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之于单亲子女教育初探 交大南洋昆山学校 袁昌文 (别称 杏叶书签) 我记得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作品中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确,每一个单亲子女的家庭,都有其令人同情,令人感慨,甚至是令人动容的悲戚. 既然是每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不幸,那么教育工作者面对这种不幸的孩子,就要求有不同的教育和抚慰的方式. 对单亲子女的教育,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话题.父母离异的子女越来越多,还有丧父丧母的子女.拒不完全统计,2012年一年上海办理离婚手续的有39500余对,北京的离婚人数与上海相当.广州2012年办理离婚24000多对,当年结婚和离婚的比例为4:1.且各地离婚率成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离异双方的年龄区间分析,他们的孩子多数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也就是说,他们的子女基本都在义务教育和成人选拔教育阶段学习. 社科院研究员陈一筠先生对100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抚养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离异后85%的子女由女方照顾,而女方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压力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是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有的甚至是放任自流.总的看来,离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经常走几个极端:要么溺爱(弥补因离异导致的孩子缺少爱的遗憾.);要么听之任之(自己追求新生活,没有精力管孩子.);要么把生活中的无名之火时常迁怒于子女(宣泄心中的郁闷.).这种教育怎么会不扭曲孩子的性格呢?结果导致这类孩子有的关闭心室,沉默寡言,不交流,不沟通;有的自暴自弃,游戏人生,他们交损友以求暂时安慰;更有的滑向犯罪的深渊.有报道说,6成少年犯来自离异家庭. 综上所述,表明如何教育单亲子女,已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了.我做班主任工作以来,几乎所接手的每个班都能遇到单亲家庭的子女,而且近年来班上的这种学生越来比例越大.就说我现任某班,41人中就有5人是单亲家庭子女(其中4人父母离异,1人丧父).因此,我近几年来,也一直在思考这个教育专题.下面是两个教育案例. 案例一 学生陈某,读初中时父亲患了胃癌,到我班读高一不久,陈父病逝.从此,一个欢乐的家庭顷刻间似乎天崩地陷.陈某脸上没有了笑容,课堂上听不到他发言的声音,运动场上看不到他活动的影子.严重时他白天把课桌当床,晚上却彻夜不眠.渐渐地,他还产生了离校出走的念头.虽然我不止一次找他谈心,好像都无济于事.面对越来越糟糕的情况,我反复思索着对策.一天,我请他到我家里做客(我家距离学校一路之隔.),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我没有放弃,我说:“我亲自给你做饭炒菜,家里的人都上班去了”(家里的人被我支走了,方便我俩单独交流,也避免他因陌生而拘束.)后来他答应了. 吃饭时我俩聊了很多.我给他讲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道理,还讲了孔子、孟子、韩愈、欧阳修、范仲淹、郑板桥、爱迪生等名人伟人幼年丧父或丧母,却立志成才的实例,他似乎有些听进去了,吃饭快结束了,他要以茶代酒敬我,以示谢意,我当然是欣然接受.我知道不是小聚一餐感动了他,而是他们这类孩子需要热情,需要真诚,需要信赖,需要依靠.我虽然做不了他的依靠,但我能让他沉沦的灵魂找到一个临时的栖所. 他父亲去世的100天祭日快到了,我主动提醒他回家纪念.顺便给他写了一副纪念联,让他带回去告慰他父亲的亡灵.记得对联是这样写的: 天不悯孤强征先生鹤游仙山窅水, 人欲恤骥力燠弱冠通达坦途秀峰. 日子到了,我给他买了车票,把他送到回家的车站.后来他返校了,给我探讨起那副挽联的意义.其实,我写这副对联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悼念其亡父,而是我了解到他非常崇拜青年作家韩寒,而且他以前好像在课余时间写小说.果然,不久他把一部未竟的10余万字的小说拿来让我帮他看一看. 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学校有的老师上网看到,他在"百度贴吧"里用实名写道:“XX是一位好老师。”我没有想到要他说我“好”,只想到了帮助这类学生,首先要了解他,然后再伸出一只帮助的手。 案例二 学生郑某,父母离异,随母生活。到我班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她性格孤僻,性情暴躁,不热爱集体,连基本的劳动意识都没有,更不谈学习成绩了。 我在班上选了几个优秀学生,让他们在无意中,有意与她接触,在无意中帮助她。要求与她讲话尽量不要触及她的隐痛。并且给这几个同学下达了一个任务,让他们随时观察她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向我报告。以便我找机会表扬她。当初我发现她对我的表扬不仅不领情,甚至还有些反感。后来她好像也慢慢地习惯了表扬。也许她发现老师的表扬是诚恳的,善意的。因此,她有时会特意的表现自己良好的一面。 去年冬天,她患了重感冒,发高烧。我们劝他去医院,她坚持不去。我给她母亲去了电话,她母亲说上班请不了假,请我照顾一下。我们勉强的要送她去医院,她说身上没有带钱。我们告诉她不用着急钱的问题,我和两名同学一起把她送到医院。冬天输液扎针的部位很冷。两个女生就用双手捂住她的手,帮她取暖。这时我发现她哭了。可是并没有抽泣…… 从此以后,她不仅能积极参与班级的大小活动,而且成绩也进步了。英语成绩从不及格到及格,期末英语还考了年级第一。也许这是因为她感觉到了这世界上除了亲情,还有友情;除了个体力量,还有集体力量都是可以依靠的。 案例感悟: 1、 教师付出真诚的爱,可以融化单亲家庭子女心中的坚冰,起码可以减缓他们心中结冰的速度。 2、 教师在对单亲家庭子女付出爱的时候,且莫把自己扮成一个施舍的天使,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 3、 教师在为单亲家庭子女疗伤的时候,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以及优缺点。只有这样,才好对症下药。 4、 教师在对单亲家庭子女提供帮助的时候,精神的调配比物质的辅助更为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