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错爱孩子的4种方法,你有吗

 yagi1 2013-11-07

文/詹志禹

近年来「妈宝」现象蔓延至高中大学,爸妈帮孩子算学分、请假、办休学……爱孩子没有错,但爱错了方法,就容易养出长不大的王子和公主。

某校教师出缺,公开甄选新老师,有上百人应征,经过笔试,只有少数几位进入口试和试教。其中一位年轻女老师多才多艺且气质优雅,试教时和学生互动良好,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选。不料决审会议中讨论到这位应征者时,有人说了一句:「喔!那位公主!」有些委员很好奇,就问:「什么意思?」另一位教师委员解释道:「这位应征者是满不错的,不过她从报名开始,都是由她母亲代劳。她母亲陪考、买便当、挥扇子,不断问我们时间、地点、程序、准备范围等问题。所以,每次这位应征者远远走来时,试务工作人员就会暗暗取笑说:『公主来了!』」

一、巨细靡遗,连胡椒都要管

接着就有委员担心:一个过度受照顾或溺爱的年轻人,能否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照顾他人的好老师?由于决选阶段竞争激烈,些微疑虑就足以影响投票结果,果然这位应征者以些微票数落选。她的母亲可能没有料到:她的过度关心,已经造成雇主的担心。

这就是第一类型溺爱:过度保护,巨细靡遗。

某系大学生为高中生办夏令营,突然接到一个家长来电:「我的女儿不吃胡椒!你们有胡椒的食物要挑掉!否则要帮我女儿另外准备一个饭盒,她的名字叫做……」办营队的大学生急忙解释:「我们都是外订餐盒,不知道有没有胡椒啦!不过我们会特别注意,如果有,会为您女儿另备餐盒啦!」但从此他们都叫那位高中生「胡椒妹」。

高中生难道无法处理自己的生活细节?美国高中生进入大学时,只要经济上不是太困难,大多喜欢选择外州的大学,远离家庭,寻求独立,体验难吃的食物,搞错洗衣粉的用量,修理脱链的脚踏车……父母也大多鼓励孩子追求独立。台湾的高中生进入大学时,也有许多人喜欢远离家庭住宿学校,但有些父母舍不得,导致选填大学志愿时产生亲子冲突。其实,摆脱父母巨细靡遗的照顾,的确是培养独立自主与生活自理能力的起点。

二、凡事替代,把责任揽肩上

早晨上学时间,小明踏进教室。老师:「小明!你的书包呢?」小明:「妈妈忘了帮我背上。」期中考结束了,老师发下考卷。老师:「小明!你怎么退步这么多?」小明:「妈妈忘了帮我复习。」

也有些父母常替孩子做作业,可能因作业困难且缺乏耐心教孩子,或因担心孩子做得不够好,分数输给同学,干脆替孩子做。结果孩子在旁边打电玩,父母在孩子作业中奋斗。其实,替代孩子做作业,是剥夺孩子的学习机会,也可能让孩子背负说谎的羞愧感,孩子即使获得高分也不觉得是自己的荣耀,获得低分也不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这就是第二类型溺爱:凡事替代,弱化小孩。

三、偏心卫护,都是别人的错

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大约幼儿园或低年级的小男孩,在麦当劳用餐;不远处坐着一个长发披肩的女郎,秀发盖在椅背上。小男孩很顽皮,跑过去玩弄那位女郎的长发,女郎把长发拨到胸前,显示不愿意。小男孩的母亲走到女郎面前,全店的人都以为她要去向那位女郎道歉,想不到她却开口说:「你那长头发有什么了不起,借我儿子玩一下有什么关系!」全店的人尽皆愕然。一位中学老师也在店里,他招招手把小男孩叫过来,轻轻在小男孩的脸颊上打了一下,然后对那位母亲说:「你的儿子脸颊好漂亮喔,借我打一下有什么关系!」那位母亲悻悻然、狼狈的离去。

这就是第三类型溺爱:偏心卫护,自我中心。

四、特权庇护,横着走不讲理

有一个小朋友在马路边用力摇撼一根公交车站牌,有一个老师刚好从旁经过,对他说:「小朋友!这样摇,会把公交车站牌摇坏喔!」小孩的父亲刚好从便利商店回来,听到之后很不悦的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的孩子轮不到你管!」

有一个庞大财团家族,将孩子们送进明星小学,但孩子功课很差,上课都打混摸鱼;老师不知底细,严格纠正;孩子仰起头不屑的说:「你知道我爸是谁吗?」这些孩子现在都长大了,也都继承了庞大的家族事业,但有多位在监狱里。

这就是第四类型溺爱:特权庇护,轻视他人。

有人问:为何富不过三代?为何皇帝子孙大多一代不如一代?答案主要就藏在「教育」两个字里面。富贵或权势之家,若未能忘掉自己的身分,动辄溺爱、耍特权,则其子孙大多傲慢、恣意、唯我、恶用知识、轻视道德、不敬教师、不知人间疾苦,教师心中有愧,亦无可奈何。所以,希腊哲人才会提出「哲学家皇帝」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历经人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体验生活的汗水与生命的尊严,培养勇敢的精神与独立的智慧。可惜古今中外历代皇帝少有如此培育自己的孩子,由于缺乏教育智慧,终究一代不如一代。

总的来说,溺爱就是让人很腻的爱,或让人溺死的爱。智慧之爱,要在保护中学放手,在协助中给自主,在关爱中有平等心,在慈爱中尊重他人。

【继续读】

詹志禹导读《培养小孩的责任感》:导正小老板的妙方 文/詹志禹

有位名人写文章说: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这篇文章在网络上流传很广,其实这句话似是而非,因为一个家如果只有讲爱而不讲理,这个家很快就会分崩离析。

这句话的「讲理」也许指的是「争辩」或「得理不饶人」,那就有点道理。但无论如何,「讲爱」与「讲理」这两件事绝不矛盾,应该要并存,本书的英文原名「爱与逻辑的教养」,充分表现亲子关系当中理性与感性搭配的必要。

在我们社会的亲子关系或教育系统当中,我看过太多的「爱与控制」、「爱与代工」、「爱与吹毛求疵」甚至「爱与毁灭」等现象,却很少看到「爱与逻辑」的理想搭配,以下就是一些「爱与控制」的例子:

一个略带寒意的冬天,一对母女正要出门。母亲:「把外套穿上!」女儿:「我不会冷!」母亲:「我叫你穿上,你就给我穿上!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她大声吼。我吓了一跳,不是因为这个母亲很大声,而是因为这个母亲是个很有声望的小学老师,而且这个女儿已经是在研究所就读的年纪。

***

有一次我在电梯里碰到一个学生,她读会计系,但正要去登记「教育学程」,准备将来做老师。我问她说:「你喜欢做老师吗?」她说:「不喜欢!但我妈妈一定要我来登记,因为她认为:女生很适合当老师。」

***

有个小男生每天放学后都要上安亲班、上家教班、学一堆才艺。有一天晚上九点多了,他正在学胡琴,但频频打哈欠,显得很厌恶的样子。胡琴老师很同情他,也觉得教起来没劲,就问他说:「你究竟对学胡琴有没有兴趣?」「不知道,你去问我妈妈!是我妈妈要我学的。」他回答道。

以上这些父母对于孩子可说非常关爱,但可惜剥夺孩子自主思考与抉择的机会,所以是一种「控制型」的爱。

有些孩子会勉强顺从,知道父母是为自己好,但内心却又感到生气或痛苦,长久之后会对父母产生又爱又恨的矛盾情感。

有些孩子会强烈反抗或离家出走。有些孩子在往后人生发展不顺遂的时候,会回头怪罪父母,因为当初是由父母强迫或代替做下的决定,而父母则会以「不孝!当初我是一片苦心」做为反击。

持平而论,做决定的人要负责;让孩子自己做选择,我们才能要求他负责。

做选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抉择的人必须要思考(评估不同途径的得失)和有勇气(为后果负责),所以有些人想逃避自由,其实是为了逃避抉择的烦恼和负责任的压力。

提供选择的自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提供者(父母或教师)需要思考并创造不同的选择途径,各种选择途径对孩子必须是安全的,对提供者必须是自己会喜欢或可接受的。

提供者也须要拥有谨慎冒险的勇气:孩子有些选择必须付出一些代价,但小时候付出微小的代价,可以避免长大后付出巨大的代价;父母眼光要放远,双手要放开。

再来看一点「爱与代工」的故事,以下是我认识的教师遇到的例子:

早晨上学时间,小明踏进教室。

老师:「小明!你的书包呢?」

小明:「喔喔 ——!妈妈忘了帮我背上。」

期中考结束了,老师发下考卷。

老师:「小明!你这次怎么退步这么多?」

小明:「喔喔 ——!妈妈忘了帮我复习。」

这个母亲显然也很爱小明,只是代替孩子做太多工作,这就是一种「代工型」的爱。有的父母因为叫不动小孩,干脆自己做比较快,就会无所不代(如代做作业、整理书包、照顾宠物 ……),结果造成恶性循环,又常抱怨小孩懒惰。其实,「每个懒惰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太过能干的父母」。

以爱为基础所造成的错误还有很多,「爱与逻辑」做为除错妙方,的确有直指本源、明心见性的智慧。

「逻辑」在这本书里面有多重而丰富的意义,它的第一层意义可以指抉择与后果之间的自然因果关系,例如:外头很冷孩子出门却不穿外套时,这个抉择的自然后果就可能是发抖或感冒。有爱的父母当然不会不担心,但有智慧的爱不会说:「穿上外套!不要铁齿!」(强迫),而会说:「外头好冷,我要穿件外套,你呢?」(示范),或说:「外头很冷,你要穿上外套或带件外套?」(提供选择)。

这类方式都比较尊重,而且邀请孩子学习思考和做抉择。孩子也有可能坚持不穿也不带外套,这时父母应该顺着逻辑让孩子去承担自然的后果,即使万一感冒,也属谨慎的冒险,因为没有人一辈子不会感冒,而小感冒也可能有助于身体免疫力的提升。当然亲子都要付出一些代价:孩子可能要挨几针或吃药,父母可能要花时间照护,但是孩子可能因此学得思考、判断、选择、负责、自主等重要特质。这些特质将来对他判断朋友、选择职业、甚至决定终身伴侣,都有非常关键的影响。

「逻辑」的第二层意义可以指「合理」。当自然后果太严重时,父母基于安全理由,无法容许孩子体验自然逻辑,就可以安排人为的、合理的后果让孩子理解和体验。

例:孩子挥霍无度、不知节制消费,父母就在家中设计类似银行贷款的制度,让孩子体验贷款责任及银行没收抵押品的真实经验。

例如孩子在大卖场尽情游戏、吵闹不休、不听警告,因为他知道母亲不敢把他单独留在家里,非要带他一起出来购物不可;于是母亲就事先约好朋友,在孩子重新玩起这个大卖场的闹剧时,打电话请朋友过来把孩子带回家中房间看管,这一招果然奏效。

这些人为安排的后果要颇为自然、合理、合社会逻辑,就能比一般常用的威吓或体罚更人道、更有效用、更富创意。

要注意两件事。

首先是文化差异问题:本书所提到的许多教养原则或策略都相当好,但是我们必须抓住它的基本精神,将表达出来的语言加以转化,毕竟中文与英文的表达风格不同。

例如谈到三代家庭,父母与祖父母的教养观念有冲突时,本书建议父母要掌握自己的教养权、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让亲子关系维持愉快而非义务、要厘清祖父母管教孙子的权限等。这些建议的确可以解决一些三代家庭的管教纷争,然而在华人文化里,这些建议的使用或表达方式要非常艺术化,要有很高的人际智慧,否则很容易引来「不孝」的指责和反击,尤其中国媳妇的角色要比美国媳妇难为许多。

其次是「问题解决导向」的问题:这本书囊括四十几种以上常见、典型的教养问题,并一一给予具体建议或处方策略。这对遇到教养困难的父母而言极为实用,但对没有孩子的父母而言,可能会暗示「孩子简直像一个小魔鬼」的印象。其实,孩子如果在「爱与逻辑」的气氛下成长,一定会非常健康、可爱、讲理、自主、负责。这本书搜集了一大堆问题,只因为它是一本「问题解决导向」的书籍。

没有节制的爱,会产生很多问题小孩;要培养小孩的责任感,不是用嘴巴说「你要有责任感」

就可以,而是要以身作则、示范负责任的行为;要使用积极思考的语言、选择适当的时机说话、提供合理的选择、要求孩子思考、安排自然后果等。

这些策略稍加修饰,其实就是基本的人际智慧。书中举了一个很妙的比喻:当老板做蠢事时,我们总是能够在不伤害老板面子、人格或自尊的情况下,巧妙地纠正老板的行为。有孩子者,亦若是。

(本文作者为政大教育学系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