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

 老农看天下 2013-11-02
    作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的郑板桥,他不仅作画独到,他的书法也是前无古人的。他承袭祖宗之法,在创作上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在后人心目中,郑板桥的“怪”当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个人面貌,是书法领域的创新,后人称之为“板桥体”他自称“六分半书”。                                         
                             郑板桥书迹
[转载]郑板桥画作欣赏

 
[转载]郑板桥画作欣赏  
[转载]郑板桥画作欣赏  
[转载]郑板桥画作欣赏
[转载]郑板桥画作欣赏
[转载]郑板桥画作欣赏
[转载]郑板桥画作欣赏

 

    郑板桥,名燮,别署板桥居士等,清乾隆朝人,曾官潍坊县令,有一印曰“七品官耳”,为“扬州八怪”之一。书法初学黄山谷,后参以八分之波磔、篆书之结构、行草之用笔,溶会一炉,自称“六分半书”。其体颇多郑氏兰竹笔者,章法不拘成法,欹正、大小、宽窄、疏密错落有致,十分生动。“板桥体”的要领,可谓之画龙点睛,字的源流、风格、特征尽在其中。
    悉心读板桥书法,对他亦篆、亦隶、亦楷、亦行又不为某一书体所局限,以他画兰竹的笔法而书之,溶化篆、隶、行而得其统一和谐之致,成了板桥一家之法、一家之体。为什么偏偏取名六分半呢?因为古人称汉代隶书为“八分”(按:清代学者包世臣《艺舟双楫》对比阐述散为贴切“八分,八宜训背,言势左右分布相背也。”)既然,板桥体中有隶书笔意又不完全是隶书,在当时肯定有些人思想保守不能接受,难免有些微词,于是郑自言:“板桥书法汉八分杂入楷、行、草,以颜鲁公《座位稿》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

    再读《墨林今话》:“板桥书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致,亦间以画法行之。”看来,他生前对其书法有些闻言碎语,殁后学人还是有公允的评价。民国叶衍兰、叶恭绰称板桥体“曲为别致,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圆润古秀。”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个流派,这是学术界早已公认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