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史上的今天——11月3日

 老庄. 2013-11-03

  • 1987年11月3日

    联合国向袁隆平颁发科学奖


  •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袁隆平颁发科学奖。



  • 1960年11月3日

    英国天文学家琼斯逝世

    英国天文学家琼斯(Harold Spencer Jones,1890.03.29-1960.11.03)逝世。琼斯生前长期在格林威治天文台工作,任该天文台和好望角天文台的台长、英国皇家天文台的秘书长、会长。

    琼 斯主要从事恒星自行、恒星光谱分类、恒星视差以及太阳、月球、行星观测资料分析等研究工作。为更精确地测定天文学基本常数,他主持全世界23个天文台对 “爱神星”冲的联合观测。利用观测资料,计算出太阳的视差为8″.790±0″.001,从而得出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49亿千米。琼斯通过对太阳、月 球、金星、火星的二百年观测资料研究分析,确认了地球自转速度的不规则变化。琼斯的工作推动了20世纪天体测量学的发展。

    由于伦敦雾霾和城市照明污染,妨碍了天文台的工作。1958年琼斯筹建的新天文台在苏塞克斯的赫特蒙苏城堡建成。他的代表作有《无穷的宇宙》、《其他天体上的生命》、《宇宙图景》等,并获得了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和伦敦皇家学会的奖章。






  • 1957年11月3日

    宇宙生物学诞生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类探索外层空间活动的频率和深度、广度的不断升级,以及对生物与环境关系认识的深化,对地球生物在外太空活动规律 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系统与专门的类别。1957年11月3日,地球生物小狗“莱依卡”乘坐人造飞船进入地球轨道,生物学家也由此开始了针对相关问题的大规模 探讨,宇宙生物学由此诞生。

    宇宙生物学已有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研究涉及宇宙飞行中失重、震动、加速度、改变的气体环境及宇宙中真空、辐射、磁场强度下降等方面对生命体基本机能和行为的影响。以人类航天实践发展为标尺,宇宙生物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1957-1961)主要对高级哺乳动物的太空行为和生化、生理进行实验,研究宇宙飞行诸因素对生命体的影响,为人类飞向太空做准备。

    第二时期(1961-1970)宇宙飞行的较大发展为宇宙生物学提供了有关航天因素生物效应的大量数据和宝贵资料。

    第三时期(1971-1983)苏美发射空间站及太空实验室,宇宙生物学研究实验室直接进入太空,并取得广泛的成果。

    第四时期(1983-)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发射为起始标志,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开始随同太空实验室乘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

    宇 宙空间业已成为继陆地、海洋、大气层之后人类活动的第四疆域,而宇宙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也改变了以往单纯对地球生物在地表环境下生命活动的研究。开辟了生 物学研究,对深入了解宇宙空间、开发太空资源、星际移民等也具有重大意义。人类正在为长期留居地外空间时代到来做准备,被科学家称为“新千年的新学科”的 宇宙生物学也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1893年11月3日

    美国生物化学家多伊西出生

    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Edward Adelbert Doisy,1893.11.03-1986.10.23)出生,美国生物化学家,获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749年11月3日

    苏格兰化学家丹尼尔·卢瑟福出生


  • 丹尼尔·卢瑟福(Daniel Rutherford,1749.11.03-1819.12.15)出生,苏格兰化学家,氮气的发现者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