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造全球最大3D打印机

 Triumph 2013-11-03
全球最大3D打印机“武汉造”

可铸造一次成型的飞机零部件

  全球大热的3D打印技术领域,武汉抢下一项“世界第一”——拥有全球最大的3D打印机,甚至能用来打印飞机的零部件。


  在今年新开的3D打印展区,各类打印人像、玩偶的摊点前人流不断。看着激光头下一点点成型的作品,观众都惊叹不已。其中,光谷一家3D打印馆陈列出的人像栩栩如生,营销经理介绍,20厘米高的彩色人像售价近4000元,主要是由于设备和材料均需从国外进口。

  唯独在滨湖机电公司展区,一件四棱形银色部件没有太多人关注。不过,在展位前停留一阵,会发现上前询问的都是专业人士。原来,这个部件是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飞机模型铸件,长和宽达到1.2米,堪称3D打印模型里的“巨人”。滨湖机电一名负责人称,这个铸件是为空中客车公司制造,可以用来铸造一次成型的飞机零部件。

  滨湖机电公司介绍,该公司的3D打印机加工尺寸全球第一,可打印出长、宽达1.4米的零件,打印材料也囊括了合金、塑料、陶瓷等20多种;且所有零件是一次打印成型,不需要再进行组装。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滨湖机电董事长史玉升认为,3D打印技术将推动飞机制造业的升级。“以空客A380飞机为例,这款飞机有450多万个零部件,如果通过传统的模具生产方式,一台飞机的零部件全部出炉大约需要2个月,而通过3D打印技术仅需2周,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还省下大部分成本。”他介绍,美国的波音公司如今已经开设了3D打印公司,专为该公司飞机“打印”零部件。

人造器官可直接3D打印出来

3D头盖骨可植入人脑


  有了3D打印技术,人体器官也可直接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昨天,在“光博会”2013中国武汉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国际论坛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滨湖机电董事长史玉升表示,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可实现3D打印,这项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英国雷尼绍公司现场展出了一个3D打印的头盖骨。该公司销售主管何新介绍,这是对头骨进行扫描后,用钛合金打印出来的,可以直接植入脑内,用于修复受损的颅骨。这项技术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应用于骨科治疗,不过成本非常高,一台打印机售价80万美元,钛合金材料每公斤大约120美元,面向大众普及还有一些困难。

  “3D打印技术市场化应用的关键是要降低成本。”在昨天的论坛上,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涤尘强调了这一观点。
▂▂▂▂▂▂▂▂▂▂▂▂▂▂▂▂▂▂▂▂▂
新闻来源:武汉晚报

7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通报,由该校数字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海鸥教授主导研发的金属3D打印新技术“智能微铸锻”,近日成功3D打印出具有锻件性能的高端金属零件。有望改变国际上由西方国家领导的金属丝3D打印格局。


锻件性能

张海鸥教授主导研发的金属3D打印新技术名为“智能微铸锻”。张海鸥团队经过十多年攻关,大幅提高了制件强度和韧性,提高了构件的疲劳寿命和可靠性。不仅能打印薄壁金属零件,而且能打印出大壁厚差的金属零件,省去了传统锻压机的成本,通过计算机直接控制成形路径,降低了设备投资和原材料成本。

目前,由“智能微铸锻”打印出的高性能金属锻件,已达到2.2米长约260公斤。现有设备已打印飞机用钛合金、海洋深潜器、核电用钢等八种金属材料。

经由这种微铸锻生产的零部件,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均稳定超过传统铸件。同时,该技术以金属丝材为原料,材料利用率达到80%以上。由于这一技术能同时控制零件的形状尺寸和组织性能,大大缩小了产品周期。制造一个两吨重的大型金属铸件,过去需要三个月以上,现在仅需十天左右。

3D科学谷

Review

的确,随着航空产业不断的发展,锻造技术的瓶颈已逐渐显现,一方面是满足在大型复杂整体结构件和精密复杂构件的制造方面显现出技术的灵活性不足。另一方面,锻造的结构工件在随后的机加工过程中材料去除率达到70%之多,对于钛合金这样昂贵的材料来说浪费大。

洛克希德·马丁空间系统公司就曾经400万美元从Sciaky公司那里购买了一台EBAM 3D打印机,这台机器能够制造出直径近150厘米的燃料箱,将燃料箱的制造成本削减了一半。与金属粉末熔化技术不同,这项技术采用的原材料是金属丝。而在国际上,除了Sciaky通过电子束达到熔化金属丝的目的,还有Norsk Titanium的快速等离子沉积?技术用于金属丝的增材制造。

华中科技大学的“智能微铸锻”技术或类似于Sciaky的EBAM技术,这种以金属丝为原材料的增材制造技术,无需模具的自由近净成形,且全数字化、高柔性,打印的零件材质全致密、没有宏观偏析和缩松,具有较高的性能等都带来代替航空领域锻造技术的可能。在产业化方面,纽约州已与Norsk Titanium达成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协议,纽约州投资1.25亿美元工业规模的3D打印工厂。

如果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转化顺利,华中科技大学张海鸥教授的这项技术或将改变由Sciaky和Norsk Titanium占主导的市场格局。

当然,与当前金属增材制造领域最常见的以金属粉为原材料的铺粉和送粉技术相比,3D科学谷认为华中科大这项技术与铺粉和送粉技术并无直接竞争关系。更多内容,请点击延伸阅读3D科学谷一张图看懂世界范围内金属3D打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