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古吴轩情结

 苏迷 2013-11-03
“我与古吴轩”征文
我的古吴轩情结

  金 波
  面对案头几部我主编的老书:《渡村镇志》、《横泾镇志》、《尧南社区志》、《吴中区军事志》、《上林村志》,平静的心海激起微澜。
  十年前的9月,我拿着《渡村镇志》 的书稿正愁去找哪家出版社,好友邱载说:“快送古吴轩!”在他的引领下,找到了当年坐落在人民路乐桥旁的古吴轩出版社。负责人冯立热情地接待我们,从书稿的审阅和校对,谈到出版日期。我提出,三个月能否把书稿出版,他笑着答应不误时间。谁料还不到三个月,书稿付印成书,1500册带着墨香的《渡村镇志》运送回来了。事后,我问他何以如此,冯立说了句大实话:出版人靠的不是关系,不是背景,不是手段,而是取信于人。此情此景现在想来,仍觉得古吴轩让我心悦而诚服。
  十多年来,我连续纂修志书,面对诸多出版社向我频频招手,我都找古吴轩出版。人家讥笑我太忠诚,但我总以一笑报之。细思量,古吴轩无文人之清高,亦无商贾之算计,他们把诚信送给我,把情谊送给我,我理应回报给他们一片真诚之情、一片关爱之心,这是我心中化解不开的情结。
  今年初夏,为刚刚完稿的《上林村志》出版,我又来到了古吴轩。使我感动不已的是责任编辑洪芳,她看稿时竟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一样严谨认真,书稿改正的几处地方,无论文字还是图表恰到好处,甚至发现数据差错又核算一遍才放手。这让我觉得汗颜,分明被她那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所感染,更理解了编辑肩上承担着那样的一种责任。蓦然想起上次《尧南社区志》出版时封面设计的一个细节。此前,一位装帧的编辑让我把几张设计带去征求意见。当我把其中一张送回他手上时,看他伏案思索,我提醒这是经社区领导一致认定的,他点头又摇头,自言自语说着什么,告诉我设计稿上还得补充些当地自然环境的元素。就是这样的一位编辑,为一张封面反复设计多遍,竟如此精益求精,该耗费多大的心血呵!这就是让我懂得了,今日古吴轩出版社是这样取得成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