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瓯越文化的原点——会稽山大禹陵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3-11-04
 时间:2013-10-31 12:10:00 
  黄金周东南文化散游闪记——浙江篇之绍兴
  
  
  三、越文化的原点——会稽山大禹陵

  日期:10月2日下午
  交通:从沈阳打的至大门,17元车费
  门票:50元或60元,有点模糊了

  已到了中午时分,得赶时间了。
  我们打的去了会稽山,离城区约摸3公里,在城市的楼房之上就可以看到远方的连绵青山,大自然气息变浓郁了,那就是会稽山了。
  在绍兴,心中最想去的就是会稽山了,这里几乎就是越文化坐标的原点所在。《史记-夏本记》载: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日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据说,这山原名茅山,因为大会诸侯,才改名会稽;我就很纠结其中的“会”字读音,为什么非得跟现在“会计”的“会”同音?

  大禹因治水而确立了崇高威望,在禅让制为主体的上古社会,他晋身天下共主。
  想来,当时大水泛滥之地也就在这东南一带了,大禹以疏浚法成功治水,并以会稽为据点经营天下,大会诸侯。据《国语?鲁语》侯载:昔禹致会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有时我真疑惑,上古的文化重心从来都在以黄河为轴心的中原,诸侯会盟怎么会定在了远在长江之南的会稽山,在当时绝对称得上蛮荒之地,舟车来去多不方便!当时的各路诸侯并非源于分封,都是松散的部落联盟首领;这样,防风氏落部首领因为迟到而被处死,着实有点冤枉了。
  帝王的威权,在这种无情的杀戮中奠定起来,刚从氏族蒙昧中走出来的社会,其权力有着通天的力量;各部落首领的会盟,因为有了神的旨意而变得神对不容质疑;朴素的“天下为公”社会理想,在慢慢开拓起来的土地上成为信条,将一个个松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融汇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天下,上面栖居的民族就形成了最早的华夏族。
  
  
  
  (续“会稽山大禹陵”)

  确定了天下,年已老迈的大禹,开始考虑起自己形骸的最终归宿;身边的连绵青山,在云雾中半遮半掩,像是神的召唤;于是,大禹交代后人,自己的陵墓就选择这会稽山。
  但生前的权力还得有个交接,禅让制的规则,让他也得学习先帝尧和舜,在境内找寻贤能之人;这个人选很快就确定,他就是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以刑典之官帮助大禹治理天下,以致当时政律清明,享有崇高声誉;但皋陶早逝,大禹又确立了皋陶的长子——精通宫室建筑的伯益……通过诏告天下,天下储君的人选由此得以确立,然后,大禹安静地离开他所创造的这个大一统部落,阖然长辞。
  他不知道,这个大一统部落最终将发展成地球上人口最大的民族;当然,受当时视野局限,所有在中原确立起来的首领,都认为自己居于天地之中,占据宇宙的中心;因而,当时的会稽山虽偏于东南一隅,也事实上成了华夏诸部落心理的文化中央。

  (未完待续)
举报 回复
楼主:萧烟2011 时间:2013-11-01 17:13:14
  
  
  
  (上续“会稽山大禹陵”)

  但是不知是否大禹具备着一点私心,权力的分配时也没有忽略自己的长子启,将自己经营的夏部落交由启来打理。
  大禹死后,伯益按照常规为大禹守陵三年;三年之中,天下事也就交由夏部落启来打理;这样,等到三年过去,已经物是人非,自己的东夷诸部落也被启一一收买,并不认同于伯益。这位涂山氏生下的夏启,年少时掌控天下,渐渐羽翼变得丰满,牢牢地握住的权力,通过武力击溃了伯益的残余势力,后来通过“甘之战”等,彻底拥有了天下。
  懦弱的伯益,到这时感觉大势已去,干脆辞去了天下共主之位,还于大禹之子。启死后,直接就将这公权力由长子太康继承,并且就在家族内流传,禅让制演变成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续“会稽山大禹陵”)

  夏启后来将政治中心迁至中原,在离开会稽前,曾在此修建禹庙,派族人祭祀。
  数代后,会稽的大禹后代凋零,而夏王朝的统治也不停的遭受东夷力量的威胁,君王不断被放逐和诛杀……经过错综复杂的中原杀伐,大禹之玄孙联合遗留的夏部落力量夺回政权,赢得“少康中兴”,有感于高祖威名,见会稽一带夏族寥落,便封其庶子无余到了会稽,再次修建禹庙,奉祀大禹陵。于是,这块土地上又成为夏部落的直系后裔活动范围,作为大禹直系后裔的无余,又名于越,在此建立家族式世袭诸侯国后,这里也就被称为于越国,这就是越国的由来。
  从此,大禹陵就有了夏王朝庶支权力的固守和祭祀,会稽山的份量在夏部落心理也就越来越明显,祭祀大禹也就成为这个诸侯国最神圣之事。
  数千年后,越国被楚国击溃,残余势力沿着东南沿海不断南逃,与各地的土著混杂生成各种不同政权,百越民族便由此形成,其势力一直延伸到了如今的越南北部,当时的交趾州。
  而作为越民族共同祖先的大禹,实质上也成了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其陵寝在秦以后的历朝历代也都会受到奉祀,而会稽山也就成为中华文化中让人敬畏的神山。

  
  
  
  
  (续“会稽山大禹陵”)

  在售票点走进大门,还得走上两里路,经过一大片水域时,情境倒也相当的美妙;然后,通往山谷的道路极力营造出幽深感觉,但两旁的树木大多还没有长得特别茂盛。
  进到主景区,视野中呈现的一切墙刻、鼎、亭、坛等物样,其年代都不久远,给不了人们以文物的感觉。
  拾级而上,所见到的享殿建筑,内外的粉刷和油漆的涂抹也都是极其的新,无法捕捉到一种时光久远的情韵。原享殿建筑据说早在清末就完作被毁弃,眼中呈现的新建筑是2008年才建成。殿中除了祭祀牌位,就是一些今人想象中的当年治水场面绘画了,也看不出多少古意;只有享殿中保存的一些碑文,才承载了时间的痕迹和历史的沧桑。

 

  

  

  

  (续“会稽山大禹陵”)

  确定了天下,年已老迈的大禹,开始考虑起自己形骸的最终归宿;身边的连绵青山,在云雾中半遮半掩,像是神的召唤;于是,大禹交代后人,自己的陵墓就选择这会稽山。
  但生前的权力还得有个交接,......
  --------------------------------------------------------------

  

  

  

  (续“会稽山大禹陵”)


  
  
  
  (续“会稽山大禹陵”)

  接下来,就是登山了。
  在山顶上,老远就能看到一尊雕像;说得不敬,远看像是机器侠。
  本来很有点累了,但既然来了,就跟小儿接着往上爬,共一千余级台阶;不过还好,上去并没费太多时间,穿过竹林和阔叶林,气喘吁吁地到得雕塑下。走近雕像,才感觉到一点饱满,大禹拿着治水大铲,金刚怒目的;他的脚下游客汇集,看那感觉,大禹那一铲若是稍微用点劲,就会将不少人掀到了山脚下。雕塑的线条简单,看去却有点力道,不过整体艺术技巧显得很一般了。

  在这山上,绍兴城尽收眼底;只是这时天色发灰,看不太鲜明。
  有了这尊雕像,会稽山更多了一重象征意义。这东南一隅,就因为有了这个远古之帝,让人感觉远古中华的文化重心才有所倾斜;自古以来,绍兴文教兴盛,涌现了大批人才,鲁迅、秋瑾、蔡元培等,都在自己的那个年代叱咤风云,瓯越文化也肇始于此,成为东南文化向四周辐射的原点,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散放着绚烂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