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虚感冒中医诊断治疗方法

 神医图书馆318 2013-11-01
什么是血虚感冒?
感冒病之血虚证,系素体血虚,或产后血亏未复,或大失血后营阴不足,复感风邪,导致营卫不和的一种体虚感冒证候。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鼻塞喷嚏,头痛,无汗或少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舌淡苔薄,脉浮细无力等。

如何诊断血虚感冒?
血虚体弱,御邪无力,若气候突变,必致外邪乘虚而入;或平素调摄失宜,淅淅和风,亦可与虚体相合,发生血虚感冒。邪在肌表,营卫不和,则发热恶寒;肺主皮毛,鼻为肺窍,外邪侵袭,肺卫受病,气失宣降,窍道不利,则鼻塞喷嚏;头为清阳之府,邪气上干,清空被扰,则头痛;血汗同源,血虚汗源不足,则见无汗或少汗;风邪客表,经气不利,则见颈项拘急,肢体酸楚;肺被邪束,气失宣发,则鼻流清涕,咳嗽声重。素体血虚,脑失所养,则头晕神疲;血虚不能滋养肌肤,则肌肤枯燥;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血不足,血不华色,则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血虚脉道不充,则脉细无力;心藏神,神失其养,则心悸不宁;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亏虚,筋脉失养,爪甲失荣,则手足麻木,爪甲色淡;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血不足,目失血养,则目涩眼干,视物昏花。血虚外感可见舌苔薄,脉浮。
本证临床表现为:
主症:①发热恶寒,鼻塞喷嚏;②头晕,无汗或少汗;③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头晕心悸。
次症:①鼻流清涕,咳嗽声重,颈项拘急,肢体酸楚;②手足麻木,肌肤枯燥,目涩眼干,视物昏花。
舌脉:舌质淡,苔薄;脉浮细无力。
凡具备主症①、③及典型舌脉,或主症①、次症①、②及典型舌脉,或主症②、次症①、②及典型舌脉,或主症③、次症①及典型舌脉者,均可诊断为感冒病的血虚证。

血虚感冒怎样与类似证候鉴别?
需要与血虚感冒鉴别的主要是肺阴虚感冒。
肺阴虚证与血虚证 感冒之肺阴虚证与血虚证,同属体虚兼外感,虚实错杂,表里同病之证,但病因病机不同,各有其证候特点。肺阴虚证系素体阴虚,或肺痨、咳血、久病咳喘致肺阴虚损,内蕴燥热,复感外邪,肺失滋养,宣降失职,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干咳少痰,咽红干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浮细而数等。其中外感表证与血虚证类同,但血虚感冒一般无内热症状,如五心烦热、盗汗等是血虚证不会举见的。它如肺阴虚的两颧发红与血虚的面色萎黄也有明显区别。抓住有无“热”象,就可鉴别清楚。

血虚感冒的治法与主治方剂有哪些?
血虚感冒治则为养血解表。
主治方剂选用如下:
(1)葱白七味饮 方中葱白不仅可以辛散表邪,同时又可温通血脉,故与血虚感冒病机甚为合拍;生姜、豆豉辛散宣通,可助葱白发散表邪;葛根甘润性平,解肌生津,与葱、豉、生姜为伍,辛甘温润虽发汗而无过汗伤津之弊。夺血者无汗,地黄、麦冬滋阴养血,既可补虚顾本,又可充实汗源,以利汗出而散邪。诸药相合,养血补虚以顾本,散邪祛风以治标。本方发表之药虽属辛温,但有养血甘凉之味相佐,故其性和平,所以对血虚感冒诸证均可化裁应用。
(2)荆防四物汤 本方可辛散解表,养血补虚。方中荆芥、防风辛温甘润,可疏风散寒以祛表邪;地黄、白芍酸甘性凉,可滋阴养血;当归、川芎辛甘温润,可养血行血,四品同施,使补而不滞。全方功能疏风散寒,养血和血,故宜于血虚外感风寒之证。本方若减防风,加桑叶、银花、连翘等,对于血虚兼感风热之证,颇为适宜。
(3)桂枝四物汤 本方可疏风解肌,养血和营。方中桂枝汤疏风解肌以散表邪;四物汤养血和营以顾其本。

血虚感冒的辨证论治要点是什么?
血虚感冒是因血虚感受外邪所致,故其基本治则是养血解表。解表之法,不但要随感邪性质而异,同时还要虑其正虚。血虚外感,或感于风寒,或感于风热。不可认为血虚外感尽为热性,总依临床见证为据。张仲景治疗产后外感,既用桂枝,又用竹叶,即使附子、石膏亦不禁用。但血虚外感不同于单纯外感,故发散之品要谨慎从事。先贤早有明示,“亡血家不可汗”,“衄家不可汗”。若过于辛散,会伤津耗血,导致阴竭阳脱。倘若汗出过多,当以温粉扑之,或于方药中加入益气敛汗之品。至于养血,又应首选辛甘濡润之品,使补中有行;或服食养血膏剂,辅以解表药物,一补一散,相得益彰。切忌过用阴柔滋腻,以防滞胃恋邪,反招闭门留寇之弊。

血虚感冒有哪些常用中成药?
血虚感冒常用中成药为:
(1)当归川芎煎汤送服风寒表虚感冒冲剂 本方可散风解肌,养血和营。方中桂枝解肌祛风,芍药敛阴和营,桂、芍为伍,可调和营卫;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散寒,大枣益阴和营,姜、枣同用,亦可调营和卫,葛根解肌发表,生津舒筋,助桂枝解肌表之邪;当归、川芎养血,与白芍、大枣合施,滋补营血之不足。诸药合用,解表而不伤正,养血而不恋邪。当归、川芎可随血虚程度而定量。
(2)当归白芍煎汤送服九味芜活丸 本方功能解表除湿,养血清里。方中芜活、防风辛甘温润,散风除湿;白芷、细辛祛风散寒,增强羌、防解表散邪之力;苍术苦温燥湿,协羌、防以祛湿邪;黄芩苦泄,既可清泄郁热,又可防温燥之品伤阴耗血;地黄、川芎、白芍、当归养血补虚。诸药相伍,共奏疏风散寒除湿,养血清热之功。适用于血虚外感寒湿,邪郁化热,而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苦微渴,肢体酸痛无力,口唇舌淡,脉浮细而紧等。
(3)桑菊感冒片合四物丸 本方可疏风宣肺,养血清热。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散热;杏仁、桔梗宣肺止咳,清利咽喉;连翘、芦根清热透邪。诸品相合,可疏风散热,宣肺利咽,以解表邪。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养血和营。全方养血解表,标本同治,适用于血虚外感风热,证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头痛,咳嗽咽痛,面唇无华,苔薄黄而干,舌淡边尖红,脉浮细而数者。
(4)养血退热丸方用熟地、丹参养血,鳖甲、枣仁、麦冬、山药养阴,共为君药;用党参、茯苓、谷芽、陈皮、山楂、神曲补气健胃为臣药;另用牡丹皮、地骨皮清气阴之伏热为佐药;牡蛎镇静敛汗为使药。由于原方滋阴补血清热用量较大,故名养血退热丸。全方具有补血养阴,益气健胃及清热敛汗的功效。感冒血虚证服用时,用薄荷、竹叶煎汤送服更佳。

血虚感冒有哪些饮食疗法?
血虚感冒常用饮食疗法有:
(1)葱姜大枣汤 葱白9克,生姜6克,大枣10枚,鲜丝爪20克,粳米30克。
先将葱白、生姜洗净切丝,备用;大枣、粳米加水适量煮成薄粥,后将二丝加入,微煮即成。乘热食用,每日2次。功能疏风散寒,养血补中。
(2)姜糖大枣饮 生姜10克,大枣10枚,芫荽15克(干品6克),鲜萝卜15克,红糖20克。
将生姜、萝卜洗净切丝,芫荽洗净切断,大枣切开。先以红糖加水适量煮枣,待大枣膨松,加入余品,微煮食用,每日2~3次。功能疏风散寒,养血宣肺。适用于血虚感冒风寒,咳嗽痰多者。
(3)桂圆大枣苏叶汤 龙眼肉30克,大枣10枚,苏叶6克。
将龙眼肉、大枣洗净,大枣去核,共煮汤。10分钟后放入苏叶,再煮10分钟,取汤饮用。用于血虚感冒风寒,畏寒微热身酸困者。
(4)羊肝菠菜银花汤 羊肝50~100克,菠菜150~200克,银花15克。
将羊肝切片,菠菜洗净切成段,将锅内水烧开,放少许盐,然后放入羊肝、菠菜,银花用纱布包扎放入,肝熟后即食肝,喝菠菜汤。适用于血虚感受风热者。
(5)粳米阿胶粥 粳米60克,阿胶30克,红糖少许。
先将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二三沸即可,离火时加入红糖。此粥可作为血虚者的补养品。
(6)山药紫荆皮汤 山药30克,紫荆皮9克,大枣10枚。水煎饮汤食枣,日1剂,分3次服。有益血补气清热解毒作用。寒而无热者,不用。

血虚感冒有哪些其他疗法?
血虚感冒常用其他疗法为:
(1)针刺疗法
取穴:大椎、合谷、足三里、血海。
手法:先刺大椎、合谷,用泻法;后针足三里、血海,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中间提插、捻转,行针1次。偏寒者加刺列缺、支正;偏热者加刺曲池,均用泻法。
(2)按摩疗法
取穴:印堂、太阳、风府、风池、大椎、外关、合谷、足三里、血海。
手法:用抹法、拿法、揉法。首先行抹法。医者面向病人,病人坐势。用双手轻扶病人头部两侧,两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自印堂交替上抹至前额,往返数次,随即分左右抹至两侧太阳穴,并作运转活动数次,反复还至印堂;继用拿法,医者转于患者背后,以拇指与中、食指相对,相继捏住风府、风池、大椎、曲池穴部位,逐渐用力内收,并作持续的捏揉,至局部皮肤微红发热;再用揉法,先以拇指罗纹面着力吸定合谷、外关穴上,作轻柔和缓的环旋转动,并带动该处皮下组织,进行中尚可结合指按法,即在揉法同时,拇指加重下压力量,使局部有酸胀感;终用揉法,令患者仰卧,揉足三里,血海。
(3)熏剂疗法
川芎30克,当归60克,荆芥穗60克。水煎熏头面,并用此汤液外擦胸背。用于血虚感受风寒,证见恶寒发热,头身疼楚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