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锦麟:五十岁还有机会,人生七十才开始

 随园天一馆 2013-11-10

杨锦麟:五十岁还有机会,人生七十才开始

经年笔耕不辍,偶有一孔之见,常作不平之鸣,字里行间显见赤子之心。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杨锦麟 (微博)在电视机前“挥斥方遒”,在专栏里“激扬粪土”,在微博中“知无不言”,拥有众多“杨粉”。走下屏幕的杨锦麟,依旧那么幽默、风趣、平易,磁场十足。

一位媒体人的风度,一位长者、一位知识分子的儒雅,台上台下,没有区别。

这次,他为公益来昆。站在台上主持的杨锦麟,一身唐装,表情凝重。面对台下的老兵方阵,他感慨良多:“为抗战老兵做事,值!我们不一定要倾其所有,个人的倾其所有是有限的,社会的倾其所有才是无限的。”他一直在行动,一直在为公益尽绵薄之力。

悄悄做公益,

每次回来口袋空空

杨锦麟其实和孙春龙、邓飞 (微博)一样,都在做公益。这在之前,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打开他的微博,对弱势人群他都处处留心、关注。他悄悄在做公益。每次采访归来,他都“弹尽粮绝”,他说自己做公益“要做脚踏实地的事,不做力不从心的事,不做吹牛皮的事。”尽管有时候,他会常有无力之感,如果不是心存一点坚守,很难和自己脆弱的心作顽强争斗,这就是你在很多弱势的人面前,会突然发现自己也非常地弱势,几乎无助。

记者:您每去一个地方采访都会把钱全部给您认为值得帮助的人?

杨锦麟:在做《走读大中华》节目时,我走过了很多贫困山区,终身难忘,那几年的走读对我来讲是温暖人心的。所以,这是我常做的事,每次回来口袋里边基本上是空的,入不敷出。好几次回家,连打的的钱都没有,因为都掏出来给更孤立无助的受访对象,但还会有更多的好心人,更多的善者,他们说都是被走读所感动,这让我热泪盈眶。

记者:怎么看媒体人转身做公益?

杨锦麟:媒体人转身做公益有两个原因:一是媒体人愿意以行动来做一些实际的事。包括王克勤 (微博)、邓飞的“免费午餐”、孙春龙的“老兵回家”等,这和我现在正在做的“乡村读书计划”动机是一样的。不仅要说,而且要行,身体力行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我觉得这也是做一些“根部滴灌”的工作,不一定所有的东西政府都会去包揽,这也是构建完整,和谐的文明社会形态之所在。

记者:这些年,孙春龙等人始终在为老兵做事,他们曾用“心灵救赎”来形容自己所做的事,您的心境呢?

杨锦麟:我没有救赎的概念,我们没有原罪,历史的承载、历史的互载不需要我们去救赎,但需我们去证实。我们需要的更多是行动。任何民间活动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都不好做,所以政府的支持很重要。

记者:“乡村读书计划”具体是如何执行的?

杨锦麟:我们正在跟浙江省侨联、浙江大学校友会、厦门大学校友会,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仁和企业家、腾讯基金会一起合作,主要给农村的孩子配备一个更健全、更充实的图书馆,这个已经在浙江、宁夏和福建陆陆续续展开了,今年年底我们还会力所能及、脚踏实地开展其他的活动,如让“乡村拥有读书声”。我们的图书馆都配备两本百科全书,老师也要学习,才能教育孩子。我们不能只教孩子知识,还要让他们有人格方面的教育。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一些精神的、人格上的教育?

杨锦麟:对,人心、人格、人品的教育,我们都是生活在粗鄙年代的人,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有教养,有善恶感、耻辱感。现在整个社会缺乏一种耻辱感。我给孩子一本书,他能看懂那句话,能影响他一辈子,够了!

帮助抗战老兵,

他们是国家的魂

杨锦麟来昆是为了帮助抗战老兵,他说自己的父亲虽然没有正式到过抗战现场,但也算是参加过抗战,负责防空哨,“过去没有雷达,靠防空哨来监控日本飞机的动向,父亲在衡阳差点死在了战场。”这或许是他对抗战老兵关注的一个注脚。他如今虽然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这个工作,但他表示一定力所能及,呼吁社会各界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参与!

记者:这次以代言人的身份来到关爱抗战老兵现场,这对于您有何特别的意义?

杨锦麟:陈晓楠《冷暖人生》栏目有一期就在云南蒙自,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自己儿子的坟前哭诉,她的儿子参军3个月战死沙场。我看了很悲伤,我去过当地,我们能用什么来表达我们对一个母亲为一个国家献出儿子的悲痛呢?老兵是一个国家的魂,当这个国家有难的时候,老兵是代表所有的壮力和青年男女来行孝的。我非常高度地赞赏政府对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的扶持,能够率先地对抗战老兵提供人文关怀,这非常值得赞赏。

记者:接触过那么多老兵,有哪些是让您印象很深刻的?

杨锦麟:我去过腾冲,拍过《国殇》,刚好那里的一位90多岁的老兵去世了。一个曾经跟日寇血战的老兵,他本人是贵州籍,被抓壮丁,他是为了这个国家去献身,去洒热血,他是个幸存者。所以,让我做“抱团助力老兵”的代言人,我一定要来,我也能亲自见证。

记者:云南目前有抗战老兵约800多人,可能也是人数比较多的省份,您怎么评价?

杨锦麟:云南这块土地不仅有西南联大,不仅有闻一多这些人的慷慨陈词、愤然而起,不仅有卢汉将军的和平解放,还有飞虎队,还有一大批的云南子弟为了国家献血捐躯,所以这块土地今天能够在昆明抗战胜利堂举行这么关注抗战老兵的仪式,我认为这很难得。

记者:缅甸那边您去过吗?

杨锦麟:没有去,但是我听他们几位,如邓康延、戈叔亚等好多朋友,还有一个助手都去过那边,我希望有机会再向缅甸那边去拍一些片子。

马不停蹄地奔,

人生七十方开始

告别凤凰卫视、香港卫视自创公司做“锦麟频道”,老杨一直马不停蹄。他会告诉你“50岁还有机会”,“人生七十方开始”。而他与凤凰的道别,他称是缘份到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进军,杨锦麟想要不断地增值,不断挑战自己,不会安于现状。

记者:您从做平媒的一位评论员,到做电子媒体,再到和腾讯合作开公司,感觉您总是马不停蹄,不累?

杨锦麟:累啊,有学生说“杨老师,你辛苦了”,我说“心不苦,命苦”。累,但是我过得很充实,累归累图的就是充实。我能够给年轻人铺条路,让他们跟新媒体齐肩,并且一块儿进步和发展。

记者:人到中年,创业刚刚起步,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

杨锦麟:我们这代人大概都这样,不敢停下自己的脚步,我们这一代人被耽误了整整十年的青葱岁月,要把耽误的岁月夺回来,要为自己的人生路留下一点色彩,要给年轻人铺一条路。人生就是这样,会有很多不理解,会有很多人等着看你的笑话,但即便是失败了,我们也是英雄。

记者:说到增值,那您觉得您的个人价值是多少呢?

杨锦麟:我认为没有办法估算,曾经有本杂志说我的价值是1.7亿人民币。其实,这个肯定是不好说的。你在凤凰卫视你还是要去认真扮演你应该扮演的角色,你就是要做好一个主持人,那么我想挑战一下自己,毕竟你奋斗过,这跟炒股不一样,我现在是个董事长兼业务员。

记者:创业和工作不一样,每一天还是争分夺秒吗?

杨锦麟:我就说昨天,8点上班,晚上12点才回家。对现在这个“锦麟频道”也并不满意,目前正在准备改版,更新媒体化。

记者:您现在每天的阅读量是多少?

杨锦麟:我现在获得资讯更多的是通过iPad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报纸很少看了。除非万不得已我不会上电脑去打字,我都有这样的习惯,何况是我们的受众呢?现在纸媒体都很挣扎。我一天的阅读量是很大的,以前读报的时候,一天也要2000条新闻,现在也要1000条新闻。

纸媒的危机

不一定夕阳但必须转型

与全球一样,中国媒体正经历着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时代的艰难转型。基于现实国情,中国新闻人的职业面临着更多的艰辛。在杨锦麟看来,纸媒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他主张纸媒要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做记者就要做一个全媒体记者。

记者:您怎么看纸媒的危机?

杨锦麟:随着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媒体传播的载体越来越多,不断地推陈出新,纸媒也面临很多的挑战。今年来讲,各地的纸媒广告收成下滑40%~50%,有的还更惨。包括南方报业集团,包括都市报系列都有这样的压力,香港台湾也是这样。纸媒不一定是夕阳产业,但是它必须要转型。百年老报都关了,但是也有成功的经验,《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的电子版、网络版也盈利了。

记者:那您认为纸媒的危机究竟是什么?

杨锦麟:危机是因为多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资讯的传播速度非常地快,人们过去单纯地依赖电视、纸媒的日子已经被很多的新媒体所替代、所更新。都市报传播系统又没有手机那么快。比如我今天看到的香港一些报纸,所有的新闻都来源于网络,很多新闻都不是纸媒率先报道的,纸媒只能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但是都市报又没有这样的功能,所以纸媒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记者:您转身去做新媒体也有这个因素吗?

杨锦麟:有,而且比重还很大。我尝试过和腾讯合作,我发现我的有些视频节目的点击率还蛮高的,所以才会萌生和腾讯合作,在腾讯视频上出了个“锦麟频道”,陆陆续续推出了一个节目群,有条不紊。现在虽然只推出两个节目,但是半年的时间点击率有了3个亿,覆盖人群已经突破2个亿,这是很了不起的,我都没有想到,这把老骨头还是有人听的,对于我的团队而言,我很有信心。

记者:您觉得在当下的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做好记者?

杨锦麟:做一个全媒体记者。文字记者要懂得视频,懂得后期剪辑,懂得用视频进行传播,这是我原来对香港卫视记者的一个要求,作为全媒体记者的一个训练,比如你的微博就是自媒体,就能传播新闻。另外,你个人的职业训练要够。包括深度优质的内容,纸媒以后更多的还是优质内容的供应。

记者:您认为现在中国记者在专业精神上做得够吗?

杨锦麟:有这样的记者,但是已经很少了。记者的薪酬那么低,按字计酬。记者应该要有职业的尊严,要有光荣感。那么他们也不会去想着拿红包,写一些自己不想写的东西。要让记者有专业主义的训练和成长是不容易的。

记者:您有没有想过要脱离媒体,做自己另外的事?

杨锦麟:我记得当年高考前,我还做过生意,当过厂长,在春交会的时候还拿到了大笔的订单。杨锦麟没什么,干什么像什么,现在比较关键的杨锦麟要能卖钱,这把老骨头熬个汤还是好喝的。我也很想当李嘉诚啊,但我没有这能力,我也想去打劫银行,但是我跑不动了,只能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业。

聊人生况味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幽默风趣似乎是杨锦麟与生俱来的个性。快意恩仇、知无不言,似乎也融入了他的人生。如果说他像《水浒》当中的人物一样侠义、豪爽,他便调侃自己是不是像西门庆?随后便爆发出朗声大笑。人生在世,杨老师说他六根不尽,他很普通,徒有虚名,但他懂得感恩,发自内心。

记者:您对昆明有什么感觉?

杨锦麟:我是上世纪90年代初就来昆明了,来我服务的单位做采访。来了那么多次没感觉,来去匆匆吧,昆明也没有多少特点,不过比较喜欢麻栗坡、河口、丽江等二线城市。

记者:有没有想过以后退休的生活?

杨锦麟:蛮喜欢这样的生活:归隐山林,找个小草房,住个10年20年。10年以后70岁,不过,人生70岁才开始。

记者:我记得您有一个栏目当时叫《走读大中华》,当时您说过一句话:人要有感恩之心。

杨锦麟:我想这和经历没关系,感恩之心每个人都要有的,这是最基本的中华民族的血脉和传统,我们现在不提它们而已。感恩是你发自内心的,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文明的自述,是前进的动力。

记者:如何评价您自己?

杨锦麟:我还没盖棺定论,所以不好评价自己,我是个俗人,六根不尽,我也是个可能犯错误的人,但目前我认为自己基本上算是个好人,我还是善良的人,我愿意去帮助人,帮不上我自己会很痛苦,我愿意整天这样忙不停地工作,很充实。

记者:这些年来,人生中遇到拐点的时候,您会不会犹豫?

杨锦麟:每个人遇到选择的时候都会犹豫,我也是个俗人,也会犹豫。不是高不可攀的人。

记者:那有过成就感吗?

杨锦麟:一步一个脚印吧。

记者:在网络上有人骂您有人夸您,您怎么看?

杨锦麟:不看,对自己的一个鞭策吧。有人骂你,说明那个人在看你的节目呢!返回腾讯网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