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千于千寻 2013-11-08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多种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学校中,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对学生起着引导示范熏陶感染的主导作用。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
  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如我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篇文章时,初读课文,我就想:阅读这篇文章我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思考之后,我认为学习此文,精神食粮远盛于其它。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时代的一件事。周恩来亲眼看到中国人在自己国家受到外国人欺压,反而没处说理,中国巡警成为洋人走狗,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悲惨的现实,让周来深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现实,并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因为离现在生活环境较远,课前,我让学生充分搜集20世纪初期种社会现实的资料,周恩来的生平资料,让学生了解那个年代,了解周恩来。

课堂上,我从读书的目的引发思考,首先了解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的历史。在那个屈辱的年代造就了一个改变中国人命运的伟大人物。随后课件出示周恩来的生平、业绩介绍。紧接着学生展开自主读书,老师出示了一个核心问题:文章中哪一幕刺痛了你的心?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并提出本小组质疑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我选择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在班内让学生重点讨论和展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巡警却不保护中国人?第二个问题:周恩来说出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时冲动,随口说出来的么?对第一个问题,我结合自学是提出的核心问题:文章中那一幕刺痛了你的心?来一起解决。让学生用悲惨伤心的口气读出有关段落,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并展开辩论:中国巡警应有的职责是做什么?他们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子?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中国落后挨打,巡警伦为洋人走狗的现实。第二个问题,学生寻找书中有关段落、句子、词语,说明周恩来经过深深的思索,确立了坚定的理想和抱负。最后让学生欣赏周恩来不凡的一生中的宝贵图片,深化学习他的远大志向。最后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目的,写写读后感。周恩来崇高信念、坚定的人生信念是文本的精髓。挖掘出了这些内涵后,能否让这些融入学生思想,如何让这些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就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评价周恩来交流周恩来对大家的启示,并发表即兴演讲活动。通过这一感悟、体验,周恩来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通过交流演讲,周总理的精神在学生心中又得到了内化和升华。从而,让学生欣赏文本的过程中,得到了陶冶,美化了情怀,达成了德育教育。
   二、结合课文内容,深受爱的教育,树立社会责任感,达成德育教育
  例如学习《搭石》一课,我的收获是颇大的。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爱幼,在充满诱惑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们忙碌奔波的今天,它越来越被忽视、冷落。人们通过欣赏那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山里人的淳朴和人格美,激起人们对现实的思考。总而言之,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使青少年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当然,应当注意实事求是得深挖,没有的不能牵强体会。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那些美的文学作品,就象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今天,我们的学生们更需要这些精神食粮,把课内知识作适当的拓展延伸,有机结合,学生定会在和许多高尚的人的谈话中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