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曾回首:明取元大都之战简析

 busang 2013-11-02

史诗般的征服—明取元大都之战简析[ZT]

         

一.战前形势 

      濠州钟离人朱元璋,崛起于草莽之间,连年征战,初步控制了江淮地方,便开始策划南征北伐,志在统一天下。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令部属徐达率大军进行北伐,目标对准元朝的统治中心大都。朱元璋并且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称帝,国号“大明”。
      徐达率军一路摧枯拉朽,经山东、河南、渡河进入河北,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夺取通州,逼近大都,元都大震。 


二.大都的历史地理

      北京,即元代的大都。远在春秋战国时,此地就是诸侯国燕国的都城所在地,名叫“蓟”。汉代,改名“幽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幽州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时,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幽州也包括在内,从此中原失去了屏障,为契丹的南下提供了便利条件。辽代幽州改称“南京幽都府”、“折津府”、“燕京”。金灭辽之后,改称“中都”。公元十三世纪,蒙古人兴起,夺取了中都,改称“燕京”、后来又改回中都原名。蒙古贵族向元世祖建议:“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驿之所,非燕不可。”[2]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这个建议,在此地扩建新城之后,于至元九年(1272年)二月将中都改称“大都”,成了元朝的首都,是元代全国的政治中心。 


.双方兵力

     徐达率军由淮入河开始北伐时,有“甲士二十五万”,[3]还有一种说法,称徐达军开始北伐时“领京军及外郡马军四十万”,经山东进入河南,由河南陈桥向河北进军时,仍然还有“将士四十万”,实力并未受损。[4]

      北伐大都的明军,其序列如下:

征虏大将军:徐达
征虏副将军:常遇春
右丞:薛显
左丞:曹良臣
参政:傅友德
卫指挥使:华云龙
都督副使:孙兴祖
都督副使:顾时
指挥:郭英
指挥:张焕

      当明军逼近大都时,元顺帝便撤离大都了。他在离开时,把驻守大都的元军主力带走了。元顺帝究竟带走了多少兵马?汉文史籍无记载,而成书于十七世纪的蒙文史籍《黄金史纲》及《蒙古源流》分别给出了两个数据,《黄金史纲》称元顺帝带“十万蒙古”出走了,[5]这里的“十万蒙古”其实是指十万户,来源于蒙古人传统的说法,即蒙古本部有“六万户”,瓦剌有“四万户”,合计十万户。《蒙古源流》则称元顺帝带“六万蒙古”出走了。[6]这个数据显然不包括瓦剌的“四万户”在内。

      跟随元顺帝一行仓皇北逃的汉官刘佶,他在《北巡私记》中记载元顺帝离开时,“率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还有“左丞相失列门、平章政事臧家奴、右丞定位、参知政事哈海、翰林学士丞旨李家百奴、知枢密院事哈剌章、知枢密院事王宏伯等百余人。”[7]

      留守大都的则有:

监国淮王:贴木儿不花
义王中书右丞相:和尚
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
平章:迭儿必失
平章:朴赛因不花
右丞:张康伯
御史中丞:满川
参知政事:张守礼

      除此之外,留守大都的还有宣让、镇南、威顺诸王子等。

国淮王贴木儿,时年八十三岁,本是宣让王,镇所在庐州,至正十六年因庐州失陷而逃到大都,其嫡系部队已经随着庐州的失陷而覆灭。其余留守大都的镇南、威顺诸王子,其镇所本在扬州、武昌等地,上述地方早已经在战乱中失陷,所以也没有嫡系部队可供调用。元顺帝把这一批丧失了镇所、损兵损将的宗室留在大都,又没有留下精兵协防,无异于送羊入虎口。

      据说,当中书左丞相庆童,得知自己不能随元顺帝撤离,要留在大都协助防守时,叹息道:“吾知死所,尚何言哉!”[8] 


四.大都攻防战经过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二十八日明军攻克通州,至此,元大都已经直接暴露在明军面前了。但明军并没有立即向大都进军,统帅徐达命令明军“各卫立栅桃桃堑以待战”[9]这显示徐达已经做好了在大都之外与元军进行野战的准备。

      就在七月二十八日明军攻克通州的这一天晚上,元顺帝仓皇撤离了大都。其后,明军派出的哨兵“至燕都城下,不逢敌兵,城上亦无旗帜,疑有伏兵而回。”[10]

      明军在野外前后等了五天,并没有元军出大都城来接战,统帅徐达只好作出攻城的决定。八月初二日,徐达“分兵为左中右三路”向大都进军。[11]

      明军在向大都进军的路途中,遇到了一股元兵。徐达命令明将尹坚冲阵,“坚两手擒两元将,皆金虎符,衔刃于口而弛,元兵莫敢近。”[12](据《元史.兵志》的记载:“长万夫者为万户”,“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因此尹坚擒的两个佩“金虎符”的元将应为统领万人的“万户”)

      击破了元兵的阻挡,明军终于到达了大都城下。大都城共有十一个城门,历来由元军中的“怯薛”轮番守卫的。“怯薛”乃元帝的宿卫之士,绝大多数是贵族、功臣之后,其职位是世袭的。守大都城门的“怯薛”叫做“八刺哈赤”。[13]但此时的“怯薛”军已经跟随元顺帝出走了,守城的仅剩下一些羸兵而已。(例如《元史.朴赛因不花传》记载“大明兵逼京师,诏朴赛因不花以兵守顺承门,其所领兵仅数百羸卒而已。乃叹息谓左右曰:“国事至此,吾但知与此门同存亡也。”)

      明军从大都齐化门“填壕登城而入”,[14]非常顺利地攻克了大都。

      关于明军攻克大都之战,蒙文史籍《黄金史纲》有以下记载:“朱哥(指朱元璋)、不花二人以一万辆大车装了财货,以三千辆大车载了身穿铠甲的士兵来到(大都)。司阍者不纳,遂厚贿司阍者以大量财货宝物,才得进入(大都)。”[15]《蒙古源流》亦有类似的记载。流传在蒙古人之中的这个荒诞的故事,可能曲折反映了明军善于用计取城的事实。(元末起义军的确有多次用计取城的例子,例如《明太祖实录》卷二记载朱元璋献计智取和阳,朱元璋认为应该选士兵穿青衣伪装成敌兵的样子,“以四橐驼载赏物驱而行,使人声言庐州兵送使者入和阳,赏赉将士”,“因以绛衣兵(即红巾军)万人继其后,相距十余里,俟青衣兵薄城,举火为应,绛衣兵即鼓行而趋,取之必矣”。) 


五.追击的经过

      元顺帝撤离大都之后,向居庸关方向出走,而明军却向古北口方向追击,明军追击的方向与元顺帝出走的方向相反,两路恰好错开。

      《明太祖实录》记载徐达在攻克大都之后,“仍命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平章曹良臣、都督副使顾时将兵侦逻古北诸隘口”。[16]明军侦逻的真实目的就是追击撤离大都的元军。

      明军进攻古北口,元古北口守将佥知枢密院事张益逃往上都。[17]此后,明军在古北口地区陆续与一些元军发生遭遇战,八月八日,明军“骁骑右卫千户陈谅巡逻北口,获貊高部将李德明、刘答失贴木儿、谢文振、尹野闾等三十九人而还。”[18]八月十七日,明军“右丞薛显等率逻骑至古北口追元溃散遗卒,获马一千六百匹,牛羊八千余头,车二百五十辆而还。”[19]

      俞本在《明兴野记》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明军追击元顺帝的经过,明军于八月二日攻克大都之后,八月三日就立即展开追击元顺帝的军事行动,徐达令“薛右丞、参政傅友德领凤翔等五卫步军三万出虎北口(古北口之误)追元君。初八日,至兴路,不获。元君行东路,友德军行西路,两路互差,但遇回鹘车辆人口,尽拘而回,获牛羊马匹十万”,“大军回北平,述差路之由。达怒,令友德再袭东路,庚申君去远矣。”

      明军从古北口回师之后,转而向居庸关方向出击,关于明军在居庸关方向的军事行动,当时陪同元顺帝逃到上都的刘佶,后来在《北巡私记》中亦记载:“九月初六曰,哈剌公过予,言从臣闻贼出居庸关,意颇惶惶,有劝上北幸和林者,上迟疑不决。既而闻贼兵不出,事乃已。 ”[20]

      明军虽然没有追上元顺帝,据说曾经和负责为元顺帝殿后的蒙古兵作战。蒙文史籍《黄金史纲》记载了成吉思汗兄弟哈撤儿的后嫡图穆勒呼巴图尔,他在陪同元顺帝撤退时,“命令自己的儿子哈齐库鲁克临阵,领着六十名擎旗手赶来,说道:‘语云:与其毁声灭名,何如粉身碎骨!’因之,与汉家追兵激战而死。”[21]图穆勒呼巴图尔又译“脱穆勒呼把秃儿”,罗布桑丹毕坚赞著的《黄金史》亦记载了此人与自己的儿子一起战死,他在“脱欢贴睦尔(即元顺帝)丢失江山之戊申年,五十一年,与汉家追兵激战而死。”[22] 


六.徐达放走元顺帝的考证

      明人徐祯卿的《剪胜野闻》称:“徐太傅追元顺帝,将及之,忽传令颁师。常遇春不知所出,大怒,驰归告帝曰:‘达反矣,追兵及顺帝而已之,其谋不可逆也。’太傅度遇春归,必有变,乃留兵镇北平而自引军归,驻舟江浦,仗剑入谒。帝时方盛怒,宿戒阍吏曰:‘达入,慎毋从之。’达既入。未见帝,自疑有变,乃拔剑斩阍吏,夺关而出。帝阴使人释其罪,令内谒,达不允。于是帝出大庭往视于舟中,达因进曰:‘达有异图,肯在今日?虽曰晚矣,然吾临江鞠旅,亦能抚有江淮,顾弗为尔。且吾之不擒元帝,亦筹之熟矣,彼虽微也,亦尝南御中国,我执以归,将曷治焉?天命在上,已知之矣,顾达何人,敢以自外?’帝重感悟,结誓而还,遂修好如故。按:获元后妃孙子不行献俘礼及元宗室皆封以官,此我太祖忠厚之道,兴灭继绝之仁,度越前代者也。他日徐达领兵追元顺帝,将及之,辄下令收军。遇春大怒,报太祖曰:‘达反矣。’问其故,达曰:‘元君虽微,曾南面为君矣,若追及之,将何治焉?不若逐之归沙漠之为得也。’达斯言所谓深知大体矣,岂诸将所能及?此所以为开国元勋也欤!”

      另外,明人陆深的《玉堂漫笔》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陆深的《玉堂漫笔》误认为徐达放走元顺帝的事是发生于开平之战,实际上,徐达并没有参加开平之战,这一点,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已经指出了。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就《剪胜野闻》及《玉堂漫笔》所记载的徐达放走元顺帝之事考证道:“按洪武元年,达、遇春至通州,以八月庚午克元都,顺帝已於七月丙寅开建德门北走,固未有故纵之事。二年春,达方在陕西戡定巩昌、临洮、庆阳等处,遇春以通州有元丞相也,速来窥伺,乃与李文忠还师北平,既败元兵,遂追入开平,顺帝已北走沙漠,遇春归,亦卒於柳河途次。是开平之役,达未在行,遇春亦无归朝面奏之事。且达小心恭谨,当平江攻张士诚时,遣使请事,帝嘉其忠,而以“将在外,君不御”勉之。胡德从征扩廓,达令致败当斩,达以功臣胡大海之子,械送京,帝曰“将军效卫青不斩苏建耳,继自今,毋姑息。”是达之不敢自专可知。况灭国大事,敢故纵其君乎?明史谓:上幸汴梁时,达密请于帝,谓‘元帝若北走,将穷追之乎?’帝曰‘元运衰矣!行自澌灭,出塞之后,慎固封守可也。’此事较为得实,然达并未追顺帝也。陆、徐著述颇可观,此事乃谬误如此,盖纵得之传闻,而未尝见实录也。”

赵翼在上述的考证中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徐达在攻克大都的次日,曾经派军对元顺帝予以追击,《剪胜野闻》中所说的徐达放走元顺帝之事,完全有可能就是指这次不成功的追击。从《剪胜野闻》可以看出,明军对出走的元顺帝有两种态度,一种以徐达为代表,主张放纵元顺帝回塞外,一种以常遇春为代表,主张对元顺帝穷追猛打。后来,在开平、应昌等地对元顺帝穷追猛打就是常遇春及其部属,而那时候的徐达则转而经略陕西,与常遇春分开了。

      常遇春与徐达在洪武二年(1369年)分开之后,于六月攻克上都开平,元顺帝北走。七月,常遇春病死于军中,其部属由李文忠统领。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元顺帝在应昌病死。五月,李文忠攻克应昌,一举歼灭北元汗廷,唯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带领数十骑逃脱。

      现在再回过头来讨论徐达放走元顺帝之事,徐祯卿在《剪胜野闻》中记载徐达对朱元璋说:“吾之不擒元帝,亦筹之熟矣,彼虽微也,亦尝南御中国,我执以归,将曷治焉?”无独有偶,类似的话刘伯温也曾当面对朱元璋说过,明人刘辰的《国初事迹》中记载:“张士诚围安丰,刘福通请兵救援,太祖亲援。初发时,太史刘基(即刘伯温)谏日:‘不宜轻出。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当时,韩林儿及刘福通都被围困在安丰城内,韩林儿本人称帝,他的宋政权曾经任命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左丞相,而朱元璋亦用过宋年号,从纲常名教的角度来看,朱元璋只是韩林儿的臣属,多次公开表示要“立纲陈纪”的朱元璋,肯定也清楚这一点。因此,刘伯温暗示有帝王之志的朱元璋不要救韩林儿,否则救出来则难以侍候。

      朱元璋不听刘伯温的劝告,派兵把韩林儿从安丰救了出来,但不知如何侍候韩林儿才好,廖永忠为了替朱元璋解决麻烦,擅自杀死了韩林儿,反而导致朱元璋的责备。据《明史.廖永忠传》记载:“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通鉴博论》甚至称:“大明恶永忠之不义,后赐死。”[23]综上所述,徐达处理类似问题的态度与刘伯温差不多,但比起廖永忠要聪明,而常遇春处理类似问题应该与廖永忠没有多大差别。

      关键是朱元璋本人对元顺帝去留的态度,前述的《剪胜野闻》中已经指出:“(朱元璋)获元后妃孙子不行献俘礼及元宗室皆封以官,此我太祖忠厚之道,兴灭继绝之仁,度越前代者也。”而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的考证亦指出:“明史谓:上幸汴梁时,达密请于帝,谓‘元帝若北走,将穷追之乎?’帝曰‘元运衰矣!行自澌灭,出塞之后,慎固封守可也。’”

      朱元璋于洪武七年(1374年)将在应昌之役被俘虏的“元主嫡孙买的里八剌”遣返回蒙古。[24]朱元璋甚至还扬言要遣返在应昌之役被俘虏的元皇后,《殊域周咨录》记载了朱元璋的相关言论:“上谓省臣日:‘朕观前代帝王**之际,获之国后妃,往往不以礼遇,欺孤虐寡,非盛德所为,朕甚不敢。今元后脱忽思氏在此,北狄但知食肉饮酪,且不耐暑热,饮食居第,务适其宜焉。若其欲归,当遣还沙漠。’”[25]所谓的元后脱忽思氏,并不是元顺帝的皇后,而是元明宗的皇后。另外,北元的第三任大汗脱古思贴木儿,曾经归降明朝,后来亦被朱元璋遣返回蒙古,这件事记载在明成祖给蒙古可汗本雅失里的一封信里:“我皇考太祖高皇帝,于元氏之子孙,存恤保全,尤所加厚。有来归者,皆令北还。如遣妥古思贴木儿还,后为可汗,统率其兵,承其宗祀,此南北之人所共知也。”[26](妥古思贴木儿即脱古思贴木儿,有人认为此人就是买的里八剌)

从以上种种迹象判断,朱元璋似乎是不会强烈反对放走元顺帝的。

     明人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记载朱元璋在祭祀历代帝王时,用手指着元世祖的画像说:“痴达子,痴达子!汝何人,入主中国,可谓幸矣。今不革去者,以尔亦一代之王。朕今天命人归,奄有天下,于汝子孙不加杀戮,但驱还北。则朕之待胜国亦可谓有恩矣!汝何恨耶?毋再啼哭!”[27]其中“于汝子孙不加杀戮,但驱还北”这一句话正好暴露了朱元璋对元顺帝去留的真实态度。 


七.镇反

      明军从大都齐化门填壕登城而入之后,齐化门就成了一个临时的刑场。徐达入城“坐齐化门楼,执其监国淮王贴木儿不花及太尉中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右丞相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戮之。并获宣让、镇南、威顺诸王子六人。”[28]元朝留守大都的达官贵人只有义王中书右丞相和尚[29]及参知政事张守礼[30]等少数人逃脱。

      在明军的俘虏当中,那个宣让王子就是监国淮王贴木儿不花的儿子,前文已经提到过,贴木儿不花在被封为淮王之前本是宣让王。这一刻,贴木儿不花父子均身陷囹囵。监国淮王贴木儿不花被杀之后,竟成了蒙古族的民族英雄,类似于为宋朝尽忠的汉族民族英雄文天祥。后来,先后在蒙古草原叱咤风云的瓦剌太师也先、鞑靼太师孛来,均自称“淮王”。

      而元平章朴赛因不花是被明军从顺承门压送到齐化门杀死的,史载“(朴赛因不花)城陷被执,以见主将,唯请速死,不少屈。主将命留营中,终不屈,杀之。”[31]

      除此之外,被明军在陆续齐化门杀死的还有赵国公丁好礼,其被明军俘虏之后,“(明军)或勉其谒大将,好礼叱之曰:‘我以小吏致位极品,爵上公,今老矣,恨无以报国,所欠惟一死耳。’后数日,大将召好礼,不肯行,舁至齐化门,抗辞不屈而死,年七十五。”[32]

      与丁好礼同时在齐化门被杀的还有蒙古人郭庸,史载“是日,中书参知政事郭庸亦舁至齐化门,众叱之拜,庸曰:‘臣各为其主,死自吾分,何拜之有!’语不少屈而死。”[33]

      明军亦在齐化门处决叛徒。《明兴野记》记载“平章俞宝叛遁复获,达命枭于齐化门,刖足以示。”

前文提到,明军在追击元顺帝的途中,俘虏了很多回鹘人,明军欲将送这批回鹘人送回金陵,途经通州时,有回鹘人企图叛乱,“事泄,戮五千余人,妻女俱配军士。”[34]

      徐达还下令,“凡元朝大小诸臣,皆令送千身于官,署民藉中,违者有罚。”[35]“录文武官吏送诣金陵。”[36]元翰林待制黄殷仕,“耻出见”,“投井死”。其他自杀的人员还有左丞丁敬可、太子司经郎拜住、大乐署令赵宏毅、总管郭充中等。
      明军为了巩固政权,对大都周围的“团结”、“山寨”进行肃清作战,所谓的“团结”、“山寨”类似于乡兵团练。蒙元为了对付各地的起义军,于“(至正十七年),诏天下团结义兵,路、府、州、县正官俱兼防御事。”[37]一些“团结”、“山寨”甚至“设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编立牌甲,分守要害,互相策应。”[38]其中,元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立大抚军院时亲自命令院事、刑部尚书张庸团结房山。明军攻克大都之后,“会诸寨既降,庸守骆驼谷,遣从事段祯请援于扩廓帖木儿,不报。庸独坚守拒战,众将溃,庸无去志。已而寨民李世杰执庸出降,以见主将,庸不屈,与祯同被杀。”[39]

      明军对这些“团结”、“山寨”是不会手软的。八月十五日,“(明军)克鸡鸣山寨及宣德府怀来县,有大小二寨,攻之,土人力战不克,大军梯登屠之。”[40]

      明朝改大都为“北平”,令华云龙擢大都督府佥事,总六卫兵留守兼北平行省参知政事,孙兴祖领大都督分府事,统燕山六卫三万余人,守北平。当时北平城共有十一门,周围一百二十里,范围太大,不易防守,明军予以改建,从北平城中间的光熙门起,将城市截为两部分,以方便防守。

      明人评价徐达在大都的所作所为,认为其“封其府库、图籍、宝物及宫殿门,以兵守之。宫人妃、主令其宦官护侍,禁戢士卒,毋得侵暴。人民接堵,市不易肆。人谓曹彬下江南不是过也。”[41]曹彬是北宋开国名将,宋史称他在率军平定南唐金陵时“不妄杀一人”。[42]而徐达攻克大都之后是否也“不妄杀一人”?则见仁见智了。 


八.绝唱

     蒙古人的武功,可谓前无古人,其铁蹄由亚洲踏过欧洲,灭国无数,举世震惊。同时,蒙古人在中土建立的元朝,开创了全体汉族被异族统治的先例。元朝的政治中心是大都,大都被明军攻克,代表统治中土九十七年的蒙古政权覆灭了,尽管这个政权还有一些残余的势力散布在各地。元朝的灭亡,对中土百姓而言,无论怎样庆贺都不算过份。就象《平胡诏》所称的:“列群讴歌四集,百年污染一新。”[43]

     不过,创造历史的伟人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人并没有留下鸿篇巨著的诗作来歌颂这一丰功伟绩,反倒是失去了大都的末代皇帝元顺帝,据说在仓皇离开大都的路上,写下了一首“歌声既哀继之以泣”的长篇史诗:

“诸色[珍宝]修成的我那宝贵宏伟的大都城哟,
惬意消夏而居的我那上都.开平.库儿都城哟,
古时诸圣的夏营地我那上都的失喇.塔喇哟(“失喇.塔喇”即“金莲川”,其地筑有上都城),
在那万物枯黄的戊申年,我误失了大国哟!

九色珍宝装修成的我那宏伟的大都哟,
可执缚九十九匹白马的我那上都开平哟,
广受众惠的我那政教二道的福乐哟,
称为天下之主我那可惜的美名哟,

起早登高举目远望,烟霞缭绕,
前后眺望观赏,景色悦目,
不分冬夏,居住无忧快活,
是我自在薛禅皇帝建立的宝城大都!

先祖享乐的我那宽广宏伟的大都哟,
有缘相聚的我那众王侯、宰相和属民万众哟,
不听亦刺忽丞相明谏之言,是我的遗恨,
听信反叛而去的朱哥官人,是我的昏昧!

误杀具有智慧的脱脱太师,
逐回大德上师,是我的罪过。
可惜我万众之主的皇帝的名声!
可惜我那尽情享受的快乐!

具有神力的薛禅皇帝多方营建的,
福禄汇集的我那大都城哟!
被汉人朱哥官人收占去了!

恶名落到我妥欢。贴睦尔身上了!”[44] 


[1]《元史.五行志》
[2]《元史.霸突鲁传》
[3]《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4](明)俞本著《明兴野记》
[5]佚名《诸汗源流黄金史纲》朱风、贾敬颜译,第41页
[6]乌兰《〈蒙古源流〉研究》第265页
[7][8](元)刘佶《北巡私记》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二十八条
[9][10][11](明)俞本著《明兴野记》
[12](明)高岱《鸿猷录》之《克取元都》
[13]《元史.百官志六》
[14]《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
[15]佚名《诸汗源流黄金史纲》朱风、贾敬颜译,第40页
[16][18][19]《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
[17](元)刘佶《北巡私记》八月二十六日条
[20](元)刘佶《北巡私记》九月初六日条
[21]佚名《诸汗源流黄金史纲》朱风、贾敬颜译,第42页
[22](清)罗布桑丹毕坚赞《黄金史》(1942年张家口版本)
[23](明)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转引自《通鉴博论》
[24]《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丁丑条
[25](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下《鞑靼》
[26]《明太宗实录》永乐六年三月辛酉条
[27](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下《鞑靼》
[28]《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
[29]《元史.宽彻普化传》
[30](元)刘佶《北巡私记》八月初五日条
[31]《元史.朴赛因不花传》
[32][33][39]《元史.丁好礼传》
[34][36][40](明)俞本著《明兴野记》
[35](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下《鞑靼》
[37][38]《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十七年条
[41](明)高岱《鸿猷录》之《克取元都》
[42]《宋史.曹彬传》
[43](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下《鞑靼》
[44]乌兰《〈蒙古源流〉研究》第264页


更多的明蒙之战请看:
1.
明蒙之战 1 -- 明成祖遠征漠北之戰  
2. 明蒙之战 2 -- 明京師保衛戰  
3.
明蒙之战 3 -- 明军北上灭元之战 
4. 明朝时期的全部战争年表    
5. 
明取元大都之战简析        

 
宋蒙之战请看:
 
1. 钓鱼城之战
2. 襄樊之战 
3. 伯顏取臨安之戰 
4. 崖门海戰 
 

其它的蒙元战争请看: 
1. 元朝时期的全部战争年表 
2. 蒙古西征之戰 
3. 蒙金之戰 
4. 元日战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