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

 青梅煮茶 2013-11-09

    诗词,一诗一词。

    在马鞍山,我们有诗有词:诗有李白,长眠青山脚下,词有李之仪,安睡藏云山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犹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里说的一样,共饮长江水的我们,而今循着古人词句,想象着历史长河的另一头,这位多情才子的内心世界,追寻着他的脚步,在当涂,在姑溪河畔,再现北宋才俊李之仪晚年创作佳作的情景。

    寻找李之仪

    初识李之仪,多数读者都是从中学课本上的那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开始。其擅长作词,词以小令见长,其“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关于李之仪诗词,《四库全书总目》这样评价:“与秦观不相上下,神锋俊逸,往往具苏轼之体。”

    由此可见,李之仪与苏轼相交甚密。据史料记载,李之仪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午)生于山东无棣县,比苏轼小11岁,算是同时代人,与黄庭坚、秦观等苏门四学士常有诗词唱和。

    李之仪自号“姑溪居士”,可以看出其对当涂的喜爱。近查史料,李之仪晚年在当涂度过,共生活了15年。当涂人民的善良和宽厚,抚平了他晚年受伤的心灵,是当涂的青山绿水,孕育了他文学的灵气。他在当涂创作了《姑溪词》五卷,在姑溪河钓鱼台吟出了千古绝唱《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寻找李之仪,寻找更多他与当涂之间的万缕情缘。”7月18日傍晚,时隔6年,再次回忆寻找李之仪之旅,李之仪研究会重要成员吉太耘感慨万千。那是2006年的冬天,吉太耘和几位朋友一起驱车前往距离当涂东门七里之处的藏云山,山头不高,舒缓俊朗,山谷不深,修长秀丽。山中,林木环抱清潭,路边生长野竹,悬岩倒挂老藤,黄花点缀草地,钟情山水的李之仪选择长眠于此,吉太耘猜测,除了当涂人的热情善良,多半是留恋这里如诗如画的风景。

    “几株参天大树下,我们一共找到七座坟茔。坟头低矮,没有墓碑,没有砖砌石垒。”吉太耘回忆,寻找李之仪一行人在由藏云峰、致雨峰、将军峰、鸡笼峰四峰围出的一块盆地中发现了疑似李之仪之墓,两棵合欢树下有两座荒坟相连,也许里面葬着的正是李之仪夫妻,与史料记载相吻合。

    姑溪河畔,吟千古绝唱

    众所周知,李之仪钟情于当涂,先将自己双亲之坟从楚州山阳移葬于当涂县藏云山中的致雨峰下,在爱妻逝世之后,他又将其葬于双亲墓旁。他说,先葬先人,再葬自己,于是,当涂藏云山就成了他的终老之地。

    李之仪怎样来到当涂?在当涂,他遇到了谁?先后遭遇子逝妻亡的挫折后,他如何渡过那些艰难岁月?“这要从他的坎坷命运说起。”吉太耘娓娓道来。

    据史料记载,李之仪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进士,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任祭奠高丽国使书状官。35岁,当了那样大的官,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可是,刚直的秉性,犯颜直谏的厚道,使他得罪了朝中大臣,终被罢免。此后,他作为苏轼的同党,随着苏轼的命运几上几下,几起几落。宋徽宗崇宁2年,55岁的李之仪因为范仲淹的儿子、宰相范纯仁代草《遗表》及《行状》,说了几句真话,得罪了当朝奸相蔡京,蒙冤下狱,随后又被编管太平州(当涂县)。所谓“编管”,就是革除官职,保留“公务员”身份,下放地方,接受管制。关于他如何携家带口千里迢迢来到当涂,又是如何谋生?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从他的爱子到达当涂的第一年就生重病,因无钱医治,第二年夏天病逝,他的妻子到达当涂后的第二年秋季患病,第三年就撒手人寰的情况看,其穷困潦倒可见一斑。

    丧妻失子,特别是妻子胡文柔的病逝,让李之仪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因为她是伴随李之仪走过坎坷岁月的忠实伴侣,因为她是通于经史、精于算数,连北宋著名学者、科学家沈括每每遇到数学难题都要向她请教的才女,妻子死了,李之仪的精神垮了。但是,苍天有眼,偏偏不让他就此消沉。就在这个时期,一位名叫杨姝的当涂绝色歌妓闯入了他的生活。对诗词共同的爱好,对时局共同的看法,使他们心心相印,互为知己,他携杨姝游青山、游藏云山、游凌云山、游姑溪河,相互唱和,互赠诗文,“以诗文自娱”。新的爱情之光,照亮了他的生命,给了他重新生活的希望。但是,这样的爱情能够长远吗?他可是一个戴罪之臣啊!一个晚风轻拂的黄昏,他独自来到钓鱼台,近看春水如蓝的姑溪河,远眺暮色苍茫的长江,一股酸楚袭上心头,又—股诗情萌动胸中。一吐为快,他吟出了《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这是具有当涂民歌风味的经典爱情诗词,这是对亡妻的悼念,对新爱的企盼,这是在极度痛苦中对爱情的真实呼唤。”吉太耘感慨,磨难出诗人啊!

    思君从未断

    教室里,孩子们手捧课本,“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朗诵声声入耳;马鞍山这座城市里,中国诗歌节上,文人墨客传唱该词,成立李之仪文化研究会,编写有关李之仪诗词的论文集……

    这些年,无论幼儿长者,还是国内国外,亦或官方民间,人们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思、祭奠李之仪,思君从未断!

    在马鞍山举办的首届中国诗歌节上,举办了公祭李之仪活动。据吉太耘回忆,当年金秋十月,时任山东庆云县政协副主席李保坤和广州中山大学博士张海鸥等国内30余名专家学者,来到马鞍山市当涂县藏云山,公祭李之仪。

    吉太耘仍清晰地记得,李保坤带着家乡的美酒“渤海春”、家乡的花椒种子和一捧家乡的泥土,来到了藏云山祭拜李之仪。在致雨峰下,藏云寺遗址前,李保坤等人发现了旧时的青砖小瓦,还有明代的断碑。简单但饱含真情的祭奠仪式就选择在这里进行。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海鸥现场作诗舒怀:“当涂县古久藏云,造化从来许异人。无量光明山寺迥,姑溪居士好栖身。”

    “李之仪是马鞍山的一张重要名片,开发好了,能给当涂的旅游文化,文史文化带来众多利好影响。”吉太耘希望相关部门能像重视李白文化开发一样,重视李之仪相关文化开发,为马鞍山的诗词文化及旅游文化增新添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