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高考作文备考:让作文闪烁理性的光芒

 大大小毛孩 2013-11-06

2013高考作文备考

让作文闪烁理性的光芒

浙江 潘大伟   来源:《语文周报  浙江高二版》(暑假合刊)

2013高考作文备考:让作文闪烁理性的光芒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拿一般分数容易,拿高分难。拿高分需要作文水平达到“发展等级”。《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一条要求,由过去的“深刻透彻”改为“深刻”,并提出了“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的具体要求。对于“深刻”,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他们误将对事物认识的深刻和作文的“深刻”混为一谈,在“深刻”的追求上畏首畏尾,普遍感到“深刻”梦美却难圆。事实上,作文的深刻是一种通过语言对作文素材进行理性分析的深刻。近两个月的各地模拟卷的优秀作文中都与理性分析材料、善于画龙点睛、语言耐人寻味有关。

一、作文需要理性分析吗

《考试说明》中关于“深刻”的具体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有些同学觉得这条要求是对议论文所作出的,而记叙文是更重要的是感情真挚,无需理性分析。真是这样的吗?我们认为作文要理性分析,记叙文更需要理性分析,下面我们以丽水市模拟考的一篇作文《大度与从容》的片段为例说明。

寒假,我和同学们同去社会实践——参观刘英纪念馆。在参观完走出馆后,有同学提议去逛街,而我突然想起买来的还没有吃完的一袋甘蔗成了沉重的包袱。我想扔了怪可惜的,那只好分给幸运的过路人了。马路对面就有三个卖甘蔗的、两个环卫阿姨、一个卖菠萝的爷爷,我刚好有六小根甘蔗。卖甘蔗的可能卖了一辈子甘蔗也舍不得吃一根好甘蔗,环卫阿姨扫马路多辛苦呀……我穿过马路,敞开袋子将甘蔗递给一个卖甘蔗的叔叔,而他惊讶地后退几步,尴尬地在他枯黄的脸上挤出笑容,连胜说:“不用,不用!”我转向另一个卖甘蔗的叔叔,他倒是随和还没等我开口便说:“放车上吧,没关系的。”我看他根本没有吃甘蔗的意思,甚至可能想重新将这甘蔗卖出去,我对他笑笑便转身走到卖菠萝爷爷面前,他用疑惑的眼神看我,摇摇头表示不用了。最后一个环卫阿姨接受了整袋子的甘蔗,她嘴里嘀咕着:“这人真好呀!”我带着既开心又失落的心情走了。

也许过去的我会感叹:这个社会充满了不信任和贪心。而现在的我知道,我送甘蔗的目的便是为了证明这社会有好人,那我必须相信这世上好人总比坏人多。用善良去对待不善,用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用大度去对待世界。

这篇作文从表达情感以及议论说理的角度来看:全文有一种孩子般感性的情绪,这种主观情绪化的判断往往会出现一些判断的失误:1.作者主观判断卖甘蔗的没甘蔗吃,我们是不是在难民营啊?2.作者又主观臆断卖甘蔗人会把他送的甘蔗重新出售。3.路上有人这么送你甘蔗,您会要吗? 4.别人不接受你的甘蔗就可以推出这社会充满了贪心和不信任吗?5.送甘蔗就能证明这社会有好人吗?从这作文来看,记叙文需要真情实感,但是我们的每一种感情的酝酿是要有一定温度才能达到沸点的,不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对记叙的材料进行理性的分析,更不能主观臆断。

从选材立意的角度看:这篇作文的中心是“从容和大度的对待生活?”但是从“自己不想吃,想扔的甘蔗去送人”的角度来写能表现这种大度吗?何不如写写你屡屡被拒绝,面对这些的拒绝和误解,你坦然和从容,并以微笑面对,仍然坚持寻找下一位值得信赖的接受者。这不是更显你的大度和博爱的情怀?从这篇作文我们可以看到记叙文也需要理性分析,从记叙事件的感性情绪变成理智型理性思考。

二、理性分析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1选材立意要深度(从辩证分析中体现深度)   从细节中挖掘材料,进行辩证的分析并立意。

(宁波二模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同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联,生活圈子的宽窄有时会影响心灵空间的大小;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同外在生活空间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只要我们心怀阔远,我们的生活天地依旧会无限宽广。

你是如何理解心灵空间和生活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明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本题貌似材料作文题,实为一关系型话题的作文题。如果我们不理清关系,辩证的分析,我们的作文就会片面,导致偏题。材料中一方面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故而生活空间不是影响心灵空间,而是决定心灵空间。”由此可以立意为:“为了心灵空间的阔远,我们要不断拓展生活空间。”由该立意出发,部分同学的标题立意就很深刻,如:《远方,更美的风景》、《人心向彼岸》、《坐井观天要不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材料中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假如一个人的心灵空间足够阔远,即便处于狭小的生活空间,他依然能够葆有远大的精神追求。这是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由此立意为:“生活空间有限,而心灵空间无限 。”由该立意出发,部分同学的辩证分析后,作文标题立意也会很深刻,如:《精神呼吸让心灵丰盈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屋大与心大》、《你的心灵空间有多大》。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反方向立意为:“摒弃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狭隘等人性弱点,做到宽容、淡泊、超功利,心灵的空间会变得阔远 。”

2表达情感要温度(从心有情怀里体现温度)   心中要有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胸怀),不要让喜怒哀乐的小情绪影响你文章的格调。我们在前面《大度与从容》的片段中可以发现作者分析送甘蔗的过程中,让自己一时的个人主观喜好控制了情感,没有经过酝酿就臆断别人的行为,而导致作文显得幼稚。

3议论说理要厚度(从作文层次上体现厚度)   议论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层层深入。

(嘉兴二模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贵州的山多石少土,而这种石山上竟然长着树,虽不十分高大,却也绿树成阴。细看树干都从石缝中长出,树根则长长伸出,团团抱住大石,以使树可以牢固地站立,抵御暴风骤雨的侵袭。它们无法汲取土壤营养,就靠汲取阳光雨露生存。这些生机勃勃的树居然打破了“植物生长靠泥土”的自然铁律,显然这已不能仅仅用生命的顽强来解释了,在它们身上最让人赞叹的是生存的智慧。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你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这则材料一共四句话,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三句写了贵州石山上树的生存状态,属于“现象”;第四句,透过现象挖掘出了这些树之所以能够生长的“本质”,并对此大加赞颂,“显然这已不能仅仅用生命的顽强来解释了,在它们身上最让人赞叹的是生存的智慧”,在肯定“顽强”的同时,更强调“生存的智慧”,这是材料中的关键句,直接关乎此次作文审题的准确性。“生存的智慧”应是审题立意之关键。 当然,“生存的智慧”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我们不能撇开材料天马行空地写,因为题目明确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所以我们还要弄清楚材料中的树到底体现了怎样的智慧,要弄清智慧的内涵。材料告诉我们,这些树打破了“植物生长靠泥土”的自然铁律,“无法汲取土壤营养,就靠汲取阳光雨露生存”。这种“生存的智慧”,就是当后天生存条件满足不了原本生长所需时,要勇于直面现实,敢于打破常规,改变自我,适应环境,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让自己的生命呈现别样的风采。

该题立意方面按四类评分:一类,紧扣“生存的智慧”,从树延伸到现实社会与人,就“生存的智慧”的内涵、来源、因果等,完整而清晰地表现或阐释自己的思考。最佳立意参考:用智慧使生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用智慧开创生活的新天地、在不可能中开辟生命新的通道。 二类,能够扣住“生存的智慧”,比较完整而清楚地表现或阐释由树及人的思考。三类,泛泛而谈材料所涉及的内容,重点未能突出;或脱离“生存的智慧”大写特写“生命的顽强”等。四类,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在一类立意中,有部分考生对“生存的智慧”进行纵向的深入的思考,把全文分成了三个部分“什么是生存的智慧?”、“这种智慧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运用这种智慧?”层层深入,条分缕析,从而获得了高分。

三、作文理性分析的方法

目前,较为简单有效的作文理性分析可以从“感性的细节”和“理性的追问”两个方面入手操作。

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上述材料选自作家刘亮程的《柴禾》,其中画线的句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作家没有虽然没有直抒胸臆,表达情感,但是我们从这些感性的细节描写可以感受到作家看见柴火朽去过程中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我们可以联想到老一辈的逐渐逝去,年轻一辈的看见这种逝去的无奈和深深的自责。这种联想需要我们呈现在我们的作文里,比如由柴禾的朽去的过程我们联想到我们的父亲在慢慢变老的过程。这种感性的细节描写是作文理性分析的起点。

有同学的作文用了一个素材选自高中美术课本罗中立教授的作品《父亲》,标题是《大爱无言》,他的写作从感性的细节到理性的追问的段落如下:

那张烙刻着沟沟坎坎的面容,那双跳动着筋骨的手,那个布满着沧桑岁月的老式瓷碗。他无言,他莫言,但从他灼灼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天下父辈的艰辛与劳累,触摸到我那农民父亲的大爱。

他是谁的父亲?他脸上的沟沟坎坎的皱纹说明了什么?他端着的碗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他的那双手耕耘过多少土地与荒山,搬过了多少石块与种植了多少五谷杂粮?父亲仅仅享受着简单的生活,却把一辈子的操劳给了土地、粮食与子女。他是如此的简单和纯粹,生于斯,死于斯,这份大爱无需大声呐喊,却也能感动人间。

第一段落的感性的细节让我们再现了油画《父亲》的画面,也更直观地呈现出作者观点。第二段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个方面追问使作文充满了深度。其实我们也可以从金黄的土地的角度追问:“这仅仅是一位父亲的形象吗?”“祖辈曾经洒满血汗的这片土地,我们是否会依然继承这样的父亲”“随着时代浪潮的涌入,我们是否还会安心地去做这样的父亲?” “我们对这样的父亲能做点什么?”……

丽水中学李静在嘉兴市二模作文《一个人的瓦尔登湖》也是从感性细节到理性追问中深化主题的。这样的理性分析有三个好处:1.细节描写,语言简练而形象。2.层层追问,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利用三个“为什么”的排比设问揭示了作文中“梭罗的智慧源自于什么?”并回答了“梭罗这种智慧有什么价值?”3.紧扣作文素材。

哈佛大学毕业的梭罗,一个人静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为什么他这么钟情于那泓湖水?为什么他的笔下是那么的寂寞和恬静?为什么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能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因为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是他精神世界的灼灼灯塔。因为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敬畏着自然。他一个人选择了瓦尔登湖上的那轮圆月时,也就开始了一场充满生存智慧的精神苦旅。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就是想心思。”“想心思”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写作“文思如泉涌”是一种极高的写作境界,是写作娴熟的表现。事实上,作文深刻性体现在“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三个方面,这需要我们在写作文过程中对作文材料和素材的关系进行理性分析。这种理性的追问不一定会直接的呈现在作文的卷面上,但是这种追问会贯穿在整个作文的构思立意上。通过理性的追问分析,我们就一定能在文章中蕴藏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绽放出灿烂的思想光辉。

 

嘉兴二模作文选评:

  一点“慧心”,无限生机     

高三(16)班  陈画婳

读遍大自然的桃红柳绿风情万种,也不曾忘却感慨那细微之处自然给予的教化与智慧。贵州之树抱住大石,无泥也能生存。沙漠中的瓢虫以背凝聚露珠,获得水分;蚂蚁在大火之时抱成球状,求得一线生机……自然用无声之语悄声倾诉:一点“慧心”,无限生机。

诚然,生存的智慧是千万年来无数演化之中所求得的真理。许多人却将此忘却,让人喟叹。且看那迷失方向,违背生存之理的人,苦恼万分;且看那贪于眼前小利、忘却长久生命之人,愚蠢至极。他们的每一个人——无不是违背了生存的智慧,便如剑客遗失了剑镞,如苍茫大海中飘摇一小舟,找不到归岸。自然早就以独特的方式教导我们生存的智慧,不过我们不自觉自省,任庸俗转动。

在历史长河中上下探寻,在河底沉淀的金沙,熠熠如新,那便是懂得生活的“慧心”之人。“奉旨填词柳三变”——仕途不顺,官场失意。“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在柳永而言,于歌台酒肆之间谋生,或许缺少豪气,但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虽是一介布衣,却也凭自己的才情换来了千古留名。他的智慧就在于,懂得自己生存的处境,也懂得用恬淡之心装点生活。再看那飘逸的哲人,庄子。“绝圣弃智”,濯乱六律,红尘之外,潇洒自由。他看清了时代的庸扰不堪,也懂得了何为最佳处世之道。如他一般,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至少,他让生命变得灵动逍遥,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其实,生存的智慧并不是要如佛家一般静心修炼才可获得,也不是海边沙滩上的新贝,可随手拾获。它需要我们有自己的一番情思: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对美的观察与体会……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动力,有能力去获得这智慧。除此之外,我们更需要对生存处境的思考、对生命的体验,需要用好自己手中的每一个筹码,和命运谈判。简言之,生存和智慧,每个人不尽相同,但不论顺境抑或逆境,都要以恬淡之心,抓住生机。

有生活的一点“慧心”,狂风可成微风,浑浊可成清流。没有这一点“慧羽”,便会四顾尽成危道,处处皆为悬崖。

生机无限,只在“慧心”一点。

参考评分:47

点评:这篇作文是中上之作,但是读到这篇文章,感觉如饮甘泉,清冽甘甜,又像在啜一坛老酒,余香荡漾。作文从自然现象入手,并跳出自然讲述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的智慧,以柳永和老庄的细节入手阐述了“一点慧心”在生存状态转变中的作用。文章用极具张力的语言,在千字文里为我们勾勒出那么柳永那么个性鲜明的形象。不足之处这篇文章的写作思维仍显得有点狭窄,立意不够深刻,文章结构没有层层深入。作者过多的注重了好词好句的堆砌,没有去诠释“平凡人”的生存智慧的主题,也没有深入解决何为“生存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的有何价值。

 

 

生存的智慧        

高三(16)班  邹逸雯

 

小时候,常忍不住用手去拨弄亭亭玉立于水中的水仙,摸摸它幼小的花蕊,掐掐它圆滑湿润的根茎,讶异于一汪纯粹的水怎能涵养出这样娇美的花?莲花池底尚有三尺烂泥,仙人掌下还有万顷黄沙,小小水仙却只依托巴掌大的水杯长大。

后来,我才明白,那不是一种存心惹人怜爱的姿态,也不是痛苦无奈的挣扎,更不是自视清高的寡淡,而是一种真正生存的智慧。

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特殊的生存方式。苍鹰注定飞翔,它将孩子摔下断崖,一根根磨去老化的爪子,都不是为了获得人类的赞美,仅仅是它习惯于这样生存罢了。所谓“生命的顽强”,是否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戏码?或许我们不必用太华美的言语去修饰黄山苍劲挺立的迎客松,也无须对着贵州的石树啧啧围观,它们不过是在逆境中寻找到了一种有效的生存方式。它们无意突破自然铁律,也无意去向更多人展现生命的伟大和光辉,只是沉默着、不言语,却有力地告诉我们:什么是智慧。

智慧是一朵开到恰好的花,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方式。

中国古代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保护了辽阔的中原和繁华的城市,这是一种迫于生存压力下的智慧;而后找开长城,南北通商,便利了周边百姓的生活,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智慧?

环境时时在变,促使我们去适应它,挑战它,在新的土壤中开出另一枝更灿烂的花。学会利用环境,抓住每一处机会,正如贵州石山上用树根团抱住大石的树一般,吸收阳光雨露,即便没有土壤,也绝不被逆境困杀!

生存的智慧在于隐忍。抱怨无法改变什么,只能让人焦虑不安。桃花的花期短暂如斯,或许不过一夜风雨便碾落成泥,可它不始终笑面含春么?遑提夏蝉,潜伏泥土二十年,只为了一夏的尽情喧笑;昙花一夜盛开,永远等不到明日的曙光,但它细数星河,仍然骄傲。

所有生命都要学会生存。在岁月长河中,有多少绚丽的生灵被淘汰,席卷入河底,推动了踪迹;而能生存下来的,必定有其独特的智慧。自然尚且如此残酷,何况社会?半只脚踏进社会的我们真正要敬畏的,是生存的智慧。

参考评分: 55

点评:这篇作文是一篇上佳之作。开头第一段以简洁的语言列举了自然中生存的植物,鲜明地照应了材料和材料的中心。然后作者极具思辨意识的点明“那不是一种存心惹人怜爱的姿态,也不是痛苦无奈的挣扎,更不是自视清高的寡淡,而是一种真正生存的智慧”的观点,这些深入的思考丰富了材料的理性内容。作者又进一步思考人生、社会、历史、自然等命题,尤其是在中间单独成段提出了:“智慧是一朵开到恰好的花,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方式”的观点,画龙点睛,使文章的理性更具深刻性。本文的语言较为老练,富有文采,表现力强,值得称道。

 

 

更多精彩内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c149a20102e5w5.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