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傈僳族——高山峡谷的主人

 五马山麓 2013-11-08

傈僳族——高山峡谷的主人

浅浅丝语 等级:狐法师 送礼物 发消息

楼主

傈僳族——高山峡谷的主人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奔腾着波涛滚滚的怒江,高黎贡山雄峙于西,碧罗雪山屹立于东,两山均在海拔4000米以上,山势陡峭,江水湍急,形成了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峡谷,不仅景色蔚为壮观,且亦为祖国西南边疆的天然屏障。就在怒江两岸的河谷台地上,坐落着无数的竹篙茅舍,居住着高山峡谷的主人——傈僳族人民。

傈僳这一族称,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蛮书》。自唐以后,这一名称在史籍中除用字稍异外,千余年来一直沿用至今。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原有两种文字:一种是音节文字,仅在部分地区使用;另一种是外国传教士拟制的文字,多在基督教、天主教徒中使用。两种文字的结构均不完善。1957年,党和政府帮助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傈僳族文字,并出版了报纸和书籍。现在中青年人一般都可以用汉语进行交际。民族杂居地区,男女老少都会说比较流利的汉语。

据史载和民间传说,公元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便居住在雅砻江、金沙江两岸,被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12世纪以后,这一地区的木氏土司与西藏封建农奴主为争夺中甸、维西、宁蒗的统治权,断断续续打了八十余年的战争。公元1548—1549年,傈僳族兵丁不堪木氏土司的重压,被迫渡过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开始了傈僳族的第一次大迁徙。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清廷镇压了傈僳族农民起义,逼得数以万计的傈僳族逃入怒江峡谷和德宏。第三次大迁徙是公元1821年至1892年,清政府打败了傈僳族人民反土司、抗清的起义后,又有大批的傈僳族人民迁往澜沧江、怒江两岸及怒江的西南地区。所以,现在住在金沙江两岸的傈僳族就很少了。

“苦傈僳遍山跑”。三次大的迁徙一方面使傈僳族的居住区域扩大,形成与其它民族杂居的状况;另一方面导致傈僳族内部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大差异。被迫定居在怒江两岸高山峡谷的傈僳族,僻处一隅,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困难,到解放初期,他们虽然从事农业,但还需以采集、狩猎来填饱肚子。生产工具简陋,实行“刀耕火种”。在社会制度上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和家长奴隶制的残余。靠近内陆的丽江、保山、大理、西昌等地区的傈僳族,解放时已经是封建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接近当地汉族和白族。

由于居住和生产环境的不同,傈僳族的服饰有两种不同类型。居住在怒江两岸的傈僳族种麻而衣。妇女普遍穿右襟上衣和麻布长裙。居住接近汉族、傣族地区的傈僳族穿布衣,妇女头顶花布头巾,衣裙相连,服饰鲜艳美观,被人称做“花傈僳”。

僳僳的家庭是一夫一妻制,幼子及独子不与父母分居,并享有父母最后财产的继承权。因此长子、次子由结婚之日起便另建房屋,与父母分居,组成独立的小家庭。该族没有崇拜祖先的习惯,家中不供奉祖先牌位;但崇拜自然,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灵,信奉多神教。1931年基督教传入傈僳族地区,到解放前有不少傈僳族群众加入了教会。

在长期的社会变革和开发边疆的生产斗争中,赋予了傈僳族人民勇敢和智慧,发展了丰富多采的本民族节日和文体活动。传统节日是“盍什”,意为过新年,在每年农历正月至15日期间进行,主要内容是唱歌跳舞,表演民族体育。民族体育主要有射弩、泥弹弓射击、打铜炮枪、刀术、转秋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下火海、_hD山”。这种具有神奇惊险韵味的民族体育运动,表演者赤脚踩发红的火炭,不伤皮肤,脚踏直插云霄的“刀梯”而不破皮肉。可与汉族气功中的“喉对枪矛”,“身卧刀板”等功夫相媲美,是民族体育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傈僳族善歌舞。节日、结婚、打猎、盖新房或收获,都要进行歌舞活动。
傈僳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对敌斗争中铸成了勇敢、强悍的民族性格,在抗御外侮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英雄业绩。地处中缅边境的傈僳族人民,历来担。负着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近代史上有名的“片马事件”就发生在怒江州的泸水县。英国占领缅甸之后妄图吞并我国与缅甸接壤的片马、岗房等地,为打击英国侵略者,僳僳等民族进行了殊死斗争,取得了辉煌胜利。为纪念这次战斗,悼念殉难烈士,现在高黎贡山上竖起了“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抗日战争中傈僳族利用地形、地势,用弩弓毒矢配合全国人民打击侵略者,致使日冠始终未能渡过怒江。1949年,傈僳族地区先后获得解放。从此,傈僳族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解放后,党根据傈僳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方针政策,顺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40多年来,傈僳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8月,现有革山草坡667万多亩,占全州土地面积的30.24%。该州从实际出发,扶持帮助傈僳族农民发展畜牧业。全州畜牧业已连续14年获得增长,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由1981年的18.08%上升为1993年的30%多。再以交通为例,“自古碧罗雪山一条路”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在崇山峻岭中大修公路,全州29个乡镇已有28个通了车。在激流滚滚的怒江上架起公路桥、人马吊桥、简易便桥50来座,代替了古老而又危险的竹溜索。怒江无处不飞桥,改变了怒江峡谷“死胡同”的闭塞状况。这对发展傈僳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自从1979年一条从州府六库经泸水县城到片马乡的公路修通后,连通了省城昆明,成为怒江州唯一通往缅甸的通道,使片马在1991年成为了省级边境口岸,开通了通向缅甸密支那和7号、22号界桩的三条公路,加快了边贸的发展。1990年才400万元的边贸额,1993年猛增到3000多万元,税收400万元。昔日的蛮荒之野已成为开放的前沿。特别是近几年来,傈僳族地区出现了一批人均收入千元以上,粮食超千斤的富裕户。

解放以来,傈僳族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邻近民族相比较,仍然比较落后、贫穷。要根本改变傈僳族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特别是怒江峡谷地区),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已确定了以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建材工业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即在“八五”和“九五”期间,配合国家开发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兰坪铅锌矿。到“九五”末,这里将建成为年产22万吨铅锌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成为滇西北的有色金属冶炼中心,从而带动怒江州经济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