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阴阳学说新释解

 中国健康食品网 2013-11-02

 

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她诞生以来,已经陪伴着我们中华民族度过了数千个春、夏、秋、冬,在她那伟大的身躯上,哺育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经络学、儒学、道学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她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更是代表着人类科学的未来,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大烩萃,现代物理学讲动态平衡、自然界讲生态平衡、人体要保持平衡、宇宙也同样需要平衡。世间万事万物都要保持平衡。失去了平衡轻则得病,重则毁灭整个国家、整个地球和宇宙。很难想象,中国古代先祖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的阴阳平衡学说直到今天才被现代人类所认识,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之所在,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应当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将这门伟大的学说赋予科学的内涵,并用她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指导我们和全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

传统的阴、阳学说共分五个部分,现逐项解释如下。

(一)、阴阳相互的对立——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有如力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电学中的阴电和阳电一样。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阴阳两个方面之所以是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有斗争,才有发展;有制约,才有规律性。对人体而言,不论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都存在着阴阳的相互对立和斗争。例如生理状态下,阳经气上升,阴经气下降时,大脑中虚物质的产出量小于消耗量,细胞中电子湮灭次数因此逐渐减少,ATP中以高能磷酸键形式储存的能量增加,在能量的储存大于消耗的情况下,人体形成脂肪沉淀,发胖、具体表现为嗜睡、精神不振,好静不动,不易兴奋。虽红光满面,热气蒸腾,但心脏病、高血压、等富贵病如影相随,挥之不去。成为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第一杀手。而阳经气下降,阴经气上升时,大脑中虚物质的产出量大于消耗量,细胞中正反物质湮灭的次数增加,ATP等高能磷酸化合物中粒子的电磁力矩能量释放过度,阳物质能量的消耗大于生理系统的补充,人显消瘦,畏寒喜暖,体弱多病,头痛头晕,性格古怪,多疑。易随着细胞内粒子中过度电磁力矩能量的释放产生的刺激而兴奋和激动,反过来又刺激大脑产生更多的虚物质,以至恶性循环,夜里难以睡眠。失眠后易引起神经衰弱症及狂躁症(小儿则产生多动症),当虚物质生产过旺,严重者易产生幻觉,俗称妄想狂。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阴经气和阳经气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右,也无所谓左。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无所谓寒;没有寒,也无所谓热。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一般又称为互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就是说,虚物质产生的反物质在人体细胞内的数量极少,因此它受到细胞内各种带电粒子以及具有电磁力矩粒子的多重保护,决不轻易的大量使用,故称之为阳之守也。而到使用时,由带电磁力矩粒子细胞组成强壮的人体在释放电磁力使肌肉的力量的爆发完全是受大脑虚物质控制下的反物质与细胞中正反物质湮灭数量的多少来决定的。所以就称为阴之使也。

(三)、阴阳的相互消长——阴经气与阳经气的消长,是说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如体内各种机能活动(阳经气)的产生,必然要消耗大脑中一定的虚物质(阴经气),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大脑内虚物质(阴经气)的生产过多,造成新陈代谢旺盛,又必然消耗一定的能量(阳经气),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在正常状态下,这种阴阳消长,是处于相对地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平衡时,便将出现阴经气、阳经气朝某一方的偏盛偏衰,在人体就是病理状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即是此意。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阴经气与阳经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经气盛极时可以突然衰落转化为阳经气甚,阳经气甚极时也可以突然衰落转化为阴经气甚。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即是说阴经气了,就会朝阳经气的方向转化;阳经气了,就会超阴经气的方向转化。寒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在这里一定的外界条件是必要的,没有这个条件,便不可能转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的变化,是常常可以见到的。某些急性疾病,如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由于热毒极重,高烧不断,大量消耗人体内的ATP及流失人体细胞内的电解质,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由于体力消耗极大,细胞内阴经气与阳经气产生的反物质与正物质对撞湮灭的过程旺盛,使细胞内大量的ADP转换成ATP后释放出去,可此时细胞内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却随着消耗量的增大以及由体内脱水引起电解质的流失而大量的减少。当到达临界点时,形式便急转直下,此时可以通过ADP产生ATP的高能磷酸基几乎消耗殆尽,而大脑中虚物质产生的反物质却一时无法遏制,即阴经气旺盛,阴经气与阳经气的平衡被破坏,当阳经气因ADP的不足突然消失时。可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片阴寒危象;在这种情况下,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使阳经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病情又可转危为安。前者是由阳转阴,后者是由阴转阳。此外临床上还常见到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入表等病症的变化,也是阴经气阳经气相互转化的例证。

以上阴阳的相互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几方面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彼此影响,并不是割裂和孤立的。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精华,是值得我们现代人类认真研究的。

(五)、阴阳的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说明人体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如果阴阳失去平衡,可影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而发生种种病变,甚至危及生命。但是一般说来,阴阳的对立和斗争是绝对的,而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可能是永久的平衡,不然事物就不能向前发展了。因此,我们在阴阳学说的研究中,不能过分强调阴阳的平衡和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