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三丰与荆山

 悟道参禅学习 2013-11-04

  张三丰画像


  起自富平县北桥山岔口 ,由西北而东南蜿蜒30公里,至今西安阎良戛然中断的荆山,实乃关中常见的顶部平展的黄土台塬。史载,轩辕黄帝“采首山(今山西永济市)之铜,铸鼎于荆山下”。又说“黄帝作宝鼎三,象(征)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据《汉书地理志》等古文献和今天学者考证,黄帝及夏禹铸鼎的荆山就在陕西富平县。游走在今天的荆山塬上,与之不期而遇的“铸鼎村”及相距不远的“三鼎村”,还有铸鼎宫等地名,都不啻为古文献提供了活化石般的佐证。有趣的是,荆山不仅是构成早期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符号,据说还是太极宗师张三丰的悟道之地。

  中国道家宗师级人物,大多属于神龙见首不见尾,如鬼谷子、黄石公,以及被道教奉为开山鼻祖的老子等等,张三丰亦属此类人物。《明史》说他是辽东懿州人(今辽宁阜新),名全一,又名君宝,号三丰,据说当年他寻真问道来到宝鸡,见有三山峰秀拔不俗,苍润可喜,遂取其谐音,以三丰为号。有关张三丰一生事迹和民间传说甚多,但要给出他的一个比较准确的年谱却并非易事,盖其生卒年“皆不可考”“终莫测其存亡也”(《明史》语)。一些史料称,张三丰生于元定宗二年(1247年),卒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其寿为200多年。如此高寿,可谓是深谙养生之道了。这种养生之道,当与此老荆山悟道息息相关。据说,元大德乙亥年(1299年),52岁的张三丰来到荆山,漫游、苦思于这片中华文明的破晓之地。最终由黄帝铸三宝鼎、以象征天地人合一获得启示,顿然悟道。由此,丹(即内功)拳兼修,循序渐进,创立了通乎易理(《易经》)、主于道(《道德经》)、而依于医(《黄帝内经》)的太极拳,使之天地人合一,精气神合一,意气形(劲)合一,达到养生、强身、健体、益智、益寿之目的(参阅刘会峙、刘宏涛《张三丰与荆山悟道》)。此后,张三丰曾从荆山溯沮水北上,登上桥山拜谒黄帝陵,并留下诗作《桥山祈仙台》:“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含玉露轻。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青。巍巍凤阙迎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皓月古今明。”诗中对汉武帝晚年偏离养生正道而寻仙觅药不无暗讽。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打破了历代人们欲借助灵丹妙药延年益寿的思维定势,强调身心相修,德艺双修,性命双修,“不徒作技艺之末(指炼丹之类)也”。

  洪武初年(1368年),年逾百岁的张三丰来到湖北武当山,但见当地道院已毁于战乱兵火,遂率领弟子“去荆榛,辟瓦砾,创草舍居之”。并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数十年后,明成祖朱棣命一副部级官员督率三十余万民工,不惜巨资,“大营武当宫观”,使武当山成为当时道教活动中心,应验了张三丰的预言(见《明史》)。更令人惊奇的是,当初张三丰率领弟子初步恢复了武当山宫观并担任五龙宫住持后,预料日后皇帝会找他,遂命其弟子邱玄清(陕西富平人)代为五龙宫住持,他则拂袖而去,从此时隐时现,踪迹不定。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张三丰离开武当山的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果然派人至武当寻找张三丰,闻知张三丰已离去,只得作罢。后来其弟子邱玄清奉诏入朝,官至太常寺卿(掌管皇家的宗庙祭祀,正三品),深得朱元璋信任。

  自张三丰1390年离开武当山,有关他的传说很多。史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陕西宝鸡突然现身的张三丰,一日自言当死,并作偈而逝。后又复活,乃游四川,见献王(朱元璋第十一子),在其欢迎宴席上表演幻术博得满堂喝彩。史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长相不俗且不修边幅,不论寒暑, 总是穿件百衲衣,戴顶破蓑帽,被人呼为“张邋遢”。吃饭他一顿可食升米,也能数日甚至数月不食。而他的身体素质却很好,平日登山如履平地不说,隆冬季节躺卧雪地犹能酣然入梦。加上他或隐或现,直到明英宗天顺末年、甚或后来的明宪宗明世宗时代,民间仍时有张三丰踪迹的传闻。如此,难怪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还有后来的英宗、宪宗、世宗,都是他的超级粉丝,为其纷纷赐号不说,更想见到张三丰本人,以当面讨教长寿之“秘诀”了。其实,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早已道明了养生的秘诀所在,所谓“德则得之”,而那些无意修德、节欲却幻想永享奢华尊贵生活的皇帝们,又如何能够得到养生真谛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