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閱讀的好處》

 老沔城人 2013-11-02

 
  “我們為什麽要閱讀呢?”
  這是一個小朋友,在接到放假期間要閱讀的課外讀物目錄之後,寫在日記裏的獨白。
  我想,如果他知道可以從閱讀中得到許多好處,想必一定會以快樂的心情去閱讀書籍。
  小時候可以看很多書的確是件好事,不過大部分的大人們,只會告訴小朋友要看好書,卻沒有細心地告訴他們,閱讀後對他們有哪些好處。
  一個知道跳韻律舞,身材會變得更美麗的人,和不知道的人有很大的差異,而知道的人比不知道的人跳得更快樂、更努力,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閱讀也是相同的道理,當知道為什麽要閱讀之後,看書便會感覺更有樂趣。
  “男兒須讀五車書。”杜甫認為,男人至少要讀五車的書籍,換句話說,他相信多看書可以提升人品。
  “人的美醜是先天帶來的命運,有沒有素養則是書籍造就的命運。”莎士比亞也深信,閱讀的習慣會決定一個人後天的命運。
  “只要一天沒看書,嘴裏便會長滿荊棘。”
    強調一定要多閱讀書籍的勵誌格言,多到就算撰寫成一本書也綽綽有余。
    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天空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每當我們翻開書頁,等於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石。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們的心靈的,莫過於學習閱讀。——英國教育部長布朗奇                                
  而想要鼓勵小朋友看書,首先要了解閱讀書籍的角色。
    對於閱讀書籍必要的學術方面,大略可分為下列六種程度:
    (一)閱讀的樂趣
  “你為什麽想要閱讀?”
  通常,當聽到這樣的問題時,大部分的人答案是——為了增加自己的素養或是為了變得更聰明。
  根據一項報告指出,對走在路上的一萬個人,同樣提出“閱讀書籍的理由”這個問題,結果發現,回答為了涵養或是聰明的答案,竟然占了百分之九十。
  不過,這個答案不能稱為是一個正直的回答。
    為什麽呢?想一想,當我們在選擇書籍時或在閱讀的過程中,是否能把樂趣排除在外繼續閱讀?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就會發現,這不是一個正直的答案了。
  除了為準備考試所念的書之外,不能帶來樂趣的閱讀根本不可能繼續下去。就算用所有的耐心持續看下去,但是只要沒有樂趣存在,很快就會放棄。
  這種情況對孩童而言更為明顯,倘若有一本書可以帶給他們快樂,他們便會聚精會神地閱讀,甚至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
  但若情況剛好相反時,他們則會千方百計想辦法把書給合起來。
    就如同李利安·H·史密斯所說,孩童是一群只為了樂趣而閱讀的厚顏讀者。
  相信無論哪一個獨裁者,都無法讓孩童們繼續閱讀那些無法帶給他們樂趣的書籍。
  所有快樂中,持續最久的就是從閱讀中獲得的。
  一杯好喝的飲料、一朵美麗的花、一首優美的音樂等,都會帶來很多的快樂,但是這些快樂中,沒有一種快樂可以和一本好書所帶來的快樂相提並論。
    想想看,我們童年時所閱讀的《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小王子》,或是《清秀佳人》這些名著,不論過了十年或是二十年,依然讓我們記憶猶新,回想起時仍能讓我們的嘴角洋溢幸福的微笑。
  閱讀所帶來的樂趣也分很多層面,暴力、詐騙、怪異、煽情等內容所帶來的是低俗層面的樂趣;正義、勇氣、犧牲等所帶來的是高格調的樂趣。
  讀者們是根據從什麽樣的書籍中獲得什麽樣的樂趣,來決定自身的品味,而那股快樂,將會決定下一本書的選擇。
    (二)教導捉魚法的閱讀
    “給孩子魚只能解決他一餐的問題,如果能教導孩子如何捉魚,就是解決了他一輩子的吃飯問題。”猶太人的經典——《塔木德經》中所提到的這句話,對於想增進孩子知識的父母而言,其中藏有的秘訣一定要註意。
    無獨有偶,在2500多年前,中國的老子就曾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
    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葉聖陶先生,既有著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又在此基礎上有著深厚的教育理論知識。葉聖陶先生認為,教育、讀書的目的,應該是有助於幫助孩子認識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他強調,教導孩子閱讀,“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與其給孩子完成的成品,不如教導孩子制造的過程;與其告訴孩子結果,不如教導孩子可以得到結果的方法。
  換句話說,不要只在孩子的頭腦裏灌輸知識,而是要教導孩子得到知識的方法。這裏所謂得到知識的方法,是指想的能力,也就是思考力。
  目前為止,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各種考試,主要是想了解學子到底知道多少,因此會根據所知道的知識量來決定成績。不過,像這樣的評價原理,其實和了解學生們的手中提著幾只魚是相同的道理。
  想要提升教育,讓它具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成果,便不能只數學生手中提的魚的數量,測試學生到底知道幾種捉魚的方法,以及究竟在限定時間內可以抓幾只魚等,才是當下最重要的課題。
  在現代教育中,重要的不是知識的量,而是思考力。在現代教育中,開發思考力儼然已成為最重要的課題。
  在開發思考力的方法中,最受重視的理論是“讀書過程論”。
  主張人類在閱讀時,會不知不覺開發思考力的“讀書過程論”,是最詳細的說明閱讀書籍與思考力之間的關系的理論。
  通常人們會一面閱讀書本,一面將字句裏的意義重新再詮釋,不論他是小學生還是大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都應該去了解每一個字的意義。沒有了解字義的閱讀,就不能稱為閱讀,充其量只是在念字而已。
  意義的詮釋,大體上是透過十二個過程產生的——
  字句的判讀→單字的合成→文章的理解→想象→分析→總合→推理→批判→判斷→創意→自我理論化→解決問題
  當然,這樣的過程,並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在所謂閱讀的過程中相互連接而成的。而且,每個人經歷的過程順序並不完全相同,根據文字的種類,或是閱讀的讀者不同,是可以省略步驟或顛倒順序的。
  所謂判讀字的階段,是當單一字字樣呈現在孩童眼前那一剎那,推測字的聲音是什麽,又含有哪些意義的過程。
  舉例來說,當眼前出現一個“閱”字時,腦海裏馬上會知道要念yuè,在意義方面,可以推測為:閱兵的“閱”、閱卷的“閱”、閱覽的“閱”、閱批的“閱”、閱世的“閱”等。
  判讀單一字的字樣後,緊接著是單一字的合成,也就是根據下一個字,此字的意義就會完全確定。
  若下一個字是“讀”字,那合起來就是“閱讀”;若下一個字是“歷”字,那合起來就是“閱歷”等。
  當一個字與另一個字合成之後,形成一個詞句,這時才能完整的呈現單字的意義。
  單字的合成階段與想象階段,是相互連接的。
  例如,同樣是念“母親”這個詞語,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想象著同一個母親的樣子,而會根據自己的背景來想象。小朋友想的母親,會是一位年輕女性;而有點年紀的大人,想的母親便會是一位年老的女性。
  由此可見,同樣是“母親”二字,對不同的讀者來說,便具有不同的意義。
  因此,在閱讀活動的整個過程中,讀者會把每個字的意義用畫面想象,並推敲文章未用文字呈現的內容的含意,還要思考作者為什麽寫了這句話,也要批判一下作者所寫的是對還是錯。當然,還要判斷其論點是否正確。另外,對於作者的內容,也可以有創意的想象一下——假如是我,我會怎麽寫?
  換言之,每位讀者看完書後,都會有一套自我的想法,並擁有一股將這種想法替代於各種問題中,試圖加以解決的意誌。
  於是,在閱讀活動的全部過程中,讀者們透過“言語性的推測遊戲”,使頭腦靈活地運作,讓思考力更加發達,也使得“思考力可以與閱讀書籍的量做比較”的理論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敗國日本的政府高層,刻意讓“讀書的國民會興隆,不讀書的國民會衰亡”的口號流行,結果三十年後,日本確實成為世界的經濟強國。
    1997年,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提出“美國閱讀挑戰”運動,旨在幫助孩子在三年級結束前能夠獨立、流利地閱讀,發動全美的校園、圖書館、宗教機構、社區、公立組織、媒體、銀發族及各商業領袖共同協助全國的孩童迎向閱讀挑戰計劃。為提高兒童閱讀能力,自1995年起,美國聯邦政府陸續提出“美國閱讀挑戰”、“卓越閱讀方案”、“閱讀高峰會”、“降低班級學生數與提高教師素質計劃”、“家庭與社區走入學校運動”、“自願參與全國測驗方案”、“家庭參與”等措施,並不斷推動以立法的形式將美國早期閱讀能力培養法律化。
    1998年9月到1999年8月是英國閱讀年,英國教育部長布朗奇宣示要借著閱讀年的推動,改變英國人對於閱讀的態度,重拾閱讀的樂趣,“打造一個舉國皆是讀書人的國度”。
    1960年,日本一位兒童讀物作家發起“親子讀書運動”,要求父母每天最少陪孩子看20分鐘的書,這個運動帶動了“家庭文庫”(家庭圖書館)的發展,也扭轉了當時日本兒童把漫畫當成“主食”的情勢,最後成為一個社會的再造運動。
    我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也極為重視兒童早期閱讀活動。例如,為推動香港讀書文化的發展,保良局會同教育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資訊教育城合作舉辦“閱讀城建設工程”計劃。臺灣地區也大力推動兒童閱讀進程,興起了兒童閱讀熱潮。臺灣公共圖書館在推廣閱讀風氣上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而且策劃出有趣的閱讀活動。
    (三)成績不好並不是因為頭腦笨
  當兩個人拿著同樣的書,在同一時間、同一地方閱讀時,他們各自所得到的信息量絕不會相同。舉例來說,在同一個教室,從同一位老師手中拿到相同的教科書的學生們,在考試的時候,有的學生考一百分,有的學生則只考五十分。
  到底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結果呢?長久以來,大多數的人認為,這樣的結果與學生的智商(IQ)有深切的關系。
  不過,從一九七○年代起,開始有人提出“考試會出現這樣分數的差異,與每個人頭腦裏所儲存的信息有關連性”的理論。也就是說,每個人記憶中所儲藏的知識結構,比智商更容易決定是可以得到理想的分數,還是不理想的分數。這種主張的代表性理論,是先驗圖式理論。
  先驗圖式是指我們記憶中所儲藏的所有經驗,也就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知識。
  在餐廳吃東西需要付錢;在醫院應遵守醫師的指示;在教室裏應得到老師的允許才能說話等,這些都是知識。諸如此類的知識,我們稱為先驗圖式。
  而先驗圖式是屬於個人經驗的成果,因此每個人對某個單字或概念的先驗圖式不盡相同。
  例如,當聽到“國旗”這個單字時,中國人會想到五星紅旗,美國人會想到星條旗,日本人則會想到太陽旗。如此一來,個人的先驗圖式,便可能會產生大到文化,小至習慣的差異。而這樣的先驗圖式在個人閱讀的過程中,在浮現意義以及構成方面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透過下列的實驗,證明了先驗圖式在閱讀中如何呈現。
  實驗中,把一本名為《房子》的書籍,分別給A、B兩組學生閱讀,他們將兩組學生分別安排在兩個教室裏,並讓兩組學生仔細閱讀那本詳細形容房子的書,並各提供了一項提示給兩組學生。
  對A組學生提示的是——從現在開始,以“房屋中介公司老板”的立場來閱讀;對B組學生提示的是——從現在開始,以“小偷”的立場來閱讀。
  當學生閱讀完畢,他們讓學生們把書裏的內容詳細地寫在一張紙上。
  結果,他們發現兩組學生所寫的內容迥然不同。
  A組的學生所寫的內容,主要是釘子已經掉落的木質地板、破掉的窗戶數字、龜裂的墻壁、漏水的天花板等,大部分都是房屋中介公司老板會註意的事項。
  而以小偷立場去閱讀的學生們,所寫的內容卻是昂貴的手表、年代久遠的古董、價值不菲的銀盤以及水晶盤等物品,以及開啟的後門,還有庭園中的大狗等,這些都是小偷會註意的事情。
  透過這項實驗可以發現,讀者並不是被動式的閱讀作家們寫出來的內容,而是以先驗圖式來主動地解讀內容。因此,看同樣的書籍,獲得知識較少的人,並不見得是因為對於字句或單字的理解有困難,而是因為對於該單字所指稱的事物,事前知識不足的原因。
  由於每個人各自有興趣的領域以及經驗皆不相同,因此先驗圖式的形態也會有所不同。像這種先驗圖式的差異,在閱讀或考試中,便會形成個人容易理解的領域和不易理解的領域。
  舉例來說,當某些學生們讀到和“俄羅斯為什麽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相關的文章時,倘若曾經看過以帝國主義的俄羅斯為背景的童話、小說,或是電影、錄像帶的學生,立刻會動員腦子裏儲藏的所有先驗圖式,這樣就很容易理解文章,從而輕而易舉地知道問題的答案。
  因為他們了解,當時實行帝國主義的俄羅斯,在沙皇政權下的三百年期間,農奴們過著多麽慘不忍睹的生活,而貴族們又過著多麽奢侈糜爛的生活,因此,他們就很清楚,為何怒吼著民主平等社會的社會主義會在那裏崛起。
  不過,若是沒讀過俄羅斯文學,或者也沒看過相關電影的人們,由於對帝國主義的俄羅斯沒有任何先驗圖式,所以便無法解讀這項問題,甚至會認為這是非常艱難的題目。
  也就是說,所謂太難或很容易,是根據對該問題的先驗圖式是否在腦中儲藏來決定,而不是以學生的智商高低來決定。
  由此可見,以往認為孩子理解能力未進步的原因在於頭腦不夠聰明,是不正確的觀點。
    (四)提升EQ的閱讀
  衡量人類精神領域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衡量所謂知道或不知道的智商指數(IQ);另一種是衡量如何感受,又如何行動的情商指數(EQ)。
  而學校的考試,大部分都屬於衡量智商指數(IQ)的領域。
  所謂知道或不知道,是指在我們的腦中所擁有的一百二十多種能力中,負責記憶力、理解力以及思考力的能力。
  因此,用同樣的方式念書,成績卻迥然不同,是因為其記憶力、理解力以及思考力的差異。長久以來,無論東方或西方的所有學校教育,都專註在知道或不知道方面,也就是說,透過測試記憶力、理解力以及思考力,實行單方的教育評鑒。
  IQ高的小朋友們,通常對於記事、計算、理解方面有很強的能力。而學校所實行的評鑒中,測試記憶力、理解力以及思考力方面的比例,大約占全部的百分之九十。因此,IQ高的小朋友們,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數,也能夠很順利的進入好的學校。
  不過,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比起記憶力及計算能力,我們更需要忍耐心、同情心、持久心、自我抑制沖動心以及道德心。如果沒有這些能力,就算在學校是成績優良的好學生,進入社會之後,也很容易變成無法適應社會的劣等生。
  在未發現情商指數(EQ)之前,長久以來,類似這樣的疑問,帶給我們許多困惑。直到一九八○年,美國神經學者安東尼奧·達馬吉歐在幫一位腦癌病患開刀後,終於破解了這個迷思。
  在IQ檢查中發現,病患的指數是屬非常優越的族群,記憶力以及語言能力也很出眾,他在社會上也是個成功的佼佼者,而且還擁有一個很幸福美滿的家庭。
  但是從接受腦癌手術之後,他的很多方面都改變了。雖然智商指數依然維持在一百五,記憶力和語言能力還是很卓越,但是周圍的人開始討厭他,甚至和恩愛的太太最後也以離婚收場。
  到底原因是什麽?達馬吉歐在開刀的時候發現,病患從兩側連接思考的腦與感覺的腦神經的結合體系,已經被毀損了。因此,那位病患者看到可憐的人不會有同情心,碰到愉快的事也不會覺得快樂。
    換句話說,他成了一個什麽都懂但完全不會有感覺的人。也就是變成一個理性能力很強但感性能力很差的“聰明的笨蛋”。
    安東尼奧·達馬吉歐是美國愛荷華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的教授,他在所著的《笛卡兒的錯誤》一書中,提出了“心物一元”的概念,闡釋了當我們學習時,大腦如何回顧過去的經歷,並立即從不同的部分提取這些經歷,來建立基本的數據。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大腦如果受傷,這些數據單元就會被破壞,他的心智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從而隨之改變,就會做出某些怪異的、不合常理的行為。
  閱讀是提升情商指數(EQ)最有效的方法,我們從歷史上的偉人們的事跡中可以看出。
  以成功的政治家亞伯拉罕·林肯為例,他小的時候會看媽媽借來的書籍,看到三更半夜,是個典型的閱讀少年。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為了滿足看書的欲望,因此到書店去打工。
  發明王愛迪生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讀過《羅馬帝國的興亡史》、《大英歷史》,以及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名著,是個名副其實的閱讀王。
  而富蘭克林閱讀過的書籍,則是多到數不盡,甚至有傳聞說,當他看完一本書後會把書賣掉,然後再用那筆錢去買另一本書來看。
  還有弗洛伊德,他受到素養豐富的雙親的影響,八歲時就已經讀完了莎士比亞的作品集,甚至還拜讀了達爾文的《進化論》。
  而有著一對在農場工作的父母的牛頓,大約十二歲那一年,在應該要照顧家畜的時間,他卻偷跑到閣樓去看書,結果把家畜搞丟了,這也是很有名的傳聞。
  上述所有的實例充分證明,在這些偉人的成功路上,閱讀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告訴我們,他們的成功並不是因為有高IQ,而是因為有高EQ。
  那麽,閱讀又是如何讓感性能力變得更豐富的呢?
  首先,當我們看書的時候,我們就會經歷他人的立場,可能是王子或是公主的立場,有時候也會變成乞丐的立場,甚至還會變成老人的立場。
  因此我們可說,書籍能讓讀者間接體會作者或是主角的經驗。
  而像這種間接的經驗,能夠提升讀者的感性及想象能力,進而擁有更多耐心與勇氣。
  通過像這樣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之中,讀者就會漸漸感覺自己就像書中的偉人一樣。因此,童年時期讀了很多優良的書籍,就等於是把世界上偉大的人當作自己的老師,也可以大膽地說,在童年時期,人生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五)可以依靠一輩子的錨
  人類的安全感,並不是完全只靠滿足物質上的欲望所產生,而是在心中要有健全且真實的價值觀。沒有真實的價值觀的人才會失去安全感,被現實生活中的混亂價值擺布,盲目地隨著別人起舞,或因為錯誤的判斷而毀掉一生。
  而優良的書籍會在非常時期,帶給那些快樂閱讀的讀者們,如同錨一般的力量。就好比在波濤洶湧的大浪中放下錨,讓船身穩住的力量一樣,這便是活在世界上可以依靠的力量,也就是價值觀。
  看過許多書的人碰到問題或挫折時,便會自然地把那些書中看過的故事,作為借鑒,想象著“當誰碰到這種情況,是這樣處理的”,或“當誰碰到這種情況,會怎樣處理”,或產生“像這種情況,應該要這樣處理”的想法,全根據那個人閱讀的是什麽樣的書,來決定那個人的判斷。
  書籍決定人類價值觀的情形,有下列幾種:
  首先,根據閱讀過的書籍的種類與內容,其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
  從小喜歡看科學方面的書籍的小朋友,對於科學方面會非常敏銳,並且會從科學的角度去思考,對科學世界有濃厚的興趣;相對地,喜歡看童話書籍或是小說的人,比起科學,他們較關心的是哲學或社會學方面的知識。
  例如,小說《包法利夫人》裏的主角愛瑪,是住在諾曼底地區的一個農夫的女兒,她雖然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卻閱讀了當時在歐洲非常流行的羅曼史小說。
  愛瑪一直沈醉在追求熾熱愛情的美夢中,她相信總有一天,會出現一位帥氣出眾的騎士帶她遠走高飛,到遙遠的異鄉國度,就好像羅曼史中的故事情節一樣。但是她最後卻和一位平凡的醫生結了婚,由於她無法適應自己的現實生活,因此仿徨地到處尋找那位帥氣出眾的騎士,終究逐漸走上毀滅之途。
  這個例子說明,書的內容可能成為塑造人類內在價值觀的基準。
  我們還可以舉林肯的另外一個例子。林肯四十三歲那一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讀到史杜伊夫人刊登在華盛頓雜誌上的《湯姆叔叔的小屋》(《黑奴籲天錄》)。當時林肯終於徹底了解到黑人制度的矛盾,並由此對黑人產生同情。
  七年後的一八六一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整個美國被黑人問題所籠罩,當時林肯毫不猶豫地站在黑人的立場,並於南北戰爭中獲得了勝利。
  他在南北戰爭的勝利宴會中,說了這樣的一席話:“今天這份榮耀,並不是屬於我的,它是屬於寫《湯姆叔叔的小屋》的史杜伊夫人的。我不過是因為拜讀了她的書,深受感動,從而做了正確的行動而已。”
  這個案例再一次說明,閱讀確實是人類塑造內在價值觀的基準。
  書不但可以讓人類更有遠見,還使我們擁有正確的判斷力。當我們在看書的時候,會透過偉人們的一生,或是從輕舉妄動、愚不可及的人們的樣子中,得到深刻的啟迪。
  書籍給我們的另一個好處是,它給我們可以連接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智慧。歷史是一種紀錄,把過去發生過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傳承給後代子孫,讓他們可以了解現實,進而可以預測未來。其中,發現未來,對年齡幼小的讀者來說,是一項必須且又很重要的價值。
  孩童們對自己的將來都有些許的不安與好奇,因此經常會想象自己長大以後會變成一個什麽樣的人。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大部分的成功人士,都是在小學的時候受到所閱讀的書籍的影響,從而決定了自己的將來。
    (六)閱讀可以醫治內心裏的病
  當我們身體生病的時候,會到醫院求診,接受打針或是吃藥等治療,但是當內心生病的時候,要不自我哀怨痛哭一場,就是唉聲嘆氣、郁郁寡歡,難道沒有醫生可以醫治內心裏的病嗎?
  自從一九八○年開始,在精神治療的方法方面,藝術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實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心情郁悶的時候,聽聽音樂,會讓心情變得比較輕松自在;當然,在悶悶不樂的時候,開車到郊區去兜兜風,散散心,也可以抒解心情。像這種輕松愉悅的感覺,我們稱為凈化作用。
  凈化作用具有可以凈化人類的情感、毀掉那些不好的感覺的能力,而凈化作用在藝術上,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不過,也有一些較嚴重的內心裏的病,不是簡簡單單的聽聽音樂、看個電影,或是出去兜風散心就可以醫治的。
  而這個時候,閱讀治療便具有很好的效果。
  閱讀對人類的精神世界,比開車兜風、音樂、美術、運動等,更能發揮其深刻的作用。
  音樂具有瞬時性或是抽象性的特質;美術則是屬於空間性、表面性;但是文學是有故事內容的,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是比較具體的。尤其是通過與作品中的人物相見,可以回顧自己的過去,發現未來。
  如果說,某本書會給小朋友的靈魂帶來傷痛,會讓小朋友生病,那麽那本書就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這樣的書對兒童來說,無疑是刀槍,是兇器。
  譬如《紅豆綠豆》(註:韓國傳統童話故事)以及《白雪公主》這類和繼母題材有關的故事,雖然是很優秀的作品,但是以閱讀治療的層次來說,它也可能是一種會帶來疾病的作品。
  要知道,並不是只有病菌會給人體帶來疾病,書也會給人類帶來疾病甚至死亡。
  舉例來說,像這樣有關繼母的故事,便容易帶給被繼母所養育的孩子們很大的傷痛。
  由於離婚率的上升,兒童與繼母生活在一起的人數也逐漸增加,對於那些兒童來說,《白雪公主》或是《紅豆綠豆》,很可能會帶給圓滿的家庭以致命的打擊。孩子們可能開始懷疑繼母給的食物是不是有毒,繼母對他們愈好,他們反而更會用懷疑的眼神去看待。
  因此,不是每一種藥都可以醫治所有的人,也不是每一本書對所有小朋友都有益處,所以,在選擇書的時候,一定要參考讀者的情況與立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