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论价不算拜金【古风如此】

 珠江游子 2013-11-02

古人的风雅润例也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史书青在为《近现代书画家润例》一书中对润例的起源、经历做了这样大致而精当的阐述——润例亦称润笔,或称润格,俗称笔单。在我国文化史上起源甚久。后以润笔为请人作诗文、书画之酬劳。可见润笔有本人主动要求及他人酬赠两种,后世亦有朋友为之代订者。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鬻书卖画,代代有之也理所当然,但前人的做法却美的令人神往。其中最为风雅的莫过于清人郑板桥,最为直率可爱的莫过于今人齐白石。三绝诗书画的郑板桥,在“一官归去来”之后,鬻书卖画寄身扬州,在他67岁时,不堪俗客之扰,不得已才从拙公和尚之议,写出一张《板桥润格》创画家公开告白以银易画之先例。文曰: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任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这也是广告,但却写的高妙超拔,绝尘出俗,一篇百十来字的小文章,试问当下“著名”的书画家们哪个做得出来!

木匠出身的白石老人,一生写过很多润格文字,但字字都写出了一个鬻书卖画刻印为生的真艺术家的真情怀。定居在北京后,他把家乡的田产留给了老妻春君和孩子,他不经商,不倒卖字画,也不兼职教书,生活只能靠卖画卖印维持。

齐白石的父母在世的时候,经济上要奉养老亲,北京和湘潭两房妻子儿女也需要供给,他必须兼顾两地,负担是很重的。所以有诗写道:“草间一粥尚经营,刻画论钱为惜生。安得化身千万亿,家家堂上挂丹青。”并注曰“客有写画求减值者,作此书于寄萍堂上。”在他客厅里,长期挂着1920年写的一张告白:“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还有一张同年的告白:“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庚申正月除十日。”

“凡藏白石之画多者,再来不画,或加价;送礼物者,不答;介绍者,不酬谢;已出门之画,回头补虫不应;已出门之画,回头加印加题不应;不改画;不照相,凡照相者,多有假白石名,在外国展卖;假画场肆,只顾主顾,为我减价定画,不应。九九翁坚白”。

这体现了一个以艺为业的艺术家的斤斤计较,但流露的却是为人人性的真淳直率。

睹今思古,两相比照。也许是我们该反思的时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