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组合作学习中,我遇到的问题

 wdzajcx 2013-11-05

小组合作学习中,我遇到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很多年前就听过,接触过了,自己也尝试过。几次听课学习,在别的老师课堂上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的,特别是这次田老师的课。可是平时回到自己的课堂中,自己尝试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时,总觉得离自己设定的效果还有很远的距离,觉得一直以来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1. 难以真正做到全员参与,部分学生大多数时候是“旁观者”。

在我尝试组织学生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时,我发现,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课堂上讨论和发言汇报,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主要职责的总是那一部分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不一定都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同学,但成绩至少是处于中等的。)

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地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也经常举手发言或被小组内的同学推举为发言人。常常在小组中,他们扮演了一种“带动”和“帮助”的角色,而一些学困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因为基础较弱或不善表达,参与性和主动性欠缺,经常在课堂讨论中沉默不语,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听别人的想法、看法、做法,而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或者就根本来不及思考。他们很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冷落和忽视,他们往往主要充当听众的角色,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而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

这样一来,唱主角的学生就总是那一部分,总是难以真正做到全员参与。本来积极的那些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最需要得到锻炼机会的那一部分学生反而没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提高的目的。而且我觉得可能已经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因为这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结束之后,往往就将组内积极分子的学习结果作为自己的学习结果了。有时有些小组缺少了这些积极分子,就会导致在分配了任务后,还存在互相推托的情况。

另外,个别厌学的学生甚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觉得无所事事,觉得小组的发言和汇报是与自己不相干,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悠闲自在,有时更会借小组讨论之机说说小话。虽然我在课堂和作业方面也采用了加分和扣分机制来鼓励和约束,可是这一小部分同学似乎已经对加分和扣分“不感冒”了,觉得无所谓。也有过组内其他同学督促和帮助这些同学时,人家却不领情的情况。时间久了,组内的其他成员也觉得拿他没办法,同时又会觉得是该成员“连累”了自己组,对组内团体意识的培养很不利。

2. 总有一部分人不能及时有效的倾听。

在讨论环节结束后,当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倾听时,很多学生还是做不到及时转移注意力。有时其他小组汇报或个别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们并没有认真听其他小组的回答,哪怕是老师在作出一些提示和补充或者纠正的时候,他们也没能认真听讲,而是忙着准备自己的发言或者还在悄悄讨论,有时要我提醒几次“注意听”,甚至生气说出严厉的话语后,才能从讨论真正“切换”到倾听。也有一部分同学发言之后,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于是就放松了,精神就不够集中,不够专注了。这样,就导致这些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可能顾此失彼,没有全部完成学习目标或没有达到学习要求。虽然,平时我也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听别人的发言,然后才能发现是否与自己意见不同,可以补充,也可以提出质疑,也用加分机制来鼓励他们,可问题还是一直没有解决。

面对这些问题,我产生过埋怨和消极的心理,觉得是我的学生素质不高,学习不够自觉,不够积极主动,有时还不配合。

这次听了田辉老师的课,看到她当天所教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是让我羡慕不已,我一直期盼的“学生课堂中理想的学习状态”,就是这样了,这也更让我感叹学生之间的差异。当时我也想,是不是因为她们学校的学生素质高一些,自觉一些。

可是仔细反思之后,我觉得学生课堂上的表现,除了跟田老师当堂课的组织和管理有关之外,还应该是与田辉老师平时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分不开的。虽然当天的课小组的讨论机会和时间比较少,似乎没有体现出小组在课堂上的合作,但是从学生的抢答,做题,相互点评和组长带领组员总结和做题等环节中也可见学生对于自己在小组中的任务和责任是非常明确的,而且每个人都承担起来,参与其中。当天我观察了第6组学生,田老师除了用叫号抢答的方式,给予了这个组后进的同学更多机会和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外,我还注意到在老师讲解环节当中,这个组内每个同学都很专注地倾听,并积极的齐声回答老师讲解时留出的关键词语,没有一个是处于沉默状态的。如果不是学生在平时就已经训练有素了,怎么可能形成这样的好习惯,转化为这么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所以,现在想来,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归根到底应该是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策略的掌握和运用还不成熟。学生之所以没有达到我预设的学习状态,是我对他们的训练和培养还不够,还有很多方面没做好,而且有时遇到问题就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产生怀疑和懈怠了,没有很好地坚持下去。我不应该再埋怨学生的素质不高,而应该在分组策略和“小组合作”的具体训练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

接下来我准备先在小组建设上下功夫,可以学习和参考田老师的分组方法,细化和修改我在小组中实施的积分制度,包括对小组整体和组员个人的评价机制,还可以在小组内开展“帮扶”制度,定时评出“最佳小老师”和“最佳进步奖”。同时寻求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让学生更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积分,争取更广泛地调动出小组的积极性。

在解决小组“倾听”的问题上,那天肖老师的提问方式也给了我一些启示,每个小组在发言之前要先用简短的语言总结上一个小组的发言或提出质疑,发言顺序时常打乱,不一定按小组序号进行,如果再加上积分机制,学生可能就会多提醒自己注意倾听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