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初习意拳的心得 张先明

 隐士的书屋 2013-11-09

初习意拳的心得

张先明

跟随老师,学习意拳,到现在正好是一年的时间。去年我到了珠海,见到了老师(韩竟禹),从此在老师的引领下,我踏上了意拳殿堂的大路。现在回头想想,这一年的时间里,我身上的功夫进步是明显的,尤其是对于意拳理论和训练核心内容以及训练方法,有了较深的体会。
应该说,我身上的功夫尚在初步,最主要的是,我学会了自己练拳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会了自己练拳,知道了通往意拳殿堂的路径,知道了自己在意拳路径上,身在何处,方向何在,它的意义近乎于意拳练成的大半。
    想到这里,心中不免生出,对韩师无限感激之情。韩师不只是一位杰出的武术大师,还是位杰出的武术教育大师,我想,韩师,应该是当之无愧的!遇到了韩师,是我今生非常成功的一笔,也是我今生的荣耀!
    下面是我对于意拳理论的理解: 
    首先,意拳是主体对客体的应答能力。

主体对于客体,是一种应答的关系。这一点,对于练功的指导意义是,练拳时,一切行为必须以目标为出发点,从而使主体的一切行为有了指向和意义。形随意转,是意拳的精义。意拳练得好不好,从根本来说,就是要看,主体的形体动作,能否自由表达主体的意识动机。动机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客体目标来的。
    第二点,认识拳的两种身份。

在练拳前后,即所谓的比量世界里,拳是作为一种客体身份来被认识的。这时候的拳,与实验室里解剖的标本,身份是一样的。都是被研究的对象。在练拳的当下呢,即所谓的现量世界里,拳是主体身份,它是生命本身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在主体内省中被感知,却不能用综合、分析、判断来认识拳,然后再指导于拳。所以练拳中,要思想集中,针对目标,而不能带有思想垃圾,这些垃圾都会干扰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应答,延迟反应。古拳经中说‘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意拳第二教程的意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学生在练拳中还原自己的主体身份。如果把韩师的意拳第二教程,在教学领域里,称为‘拔云见日’,我想,也不会过分的。
    第三点,关于认识论和本体论以及本体。

认识论是人通过感官获得了物体的现象,并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加工,来把握物体的本质,最终以概念符号来进行表达。但是,现象相对于物自身来说,它是片面的,部分的,静态的,认识论对于拳的认识和把握是近似的,是渐近的,也是有先天的缺陷的。而本体论则是对于自身身体状态的一种感知。从认识手段上来看,一个是间接的,一个是直接的。从教学手段来看,一个是运用概念符号转达传授与学生,一个是启发学生把握拳的本体。由此可以看出,意拳第二教程的意义,它使学生直接把握了拳的本体,使学拳成为一种很简单的事情。老师的作用呢?在‘示觉’之后,就完成了。剩给学生的,就是‘运觉无住’了,把这种感觉,运用到拳的一切空间领域里,最终获得了一种全能,从而‘自觉圆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主动和自由。
    从这层意义来说,老师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船夫,他起了一个‘引渡’作用,负责把学生从此岸世界里‘引渡’到彼岸世界里。到了彼岸,学生还要到哪里去,就是学生本人的事情了。
在传统的教学法中,意拳的教法是很麻烦的,每教一个桩法和试力,都是‘头如何,腿如何,脚如何,臀如何―――’非常详尽,教者唯恐漏掉一个细节,学者也是用心良苦。其实呢,使用意拳第二教程,通过一个示例,就可以使学生自己掌握‘松’的本体。而一旦掌握‘松’的本体之后,学生就会明白,老师说了半天,无非是在描述身体的‘松整’的状态而已。身体的各部位都要进入这种状态,这也是身体的基本协调。‘紧’和‘松紧转换’也是同理。在明白了这层之后,我真的想对那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老师们说,‘老师啊,请先喝杯茶吧!’须知,老师纵身有十口,百口,也终难说清拳的本来面目呀!
     以下是我对于意拳功法的理解:
    八十年代,电影<少林寺>曾哄动全国青少年的心,我当时是十六岁,很自然地也被卷进这场武术热潮中。不过,当时,中国的武术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武术的授受还只是在深山老林和偏僻小院中进行的。我就照着武术杂志来学习套路,有拳术,也有棍术,最后我竟然学会了二十几个套路。当时的感觉,自己就象一个身怀绝技的武术大师,洋洋自得。可是一旦用于实战,竟然毫无用处。当时搞不清其中的究竟,一直非常迷惑。
    现在慢慢明白了,招法再熟练,如果里面没有拳劲的话,都只是些无用的花架子罢了。
反过来说,如果获得了一种无处不有的拳劲的话,那还要什么成式?怎么打不行呢?我想,意拳实为中华武术的精华,就在于它的独到功法吧。
    第一点,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培养无处不有的拳劲为主。它抛弃了传统武术里面的成式和套路,而抽取其中的‘劲道’,来作为本门主要的训练内容。这一点,我想,从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来说,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当中国武术史上出现了形意、太极等优秀拳种时,中国武术已经发育得相当的成熟,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它们都是以求取劲道,作为自己的训练目标。但它们仍有窠臼。比如,形意拳是把这种劲道作了归束,放进了五行拳的训练中。我想,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来看的话,仍有带着镣铐跳舞的缺点。而意拳则进一步,把这个镣铐弃掉,使拳劲完全释放,任其自由地舞蹈。(当然是针对客体目标的,呵)
    第二,意拳继承了中国传统武术里面的精髓――求取整劲。
    整即为协调,即为全身之法,它发挥的是全身的能量,而不是部分的。所以意拳最终可以获得一种强大的爆发力。意拳从一入手,即要求学生放松。这种放松就是整。松是整,紧也是整,松紧转换也是整。练时为整,用时也是整,体用皆整。什么手眼身法步,在实战中,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到了最后,就连形意拳里所说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也没有,整个全是一体。
     第三,意拳的应用为随机随势的本能反应。本能反应,在实战中,是直接而迅速的,才最有实效。说到这里,我想问一下老师,意拳第二教程的第四阶段的‘形松意紧’,主要是为了训练神经反应的吗?
      以上,就是我一年来对于意拳第二教程和对意拳功法的主要理解。
      当然,我知道,一切理论的探讨,都是为了指导实践,都是为了使实践,更为正确,更有效率。所以,我深知,理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苦练和汗水的。只有到了能够身体力行,才是意拳的成功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