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美国六大窃听术

 dongchang 2013-11-01

当听闻美国在监听自己的小伙伴法国、德国等的时候,我们大可抱着“围观”的心态看热闹。但当德国媒体曝出美国居然监听到我们头上的时候,九个头条有必要揭秘美国的窃听系统了,小伙伴们可要注意啦。

监视石头

央视《经济信息联播》近日播发了名为《窃听风云——美国:小心!你被石头“盯”上了》的新闻:

随着各种窃听事件的集中出现,一些尖端的窃听设备也进入公众的世界,28号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一年一度的美国陆军协会会议上就展示了一种新型的监控设备,新装备的最大特点是伪装性强,比如你在路边看到一块很普通的石头它很可能就是监视器。

这块石头外表看起来跟普通石头无异,但里面却暗藏玄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推出的自供电特别网络包含了一系列传感器,主要探测一定区域内的景象,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足够小,小到可以伪装成石块。此外,一般的无线传感器需要电池来长期供能,而自供电特别网络的耗电非常低,网络中的每个传感器都能从周围的环境中捕捉能量,例如太阳能。

其实,监视石头仅是美国窃听系统的冰山一角。

深海光缆窃听

早在10年前,美窃取情报手段的头把交椅就已经让位于深海光缆窃听。1990年代中期,历尽千辛万苦的美国国家安全局终于进行了海底光缆的首次窃听实验。数名参加这一绝密行动的前情报官员透露,在这次行动中,特工人员乘一艘特制的间谍潜艇潜入洋底,通过特殊手段将一段电缆扯进间谍潜艇的特制工作舱内,成功地切开了一条海底光纤电缆。“美国的情报人员恨不得钻进海底,把耳朵贴在光缆上,偷听人家在说些什么。”一名幽默的军事专家说。据说美国的窃听技术已到了能区分窃听对象打嗝和放屁的程度。

间谍卫星窃听

而在遥远的太空,美国间谍卫星也担负着大量的窃听和监视任务。美军方透露美国一直利用设在日本、韩国等地的地面卫星接收设施,对亚洲国家的越洋卫星电话进行窃听。为了加强空中窃听能力,美军方做了大量试验。其一,美国试验利用“猎户座”间谍卫星来跟踪微波传输。通过这种手段,甚至可以窃听到亚洲大陆内陆电话。其二,国安局经试验发现利用北极上空的卫星,便可以窃听到亚洲国家的手机信号。其三,美国中情局研制成功一种新型间谍卫星窃听技术,该技术可以窃听从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出的微波信号。此外,美国情报部门还可通过间谍卫星来激活预先隐藏在目标旁的微型窃听设备。

小动物当“间谍”

美国还声称已“将许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即让看起来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为他们充当“间谍”。2001年9月,中情局公开的一批文件披露,他们曾在冷战时期进行过一项试验,代号为“声响小猫”,目的是把窃听对象身边的宠物改造成间谍。“他们把猫剖开,在它体内放入窃听器、电池和线路,猫的尾巴被用作天线。他们简直把小猫变成了怪物。”了解内幕的前中情局特工说。只是由于试验失败,美国人这项荒唐的计划才被迫告吹。

但后来,他们在另一项简单些的类似试验中取得了成功。为能在未来战场上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美国准备将模拟昆虫的窃听设备投入使用。诸如与蝴蝶、蜻蜓、蟑螂、蝗虫等昆虫一模一样的窃听器,将可以深入人造卫星和大型侦察机无法侦察的“敌方”司令部、秘密基地、兵工厂的内部,展开窃听活动。

登喜马拉雅山监听中国

正在崛起的中国自然更是美国窃听的对象,自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于1952年成立以来,刺探中国情报一直是其首要任务之一。美国情报专家里切尔逊说:“美国可以用来窃听中国通讯的方法,由使用海底平台(如潜艇)以至各式各样设于地面至24000英里的太空的天线系统不等。总的来说,这些数十亿美元的努力,中国是主要目标。”曾经轰动一时的《考克斯报告》指责中国窃取美国核技术,实际上,这是美国倒打一耙。数十年来,美国一直在刺探中国的核技术与核能力。为掌握中国核武器研制进展情况,美国不断发射间谍卫星,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跟踪、监控。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1965年中情局曾重金招募几名登山运动员,冒着风雪严寒及缺氧的危险,从印度登上喜马拉雅山,试图把一台核动力电子侦察设备拖上楠达-德维山,以窃取中国核试验数据。结果,核发电机掉进万丈冰川里。

“DROPMIRE” 窃听技术

今年7月,美国NSA丑闻纰漏者爱德华斯诺登也曾通过《卫报》披露:一项美国的窃听技术“DROPMIRE”被植入了欧盟驻华盛顿大使馆的Cryptofax中。

很不幸,到现在为止,《卫报》没有提供技术上的细节,只是简单的说此窃听技术涉及“收集专门的天线传输”。《卫报》通过对上面的图片的解释,作为“安插在市售的加密传真机上的漏洞”的参考资料,但是没有提供进一步的细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