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先杰:从土家放牛娃到协和医生

 无聊的虫洞 2013-11-09

 他是谭先杰,今年43岁。30多年前,他是渝东土家山寨里的放牛娃;现在,他是全国顶级医院顶级科室的妇科肿瘤医生、博士生导师。

他从大巴山深处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圆了他童年的梦。他曾经很犹豫谈及自己的经历,因为他觉得与前辈大家和成绩卓著的同事相比,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谈不上成功,也没有励志资本。但看到很多人在抱怨社会不公、抱怨没有好爹可以拼的时候,谭先杰想告诉比他更年轻的人以及那些仍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人:“只要不怨天尤人、不放弃希望,梦想就有可能实现。”

 

梦想起航:

母亲病逝 土家娃“我要当医生!”

 

12岁那年,谭先杰下定决心:“我要当医生!”

这个梦想来得有些悲凉。

1981年,11岁的谭先杰第一次离开小山村,到距离家50公里的县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一所中学读书。学校离家很远,山区交通不便,他一直住校。初二放寒假那天,谭先杰满心怀喜:又能见到妈妈了。那天下着大雪,走到寨子口,族里的一位叔叔把他截住了。叔叔说,谭妈妈赶集去了,让先杰在他家吃饭。饭桌上的气氛比较沉闷。饭后一家族的人围坐在火堆旁取暖、聊天。气氛越来越沉重,渐渐地,他听到了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母亲已经在两个月前去世,因为担心影响他学习,所以家族的人一直瞒着他。

听到这个消息,谭先杰一声都没哭出来就昏了过去。他对母亲的感情很深。谭先杰是家里的老幺,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他出生时母亲已经40岁。小时候,母亲干农活、放牛的时候总带着他。土家山寨的西边有一座大山,老人们说山外有一条很宽的大河,谭先杰那时的梦想就是看看传说中的大河,也就是长江。10岁那年,母亲带着他搭上拖拉机,到了那座大山上。站在山上远眺细细的、挂在天边的长江,母亲告诉他,对岸很远处就是重庆,有很大很大的医院,什么病都能治好。

到县城上学那年,母亲因为妇科肿瘤到县医院做了手术,然后回家休养。没想到,放寒假时,母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谭先杰醒来后哭着喊“我要妈妈,我要妈妈……”族人不知该如何安慰他,只好陪着他一起哭。哭到最后没有力气了,谭先杰说:“我要当医生!”

1987年,谭先杰如愿考入到华西医科大学,成为那个土家山寨的第一个大学生。

 

梦想延续:

一度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办素宴凑上大学学费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摆在眼前的问题是没有钱上学。亲戚们帮他想了一个办法:“反正今后你也不回寨子里工作了,先办次婚宴,请乡亲们吃饭,让参加宴席的乡亲们不要像以前那样送鸡蛋送挂面,或多或少都送礼金湊学费。”婶婶和嫂子们过来帮忙准备宴会,但她们在谭家竟然没找到一块肉,而按照当地习俗,喜事宴会不能送肉,否则不吉利。于是谭先杰只好请全村人吃了一顿纯粹的素席。

其实,这种生活上的艰难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读高中时,谭先杰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强烈的饥饿感让他觉得度日如年。有一天,谭先杰实在熬不下去了,他没请假就从学校回到家里。他跟父亲和大哥说:“我不想上学了。我要去打工。”大哥说:“家里的情况也就这样了,你上学家里也穷不到哪,你打工家里也富不到哪。你回县城吧,我们再想办法……”

好不容易熬到上大学,日子更为艰难。大三开学时,由于没有筹集到生活费,谭先杰被迫辍学。他跑到母亲的坟前痛哭一场。“哭完之后还是不甘心。”不愿放弃的谭先杰以自己的名义向已经接济过多次的亲戚和老师再次求援。幸运的是,他再次得到了他们的接济;学年主任还帮他提高了助学贷款的等级。为了能够继续自己的梦想,他替教授誊写稿件、暑假与父亲一起做砖、寒假到集市上写春联……在亲人和老师的帮助下,他顽强地坚

梦想转弯:

走进教授办公室自荐求职 成为妇产科“编外医生”

 

刚刚进入华西医科大学时,一位从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回来的学长给新生们讲了实习见闻。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和工作是每个医学生的梦想,谭先杰也不例外。尽管经常为生活费发愁,但谭先杰的成绩年年都是年级第一名。1992年,北京协和医院到华西招实习医生。接到面试电报时,他正在成都80多公里外的邛崃县人民医院实习。当天晚上,他搭上最后一班车回到华西医科大学,但面试已经结束了。谭先杰不甘心,在同学的帮助下,他到旅馆找到了协和的老师。说明情况后,两位协和来的老师在非正式场合为他进行了面试。第二天下午,他收到通知:协和录取了他。

1992年7月,谭先杰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在各个科室轮转实习半年后开始选科。他最想去妇产科,因为母亲就是患妇科肿瘤去世的,他想用自己的医术帮助和母亲一样的人。但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舅公建议选内科,当时同学中对男人从事妇产科也有偏见,于是他第一志愿选了内科。由于种种阴差阳错,实习成绩很优秀的他竟然落选。于是,在再找机会留在协和还是回当地医院的思考中,他的思路又回到了妇产科。但教育处的老师好心告诉他:妇产科已经录取完了。谭先杰不死心,他用小楷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份求职书,找到了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的办公室。平易近人的郎大夫没有把这个冒失的小伙子赶出去,他认真地读完了谭先杰的求职书,“写得不错,字也很好,不过我们的名额都满了呀。”谭先杰请求郎大夫再想想办法,说他特别喜欢妇产科。郎大夫犹豫片刻之后说,“我们科里还有个专科生名额,本打算招技术员的,也许可以想想办法。”郎景和让他把求职书誊写两份,给两位副主任各送一份。三天后,教育处老师告诉他,妇产科同意录取了。于是,他成为1993年协和妇产科录取的“编外医生”。

 

梦想成真:

梦寐以求 “林巧稚妇产中心”早日建成

 

到妇产科报到第一天,谭先杰就向科里提出申请:借款900元。他用这笔钱偿还了母亲生病时所欠的贷款。这个数字现在看来不大,可当时是他4个月的工资。工作3年后,谭先杰得知二哥在来北京看病的路上失踪了,他和科里打了一声招呼,就回到重庆,沿着二哥可能走过的路找寻。他走了40多天,行程万里,终于在郑州的一家收容所里找到了出车祸后失去了记忆的二哥。回到北京后,科里的领导没有埋怨他一走就是一个多月,而是像家人一样来看望他,好心的同事还为他捐款……如今,谭先杰依然保留着那张发黄的认捐单。从那以后,谭先杰在感恩之余觉得不能满足于衣食无忧,而要继续学习,不辱这一优秀团队。他开始读博士,到法国进行博士后研究,专攻主妇科肿瘤。2012年,在协和医院百人计划的资助下,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以及美国癌症研究和治疗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医院进修访问,学习妇科肿瘤最新的诊治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

他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教授说,谭先杰有一种难以割舍的肿瘤情结。谭先杰自己也承认:“母亲的去世让我难以释怀,我从心底愿意帮助像我母亲一样身患妇科肿瘤的女性。”

从三峡库区的放牛娃到北京协和医院的妇科肿瘤医生,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梦想依然坚定。谭先杰说,很长一段时间,他觉得自己的梦想能够实现,是个人的努力加上机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梦想的实现离不开这个时代。他的两个哥哥学习成绩都很优秀,但由于赶上了“文革”没有机会读书。郎景和院士了解到他的故事后,说:“个人的命运和梦想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没有人能跨越他所处的时代。”持着,当医生的梦想得以延续。

谭先杰40出头就成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的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尽管他非常优秀,但他却有些顾虑提及自己的经历:因为他觉得与前辈大家和成绩卓著的同事相比,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谈不上成功,也没有励志资本。但他还是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告诉那些仍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人,“只要不怨天尤人、不放弃希望,梦想就有可能实现。”

谭先杰说,现在他的梦想就是协和妇产科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林巧稚妇产中心”早日建成。到那时,他能站在更好的平台上为信任他、信任协和的患者服务。他的另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国家能像重视科学研究一样重视科学普及,让普通百姓能够获得通俗、严谨、正确的医学知识,增加医患理解和医患互信,共同对抗共同的敌人——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