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学习中技能与心理机制

 雨颐墨 2013-11-10
书法学习中技能与心理机制
时间:2010-03-22    来源:广东省文化馆    作者:何伟青(中共乐昌市委员会)
 

何伟青(中共乐昌市委员会)

      【摘 要】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学习,有技能、艺术、情操、创新等方面的内涵。掌握书法学习的心理规律。书法技能和观察能力,以记忆与表象融合书法创作,促进书法学习的提高。
      【关键词】书法 学习 技能 心理机制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是通过文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想的艺术,即通过书写者的情感、智慧、灵气及想象使文字符号变得生动起来并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书写技巧。书法学习须学习老师的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勤奋,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和科学发展。书法学习利用心理学理论,找出符合心理规律的学习模式,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书法学习要注重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
      书法学习,有技能、艺术、情操、创新等多方面的内涵,书法运用心理学方面的功能从逐渐被认识到得到重视,激发学习兴趣,书法的练习应发挥心理调节作用,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书法艺术是一门心灵艺术,同时又是技能技巧性强的艺术。在实现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下,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书法学习,对书法技能内在规律进行分析,促进书法学习的提高。
      一、书法技法和心理规律
      技法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创作是很讲究“心手相应”。技法是一种活动方式,按其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理技能。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实际动作组织起来的完善合理的活动方式,表现为手指、手腕、身体、肌肉、骨骼运动和相应的神经系统活动,就是把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的心理活动程序组织起来,完成书写训练,这个过程是动作技能的范畴,而读帖、临帖时的思维活动以及创作中的心态因素则是心理技能的范畴。在书写训练过程中,动作技能、心理因素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书法创作和书法技能训练,练的是“心手相应”,写出来的字就是大脑活动,反应到手的运行结果。
      “熟能生巧”,练习书法是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磨砺过程,古人说:“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强调的是技能熟练,将技能发展到熟练程度。必须注重培养提高模仿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些因素决定了书法学习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还要深入笔画线条练习,间架、边旁、结构、部首等顺序学习,反复练习,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也就是对字形的局部掌握到整体掌握,运用大脑与动作的协调完善、循序渐进。习字用笔有一个协调的运笔模式,逐渐加快运笔速度,提高稳定性,灵活性,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古有“初学不外临摹”之说。可见任何技能都是通过模仿获得的。书法是线条艺术,首先是临摹入手,学会如何塑造好线条,把线条的美从临摹中体现出来,就得细心观察,观察就是记忆过程,养成观察从局部到整体,学会多角度观察,快速辨别美与丑的眼力。
      二、书法技能和观察学习
      观察能力在书法欣赏与临摹过程是很重要的,属书法基本功之一。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过程,比一般的知觉更深的理解,通过观察,对笔画的长短、粗细、偃仰、向背、轻、重、缓、急、方圆、藏露、运笔节奏、整体的风格、神韵等变化万端的线条组合产生鲜明而具体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观察是临习前的必要准备,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在学书法过程中,观察对学习书法的重要性,在学习书法技能的过程中观察大概可分为两类:
      第一,静态观察。先让学生明白观察碑帖或范字的什么方面,观察目的要明确。首先是点画的形状特征,如侧点、竖点、挑点、悬针竖、垂露竖的异同等等;其次集中注意力对客体进行眼力判别,用掌握的知识来审视。观察结构特征,看每一点画起笔、运笔、收笔的正确位置,点画间的呼应、交错揖让和向背关系,左右,上下偏旁的相对位置,上下左右偏旁所占空间的宽窄,线条间的疏密等等,在直觉中自我判断为什么是这样;三是在观察的过程中,既有宏观的审视,又有微观的细读,从用笔、用墨、结体、行气、章法、气韵、神采等角度来观察,养成掌握全局感与局部作用的习惯。
      第二,动态观察,侧重实际操作,观察老师动作:先是握笔的松紧;其次看起笔,运笔、收笔的方向、速度、力度、快、慢、轻、重、感受指力、腕力、臂力。书法线条中锋用笔可以与“屋漏痕”进行比较,藏锋用笔与“锥画沙”来比较,行笔转折可与“折钗股”进行比较。让学生得到直观的感受。
      提高观察力在书法欣赏与临摹中是非常重要的,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精”就是仔细看,看得透抓得准,初学者临摹要求尽量逼真,视觉提供的信息很多而且繁杂,短时间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并不容易,读帖的注意力集中,需要一定意志和努力,维持注意力最有效的办法是明确其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没有明确目的指导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注意对象,可能对范字的各个部分都泛泛地加以注意,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书法学习中可以将目标任务分解,一、注意范字的基本笔画,小部件与小部件的组合,大部件与大部件的组合,小部件与大部件组合。二、注意范字的结构规律,明确目的。另外,激发学生学书法兴趣,兴趣是做任何事成功的重要前提,尤其对初学者更是如此,只有他们对书法感兴趣,才能学得快,学得好,才能生效果。因此在学书过程中,融合各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对诗词、经典的学习,相应临写一些诗词经典,或对碑帖的分解,既是对智力活动的合理组织,又能激发学习书法的兴趣。
      三、记忆与表象融合和书法创作
      临摹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包括对碑帖范字的形象记忆和对运笔的动作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信息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时建立暂时联系,在大脑中留下一定“痕迹”,这种“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临摹就是要将范字或碑帖中的“信息刺激”所蕴含的基本技巧、表现方法,通过重复模仿训练,在大脑中建立联系和留下痕迹。正如王羲之在“笔势论”中阐述的临摹方法步骤:“一遍正其于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以道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唯须滑健,不计其遍数也。”点、横、竖、捺等基本点画,都好比手脚,在“正其手脚”的基础上,书写整个字的形体和姿势。记忆是整个书写过程不可缺的,临摹的成效与记忆的深浅是成正比的。
      孙过庭说:“拟之者贵似”如果学书法,临而不似,临它作甚?临摹一般大致经过几个阶段,一是摹,摹的方法很多,有描红、双钩、单钩等;二是临,主要指对临,常用有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回宫格等等;三是背,指背临,或称“默临”,就是书写者不对照字帖,凭记忆将字形、笔画、结构和神态写出来,这就是让笔画、结构、运笔一一在大脑中再现;四是读,“好帖不厌百回读”,对范本熟练精思,在摹、临、背、读的训练过程,实际是一个识记、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摹写,主要是训练笔画的熟练和识记,对临,主要对结构、笔画粗细、大小、位置、高低等有效记忆。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得以熟练。背临,实际上就对摹写和对临的总结回忆再认。读帖,对笔锋起落运行过程,把握笔画特征。要分析结构,看取笔势纵横得体,疏密布白,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和整体关系,达到整体感、情趣感,加深掌握用笔、用墨、形体对应结字、章法等,总之,对碑帖范字认真看,反复思考,加以消化,加速自己的练习,掌握基本功。
      通过摹、临、背、读的学习训练,对范字形象和运笔动作形成较为稳固的心理表象,心理表象不再是事物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复合,融合,达到知觉,比个别表象更丰富,更深刻的印象,头脑中的记忆表象与运笔书写的结合,记忆表象指导手的动作。观察动作过程与原有表象的差别,不断完善动作和表象,那么临写就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这就是对书法艺术语言的本质思考和把握。
      写好书法,创新作品,找出根源,博学旁通,集百家书法艺术之大成。自由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记忆的延伸和再加工,时下许多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基础教学,不重视基本功训练。急于求成地写作品,急于参加比赛,让学生临成人作品,在比赛中屡屡获得成绩,这种方法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打破了记忆形成和深化的链条,不利培养学生的能力,离开了老师的书稿就难以进行创作。
      书法是一门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让我们研究总结,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和有时代新特点的书法艺术来,我们学习前人的那种“始有法终无法,无法还从有法来”的“法而能化”的精神,尊重传统,重视法度。我们学习前人的理论和书法,运用现代的科学认识去甄别和总结。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的有力武器,也应该应用到书法教育中去,建立系统的书法教育中的心理机制理论,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