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千下的哭泣 李商隐诗中嫁不出的女子

 五马山麓 2013-11-01

秋千下的哭泣 李商隐诗中嫁不出的女子

 

楼主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乍看之下只是一个少女依年岁增长而发出的红颜薄命的表述,深入,却发现在这表述中蕴藏了不少难以言状的苦衷。它是一个天真少女在经历了“少年不识愁滋味”后渐感迟暮而有“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惆怅与揪心。

  这首诗通篇是一种表述,是一个少女对自己所曾有过的生活和正在经历的生活的一种表述。“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这两句诗告诉我们,这个女孩子的出身并不是一个穷苦的人家,相反,她有着一个优越的家庭环境。在这个优越的家庭环境里,耳闻目染,已经学会了打扮自己。这是一种自觉的模仿。

  据《古今注》说“魏宫人好画长眉”,很显然,“宫人”画“长眉”,为的是使自己更美丽、更动人,为的是通过它获得皇上的青睐。平民们对此趋之若骛,尽管本质上与宫人的目的大为不同,但同样的满足心理也必须让她们美化自己。至于八岁的女孩子,在美化自己的追求中有意无意间就表明了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但它毕竟来得太早了些,因此孩子的羞涩就使这一过程变得更加意味深长。“偷照镜”一个“偷”字,就写出了追求的羞涩。“偷”就是羞涩,怕人看见。在这种自觉的行为中活画出了一个生活优裕、天资聪颖、活泼爱动的天真的小姑娘形象。

  如果说上述两句是这个小女孩对美的追求,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早熟会给人误解的话,那么,“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则是一种人格担保。《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说:“上巳(阴历三月三日)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可见,“踏青”是春游的一个项目。“芙蓉”就是荷花。这两句表面上是说在十岁的时候跟随大人到郊外春游,所穿的裙衩上所绣的花是荷花。李商隐喜欢用典,屈原在其《离骚》中说“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鲍照称谢灵运的山水诗是清水芙蓉,自然可爱。李白也称自己的诗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三个“芙蓉”都是取芙蓉的自然本质来表明自己不与一般的品质和诗的清新天成。所以,李商隐在此用“芙蓉”,实在是向人昭告:我(女孩子)并非以粉妆见长,而是天生丽质,有着与自然一样的本质,清新、美丽。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这二句或多或少地包涵了一些无法排遣的表白。表面上看是说女主人公从十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弹筝艺术,银甲一直未尝卸下来过。实际上也是在表现一种品质。她不是那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人,而是有着执着的追求和顽强的信念。尽管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对大宦人家、富贵家庭的大家闺秀来说,琴棋书画的精通,却并不是一种毛病,相反,在她们眼里,在男人的眼中,这正是她们暗中得以自豪和应该习得的。

  照理说,有这样优越的家庭,又是这样一个聪颖、有着姣好面容、性格温柔、品德高尚的女孩子,她的寄托是不应成问题的了。但事情的发展并不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在这个女孩对儿时的天真与无忧无虑作过表述之后,她的前途便黯然了。诗也从此,由幸福的追忆转入痛苦的记忆,一个转折,由一个高潮转入另一个高潮。“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这四句就是在按下第一个高潮后的又一个波澜。这里边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但这些动人的故事均从女主人公的身边悄悄地溜走了,连招呼都未打一个。但那溜过去的姿态,却让女主人看得个一清二楚。她觉得了生活的压力,心中不免有些惶恐,但她无所适从。终于,只好将一切希望藏在心底,将一切失望藏在心底。她终于不敢与人见面了,害怕人家笑话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