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奴才的两面性
2013-11-10 | 阅:  转:  |  分享 
  
奴才的两面性

作者:唐自志



鲁迅先生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奴才的伎俩。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为什么呢?也许这是作为奴才的唯一一条反抗的路子,但又于反抗中埋下了两面三刀。

奴才的诉苦必然会际遇这样的两种人,一是聪明人,一是傻子。

对聪明人的诉苦,奴才会感到“同情和慰安”,心里“已经舒坦得不少了”,于是奴才在“天理没有灭绝”之中好过了几天。但是这种外加的精神慰籍并不能彻底医治奴才的心病,是以好的局面便会在时间的推移中涣散甚至破灭。于是精神虚空了的奴才唯有重操旧业,向人诉起苦来。

然而不幸的是这次奴才遇到的却是个傻子。对傻子的诉苦,且有惺惶泪作气氛的渲染,奴才本以为会回收几分精神上的满足,然则傻子的言行举止使奴才于希望破灭中又营造出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奴才哭嚷起来。接着要发生的故事便呼之即出。

“你不错。”奴才在主人的夸奖声中赢得“许多慰问的人”的慰问,当然,聪明人也不失时机地挤在其内,于是聪明人因为有“先见之明”而得到奴才的敬重。

故事明里头似乎就只告诉我们这些。然而首阅之后,隔三断五地反复细嚼品味,我发现文章仿佛还蕴含着一种更为深刻的内含。

文章开头那句话很耐人寻味。

“只要这样”又怎么样呢?“只要这样”,奴才就能于诉苦中寻找机遇,“也只能这样”,奴才在唯一的一条途径中设下了“迷魂阵”,摆上了“陷阱”,以俟倒霉之人中计落套,而为自己带来福音。



































献花(0)
+1
(本文系十一心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