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女书法家蔡邕和蔡文姬

 任如居士艺苑 2013-11-05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书法史上,许多伟大的书法家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汉代开封籍的父女书法家蔡邕和蔡文姬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年是蔡邕诞生1880周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书法名城的开封市,应该纪念这两位文化名人。

一、蔡邕悲剧的一生

蔡邕(132年~192年),字伯喈,因为他官至左中郎将,所以后人称他为“蔡中郎”,他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还是著名的大书法家。

关于蔡邕的籍贯,《后汉书》说他是“陈留圉人也”。“陈留”为郡名,“圉”为县名,也就是说他是陈留郡的圉县人。汉代陈留郡治所在今开封县陈留镇,管辖17个县,范围比现在的开封市还要大,除了今开封市管辖的几个县外,北到封丘长垣、南到扶沟、东到宁陵在汉代时都属陈留郡管辖的范围。圉县就是陈留郡下属的一个县,其位置在今天杞县圉镇镇一带,这大概是没有争议的。

蔡邕仪容奇伟、博学多才,年轻时以孝闻名天下。蔡邕是著名的学者,他“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琴弹得也特别好。

汉桓帝时,大太监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左、唐衡五人得到桓帝宠信,都被封为侯,时称“五侯”,他们在朝中权势熏天、作恶多端、为所欲为。“五侯”听说蔡邕善弹琴,就禀告桓帝,给陈留太守发了一道圣旨,令蔡邕即刻动身到京城洛阳为他们弹琴。蔡邕没办法,只好赶赴京城,他一路上越想越不是滋味,自己一身才华和清高的名声,怎能受奸人的驱使,为他们弹琴取乐?当他走到偃师时,眼看快到京城洛阳了,就停了下来,声称自己得了重病,然后掉头返回圉县。蔡邕在家乡隐居,一心研究学问,不与外界交往,倒也悠然自得。

蔡邕悠然自得的生活到了38岁时被打破了。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年),蔡邕被征召入京,这次是受到德高望重的大臣桥玄的推荐。蔡邕深得桥玄的赏识和礼遇,先是拜郎中,在东观校书著书,后来又升任议郎。东观是汉代皇宫中藏书和著书之处,蔡邕在这里见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古代典籍,真是如鱼得水,有了施展平生抱负的机会。

汉灵帝是汉朝历史上著名的坏皇帝。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刘备)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两个被刘备切齿痛恨的“桓、灵”,就是汉桓帝和汉灵帝。蔡邕是被刘备称为“贤臣”的人,他在汉灵帝手下做官,其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蔡邕的官职是议郎,给皇帝提建议是他的本职工作,他给汉灵帝提了好多建议,内容无非是拨乱反正、任用贤臣、谴责奸佞小人等。这些建议,汉灵帝偶尔也采用一些,但大多数被当成了耳旁风。不料,被蔡邕上奏谴责的大臣们却得到了消息,他们对蔡邕恨之入骨,极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年),蔡邕受到将作大匠阳球的报复陷害,被捕入狱,先是判了弃市(死罪),后来经人说情,又改判为剃去头发,与家属一同流放到边疆服刑。阳球仍不罢休,他数次指使人在流放路上对蔡邕行刺和下毒。行刺和下毒的人知道蔡邕是冤枉的,不但没有下手,反而把实情告诉了他,使他躲过了几次危险。

蔡邕的流放地是并州五原郡(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他在流放期间,还想着能得到赦免,于是他给汉灵帝上书,说自己在京城撰补《后汉记》的工作还没有完成,现在把已经写好的部分呈献给皇帝。汉灵帝看了蔡邕的奏章,非常赞叹他的才华,就赦免了他,让他回京城。

蔡邕兴高采烈地准备回京时,又因他的清高和傲慢得罪了五原太守,这位五原太守就密告皇帝,说蔡邕在流放期间心怀不满,口吐怨言。蔡邕得知这一消息,心想这次不但回不了京城,恐怕连命也保不住了,于是逃出五原,亡命江湖,躲藏在江南一带12年之久。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即位,是为汉少帝。这时各种势力争权夺利,京城大乱,西北地区军阀董卓乘机入京,拥兵自重,把揽了朝政。董卓为收买人心,也装装样子,征召天下名士,他听说了蔡邕的大名,就下令征召蔡邕入京。蔡邕又是称病不赴,董卓闻听大怒,严令地方官督促蔡邕入京。蔡邕无法,只好再次来到洛阳。董卓见到蔡邕,对蔡邕非常敬重,立即封他当了祭酒,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的校长。过了不久,董卓又在三天之内把蔡邕的官职晋升三级,从侍御史、侍书御史升任为尚书。

董卓大权在握,不久他就废掉汉少帝,立汉少帝之弟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在洛阳为所欲为,诛杀皇族及大臣,纵兵烧杀奸淫抢掠,致使民怨沸腾,各地纷纷起兵征讨董卓,董卓又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西安)。在这一片混乱之中,蔡邕却达到了一生荣耀的顶点。初平元年(190年)他被升为左中郎将的高官,又被封为高阳乡侯的爵位,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蔡邕的官爵是大奸雄董卓给他的,所以就埋下了灾难的种子。蔡邕也看出其中的危险,曾有弃官出逃到山东的想法,但因他相貌出众,难以藏匿,所以未能成行。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司徒王允密谋收买了董卓的心腹大将吕布,诛杀了董卓。蔡邕真是一个不谙世故的老实人,他在王允面前对董卓被诛杀表示了叹息,引起王允的大怒,王允立刻把蔡邕收付廷尉治罪,非要杀他不可。蔡邕自知大祸临头,又向王允写信,乞求“黥首刖足,继成汉史”,也就是说愿受在脸上刺字和砍掉双足的酷刑,求苟活一命,来完成修史书之事。当时还有许多大臣来为蔡邕求情,但王允坚决不许,他说当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使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武帝说了许多谤语,我不能让蔡邕在他写的史书中说我的坏话。蔡邕得不到赦免,遂死在狱中,终年60岁。

二、蔡邕的书法成就

蔡邕是一位大学者,他所写的诗、赋、论文、碑文、谏等有100多篇当时得以流传。经过近两千年的岁月流逝,如今这些著作大多佚失,但他的书法成就一直被传颂至今,彪炳千古。蔡邕作为一位划时代的书法大师,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

蔡邕第一次到京城后,被派往东观校书,在校书过程中,他发现社会上许多儒家经典在流传中被人篡改不少,文字多有谬误,贻误后学。熹平四年(175年),蔡邕与堂典、杨赐、马日碑等人联合上书,奏求正定《六经》,得到了汉灵帝的批准。蔡邕亲自把校定好的经书书丹上碑,使工匠镌刻后将碑立于太学门外,作为标准范本,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碑立好后,每天前来观看摹写者乘坐的车子就有千余辆,把太学门外的街道都塞满了。大家不但在这里抄写经文,还欣赏和临摹蔡邕精彩的书法。

《熹平石经》历经风雨兵火,到宋代时已难窥全貌,仅存数块残石,后来又有少量零星碎块出土。《熹平石经》是唯一有证据确定是蔡邕所书的作品。《熹平石经》为标准隶书,是东汉时期隶书艺术集大成者,也是隶书的巅峰之作和告别之作。自此以后,隶书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标志的书法形式开始走向没落,逐步退出了实用领域,其地位被楷书取代。后世的隶书艺术也无法达到东汉隶书的艺术水平。

相传飞白书也是蔡邕创造的一种书体。汉灵帝时修建鸿都门,蔡邕看见工匠用垩帚粉刷墙壁,刷出来的线条黑白相间、虚虚实实,他感悟到了别有一种力度和美感,很受启发。回家后经过研究,他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毛笔写字的运笔,创造了飞白书。

对蔡邕的书法,后世评价极高。南朝梁武帝说:“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唐朝张怀在《书断》中把蔡邕的隶书和飞白书都定为“神品”,他说蔡邕“工书,篆、隶绝世,尤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真异能之士也”。

中国古代书法家非常重视笔法,即写字运笔的技巧,他们历来都把笔法作为秘宝,只在师徒或父子间单线传递。唐朝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的《传授笔法人名》中记录了从东汉到中唐时期600多年间笔法的传递过程: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从这种把笔法传承神秘化的传递人名中,可以看出蔡邕在中国书法史上至高无上的教化主地位是得到历代书法家所公认的。

流传下来的蔡邕的书法理论文章有《篆势》、《笔论》、《九势》等,都是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免豪不能佳也。”指出了书法创作时的心情是书法优劣的前提。他还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指出了书法创作的一些规律。这些真知灼见在今天的书法创作中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蔡邕的书法创作及其在书法理论上的开创性成就对后世影响之大,都无愧于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人。

 

三、蔡文姬多难的一生

蔡邕没有子嗣,仅有一个女儿,名琰,字文姬。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诗人、音乐家和书法家,她生于乱世,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常常令人为之叹息。

蔡文姬深受父亲的宠爱,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她博学有才辩,妙于音律,又善书法,是闻名全国的才女。蔡文姬也有过美好的婚姻,她的丈夫卫仲道是河东卫氏门中的青年才俊。河东卫氏是东汉魏晋时期的旺族,势力煊赫、名家辈出,著名书法家卫、卫恒、卫夫人都出自河东卫氏。蔡、卫两家联姻也算是门当户对。但是好景不长,结婚没几年,卫仲道因病去世,蔡文姬未生育,成了寡妇的她又回到了娘家。

蔡文姬回娘家不久,她的家庭就遇到了灾难。初平三年(192年),蔡邕受到董卓被诛杀的牵连,被捕死在狱中,接连着巨大的不幸都降临到蔡文姬身上。董卓死后不久,他的部将李、郭汜等起兵为董卓报仇,他们打败吕布,攻下长安,杀了王允,后又自相残杀。这时的汉朝已是天下大乱,各地军阀互相混战。由于匈奴有较强的战斗力,有的军阀就向匈奴借兵打仗,匈奴也乘机南下掳掠,战乱加上灾荒,百姓死伤惨重,受尽了苦难。汉献帝兴平年间(194年~195年),蔡文姬被匈奴俘获,带回北方,因她姿容姣好,被南匈奴的左贤王纳为王妃。她在匈奴生活了12年,并为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

蔡文姬在匈奴的12年间,中原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曹操在各路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败了以袁术、袁绍兄弟为首的士族集团和其他军阀,逐步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曹操与蔡邕的交情不错,他很钦佩蔡邕的学问,得知蔡文姬没入匈奴这个情况后,为了使蔡家后继有人、蔡邕的学问得以传承,就在建安十一年(206年),谴使者以重金赎回蔡文姬。匈奴左贤王慑于曹操的威势,只得同意放回蔡文姬,但不许她带走两个孩子。蔡文姬承受了与爱子骨肉分离的痛苦,回到了中原。回到中原后,她嫁给了同乡的屯田都尉董祀为妻。

蔡文姬的一生注定是多灾多难的,不久,她的生活又发生了变故。她的丈夫董祀犯了法,该当死罪,并且已进行了判决,下发了文书。蔡文姬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去向曹操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在座的有大臣、名士及外邦的使者。有人向曹操报告蔡文姬求见,曹操向众宾客说:“我请蔡伯喈的女儿进来,让各位见见这位才女。”

蔡文姬进来,大家一看,都很惊奇,原来蔡文姬蓬头散发,鞋袜都跑掉了,进来就向曹操叩头请罪,她哭诉着为董祀请求宽恕。蔡文姬说得哀哀戚戚、言辞恳切,大家听了都很难受。曹操说:“你说得有道理,也值得同情,但判决书已经发出,怎么办呢?”蔡文姬说:“明公有良马和骑士,可以派人骑马去追回文书。”曹操被蔡文姬救夫的急切心情感动了,就派人追回文书,赦免了董祀。

这时已是冬天,非常寒冷,曹操连忙叫人拿来头巾和鞋袜,让蔡文姬穿戴整齐,和她谈起话来。曹操问:“听说你父亲收藏有许多古代典籍文献,现在这些书还有吗?”蔡文姬答:“先父原来收藏有古代典籍4000多卷,经过这么多年的兵火战乱,早已荡然无存了。”曹操叹息道:“太可惜了!你还记得这些典籍的内容吗?”蔡文姬说:“我自幼受父亲督促和教育,这些书都读过,但时间过去这么久了,现在我能记得住的仅有400多篇而已。”曹操一听大喜,当即说:“我找10名书吏来,你默诵,他们抄写,把这些宝贵的典籍记录下来。”蔡文姬说:“男女授受不亲,叫他们来非常不方便,我自己默写出来就是了。”于是,曹操派人给蔡文姬送去笔墨纸砚,蔡文姬凭记忆把这些典籍的内容书写出来。曹操见到这宝贵的典籍,心中十分高兴。

蔡文姬记下来的都是什么书,历史上没有详细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我们确信,在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代典籍中,一定有因为蔡文姬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宝贵文献。蔡文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可谓大焉。

上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创作了话剧《蔡文姬》,使人们重温了蔡文姬的悲惨故事和她的绝世才华。该剧在全国公演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四、蔡文姬的诗歌与书法

蔡文姬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但流传到现在的她创作的诗只有三首,即《胡笳十八拍》和两首《悲愤诗》。《胡笳十八拍》为楚辞体,两首《悲愤诗》一首为五言古诗、一首为楚辞体,这三首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三首诗生动地描写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中华民族和她本人带来的沉重灾难,记述了她家破人亡、被迫流落匈奴,苟且偷生,又被赎回中原,忍受与爱子骨肉分离的悲愤心情。

《悲愤诗》是蔡文姬的作品,历来为大家公认,对《胡笳十八拍》是否为蔡文姬所作,从古到今学术界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有人认为它是蔡文姬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后人伪托。我倾向于《胡笳十八拍》确为蔡文姬所作的观点。《胡笳十八拍》是用血泪写成的伟大诗篇,感情真挚、文字生动,只有蔡文姬那才华横溢、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在经历了那么多人们难以忍受的苦难和生离死别后才能写出这样的诗篇。《胡笳十八拍》的思想性、艺术性堪与屈原的不朽诗篇《离骚》相比肩,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很难找出与它们相匹敌的作品。蔡文姬不愧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说到蔡文姬的书法,如前所述,她是我国书法艺术传承中的重要一环。她从父亲蔡邕那里接受了笔法,又把它传给了钟繇,钟繇传给了卫夫人,卫夫人又传给了王羲之。在笔法传承序列中,蔡文姬是书圣王羲之的师祖。事实上,蔡邕的一些书法理论也是通过蔡文姬的复述才得以流传后世的。

关于隶书和八分这两个名称的关系,在书法史上众说纷纭,八分这个名称的具体含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蔡文姬的说法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她说:“臣父造八分书,割程(邈)隶字八分,取二分;去李(斯)小篆二分,取八分。”她的意思是,蔡邕创造了一种新字体,这种字体取二分隶书、八分小篆组成,所以叫八分书。

蔡文姬在接受曹操让她默写父亲收藏的经典书籍时说:“乞给纸笔,真草唯命。”看来蔡文姬对自己的书法是非常自负的——真书草书我都能写,你要什么字体我就给你写什么字体,你只管把纸笔送来就是了。

蔡文姬的书法真迹现已无传,我们无缘得见。但在宋朝时,人们还能见到蔡文姬的墨迹。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就曾见过蔡文姬书《胡笳十八拍》的残片,上面有第一拍中的两句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黄庭坚为此留下了一段题跋:“蔡琰《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观,不谓流落,仅余两句,亦似斯人身世邪。”黄庭坚不但肯定了《胡笳十八拍》为蔡文姬的作品,而且还认为蔡文姬的书法“极可观”。黄庭坚眼界一向很高,能得到他的称赞,蔡文姬的书法一定非常精彩。

五、开封市有关蔡邕的遗迹

蔡邕故里在开封市境内,具体在何处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杞县,一说在尉氏县,两处相距50公里。

杞县的蔡邕故里在杞县县城南25公里的圉镇镇圉镇集西门街路北(现称蔡白街)。经过近两千年风雨,汉时宅院早已不存,只留废墟,后人在此废墟处曾建庙建房。1926年元宵灯节扎鳌山时,在此遗址地下发现两个汉砖旗杆墩子,证明此处确实曾经存在过一座汉代宅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此处为伯喈乡乡政府所在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此地改为民宅,现建为蔡邕蔡文姬纪念馆。镇北关现建有文姬广场,广场中央有蔡文姬雕像。

尉氏县蔡邕故里在尉氏县县城南17.5公里的蔡庄镇蔡庄村,蔡庄镇过去又名蔡相乡。1987年在此地出土的一方明代嘉靖年间墓志称其祖上“洪武初徙居尉氏蔡相乡,乃蔡邕之故里也”,说明此地在明初就已被称为蔡邕故里。据清康熙年间《开封府志》记载:“蔡家庄在尉氏南35里,汉蔡邕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另据《尉氏县志》:“蔡(邕之父)墓在县南40里隗村保,相传邕附其墓侧。”蔡庄镇南面的大朱村原有邕墓及祠宇,上世纪60年代损坏,现尚余古柏一棵。

开封县陈留镇南1.5公里的桃花洞村(该村现属开封县半坡店乡)也有一座蔡邕墓。桃花洞村距杞县圉镇镇35公里,距尉氏蔡庄镇50公里,三地近似一个等腰三角形。桃花洞村蔡邕墓保存尚完好,现有墓冢一座,墓前有一个碑楼,碑楼里有两块石碑,一块为“汉蔡中郎墓碑”,是1926年陈留县知事王福恭所立,由王福恭撰文,开封书法家许钧篆额并书丹。另一块为“继立蔡中郎墓碑”,是1931年陈留县县长徐馥田所立,由胡味因撰文并书丹。此墓在新中国成立前由蔡氏后人奉祀,且有墓碑。1986年由开封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封市范围内有多处有关蔡邕的遗迹,是我们开封市宝贵的历史财富。今天我们开封人不但要记住蔡邕和蔡文姬这两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继承和发扬他们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今天发扬光大,还要善于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