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八卦掌内功练习中的呼吸问题(之三)(上)

 八卦掌520 2013-11-07
       武术的高层次境界要求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其中的“心”我个人理解,就是练拳中内功练习遵循的总的指导原则、方法,因此传统武术中把内功练习的指导原则称为“心法”。内家拳把丹田视为心法的核心,不同门派、拳种都把认识丹田、练习丹田、使用丹田作为心法的重要内容。
       呼吸是修炼丹田的切入点和重要手段,因为内功修炼的主要手段是吐纳法和导引法。有些拳友主张“拳法自然”,不主张专门研究呼吸问题,怕出偏。我接触呼吸和丹田最初是在学拳初期,根据本门师傅的要求,我在学习八卦掌之前先学了10年的八卦太极拳,大约学了5~6年左右,慢慢呼吸由自然呼吸变成了逆腹式呼吸,腹部也出现了较强的抗击打能力(程派八卦掌不练排打功),这就是所谓 “拳法自然”的结果吧。经过多年的体悟,我个人认为,这种“拳法自然”的学习方法,出功夫太慢,且至多也就是能进入“必然王国”,远远谈不上进入“自然王国”。例如什么是丹田?它是一个球还是一个点。如果是球,在拳法中如何用丹田?如果是点又如何用?如果是点,这个点在什么位置?是脐下一寸五分还是三寸,是命门还是玉环(在命门和神阙(肚脐)中间一点),如果在脐下,是在中脉的前面还是后面?这些问题如果靠“拳到自然成”可能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认识清楚。从网上的帖子看,各种观点都有,这些基础拳理问题不清楚,盲目的意守丹田,在初、中级阶段问题还不会显现,因为不管你如何认识,你的意念还集中不到一个点上。但到了高层次,不但会影响练习内功的效果,而且可能还会出偏。因此我也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拳友们能就对丹田的认识广抒己见。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必须改革,我把本门的八卦太极拳、站桩和八卦掌的学习统一在对丹田的认识、练习和使用上,根据学生和徒弟的层次使用不同的方法利用丹田练习带动套路的练习和基本功训练。
       练习太极拳和八卦掌的很多行家常常引用《易传》中的一句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多数引用者都是从方位去理解这句话,例如太极拳的四正四隅,八卦掌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因此有些练家讲八卦掌走一圈要八步,对此我不太赞同。八卦掌走转圈越走越小,你的步子也越来越小?难道你走转时还数着步子,这样能放松吗?这句话用在武术里的含义我认为是说明了什么是丹田,丹田气从何而来以及如何使用丹田气。
在第一阶段站桩有了基础后,丹田有了较强的气感,肩架初步放松下来,已能熟练的掌握所练习的呼吸方法后,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站桩练习。第二阶段主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要在“松”、“静”上进一步下功夫。2、要让丹田气鼓荡起来,为用丹田打下基础。3、让丹田的真气逐渐扩展到全身(相当于由小周天到大周天)。
“松”、“静”是互为因果的。有关松的方法,我在第二篇文章中介绍了一些方法,在丹田练习中也可参考使用,在此就不重复介绍了。我重点想说说呼吸的放松问题。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功力以后,呼吸会逐渐变深、变长,但很多拳友很注意意念和身体的放松,但没有注意到呼吸的放松。因为每一种呼吸方式都会使身体的一部分鼓荡起来,例如大家常用的逆腹式呼吸,会使小腹部一紧一松鼓荡,这在初级阶段是必要的,但当你有了一定功力,经络比较畅通后,如果不注意呼吸的轻进缓出,即呼吸“轻、慢、匀、柔”,则会限制自己向更高层次提升,还会使自己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我这里强调的呼吸“轻、慢、匀、柔”,既包括呼吸本身,也包括呼吸引起的鼓荡。我没有加入呼吸的长、深,就是怕错误理解而用力呼吸。这样练习的结果呼吸逐渐变慢变轻,甚至变成气若游丝的程度。
内功练习到一定程度入静的问题就要提到日程上来。要想入静,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淡泊名利,宽于待人,严于律己,排除思想上的一切杂念。其次可以使用数息观的方法帮助入静,呼吸“轻、慢、匀、柔”但要通畅,默默地数自己入息(吸气)、出息(呼气)的次数,意念慢慢集中在丹田这个球上,可以通过坐胯等手段加强自己对丹田这个球的感觉,克服杂念的干扰,克服身体的调整,全身放松,气息遍入毛孔,出入无障。逐渐达到定守丹田这个球。
动静是相对的,当练习内功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内动。即由于内气充足后会冲击有阻滞的经络部分而造成身体局部出现晃动、跳动,有时甚至会很剧烈,这都是正常现象。一般可以不去理会,也不必惊慌。但注意不要往头部引导,以免出偏。练习胎息法有一种顿悟法,就是利用自发功快速学习进入胎息法,我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学习的胎息法。但如果没有有经验的老师监督,最好不用自发功练功。内动是内功修炼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络逐渐打通后,它会逐渐减弱和消失。
练丹田的目的是使用丹田,为了在拳式中熟练使用丹田,要在站桩中让丹田动起来。当丹田气较为充足后,可以练习转丹田,即用意念围绕神阙(肚脐)正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或沿带脉正时针和逆时针旋转,一方面可以固本培元,另一方面为利用丹田带动胯进而带动身体和四肢打下基础。
丹田气较为充足后,要气达全身,才能做到意到气到力到。要气达全身,多数是采用通经络的方法,例如先练小周天,后练大周天。进而打通奇经八脉。但通经络的方法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发力时从丹田到手如果沿经络引导意念,会出现延迟现象,难于发出冷脆的弹力来,因此有人提出省去中间抓两头,即从丹田意念直接到手。但这种练法总感觉有些欠缺。还有一种练法,即不是走周天,而是把丹田这个球分区域逐渐扩大。例如首先扩大到脚底,即从肚脐向下直至脚底成为一个球体,两腿间进而两膝间直到两足间象夹着这个球,吸入的气也引入扩充到此,例如用中脉练习的过程在筑基阶段是进入到丹田,丹田通过坐胯和提肛建立了一个底以使阳气不下泄。但到此阶段则去掉这个底,从中脉下行的气直接充满整个大球,或沿中脉经会阴下行到两腿两膝间。最后将真气扩至全身形成一个大球,从而达到气贯全身的目的。孙存周先生指出:“吸气入丹田,同时神贯注气走满入全身胀如气球。蓄存气不出,神感觉全身外面皮肤接触空间之气流或温度。吐气身体感觉体内萎缩向丹田,而气体由各毛孔泄出。空体无气尚未进气,要感觉体内有万千气流在体内,乱闯钻探各部位。不要管呼吸,注意力在呼吸上,其式必空,主要是式要整。”这里的乱闯钻探各部位,即前面说的内动。通过这种方法潜移默化的打通经络,使全身包括双臂充满真气,只要意念一到,手一紧力就发出去了。那么这样练出的“气”和第二篇中提到的“浑圆气”是否一样?我个人体悟还是有区别的。“浑圆气”理论认为全身的气是均匀的。(实际多数人练出的东西偏上,很难练到脚底),而这种练法气的分布不是均匀的,丹田的气密度大,身体的下半部分密度大。
站桩的第三个阶段是在入静的基础上逐渐的入定。由于这一部分不属于普及的层次,我就不细谈了。但有两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不一定对,拿出来讨论。一是前面提到的抱守元气是意守一个点还是意守一个球的问题。国学大家南怀瑾先生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主张把丹田看成一个球来意守比较稳妥。如果看成一个点,容易出偏。例如男女守丹田不同,男人应先守下丹田,而女人则应守中丹田。另外下丹田的位置认识不同也易出问题。对此我没有那么深的体悟,不好妄加评论。但我也曾尝试入定后意守在一个点上不变,的确能使内力倍增,但也发现在将真气积聚于丹田(某一点)时,病气也会聚于某一点,例如你的某个病灶。而大多数习练者是察觉不到病气的聚集的。中医认为癌症的起因是“气滞”,“气瘀”,即病气的积聚。因此我认为,在没有确有实践经验且明功理的老师指导,可以找到排出病气的方法时,还是把丹田看成一个球来意守较为稳妥。第二个问题是一些拳友提出“内呼吸”的练法,即把胎息法看成从体内“吸气”,又“呼气”到体内,也就是整个呼吸过程是一个内循环。我对此有不同看法。“先天呼吸”本质上是细胞呼吸,细胞呼吸必然吸入氧气(生物能量),呼出二氧化碳(废气),如果是内循环,废气排不掉,对人体是绝对不利的。这也违背了“天人合一”的宗旨,因此我个人认为“内呼吸”的提法和练法是值得商榷的。
欢迎广大拳友各抒己见,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