人以这种方式来纪念女娲,同时祈求新一年的平安好运。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是临潼传统的“六月会”,又叫“骊山老母女媒节”、“善嗣会”、“传子会”、“禅子会”。这一天是女娲的生日,也是骊山老母得道成仙的日子。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女娲通神媒”,明确了是女娲制定婚姻制度。农历六月十三,被临潼百姓演化为最古老的“女媒节”——“相亲会”。每年的这一天,适婚男女或已婚男女,都要登上骊山,向骊山老母上香许愿,适婚者祈求一段美好姻缘,已婚者祈求早得贵子。
  如今,“骊山老母女媒节”已经演变为一场年年举办的盛大文化庙会,历时五天。每逢庙会,都要举办祭祀女娲的系列活动。届时,骊山东、西绣岭上的大小寺、观、庙、院,不分佛、道,都是香客盈门,香烟缭绕。山上山下,城内大街小巷,游客云集,商贸兴隆,成为临潼的一场文化商贸交流的盛宴。
  骊山温泉自古闻名,一个华清池,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长恨歌》,也成就了骊山温泉甲天下的美名。而据民间传说,骊山温泉源自女娲坐骑白马的腹内,乃温汤,沐浴可治百病。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在骊山上,能看到大型实景剧《长恨歌》演出的水上舞台

  白居易的《长恨歌》已经被改编为大型文化实景剧,每天晚上在骊山脚下上演,成为临潼文化旅游享誉世界的又一个招牌。
  国庆期间,我曾顺道回到与临潼相邻的阎良母校探访我的中文老师李金镂。他对实景剧《长恨歌》极为称道,认为这是中国目前所有文化实景剧中,最真切的一幕——在故事原型的发生地演绎,贯穿古今的文化氛围与现代声光电艺术的结合,更能营造出震撼心灵视听的艺术效果。他认为,没有看过《长恨歌》实景剧,等于没有到过临潼,没有看过实景剧《长恨歌》也就不了解唐朝文化历史,也别想妄谈盛世唐朝。
  这个论断让我感到心虚、汗颜。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寻访临潼时,没能亲身体会《长恨歌》的精彩绝伦。
  临潼盛产石榴,相传这石榴化自女娲补天时遗落的一块红宝石。但据史书记载,石榴在中国的种植,得益于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由安石国(今伊朗、阿富汗)带回的种子。民间智慧懂得自圆其说,绕了个圈就解决了史书给出的难题。
  民间说,安石国的王子打猎时曾救过一只快要冻死的金翅鸟。金翅鸟为报答救命之恩,飞到万里之外的骊山脚下,把女娲遗落的红宝石衔去丢在了王子的御花园,从而长出了一棵树,结有红珠宝般精致晶莹剔透,而又味道甜美的果子。安石国王给它起名叫“安石榴”,并在本国大力推广种植。
  张骞出世西域抵达安石国,恰遇安石国大旱,赤地千里,万木枯黄,连御花园中的“安石榴”也不得幸免。张骞教会安石国人民兴修水利的灌溉技术,抗旱有功,得到安石国王的诸多赏赐。但是,张骞唯独带回了一颗“安石榴”种子,种植在骊山脚下,于是才有了今日远近闻名的“临潼石榴”。女娲遗落的红宝石,也算周游世界,又完璧归骊了。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

  参观完老母殿,途径供奉老子的朝元阁,沿着曲径通幽的步道拾阶而上,最后登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
  居高临下,峰峦起伏,临潼城区尽收眼底。山脚下的华清池、中华御温泉旅游度假区、万亩石榴园,远处隐隐隆起的秦始皇陵,无不让人忆古思今,对骊山这支在整个秦岭山系中不大不小,却屡屡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山脉心生感慨。
  周幽王在此放了一把火,西周灭亡了。秦始皇在此修了个墓,秦帝国灭亡了。
  项羽在此摆了个鸿门宴,大楚灭亡了。杨贵妃在此洗了个澡,唐帝国灭亡了。
  慈禧西逃在此度了个假,清朝灭亡了。蒋介石在此睡了个觉,蒋王朝灭亡了。
  骊山就像是历史激流中的一块顽石,总是在不经意间,让巨浪滔天的浪潮陡然转向,流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渠道,开创另一片盛世繁华。
  上古时期,女娲用泥巴开创了新天地,塑造了新人类。大秦末期,秦始皇用泥巴创造了兵马俑,为后世留下大秦帝国的最后一封煌煌基业,两千年后,仍泽被后世。中国人用泥巴烧制的陶瓷,成为全世界认知中国的代名词——CHINA意为“陶瓷”。曹雪芹用女娲遗石创造了贾宝玉,写出了《石头记》,道出了“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既是对女娲造人的反照,也是对阴阳规律的透视。
  泥巴与中国文化有着相依相存的关系。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女娲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的传说,源于上古时期,人类对于火和陶器的心理崇拜,并由此而产生的记忆和联想,形成了女娲的传说?

探寻女娲补天造人的真相
气势恢宏的骊山老母主殿

  按照我们寻访的主线,我们不妨用文学的思维,为女娲在秦岭的足迹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女娲出生于骊山以南的蓝田华胥镇(或者秦岭西麓的甘肃天水),成长中遭遇因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战而触怒不周山,引发了一场天翻地覆的灾难。女娲挺身而出,四处奔走炼石补天。
  先是到陕南中皇山(女娲山)修补,补完那边之后,一路快马加鞭,欲赶至三门峡补天(河南三门峡也流传有女娲补天之说)。但行至临潼,胯下坐骑不堪劳顿,困乏而亡,化为骊山。女娲只好就地作业,在骊山之上炼石补天。
  天地补好,洪水各归其道,但同时,世界上也只剩下哥哥伏羲和女娲了。他们感到无比的孤独。本能使然,也是传宗接代的使命使然,伏羲、兄妹二人决定结为夫妻。但兄妹成婚有悖伦理,于是他们以“滚磨”探天意而成婚。
  然而,仅靠伏羲和女娲一对夫妻繁衍已经灭绝的人类,显然是不靠谱的。忧愁的女娲由于想要更多的孩子而日夜思虑。行由心生,某次不经意间,她用泥巴捏出了许许多多的小人儿,来排解她的忧愁。女娲精诚所至,这些用泥巴捏成的人儿,竟然全有了生命。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繁衍生殖,伏羲与女娲制定了婚配制度等种种规矩,来约束管理,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此,人类从荒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后由女娲的后裔炎黄二帝接力,让散落于各地,形成各个部落的女娲泥人们,统一于一个部落,遵守于同一种管理,创造同一种文明,建设同一个国家,成为有着同根同源的同一种人类——炎黄子孙。
  就是今天的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