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思学生的自杀事件

 神禾塬 2013-11-04
 
  家庭和学校,家长与老师,本该正确引导学生发展的这两个主要环节都在社会的影响下变了质,社会影响家庭是首当其冲的,生活成本的不断增加致使家长整天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根本没有时间来管教未成年人,另一方面,学校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因承担一定的责任。
  十五六岁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此时的年轻男女可能对生命的理解相对简单,他们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孩子们往往不了解这一点。如果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们很容易走向极端。父母在外面打拼并没有错,他们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物质环境。
       现在年轻人成长的外界环境与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不同,他们的一些观点听上去很成熟,但也有一些想法显得十分幼稚。社会在更多关注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相应的情感沟通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强调情谊淡漠,父母与孩子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没有跟上,这是现今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反思的地方。青春期正是孩子心理断奶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呵护和关爱。
    对青少年自杀问题,各方相关人士已呼吁多年,但令人扼腕的事却时有发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青少年自杀问题,大多停留在研究和理论的层面上,学校的生命教育也相对薄弱。
    为什么中学生频频以极端的方式践踏生命?抗挫折教育究竟该如何进行?对此,部分心理专家做了深度剖析。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和资深心理咨询师许维素提出,青少年的抗逆力相对较弱。许维素说,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和文化三种心理逆境。在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城市,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在这里造成观念碰撞,父母忙于应付工作与孩子相处时间减少,父母的工作焦虑往往转嫁给孩子;另外,单亲家庭、父母亲关系恶劣、家庭暴力、相对单一的人才评价机制、老师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与学生建立亲密关系……这些都是青少年随时面临的困境,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风险性因素,这些因素越多,孩子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思维也处在变动不拘的阶段,亟需他人的认可与尊重。但同时,他们又缺乏把握自己的能力,自制力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升学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和同学间的压力,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挫败感。
    要走进孩子心里挫折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但是现在的教育体制和家庭环境其实不利于挫折教育的开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说。林***认为,成人和孩子的心理是不同的,同样一件事,大人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看起来就可能是天大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走进孩子的心里,明白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打个比方,在中学生的心目中,可能并不把老师和家长当作权威,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学生小团体里面的那些佼佼者,那些学生中的英雄人物,即所谓的牛人。这些牛人的言语作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往往从这些人那里,学生能取得自我认同,找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在展开挫折教育之前,首先要做足功课,对孩子们进行全面的需求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社会子系统,让学生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真正舞台。
    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指出,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自我意识的认同障碍,当他们的价值被周围的人忽视的时候,就会产生自我判断的失误。
    把孩子当人看。林***认为,家庭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找到心理平衡感。在单亲家庭或不和睦的家庭里面,孩子往往会认为自己的存在无足轻重,但又急于找回自己的存在感,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所以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是每个家长都有责任去营造的。
     首先家长与老师要把孩子当人看,不能把孩子物化。所谓的物化就是指家长设立很多要求,让孩子们去实现这些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孩子作为人的要求。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一些负面的需求或者行为是明令禁止的,但孩子的这些负面行为其实是他们内在需求的一种正常表达,是需要疏通和引导的。因此在包容度高的家庭里,孩子往往就比较开朗,心理承受力也比较强。而那些刚性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在思维上就比较容易走极端。另外,很多家长什么都不要孩子去做,只要求孩子把书读好。这种单一的期望其实使得孩子缺乏对家庭的基本责任感。孩子其实是很需要被人期待的,在这种期望当中他们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 
     
 

一、根据不同标准,中学生自杀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自杀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冲动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冲动型自杀是在情绪失控下的冲动行为,常常因失恋、被教师诬陷或讽刺、宗教狂热等引起。理智型自杀是经过长期的体验、推理和判断之后而造成的,有一个较长的心理发展过程,如学习压力大、身体疾病、师生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等导致的自杀就是这一类型。
  根据自杀的心理性质,自杀又可分为心理满足型自杀和心理解脱型自杀。心理满足型是把自杀作为一种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手段,包括:宗教型,如为“***”自杀的学生;**型,为向对立面**而自杀;报复型,自杀者想象自己死后,他人会为此后悔、内疚或痛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心理解脱型是把自杀作为一种解脱心理压力或生理痛苦的手段,包括:绝望型,如因考不上大学而绝望自杀;空虚型,因精神空虚、失去生活兴趣而自杀;孤独型,感到失去了友谊、失去家长和教师的关爱而自杀;厌倦型,长期在心理或生理上感到痛苦、烦闷而自杀。
    二、中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自杀是死的本能战胜生的本能的结果。当支持生命力的重要支柱瓦解时,生的本能被削弱,死的本能占了统治地位,结果就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杀倾向。社会学认为,自杀与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来分析,中学生自杀有以下原因。
 (一)心理障碍是中学生自杀的主凶
  现在有的中学生动不动就自杀,这是有心理障碍和认识上无知与幼稚的表现,这与性格不成熟有很大关系。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往往具有内向抑郁的性格,表现出的心理障碍有:怯懦、抑郁、孤僻、狭隘、悲观、依赖、敏感、淡漠、多疑、冲动、焦虑、自卑、自私、脆弱、走极端、承受力较差等。这些心理障碍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导致学生自杀。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1.认知偏差。极端的认知容易导致极端的行为。有的学生在认知上以偏概全,比如:一次考试失败了,他却概括成“我什么都失败了”。高考落榜生自杀往往是这种认知偏差的心理障碍造成的。
  2.情绪障碍。自杀者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情绪,几乎所有的抑郁症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杀倾向。而绝望是比抑郁更直接的促成中学生自杀的心理因素。
  3.挫折容忍力差。大多数中学生自杀是因为不敢面对挫折和失败。一个挫折容忍力差的学生,一次考试的失败就足以引起他强烈的不良情绪反映,甚至使其放弃生命。
  4.个性偏差。自杀者往往有孤僻内向、心胸狭隘、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等不良个性品质。
 (二)不良社会风气是中学生自杀的帮凶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社会风气对中学生的影响很大。由于社会上暴力文化和色情文化泛滥,传媒片面宣扬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一些缺乏是非观和判断力的中学生被这种不良社会风气引上了不归路。
  三、防止中学生自杀的方法
  (一)进行死亡与生命教育
  要教育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一个缺乏爱的人,不但对他人冷漠,而且轻视自己,这是极为危险的倾向。学生遇到一点挫折、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解决方式,这除了心理脆弱和无知以外,跟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中学生缺乏死亡和生命教育有关。生命和死亡教育在我国是一项空白。在国外,从初中二年级就有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珍惜生命;让他们明白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会给亲人带来巨大的悲痛,唤起中学生对生命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建议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二)设置自杀预防机构
  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往往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学校可以设置心理辅导教师、心理咨询室和咨询热线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把学生自杀的意念消灭在萌芽之中。学校还可以给学生发放自杀预防手册,让学生知道解决各种矛盾和缓解压力的方法。
 (三)及早发现学生自杀的先兆,及时干预
  中学生的自杀先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绪反常。自杀者在自杀前往往情绪反常。平时忧郁的学生,突然情绪好转,显得非常轻松、愉快;平时开朗愉快的人,突然无精打采,心事重重。
  2.性格反常。自杀者在自杀前往往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性格。一个内向文静的学生可能会变得多话活泼,一个外向开朗的学生可能会变得不爱讲话;平时吝啬的学生突然花钱如流水,平时说话尖刻的人突然对同学很友好,平时很守纪律的学生突然经常上课迟到,等等。当一个学生性格突然发生较大变化时,教师就应对他有所警觉了。
  3.行为反常。自杀者在自杀前往往会出现一些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行为。如有的学生会毫无原因地对同学说一些告别的话,突然向同学祝福,突然喜欢在桥上、铁路边走来走去等。
  4.突然和他人谈论生死问题。中学生在自杀前喜欢和同学谈论生死问题和自杀的方式。因为自杀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杀者需要先说服自己接受自杀。同时,他们也希望别人说服自己放弃自杀,能给自己提供帮助。正是处于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他们不由自主地把生死挂在嘴边。
  5.写遗书。大部分中学生在自杀前会写遗书,留给亲人或朋友。这些遗书一般放在比较容易找到的地方。因此,有的学生在自杀前往往表现出写信频繁。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上述苗头,一但发现,及时干预,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希望教育部门与家长能够重视,有必要给学生心里干预。特别是不能粗暴教育。教育部门应该认真分析近期本地学生为什么选择在校园结束生命?跟老师是不是有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