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头构梦:《红楼梦》是怎么写出来的

 风临酒把2 2013-11-10

        越读小说、写小说,越觉得《红楼梦》之不可思议。
  千丝万缕,如何织成一张血脉活转的神经网络?
  
   其他小说再复杂,读三遍后,基本都能画出结构图,甚至能解释构思意图和设计原由。唯独《红楼梦》就算能从头到尾复述情节,也只能大致描述总的框架结构,章回内具体的针法线头至今看不透、说不清。
  
  一直没能搞清《红楼梦》的章法结构,这次趁着构思小说,拆解一下,学习一下。看看能否理清它的经络图。
  
  [情节辫]:
  
  《红楼梦》虽然是网状结构,但小说不是绘画,不能同步展示,只能线性递进。曹雪芹编织情节的方法类似宝玉的发型,先依次编成小辫,然后总缵至顶,束成大辫。每根情节小辫又都由数条情节线交织。比如周瑞家的送花,就是一条小辫,串出沿路的各个人物情节线。一辫完成一次人物性格巡览。

  [情节扣]:
  
  曹雪芹极善于一笔多写,多个人物多条线不断集中一点,我将之称为情节扣。比如忽然出现的春燕就是一个情节扣。借她穿起娘姨姑三个婆子,分别对应藕芳蕊三官,并辐射到宝钗黛,袭莺鹃等丫头。随即又设计蔷薇硝情节扣,引入贾环赵姨娘,激发一场混战…惊叹!

  1、容积:
  主体内容上看,红是一部家族史,主体时间大致10年,人物总数据统计超过720人,现传百二十回本73万字。
  
  2、圈层:
  红楼梦内容主次是按圈层划分,涟漪式扩延:宝黛钗﹣十二钗-荣国府﹣贾府﹣四大家族﹣外部贵族及平民。

  3、对称:
  
  红楼梦结构设计和内容划分遵照中国阴阳对称均衡的传统美学。
  如同一张变幻万千的太极图。千万幅锦绣对联密织而成。
  真假宝玉、钗与黛、荣与宁、盛与衰、真与幻…包括细微处的金和玉、木与石、铁槛和馒头。
  目前发现唯一有点不符的是宝玉的丫头,一级袭人晴雯对称,但二级麝月秋纹略重复。

  4、洋葱叙述法:
  
  红楼梦内容庞杂无匹,如何有条不紊、叙述明白?
  曹雪芹采用了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缓步进入的分层导游策略,可称为剥洋葱。
  大致数了一下,一共用了十五层才终于将整个小说世界呈现出来!
  
  (当然,其间和其后又同时采用了结辫法、链条法、涟漪法等叙事技巧)
  
  层1 作者自云:
  开宗明义讲明小说主旨,创作动因有二,自述其罪和昭传闺阁。
  后者易解,可谓中国女权开山宣言;前者则十分复杂,有痛悔、怀恋,又有自傲、自释,更有经历梦幻的空落,是理解贾宝玉此人物的关键。

  层2 女娲剩石:
  
  石头的来历,小说世界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其实也是作者的自喻。
  上继自述,无用和通灵的矛盾,也预埋了贾宝玉人物形象和性格命运矛盾。

  层3 还泪历劫:
  
  僧道解释男女主角木石前缘,点名故事核心、预告命运结局。
  更一语带出警幻“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历劫。
  至此,小说主要人物群的前因后果已简略勾勒明白。

  层2(补充):
  
  僧道二仙,整个小说的引渡者,结构的开合扣。
  其实一位足矣,两人似显重复混淆,也导致小说基本精神的含混,究竟是佛之空,还是道之无?
  总体上,小说倾向于佛家空幻,但又有道家逍遥。
  而从结构言,僧道同行,是基于小说均衡对称的基本美学。
  此外,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其实无关佛道,其中的眷念是人间情怀。

  层4 甄隐贾存:
  
  僧道是小说二门神,甄士隐和贾雨村则是故事两门人,不但承担真假对照寓意,更直接接引钗黛二主角。
  雨村吟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甄名费,善价也;贾字时飞)
  原构思应是甄接引黛玉,贾接引宝钗。
  但传本都由贾一人完成,甄士隐和黛玉始终未有直接关联,续本删改遗漏了?
  
  红楼梦总叙事采用寓言预报法,先说原由和结局,再铺展故事。
  这一层有两个预言。
  一是僧道言: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既预报甄士隐命运,也应是贾家命运,小说贾家高潮在元宵节,阖家团聚看戏放烟火,以凤姐冷笑话收场“一家子都散了”。
  后来贾家败亡也应在元宵节后,惜续本未见。

  另一预言是甄士隐解释好了歌。
  其悲凉难以想像:陋室空堂、转眼乞丐、作强梁、烟花巷、锁枷扛…
  续本一句皇恩浩荡、兰桂齐芳,便转成圆满。
  
  不过,如果全本复现,恐怕没有几人能承受这巨大无比的残酷和凄凉。
  仅一段妙玉被劫就已经不忍深想。

  这一层另有一命运暗示:甄贾命运的升沉对照。
  甄家败人亡、看破出世,贾由贱至贵、荣升仕途。
  两人应正暗示甄贾两府命运,小说结局应是贾家由盛至败、甄家由衰复振;
  贾宝玉看破出家,甄宝玉仕途飞升。
  其中还应有甄家借贾家而兴、却背恩忘义。
  这才暗合甄士隐资助贾雨村,贾却妄断葫芦案贻祸香菱。

  层5 演说荣国府:
  
  雨村林家作西宾,故事才正式开场。
  先由林始,再由冷子兴演说贾,一个小兜转,宝黛因缘率先预埋。
  这篇演说无比关键,贾家渊源、荣宁二府、贾王史联姻(有意缺薛,预留下文)、四春、宝玉、熙凤…
  家族谱系、重点人物一篇概尽,连甄家都顺势带出。
  宝、凤二人夺目而出。
  概述类经典文字!

  层6:黛玉进府
  
  上层冷子兴演说,是外部勾勒轮廓,为渲染法;
  这层黛玉进府,则是内部结构细描,是工笔法。
  这也是正式进入小说世界的第一次巡览。
  看曹雪芹大局细部的安排、轻重主次的布置、迂曲回环的节奏,此回是绝佳典范。
  
  大致划分,这一层又可分为7子层,每一子层又分出孙层若干。
  大洋葱套中洋葱,中洋葱套小洋葱,甚而,小洋葱又套微洋葱!
  层层叠叠,却章法井然、丝毫不紊!
 
  子层1、进门:(5层10关)
  
  (1)街景:先述贾家三等仆妇穿戴不凡,略做铺垫,后一句繁华阜盛概写京城;
  (2)宁荣:先过宁府,再至荣府,过笔不闲;
  (3)进角门:换轿夫,四个秀洁小厮;(暗示前为普通轿夫)
  (4)进花门:小厮退下,穿堂、石屏风、厅房、正房大院、上房,
  (5)迎入:几个穿红戴绿丫头争迎掀帘﹣“林姑娘来了!”
  
  经过十道折,五层方进门。
  仆人等级和院宅层级,一笔同步两写。

  子层2 内眷:(5孙层)
  
  (1)贾母:只写鬓发如银,随即搂抱大哭,写其亲慈;
  (2)邢王二夫人、李纨:一语带过;
  (3)三春:简笔写神,可亲、忘俗、尚小;
  (4)黛玉:借众人视点,回笔反观黛玉风流态度,并引出和尚诫语;
  (5)熙凤:压阵而出,先声夺人,精笔细绘(全书最华丽段落)一段对话,精明爽利。

  子层3 二房:(3孙层)
  
  (1)贾赦:院落小巧别致,姬妾艳装丽服,避而不见、命人传话,写其傲慢;
  (2)贾政:轩昂壮丽,御匾王书,不见其人,暗喻其外正内空?
  (3)小正房:半旧背靠椅袱,写王夫人简朴质木。
  
  (这一层全为空镜头,但绝非单调纪录,而是以境喻人,此笔法到后文大观园更是丰富深透)

  子层4 吃饭:
  
  见过众人后,以吃饭收拢。
  这一层以小见大,饭席写贾家规矩礼法,身份、职任、座次,一声咳嗽不闻,收尾。
  一个细节:饭后茶。一漱一饮,黛玉误会,心理处境:许多规矩,不似家中,只得随和些。

  子层5 宝黛初逢:
  
  (1)情节比重:黛玉进府一章,众人一半,宝玉一半;众人中,内眷三成,政赦三成,熙凤独占三成,王夫人谈宝玉一成。
  
  (2)前情铺垫:灌溉还泪前缘一次、冷子兴讲述乖僻顽劣一次、黛玉言和尚忌语一次、王夫人豫诫一次;
  
  (3)正式出场:冠服和内服,两轮扫描精写,一首反讽诗。鲜明如画。
  (4)心理映照:宝黛之间,曹雪芹除一般外部描写,从初逢“似曾见过他”始,特用了心理映照法。二人形貌均从对方视点观照。两人心心相映、轩轾误会、冲突争执,全都借此法映照,是古典文学始上首创,宝黛爱情之真之深之细,皆由此来。
  (5)对话砸玉:宝玉送字,“除四书外杜撰太多”,写其悖理;砸玉,写其狂痴。
  
  (前文一路平静,熙凤一声笑语,波澜乍起,才归平静,至此更是一阵喧乱。大静之中两次大动,凤宝二人顿时活跳出来。另,对话中独插探春一句笑问,初留爽敏印象)

  子层6:安置
  
  黛玉进府一章歇止于此。
  
  (1)贾母分配丫头,写贾家小姐仆役规格:大丫头一、盥洗丫头二、洒扫丫头四五、乳母一、教引嬷嬷四。
  
  (2)以重点丫头收尾:袭人出场,点明忠心善解人意。
  此处有个疑点-贾母赐黛玉二等丫头是鹦哥,紫鹃直至第八回才出场。鹦哥即紫鹃?或后又换人?前八十回再无鹦哥,后十四回黛玉临死,又有小丫头鹦哥。是疏漏,还是错讹?
  从命名寓意,鹦哥是有口无心应声之鸟,紫鹃则是忠心啼血。
  
  这一章,借黛玉之眼,巡览荣府建筑格局,主要亲眷、核心丫头(包括写貌未写名的鸳鸯)尽都出场。

  补说明:
  红楼梦叙述法,之所以称之为“洋葱式”,而非“掀帘式”,基于一个重要原因﹣-
  掀帘,只是距离递进、不断呈现新内容,帘子本身不参与故事;
  洋葱则不然,每一层本身即是情节果肉。
  
  另外,每一层并非传统全景式客观描绘,而是主观视点扫瞄。
  和尚眼中、甄士隐眼中、冷子兴眼中、黛玉眼中…
  每一次都是一道不同的主观染色,红楼梦的迷离绚烂于此有很大关联。
  
  西方直至廿世纪之交,意识流出现,才开始叙述革命,从全景视点转向主观视点。
  相比同时代西方小说大段客观景物描写,红楼梦远于十八世纪就已经熟练运用多层主观视角,实在是具极大超前革命性。

  层七:葫芦案
  
  上层由内部细写荣国府,这一层线头抛出,简笔素描王家(王子腾)、薛家、四大家族,而后由薛家进京,将线头收回。
  回笔处借薛蟠寻同类,轻巧一扫,带出贾珍。
  至此,小说格局轮廓大体勾勒完成。
  
  这一层用了一个“情节扣”:葫芦案。
  上接甄士隐失女,扣住四条线:王夫人、王家、薛家、香菱。
  扣眼是门子,随手勾起当年葫芦庙旧事,借他之嘴,乱断了案子,描画了四大家族。

  层八: 太虚幻境
  
  前文预埋一干冤孽历劫及宁府两大话头。
  这一层,以秦可卿为情节扣,一扣两襟,展开宁府和十二钗。
  
  1、宁府:略写,只点名珍蓉父子夫妻;
  
  2、秦可卿:再次以境喻人,卧房神仙都住得,写奢丽;香艳用典,写淫靡。并一语带出秦钟。
  (红楼梦写景写物极少搬借典故,多真描细写,这里用典应是曲笔隐讳,唯借嬷嬷一句“哪有叔叔住侄儿媳妇房中之礼?”以示暗讽)
  
  3、太虚幻境:金陵册籍、十二仙曲,解释意淫、秘授云雨。孽海情天,千红一哭。是整部小说总纲主旨,也是推测后四十回最重要依据。
  
  (秦可卿乳名兼美,妩媚如钗,风流似黛,最值得细思。)

  层九:刘姥姥一进荣府
  
  曹雪芹自述难处,荣府上下三百口,乱麻一般,从何处下笔?
  此层可见举山如豆之腾挪功夫,笔头跳开贾府,千里之外,捡起一粒微芥﹣刘姥姥,以之为扣,凿开另一度空间。
  此前已有过僧道、冷子兴、黛玉视角,这一层从极低微处仰视攀升,打通了贵贱一孔。
  由门役、儿童、周瑞家的,升三阶进入熙凤房中,简洁了当,却有登天之感。
  中间又插一闲笔,贾蓉借炕屏,呼应宁府。

  层十:周瑞家的送宫花
  
  周瑞家的上层为引渡之用,这层顺手拿来,变做情节线,如花茎串起花朵,将众小姐丫头一笔穿起。
  12枝花串出20个人:王薛2夫人、钗迎探惜黛5小姐、莺菱钏棋书茜平7丫头、凤、琏、宝玉、智能儿。
  其中着重宝钗冷香、香菱之怜、黛玉小性,惜春出家玩笑。细画性格、暗伏命运。
  中间带出水月庵,收笔又随手拈来周瑞之女,女婿原来是冷子兴,回应前文。
  
  本层不足4千字,却人物汇集,又摇曳生姿,笔法精妙绝伦!

  层11:会秦钟
  
  宁府前文只略略提及,此层则借尤氏宴熙凤,穿连荣宁二府,引出秦钟。
  
  1、题引:“红楼梦”十二曲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秦氏姐弟是小说题引式关键人物,都因风月而早亡,是淫滥和意淫之间警戒线。之后才进入小说正题: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下节即为宝钗金锁、黛玉含酸。可见作者情节铺设之苦心)
  
  2、烘托:尤氏宴熙凤看似主戏,宝玉秦钟之会才是戏眼,反客为主烘托法。
  
  3、过门:红楼梦过门戏极精妙,这一节前后两场,前为熙凤禀报王夫人,既写家礼,又借对话,引出甄家、临安伯,自然如流水;后为焦大,一阵乱骂,写宁府淫乱,突兀显力道。

  层12:金玉木石
  
  钗与黛,前文只写人人都说黛玉不及,至此,三人初聚,钗黛开戏。
  1、金玉木石:宝之玉、钗之锁,初次亮相互对。黛玉忽至,口道不巧。一句“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点破悲剧之源,这一小段是整部小说戏眼所在。
  
  2、冷暖交锋:细品此段,寒透纸背,却又暖入心底。冷雪、冷香、冷酒,钗黛言语交锋,暗讽明嘲,隐现刀剑寒光;宝钗烫酒之论、黛玉整理斗笠,却又俏皮亲暖。红楼梦最妙绝处,尽在这些日常琐细间的精巧暗喻。
  
  3、四大丫头:宝钗黛初聚,四大丫头自然现身。莺儿道破金玉缘、袭人装睡逗宝玉,笔致暧昧;紫鹃嘱送手炉、晴雯冻手贴字,字底温情。
  
  4、过门戏扣:前过门,宝玉绕道,畏父,几个清客主管,奉承;中间巧用戏扣李嬷嬷,啰嗦恼人,自然逗出宝钗黛之戏;后过门,宝玉摔茶,恼怒李嬷嬷,此段不欢而散。

  层13 闹学堂
  
  红楼梦世界可分内女、外男两部分。内部女眷勾勒完毕,借上学转至外部男性。
  此层起于秦钟,止于秦可卿,中间贾政、宝玉男仆、贾家宗族子弟,次第出场。
  
  1、过门:上学前,别袭人、见贾母王夫人、拜贾政、又折回别黛玉…大段絮叨,既写宝玉优柔操心,又写大家礼数,更初画贾政苛严,一线串连内外;
  
  2、闹学:小说第一场闹戏,冲突点为龙阳之兴。出场14人,引出几个重要男角,茗烟、贾瑞、贾蔷、贾兰,顺手侧写薛蟠、珍蓉父子行径。闹乱之中,层次分明,各人性格一笔描活。且预埋了多个线头,如下文贾瑞。
  
  3、收转:由金荣引出母亲、姑母,闲笔写贾家小亲族日常情态,又转至宁府诉告,由贾珍夫妇自然渡到秦可卿之病,线头牵引迂曲妙极!

  层14 风月宝鉴
  
  红楼梦两场巨型大戏,一为秦可卿死,一为元妃省亲。
  贾家内外上下前文大致扫描完毕,便以五回篇幅推出秦可卿之死。
  
  几乎所有人物悉数登场,数百人浩浩荡荡、错杂出列。从容布置、肆意铺排,无比细琐庞杂,却又井然有序,真是千钧巨笔。大场面调度,唯有三国可比拟。但三国强于大局,少其精细。
  
  1、高潮为丧事:
  主写三事:奢华排场(与后文贾敬及贾母丧事对照)、熙凤才干(五件事、八班人,统率魄力、调度章法,)、贾府人气(仆役、内外亲、周边王侯)
  
  2、题眼在一“鉴”字:
  小说起笔介绍贾家,便言架子虽在,内囊已尽。它并非盛衰史,而是一部衰亡史。前十八回主写贾家之不堪。此层则主写鉴:持家之鉴(宁府敬珍蓉三代不肖)奢靡之鉴(丧仪过制)、风月之鉴(秦可卿、贾瑞、秦钟之亡)、弄权之鉴(熙凤贪财弄权)。而以秦可卿托梦为小说全篇警诫题旨:瞬息繁华、盛筵必散。
  
  3、多线穿插:
  在可卿之死主线上,随时穿插子线,不但近乎生活原态,更使情节摇曳多姿。
  主要穿插线:贾敬生辰、贾瑞之死、宫中内监贪贿弄权、林如海病亡、北静王送念珠、宝玉见村丫、秦钟智能儿偷情、熙凤铁槛寺弄权……

  层15 元妃省亲
  
  洋葱剥到15层,红楼梦故事果核——大观园终于显露。
  贾家命根系于元春,至此,荣华臻于极处;元春又是四春之首,大观园也由此启幕。
  这场大戏同样采用层层推进法,同时又辅以错杂法,在主线递进中不时“插话”,枝蔓斜出,构成一株动态生长的故事树。
  
  1、元妃进封:众人惊慌至惊喜,映如履薄冰之状。插话:(1)宝玉独自悲喜,悲秦钟之亡,喜黛玉之归。(2)北静王所送念珠转赠黛玉(伏笔疑点:袭人蒋玉涵有汗巾姻缘,莫非黛玉后文也当有北静王纳妾一节?)
  
  2、琏凤闲话:夫妻闲话之中,揭开省亲一事,又引入赵嬷嬷,闲话当年贾、王二府迎驾盛事。插话:巧借平儿一句遮掩,辗转抖出两桩(1)熙凤私下放贷牟利;(2)薛蟠收用香菱。
  
  3、预备省亲:除大观园选址、贾蔷往姑苏采办女戏,其他快笔简述,一句“不过是喧阗热闹而已”滑过。插话:(1)甄家收有贾家五万两银子;(2)宝玉死别秦钟。
  
  4、大观园题联:一笔三写,初游大观园、贾政试宝玉、众清客媚态。插话:(1)黛玉剪香袋;(2)妙玉入园。
  
  5、省亲:此段按皇家规矩、依时间线严整叙事,自五鼓(凌晨3点)至丑时三刻(半夜1:45),天大恩赐,却不足24小时。分为十段:(1)候期;(2)太监视察;(3)候驾;(4)接驾;(5)游园题匾;(6)会亲;(7)题诗;(8)看戏;(9)赐物;(10)送别。其中插话三:元春爱弟之情、钗黛助宝玉题诗、龄官拒演《牡丹亭》。
  
  至此,小说整体勾勒方告完毕,开始进入主体情节:大观园。
  十二钗中,唯湘云只提其名、巧姐尚未出场。

  红楼梦布局原则:
  
  从作者创作初衷和小说结果来看,应当有以下几条布局原则:
  
  1、全局原则:不止是几个小儿女青春爱情故事,而是一部家族痛亡史。空间上,由外到内涉及到宫廷、世交、姻亲、家族、男女、主仆等六层;时间轴,则按衰亡进度可分为浮华虚盛、危机初现、隐患丛生、陷入困境、内外交攻、崩塌溃败、困穷流离、凄凉谢幕等八段。(前五段徐徐推进,可惜后四十回缺失,后三段有些草率)
  
  2、同步原则:空间六层是按时间八段同步推进,在某一时间段上,叙述某一层情节时,随时关联、辐射、隐现其他层。
  
  3、冲突原则:小说虽然描绘日常生活,但绝非流水账,情节设计取舍的基本标准在于冲突,而且不止事件内人物之间存在冲突,更能牵连外部,形成连锁反应,以随时实现全局、同步效应。

  关于谋篇布局理念,第四十二回宝钗论画可做作者旁证:
  
  宝钗道:“我有一句公道话,你们听听:藕丫头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如何成画?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

  〖红楼梦情节簇〗:
  
  任何小说都是由情节片断组合而成,好情节是小说世界海面之上凸显的冰山,反之,则是无根的浮冰。
  
  红楼梦绝少单线故事、独立情节,基本上每个情节段落都由多个人数、多条线索聚合而成,同时又辐射周边。像织锦底纹之上的花簇,因此可以称之为“情节簇”。
  
  上百个大小情节簇彼此呼应,汇联成显性可见的情节图谱,同时以留白方式,隐现整个小说世界。

  情节簇1 袭黛劝诫
  
  省亲大戏之后,故事该如何重启?
  红楼梦情节总扣是贾宝玉,由他扣起内外两个世界。
  小说便从宝玉性格行径起笔,但又融情入戏,从身边袭人、黛玉苦心劝诫回射。又续用前文情节扣李嬷嬷,挑起事端,激起冲突,由熙凤收场。
  
  这一簇主写两种亲近:与袭人似日常夫妻,与黛玉则是豆蔻初恋。
  
  笔法上,重写袭、黛,轻写雯、钗,绝妙的均衡。
  熙凤救场,一阵风,结束此簇。
  
  戏芯:“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为求有戏,小说起笔写两人,便言 “不虞之隙、求全之毁”的“不和”,此后冲突不断,这一段是仅有的一场两小无猜、亲密烂漫,也是全书最清澈美好的时光。即便如此,笑闹中,仍不忘幽香、冷香对照,接着宝钗便走了进来。
  
  这一簇有四组对照。
  
  (1)宁府-袭人家:情节线先甩到宁府,借戏目写俗滥喧闹;灵机一转,夜访袭人,小说中极少见的小家人户情状。
  
  (2)袭、黛劝诫:袭人以回家要挟劝诫,宝玉赌咒听从;黛玉惜护劝诫,宝玉总没听见。同样用心,不同劝法,不同结果。
  
  (3)袭、雯性情:袭人处处忍让,晴雯牙尖嘴利。
  
  (4)幽香-冷香:呼应上文宝钗冷香,谈笑中暗写钗黛争较。

  情节簇2 贾环赖赌
  
  贾政三子,一正二邪,两组对仗。
  珠与玉,一正一邪,正亡邪存,衰世之相;
  玉与环,一雅一俗,相反相成,皆不成器。
  
  这一簇情节、以贾环为扣,“赖赌”为戏眼,场景由黛玉处转至宝钗处。
  (注:黛玉、贾环从未有正面交集,乃不写之写,暗现黛之孤高、钗之随和;与后文薛蟠偶见黛玉一笔又相对照)
  
  一千多字,小小一段,却分3瓣、写6人:
  
  瓣1、三样情态:贾环耍赖,莺儿嘟囔、宝钗喝止劝慰。
  瓣2、两样心思:宝玉呆念:兄弟原属平等、天地独钟女子。
  瓣3、一组对立:赵姨娘泼骂,王熙凤弹压。

  情节簇3 湘云初至
  
  前文湘云只提及名字,到此湘云才正式出场。
  行文尚曲,忌静贵动,曹雪芹最善“抢戏”之法。
  这一簇,三个场地,宝黛湘钗袭五人,除钗袭外,各个之间均有冲突。
  五人轮番抢戏、循环上阵——
  
  湘云出场,才写一句“只见湘云大说大笑的”,便横生黛玉气恼;
  宝黛口角未完,宝钗又抢入,带走宝玉;
  宝玉转回又向黛玉赔罪,二人方和,湘云抢入;
  湘黛正在笑闹,宝钗再次抢入;
  随即袭人又气恼,战团转到宝玉房中……
  小儿女日常口角,却写出车轮战一般的情节,流水回旋的叙事!
  
  四女又笔法各异:黛玉用情笔,湘云用直笔,宝钗用冷笔,袭人用硬笔。
  其中黛湘袭三人心性尽露,唯宝钗难测:宝黛口角,独叫走宝玉;湘黛笑闹,劝道:“我劝你们两个看宝兄弟面上,都撂开手罢。”来寻宝玉,见宝玉来却离开。只有与袭人攀谈,才直书暗忖心思:“留神窥察其(袭人)言语志量,深可敬爱。”
  
  戏眼在宝玉务求周全之心,既不忍伤及任何一人,又不愿违背自己性情志趣。
  簇尾则收于一段仿庄子焚花灭爱之文,遥指小说最终花落人亡、空余悲音。

  情节簇4 巧姐痘疹
  
  上簇史湘云戏未完,十二钗最小钗巧姐出场。
  中间插入此簇,专文写凤琏平,是换气腾挪之法,
  
  戏扣是巧姐,戏眼则是多姑娘。
  红楼梦以雅著称,写俗同样精妙。巧姐痘疹,琏凤分寝,自然留出空间,笔向外荡。这一簇写淫,寥寥几句,点到即止,声色情态却远胜金瓶梅实写细描。
  更妙处在巧姐毒尽癍回,贾琏回来,借多姑娘一缕头发,又自然生出一簇好戏。平儿之正与善、贾琏之赖与荏、熙凤之妒与懵。
  
  此段用了“打断”法:三起三断,三人一出微型三国演义。
  1断:平儿发觉头发、贾琏夺,熙凤进来打断;
  2断:熙凤出去,平儿还发,贾琏求欢,平儿逃出;
  3断:链平隔窗说话,熙凤回来,醋嘲,平儿生气离开。
  
  此段文字妙在一个“逗”字,将热又冷、方兴又止,处处节制。
  
  多姑娘线头至四十二回贾琏再次偷欢处,重又激起,熙凤泼醋,平儿受屈,一场大闹戏,又于六十四回尤二姐处遥映。微小人物,一唱三叹。
  
  簇末凤琏商议宝钗生日,自然渡至下文。

  情节簇5 宝钗生日
  
  《红楼梦》虽尽为日常生活,但并非自然主义流水式记录,而是经过一番审慎拣择和设计。
  表面只见琐细,背后暗藏戏锁,钥匙则是戏扣。
  戏扣作用有二:
  1、锁定事件、聚拢人物,以防情节散漫;
  2、如投石于水,激起情节涟漪。
  
  这一簇的戏扣是:宝钗十五岁生日。
  涟漪1:贾母专门替她做生日(已暗伏择媳倾向)
  涟漪2:凤琏夫妻商议,投合贾母
  涟漪3:黛玉不快、宝玉安慰
  涟漪4:宝钗已至将笄之年,论嫁之时
  
  生日事多,又设计戏眼三连环,情节逐浪而兴:
  戏眼一:点戏。
  1、熙凤照旧投合贾母,点热闹戏;
  2、宝钗也点热闹戏,却能说出一番独见;(解说《寄生草》,留后戏)
  3、宝玉赞叹,黛玉嘲讽,湘云笑。
  
  戏眼二:龄官。
  1、贾母独爱小旦(龄官,黛之影)、小丑(葵官,湘之影),写其心底最爱。
  2、熙凤提起话头,故设谜题(知道话题不妥,却又点火造笑)、
  3、宝钗不说破(待人周全)
  4、宝玉不说破(顾惜黛玉,深知其心)
  5、湘云说破(爽直)
  6、宝玉使眼色(好心办坏事,同伤黛湘,激起簇中高潮)
  
  戏眼三:《寄生草》
  1、湘云恼
  2、黛玉恼
  3、宝玉灰心填词(又预示结局之空悲)
  4、宝钗后悔惹出机锋话头(预示空悲因其而来)
  5、黛玉点醒宝玉
  
  “四人仍复如旧”,此簇圆满收尾。

  情节簇5:灯谜
  
  至此,十二钗俱全,即将入园。
  作者以灯谜为扣,设家宴,将诸人一并聚拢。
  这一簇是继警幻十二曲之后,再次预兆众人命运之谜。
  
  灯谜由元春发起,既遥领十二钗,又暗写其心:情系家人、宫中寂寞。
  众人猜谜,着重简笔写三人性格:宝钗一看“并无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迎春、贾环猜错无赏,迎春浑不介意,贾环觉得没趣。
  (择要点画是《红楼梦》群戏重要手法,以求点面错落、行文活泛)
  
  各人自制灯谜,言由心生,既含命运寓意,又写各人性情,比景幻仙曲更加深渗。
  元春-爆竹化灰、迎春-算盘纷乱、探春-风筝飘飞、黛玉-更香焦心、宝钗-竹夫人悲凉……
  (其中镜子谜主不详,湘云、惜春等人空缺,应属有意留白,免行文呆板,又寓意无非幻相。)
  
  此簇由贾政主控,既是戏中人,严厉古板之外,增添朴厚性格,又是旁观者,诸人皆在迷中,需一独醒人,贾政“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来覆去,甚觉凄惋。”
  为大观园预留悲音,更在情绪上,遥应最后贾政雪地别宝玉。
  (私以为:雪地相别是后四十回最佳段落之一)

  情节簇7:入园
  
  这一簇是过门,但毫不松懈,边进边织,分六步才进入大观园:
  
  1、元妃命在园中勒石镌刻题咏:笔头一带,贾蔷因监管十二官,另派三人去做。
  
  2、安置十二个沙弥、小道士:又牵出铁槛寺,顺势引出熙凤,强要贾琏将差事交予贾芹,贾琏又反荐贾芸,预埋伏线。同时趣笔妙画夫妻私情。
  (至此,贾家三个二线子侄蔷、芹、芸都已安排妥当。)
  
  3、元妃命诸人搬入园中。(下谕:“命宝钗等在园中居住,不可封锢;命宝玉也随进去读书。”只提钗、玉,似在暗示元妃择媳?)
  
  4、贾政训诫宝玉:贾政小家初次聚到一处,玉、环兄弟反衬,贾政疼恨骤变。
  
  5、诸人园中选房安置。(以境写人)
  
  6、宝玉题诗:初入园中,从何写起?小说并不赘述各人如何搬家安置,只以宝玉四首诗,记述情景。既如题注引言,轻巧简洁概括;又写宝玉闲适无聊,自然引出读西厢。

  情节簇8 西厢记、牡丹亭
  
  大观园诸人诸事,该于何处起笔?
  曹雪芹当年恐怕为此大费过神思。
  《红楼梦》缘起于神瑛、绛珠还泪之缘,宝黛二人自当领衔大观园;
  石头记一部情天恨海的爱情悲剧,自当以爱情为引;
  大观园收藏烂漫青春,季节当始于情种初萌之即……
  因此,这一簇的关键词是:爱情初萌。
  
  爱情由懵懂至萌发,必定需要外部诱因与启发。
  小说便巧借最经典、最具启蒙性的两部爱情戏文为情节扣,连环双扣,逗出《红楼梦》最清澈的爱情泉眼。
  
  扣一:共读《西厢》
  
  1、逗引:由茗烟自外部引入《西厢》,遥映前文茗烟万儿偷情一节。
  2、葬花:写春情,却先写“落红成阵”,接入黛玉葬花之论,未见春悦,已先悼红,时时不忘预埋悲音;
  3、《西厢》:是除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外,宝黛最美好段落,前者是童真无猜之纯净,此处是春心初萌之旖旎。细看黛玉之心,由奇到醉、由醉转怒、由怒忽笑,片刻间,一场四季轮回。古典小说写情未有如此婉转抑扬者。
  4、打断一:袭人唤走宝玉(后文宝黛私情,也是袭人先知并设法阻止)
  
  扣二:独听《牡丹亭》
  1、黛玉独听曲文,再次渲染悲音。西厢共乐,不过半晌欢愉;牡丹独伤,方是一生孤寂。
  2、再细看心情变化,如春逝之水、绵绵不已:感慨缠绵-自叹自思-心动神摇-如醉如痴-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3、打断二:香菱忽至,中断此簇。又预埋后文学诗。
  
  (此簇节奏设计,恰如《牡丹亭》“游园”、“惊梦”二题)

  情节簇9 红与芸
  
  进入大观园第一簇共读西厢后,第二簇居然接入一对微末之人:贾芸与小红。
  小红原名玉,避嫌隐去,芸则是香草,红与芸,莫非宝玉与黛玉的对反?
  宝黛为无染纯爱,芸红则又可谐音“雨云”,男女私情。
  第二簇接入芸红,恐怕是为映衬宝黛之情,可惜后四十回芸红结局不明,无法探知重笔写芸红的寓意。
  小说写宝黛,纯用清雅之笔;写芸红,则用质实之笔。
  
  这一簇笔法迂曲缭绕,也是红楼梦中篇幅最长的底层人物写实段落。
  两个人物,两个戏扣:攀高与动情
  1、攀高:贾芸认宝玉为父、屡次求见,巴结贾琏,借钱奉承熙凤,皆为攀高;小红抢话、斟茶,亦为攀高。两人也因攀高,才得以机缘巧合,一再相见。
  2、动情:与宝黛之间反复试探、欲言又止正相反,红芸之间,初见便毫不遮掩,小红“下死眼把贾芸钉了两眼”。
  
  此簇最好看在芸红两人于宝玉、贾琏、熙凤之间往返穿插,交错缠绕。
  最珍贵段落贾芸舅舅卜世仁(不是人)的寒凉、醉金刚倪二之侠义。(倪二于后四十回应还有重头戏,可惜不见)
  
  疑点:
  芸红结局如何?虽然两人攀高富贵,但文中并无贬义,反倒侧笔写卜世仁寒凉及宝玉众丫头的伶牙俐爪,暗讽世态炎凉。
  两人之情,作者也只做实笔描写,不露褒贬。
  有个细节倒可留意:贾芸见茗烟,茗烟告知已被改名“焙茗”,《西厢记》是茗烟引入,红芸二人相见,也因茗烟。改名“焙茗”,莫非寓意“悲悯”?

  情节簇10魇魔
  
  又一簇乱戏。
  大观园春光未启,祸事先发。
  小说隔一阶段,便借事故聚拢各路人物,以点集线,渲染全景。
  
  宝玉和贾环、熙凤和赵姨娘,两组矛盾前文一直铺垫蓄积,至此,以彩霞为扣,终于爆发。(家庭之斗残酷不亚于官场,后文黛玉诗“风刀霜剑严相逼”于此可见)
  
  这一簇戏乱线不乱,由星火至燎原,分两波,次第放大,静水投石法。
  第一波:贾环
  1、借王子腾夫人寿诞,不但简笔照应家族外线,更借机支开宝玉,留下戏场;
  2、贾环抄经,呼三喝四,借众人厌弃引入彩霞独好;
  3、宝玉回来,歪缠彩霞,激怒贾环,烫伤宝玉;王夫人怒骂赵姨娘;
  第二波:马道婆
  4、引入马道婆驱邪,反被赵姨娘使魇魔;
  5、牵动众人,不但内眷、贾政贾赦,各路亲戚一笔聚拢。
  6、僧道现身,宝玉通灵。
  
  主线之外,不忘随时穿插宝黛姻缘。
  
  1、熙凤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此时应是有意撮合)
  2、宝玉浑然,黛玉羞窘;(细节处,自然活画)
  3、宝钗平时少言,这里却三次插话,深可回味。尤其宝玉醒转,黛玉念佛,只有宝钗留意,嘲道:
  
  “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度化众生;又要保佑人家病痛,都叫他速好;又要管人家的婚姻,叫他成就。你说可忙不忙?可好笑不好笑?”

  情节簇 11 春病
  
  入园之后,宝黛爱萌与芸红私情交错而行。
  这一簇写春情初萌情态,是《牡丹亭》后,最经典篇章。
  此簇将宝黛、芸红双线聚合,贵贱有别,却情同一理。
  用递线法,线头由小红递给贾芸,贾芸转于宝玉,宝玉又接至黛玉。借薛蟠宴请一个弯转,又夹入宝钗夜访、黛玉泣鸦。
  
  戏扣是帕子,戏眼则在于黛红春病心事之郁郁难言。
  
  1、佳蕙探小红:一段对话,既写小红心郁贾芸之“病”,又旁述丫头之间争名夺利,引出小红“没有不散的筵席”之叹。
  2、芸红偶遇:借李嬷嬷唠叨点破芸红之情“云哥儿、雨哥儿”,两人蜂腰桥偶遇,各自“把眼一溜”,四目相对,随即羞躲,两人有心难言、欲近又远,情态之活,古典小说中再无第二家。
  3、贾芸访怡红:借贾芸之眼,第一次细致描写怡红院之精雅、袭人之容貌。宝玉贾芸无话凑话,尴尬之妙。
  4、贾芸托坠儿:罗帕传情,呼应后文宝黛传旧帕。
  5、黛玉犯春困: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透黛玉郁郁心事,令宝玉神魂早荡,宝黛之间仅有一次实写难以自制之情。随即黛玉恼怒,幽困之情,世俗未曾严逼,内心已自禁忌。
  6、薛蟠宴宝玉:红楼梦清雅总用混俗调和对比,薛蟠蠢俗霸王,大观园制衡者。(疑点:席间另有冯紫英,此人出场几次,不知寓意何在。)
  7、黛玉惊宿鸦:由薛蟠自然转至宝钗夜访怡红院,黛玉被拒门外,宝钗黛三人初生轩格。

  情节簇 12 扑蝶葬花
  
  入园之后,至此大观园众女才第一次聚全。
  然而,季节却选在芒种:春尽之日,饯送花神。
  黛玉《葬花吟》不但是本簇诗眼,也是大观园之祭歌,遥应宝玉《芙蓉女儿诔》。
  
  本簇以“情”和“才”为双扣,黛玉、小红为双主线。
  情扣:黛玉之悲情,小红之私情。
  才扣:黛玉之诗才,小红之事才。
  两扣又以探春为纽,分别扣住宝钗、宝玉、熙凤。(细看探春枢纽中转之用)
  
  1、宝钗三绕:去寻黛玉,却扑双蝶;蝶未扑到,却闻“奸情”;借寻黛玉,遮掩自保;不寻黛玉,转至探春。
  2、宝玉三绕:去寻黛玉,不被理睬;跟随黛玉,遇见探春;又寻黛玉,悲闻葬花;各自走开,却又撞见。
  3、小红三绕:水阁私话,却被撞破;熙凤差使,晴雯嘲骂;探春指路,回复熙凤。
  
  另:小红引出三条隐线:
  1、宝钗借口黛玉,小红担忧“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克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怎么样呢?”(恐怕后四十回有私情被泻情节)
  2、小红路逢司棋,“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带子”;(映后文鸳鸯撞破司棋)
  3、小红告知玉字避讳,熙凤皱眉:“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便宜似的,你也'玉’我也'玉’。”(应是无关宝玉,独指黛玉)

  情节簇 13 天王补心丹
  
  红楼梦绝少冷场。
  葬花、释疑,宝黛合好,一起去见王夫人,却又波澜微漾。
  以药为扣,又逗出宝钗黛三人一小簇微型“三国演义”。
  
  红楼梦叙事之妙,不但在家族大场景,更在对日间琐碎的裁剪、设计。
  这一簇基调明暖,纯然日常家人闲话碎语,却轻巧微妙。
  宝钗黛之间,轻醋微恼,如小风微漾,轻灵回旋。
  其间两次接入熙凤,既为活场,又穿副线。
  
  1、王夫人极少见关心黛玉吃药,并引出“天王补心丹”笑话;
  2、宝玉胡诌仙药,求证宝钗,宝钗不应,黛玉偷笑;
  3、熙凤插入,旁证圆场,宝玉不问宝钗,却问黛玉,黛玉微恼。
  4、黛玉去贾母处吃饭,宝玉不跟,留在王夫人处,宝钗劝宝玉。
  5、宝玉赶着去寻黛玉,路逢熙凤,讨要小红,并写礼单。
  6、黛玉不理宝玉,宝钗进来向黛玉讲笑话,说宝玉不受用,宝玉要支开宝钗,宝钗不乐。
  
  此簇情节微小,三人心理描画却极微妙,古典小说中从未有过如此深细描画:
  1、宝玉:是更介意宝钗不帮腔,还是黛玉之嘲笑?为何不问宝钗却问黛玉?是敬怕宝钗,而亲近黛玉?
  2、黛玉:宝玉不问宝钗而问自己,是介意宝玉忌惮宝钗,还是宝玉冷落自己?
  3、宝钗:知道黛玉不自在,见黛玉却笑道:“我告诉你个笑话儿,才刚为那个药,我说了个不知道,宝兄弟心里就不受用了。”是来熄火,还是点火?
  
  结果:三人皆不乐。

  情节簇 14 女儿宴
  
  小说的丰富度,取决于两个维度:空间(宽广度、高下度)、时间(纵深度)
  红楼梦的宽广度在于人物繁多,织成细密社会网络;
  高下度则在于几乎穿透整个社会梯级的井深和落差。
  
  这一簇,冯紫英宴客,以“女儿”为扣。
  宝玉嫌滥饮无味,提议行女儿酒令,将情节顺理成章归拢至小说核心题旨。
  虽然只有五人,却以窥斑见豹的超凡笔力,浓缩出当时社会的立体女性观。
  这场小宴,恐怕是中国小说史上文化落差最大、组合最怪诞的一个段落。
  
  第一级 贾宝玉:清雅、哀悯
  第二级 蒋玉涵:风流、多情
  第三级 冯紫英:平实、诙谐
  第四级 云 儿:平俗、卑贱
  第五级 薛 蟠:恶俗、淫滥
  
  簇尾,又以汗巾为扣,埋下二线:蒋玉涵与袭人。

  情节簇 15 麝香珠串
  
  这一簇很小,但极重要。
  元妃赠物,独宝玉和宝钗相同。
  呼应上文“命宝钗等在园中居住”,宝钗显然已被元春看重,后四十回是否该有元春指婚一节?
  
  金玉之说第二次出现。
  宝钗黛第一次出现金玉、木石之争。
  三人心态各自不同:
  1、黛玉:第一次直接表达妒意自怜。(已将婚事作为头等心事)
  2、宝钗:第一次确切描写其心:“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至少于婚事,绝无动念)
  3、宝玉:情欲两别,心身分离
  (1)对黛玉:“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于情于心,独钟黛玉,其志已定)
  (2)对宝钗:“看着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第一次正面描写宝钗姿容,引动肌肤欲念)
  
  此簇埋定悲剧悖谬——
  黛玉唯一之愿,却难成真;宝钗刻意远避,却反成婚。
  至于宝玉,则注定身心分裂、两头成空。
  (张爱玲红、白玫瑰之悖境,应源于此)

  情节簇 16 清虚观打醮
  
  继芒种节后,又一场大戏。
  入园以来,情节看似零碎散乱,其实各簇均沿一条主线:宝黛之情。
  且如种花一般,逐节生长——
  《西厢》情心初萌—熙凤玩笑婚姻—春困发幽情—葬花解误会—宝钗黛暗战—元春重宝钗—金玉木石争——
  到这一簇,以张道士为戏扣,激化矛盾,爆发宝黛冲突。
  其间又穿插金麒麟、宝钗发怒,结于三人舌战。
  
  场景内外照应:由园中引至园外,终又回归园内。
  1、各家大小丫头悉数登场,“车辆纷纷,人马簇簇”、“咭咭呱呱,说笑不绝”,小说中最喧闹欢喜的一段;
  2、顺势插入周瑞家的训斥、贾珍发怒、熙凤打小道童,喜闹中不忘威杀;
  3、张道士叙旧、说亲。引出贾母两段话:
  (1)疼玉原由:“我养这些儿子孙子,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
  (2)婚姻条件“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黛玉性格恐怕难符)
  4、神前拈戏:《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起家、富贵、破灭,又埋悲兆。
  5、金麒麟:三人之战不足,又预引入湘云,且何止宝钗“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黛玉、宝钗皆无缘,莫非湘云后四十回有无果之缘?
  6、摔玉绞穗:由说亲,激起宝黛最大一场冲突。
  红楼梦写情,极少心心相映时,着墨多在两心轩隔处。
  不但有外界世俗威压,更有情中难免之压抑、猜忌与隔膜。
  因此内外交困、曲折重重。
  这一段最是经典:“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
  加之袭人、紫鹃在旁劝解,更增怨怒伤叹。
  贾母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反倒沟通两心。
  不合常情处才见爱之情,违拗常理时才是情之理。
  7、三人舌战:两人才和,宝钗又至,也是全书三人最直露一战。
  宝钗大反常态,原因何在?作者不言,害苦读者。
  
  这一簇最见作者大开大合、广铺紧收的笔力。
  看似无来由一场打醮,却为引出张道士提亲话题,从而激发宝黛之争,又演化宝钗黛三人之争,更预埋湘云第四条战线。

  情节簇 17 踢袭恼雯
  
  宝钗黛三人之战,留下气闷,无可消释,四处乱撞,撞出一片狼藉。
  承接上簇钗黛,本簇矛盾下移至袭雯,又一场乱战。
  这一簇可见曹雪芹欲扬先抑、理乱章法——
  
  抑1、金钏:宝玉闷气无处排遣,寻金钏嘻闹,王夫人怒打,气闷更增;(埋下祸根)
  抑2、龄官:龄官画蔷,被雨打断,反增纳闷;(留下伏线)
  抑3、大雨:众人关门嘻笑。(“可巧小生宝官,正旦玉官等两个女孩子,正在怡红院和袭人玩笑”,宝、玉二官,信手一拈,细处暗喻宝黛情事)
  扬1、踢袭人:宝玉最暴怒一次(对宝钗动心由肌肤容貌,对袭人动怒施于身体)
  抑4、端午:宴席上,众人淡淡,闷闷而散(随手插入宝黛二人对聚散不同态度)
  扬2、骂晴雯:晴雯回嘴,宝玉发抖,一语成谶:“你不用忙,将来有散的日子!”
  扬3、乱战:袭人加入,三人斗嘴。
  (此节直骂,与上节宝钗黛暗讽,正相对照。)
  
  歇战:黛玉解围。
  
  黛玉戏称袭人“嫂子”。
  宝玉又言谶语:“你死了,我作和尚去。”
  (遥映结局)
  
  收官:晴雯撕扇
  
  不可开交之际,又是薛蟠宴请,中断乱战,转入簇尾。
  (看来薛蟠不但起雅俗制衡,更有泻火转戏之用)
  晴雯撕扇,小说中最鲜亮段落之一,翻新“千金一笑”之典,鲜活新颖,唯有贾宝玉想得出,也唯有晴雯做得出,宝玉“爱物”之论更是新奇。
  一笑释怨,美好收束。

  簇 18 金麒麟
  
  宝黛之间,彼此反复试探、外力步步紧逼。
  此簇又勾出前文金麒麟伏线,引入湘云,施加最后压力,才终于激出宝玉真话,洞穿宝黛之心。
  
  1、追写湘云:
  
  湘云在大观园外,相对少描写时机,此簇众人相见说笑,借“乱衣服”话题,补画湘云之憨顽。三人旁述,写湘云之外,一笔两用,侧写言者性格。
  (1)宝钗说湘云穿宝玉衣服:专留意宝玉之事?或在意妇德女礼?
  (2)黛玉讲湘云穿贾母斗篷:纯然讲趣事,黛、湘与贾母之亲。
  (3)迎春言湘云说笑不停:迎春极少说话,这里一句反写其好静。
  
  2、宝玉加入:
  又一小簇四国演义,
  才几句对话,却明枪暗箭,盘旋往还,精妙无比。
  黛玉出招,湘云反击,宝玉左右回护,宝钗冷眼暗笑。
  《红楼梦》最好看,在这些精致小段落——
  
  宝玉才至,黛玉便出招:“你哥哥有好东西等着给你呢。”
  宝玉忙转移话题。
  湘云拿出绛纹戒指,黛玉嘲笑,湘云反击。
  宝玉笑赞湘云。
  黛玉生恼“他不会说话,就配带'金麒麟’了!”
  幸而诸人都不曾听见,只有宝钗抿着嘴儿一笑。宝玉听见了,倒自己后悔又说错了话,忽见宝钗一笑,由不得也一笑。宝钗见宝玉笑,忙起身走开,找了黛玉说笑去了。
  
  3、麒麟阴阳
  
  湘云刚至,王夫人就言“前日有人家来相看, 眼见有婆婆家了”。
  婚姻议题步步紧逼,又借去怡红院路上,插入翠缕话头,谈讲阴阳男女。
  
  更牵出金麒麟,埋下姻缘伏线,可惜后文线断不见。
  “湘云伸手擎在掌上,只是默默不语,正自出神,忽见宝玉从那边来了……”
  
  此簇不但追画湘云憨顽真率,也乘机补述从未写及的翠缕,天真性情,无染之痴。
  (湘云、翠缕,红楼梦中,本人最喜爱的一对人物,此段也是全篇最爱段落,想起就笑,哈哈!)
  
  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
  湘云沉了脸说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说出好的来了!”
  翠缕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
  湘云“扑嗤”的笑道:“你知道什么?”
  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
  湘云拿着绢子掩着嘴笑起来。
  翠缕道:“说的是了,就笑的这么样?”

  簇19 诉肺腑
  
  从共读《西厢》至此,整整十回,宝黛之间才终于撞破内外窒碍,灵犀一点相通。
  这一簇是小说全篇情眼,石破天惊一般,瞬间透亮,随即又重蒙云雾。
  
  本簇结构深有意味:前,为湘云相激;后,由宝钗收束;全簇又由袭人穿引。
  湘钗二人虽然同为外部压力,属性却正相反,宝钗为正阻力,隐而不言,却时时形成阻隔;湘云为反阻力,直言快语,适时造成反激。
  
  1、湘云劝诫:
  
  以“贾雨村来访”为扣,逗出话头,遥映“钗于奁内待时飞、玉在椟中求善价”妆奁、善嫁前题。
  宝玉厌烦,湘云劝以“仕途经济”,宝玉翻脸,袭人补述“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激发宝玉真情:“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也激发门外黛玉一番知己之叹、金玉之恨、身世之哀。
  五人之戏,宝、湘、袭三人在明,黛由暗转明,钗虽始终在暗,却遥控人心局面。
  
  2、诉肺腑:
  
  宝黛终于打通心结,第一次,亦是最后一次直诉衷肠。
  这一节文字,是古典小说史上写情,最迂曲醉人的段落。
  两颗心欲言又止、欲进又阻,几番回旋,荡尽心波。
  
  回旋一:宝玉问“妹妹怎么又哭了?”黛玉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
  回旋二:宝玉抬起手来替她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
  回旋三:黛玉嘲笑金玉、麒麟,宝玉急出汗,黛玉忙道歉,替他拭汗。
  回旋四: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怔了半天,方说道:“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
  回旋五:宝玉:“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林黛玉:“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
  回旋六:宝玉:“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
  回旋七: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
  回旋八:宝玉忙上前拉住:“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八次往还,终至无言,两心虽已通,两情仍相抑。
  宝玉人已痴傻,不管不顾,误抓住袭人,说出肺腑:
  
  “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 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这段告白,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大胆、最朴素、最直率、最真切的爱情告白。
  然而,却又是一场错乱、误会和泄露,叛逆纯洁之情,由此暴露于礼教威逼严控之下。
  戏剧的偶然、现实的必然。
  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千钧巨笔。
  
  3、宝钗收尾:
  
  宝玉醒悟羞逃,一直隐于纸背、存于言谈中的宝钗,忽然现身。
  偶然乎?必然乎?
  “我才看见走过去,倒要叫住问他呢。他如今说话越发没了经纬,我故此没叫他了,由他过去罢。”
  方才宝黛对话,宝玉倾诉,宝钗听见了?没听见?

  簇 20 宝玉挨打
  
  这是元妃省亲之后,最大一簇,占据四回篇幅。
  这一簇矛盾交集,各条分线汇于一点,集中爆发。
  支线:蒋玉涵、金钏、贾母宠溺、贾政不满。
  主线:宝黛爱情。
  打通心关后,宝黛爱情不再冲突纠葛,转入隐秘无言;
  同时,宝钗、袭人一方力量陡然转强,占据此簇大部分篇幅。
  
  此簇大队人马轮番上阵,反复读了几遍,才算大致拆解开结构章法。
  戏蕊是挨打,打后养伤,戏分六大瓣,每一瓣又拆作几小瓣,交替织成——
  
  戏蕊:挨打。(看其乱中井然次序)
  
  金钏、蒋玉涵,内外两事并发,贾环点火引爆。
  (中间插聋婆子一段,急乱中搞笑)
  王夫人、李纨、熙凤、迎探姐妹相继赶来。贾母终场。
  之后,袭人、宝钗、黛玉,次第描写。
  另引出薛蟠一线。
  
  瓣1:钗与黛
  (1)劝:钗黛先后探视宝玉,宝钗送药问伤、心中感叹、情急失言、红脸娇羞;黛玉则只是哭肿眼,抽噎“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一繁一简,一疏一亲,一动心一挚情,对照深含意味。
  (2)哭:薛蟠嚷骂“金玉”姻缘,宝钗哭;宝玉送旧帕,黛玉哭。一为言,一为情;一委屈,一深恸。
  (3)嘲:呼应前文“菩萨”一段钗嘲黛,此处黛反嘲钗,钗不理。(扯平)
  (4)夸:宝玉借“会说话”夸黛玉,贾母却反夸宝钗。(风向已转)
  (5)怔:宝玉午睡,宝钗在旁刺绣。黛玉偷笑,已无妒意;宝玉梦话“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不觉怔住。(“怔”字耐寻味)
  
  瓣2:宝黛诗帕
  
  宝玉偷让晴雯送旧帕,一句“她自然知道”。
  黛玉由喜而悲,再至可笑、可惧、可愧,神魂驰荡,题诗寄情。
  四回文字中,宝黛之情,只有这一小段,两人却由此定情,全书定海神针。
  旧帕寓意,古所未有。至情至性,至真至朴。
  
  瓣3:袭人
  此簇真正主角,密告王夫人,增加月钱,王夫人特赐两盘菜。
  三大段,已稳固确立地位。
  
  瓣4:薛蟠
  由琪官话头,情节由宝钗自然引至薛家。
  一场斗骂,呆混之外,写薛蟠落泪痛悔,另增心地憨朴处。
  母子三人,大族小家,另一番白描日常亲情。
  
  瓣5:玉钏、金莺
  金钏、玉钏是一组金玉对照,玉钏、莺儿,又一组金玉对照。
  宝玉逗哄玉钏,纯然如对黛玉之情;莺儿娇憨婉转,宝玉又不胜其情。
  此处宝钗提议玉络“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暗喻金与黛的纠缠?
  
  瓣6:亲眷
  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
  其中又以王熙凤为核,左右说笑盘旋。更借袭人增月钱,道出贾家经济状况,已开始削减小丫头月钱。

  抱歉,簇 20 还有一瓣情节
  
  瓣7:龄官
  
  这一簇收尾于龄官和贾蔷,勾连前文几处伏线,画出另一幅爱情小境。
  宝玉由此顿悟情缘分定,为后文钗黛两无缘做心理铺垫。

  #红楼梦·大段落划分#:
  
  花了一上午时间,获得大发现,《红楼梦》结构大段落是以十八回为单元。
  小说眉目顿时豁然——
  
  (一)前十八回:
  层层推进,逐级铺展,到元妃省亲,完成小说全景扫描;
  
  (二)十九—三十六回:
  由宝黛两小无猜,到情窦初萌,再到两情相通,终于一场棒打。
  
  (三)三十七——五十四回:
  大观园起诗社,荣国府多赏乐,终于元宵节。全书最烂漫欢乐部分。
  
  (四)五十五——七十二回:
  熙凤生病,纨探钗代管大观园。弊端丛生、危机初现。
  
  (五)七十三——九十回:
  
  傻大姐误拣绣春囊、引发抄捡大观园。小说开始走向下坡。
  晴雯死、司棋亡,元妃病、贾家乱,薛家闹。高鹗本终于“蛇影杯弓颦卿绝粒”。
  
  由于后四十回残缺,段落开始紊乱。
  
  (一大发现,大笑三声)

  簇 21 海棠诗社
  
  从三十七回到七十二回,总共三十六回,是小说肚腰部分。
  三十七回,贾政点了学差远宦,直到七十一回才归,家中丧失监管。
  
  其中又以五十四回元霄夜宴为分水岭,之前风雅欢悦,之后危机丛生。
  正应前文僧道所言:“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此簇是大观园美好季节开端,十八回中,园里诗情画意,合家其乐融融。
  这一簇,以白海棠为扣,情节花开两瓣,诗社与怡红院丫头。
  
  情节扣:白海棠
  
  一扣双引,探春起诗社,贾芸送海棠。
  
  (1)探春:由她寄花笺、起诗社,一笔三写——
  其一,暗喻四春之中,探春时节光景最美;
  其二,四春之中,探春人物风采最出众;
  其三,姊妹之间,与宝玉兄妹之情最深;
  
  (2)贾芸:一笔双写
  其一,接线:上继认宝玉为父,轻巧插补芸红支线。(可惜后文线断)
  其二,暗喻:白海棠,既合大观园女儿之雅洁,又指爱情之纯洁。
  
  情节瓣一:海棠诗社
  
  诗社是聚拢大观园众女儿的关键情节扣,清雅诗意。
  人物主次因诗社安排井然:李纨社长,迎春限韵,惜春监场,宝玉串场,留下主位给钗黛湘探。
  
  第一场白海棠诗,四人诗句其实都在咏钗黛: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探春)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宝钗)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宝玉)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黛玉)
  
  
  情节瓣二:怡红院众丫头
  
  这一瓣极见小说线头交织之妙。
  白海棠送至怡红院,袭人顺路差使婆子送点心给湘云,以寻“缠丝白玛瑙碟子”,巧设情节扣,引出四个话头。
  
  话头一:诗社消息传至湘云,自然引出下文菊花螃蟹诗宴。
  
  话头二:各房东西传递混乱,预埋后文园中大乱伏笔。
  
  话头三:秋纹炫耀得赏赐,晴雯嘲骂。两种情态。
  
  晴雯道:“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别人剩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
  秋纹:“那怕给这屋里的狗剩下的,我只领太太的恩典,也不管别的事。”
  
  话头四:晴雯抢着去王夫人处取花瓶,预埋后文悲剧。
  
  簇尾:宝玉催接湘云,自然引出下一簇。

  簇 22 菊花诗宴
  
  海棠诗会后,继之以菊花诗会。
  同题重复,是行文大忌,但看《红楼梦》,由盆花至芳园、小聚变大宴,海棠诗会变作引子,逗出一场菊蟹大戏。
  此簇以菊蟹为扣,湘钗为引,花开三瓣,笔写四景,由上及下,立体惯透。
  
  簇引:湘钗商议
  
  《红楼梦》写人常用“喧宾夺主”法,看似主写此人,实则映画彼人,主宾互动,合力之中显张力。
  湘云东道,宝钗出力,两人商议,一笔四写。
  
  1、补述前文两人亲厚话头;
  2、写湘云性情爽快与境况窘迫;
  3、画宝钗之热心周到:“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
  4、显宝钗之风雅多智。
  5、衬两人和而不同:宝钗劝诗词为末等,纺绩针黹才是正经;湘云“只答应着”,随即将话头转向诗题。
  
  瓣一:螃蟹主宴
  
  小小一段,却章法井然,点面互衬,庄谐相映——
  1、贵族家宴,自具风雅:
  凤姐道:“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棵桂花开的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不敞亮吗?看看水,眼也清亮。”
  
  2、大家规矩,严守礼数:
  献过茶,凤姐忙安放杯箸。上面一桌,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东边一桌,湘云、王夫人、迎、探、惜;西边靠门一小桌,李纨和凤姐,虚设坐位,二人皆不敢坐,只在贾母王夫人两桌上伺候。
  
  3、主仆嬉闹,另添谐趣:
  鸳鸯等忙高声笑回道:“二奶奶来抢螃蟹吃,平儿恼了,抹了他主子一脸螃蟹黄子:主子奴才打架呢!”
  
  4、贾母疼孙,亲情暖心:
  贾母回头嘱咐湘云:“别让你宝哥哥多吃了。”湘云答应着。又嘱咐湘云、宝钗二人说:“你们两个也别多吃了。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
  
  瓣二:菊蟹诗会
  
  1、简笔勾勒场景:
  只用200多字,描出一幅清雅画面,主次分明,动静错落——
  
  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命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坐着,拿着钓杆钓鱼。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扔在水面,引的那游鱼?上来唼喋。湘云出一回神,又让一回袭人等,又招呼山坡下的众人只管放量吃。探春和李纨、惜春正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迎春却独在花阴下,拿着个针儿穿茉莉花。宝玉又看了一回黛玉钓鱼,一回又俯在宝钗傍边说笑两句,一回又看袭人等吃螃蟹,自己也陪他喝两口酒,袭人又剥一壳肉给他吃。
  
  2、菊诗写黛,蟹诗画钗。
  菊花一应节候,二写人物。
  黛玉夺魁,赞其孤洁之性;探春、湘云居次,三人同气。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黛玉)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探春)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湘云)
  
  横行螃蟹,宝钗诗讽。扳回胜局,制衡黛玉。写其冷眼观世之智。
  
  
  瓣三:丫头下人
  
  诗宴结束,余弦不绝,以平儿为扣,穿出三段背后底下人物情节。
  
  1、众人评说各房大丫头,闲话之中,完成次级人物巡览,更一语带出李纨酸辛。
  2、平儿、袭人私语,透出熙凤用公钱放私贷。
  3、笔端更向下移,平儿、张材家的、周瑞家的、刘姥姥闲谈,写出家族等级,更借刘姥姥算账,反写奢华:“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簇尾:贾母召见刘姥姥,自然渡至下文大游赏。

  簇 23 刘姥姥游大观园
  
  《红楼梦》偏于贵与雅,因此设计二俗,用以调剂制衡。
  薛蟠,恶俗;刘姥姥,平俗。
  
  大观园乐事无非两件:家眷宴聚、诸女雅乐。
  海棠诗社、菊蟹宴后,再聚难免重复,因此,极雅之后,笔头急翻,引入刘姥姥戏扣,接之以极俗。
  
  同时,行文至此,有三个重要人物未曾专文叙述:妙玉、巧姐和鸳鸯。
  另外,园中各房只在建成时,借贾政宝玉游览题联,扫描过空房。之后只有借贾芸之眼,描述过宝玉房间。
  
  这一簇以俗贯雅,用三回篇幅,完成三桩任务:增家宴之乐、推重点人物、写各房情致。
  
  本簇可归纳为:一事、两宴、三人、四院。
  
  1、一事:雪下抽柴
  
  刘姥姥信口编村话,雪中抽柴红袄女。
  这段轶事应该是伏笔,连同前文十五回送殡途中所遇纺车村姑,猜测后文应另有戏,惜不见。(贾家败亡,宝玉寒冬流落乡村,偶遇村姑得救?)
  
  2、两宴:
  
  大观园两宴刘姥姥,规模仅次于后文元宵大宴,而笑闹过之。
  雅俗碰撞,小说最喜乐段落。
  
  3、三人:鸳鸯、妙玉、巧姐
  
  (1)鸳鸯:
  前文鸳鸯只重点出现两次,一次怡红院宝玉讨口红吃,写其貌;一次李纨评说众丫头,写其能。至此,鸳鸯才正式出场,安排宴会、执掌酒令,写其势。
  
  (2)妙玉:
  前文只透过王夫人言谈,写其傲;这回与刘姥姥呈两极对反,俗极之处,凸显雅极,写其洁癖。叙述张力因之也强极。
  
  (3)巧姐:
  两次出现,先与板儿交换佛手柚子,后又得刘姥姥取名为“巧”。
  (佛手柚子:暗语“幼缘”?猜测:巧姐厚得刘姥姥救助,嫁给板儿)
  
  4、四院:潇湘馆、秋爽斋、蘅芜院、栊翠庵
  
  借游逛,一线穿四院,以室写人,渲染大观园领衔四女:
  黛玉之清雅、探春之爽朗、宝钗之素净、妙玉之空洁。
  四院正好联成“清爽洁净”四字。
  
  另又借刘姥姥臭屁酒嗝,反衬宝玉房间之尊贵精致。
  顺路通过品评,又写贾母之见识情趣。
  
  簇中引线:
  
  留下惜春作画、黛玉酒令失口两条引线,二线合一,自然勾出下文钗黛言和及众人论画情节。

  簇 24 论画
  
  红楼四春,既喻春光四段,又借各自丫头之名,暗含琴棋书画四艺。
  
  元春-抱琴:抱琴从未着墨,不知全本元春死后,抱琴是否回贾府?续本黛玉忽然弹琴,应是为补遗憾。
  迎春-司棋:迎春下棋,只在送宫花一段一笔提及,后文再无。续本中添惜春与妙玉下棋,恐非原文。
  探春-侍书:探春秋爽斋堆名人法帖,挂颜鲁公墨迹,给宝玉寄花笺。后文应再有相关情节,惜不见。
  惜春-入画:四人中惟惜春作画重笔描写。
  
  前文,惜春只在送宫花一段曾略着墨,戏称要出家。
  这一簇,由诗转画,惜春正式出场。
  至此,十二钗悉数登场,各人皆得专文叙述。
  
  本簇曹雪芹又用“喧宾夺主”法,看似写惜春,实则写宝钗。
  行文之中,始终以钗黛为主线。簇分三瓣——
  
  瓣一:钗黛和解
  
  宝钗、湘云之情,基于同情处境、財物资助。
  宝钗、黛玉和解,却基于妇德“大义”。
  黛玉酒令失口,引西厢记、牡丹亭句子,独宝钗发觉(宝黛私情也独袭人知晓)
  黛玉慌愧羞怕,宝钗推诚置腹,二人和好,皆出自真心真情。
  其中却埋下悲音:礼教大义从内心完胜爱情。
  
  瓣二:妯娌笑闹
  
  妯娌相聚,说笑打趣,这等明媚暖意,恐怕是曹雪芹写作最大情感动力。
  写到这种段落,不知作者是在笑,还是在叹、在泪?
  笑闹之中,黛玉主说,宝钗主解,惜春、李纨、宝玉为次,调度井然。
  
  瓣三:宝钗论画
  
  惜春作画,却由宝钗安排。
  宝钗这段大论,足见其见识精广、头脑明晰。
  此外,论画一段,小说如此繁细描述,恐怕是作者欲吐己见,表达胸中对为文作画结构章法之见解。
  
  簇头,贾母在大观园着风寒,生病;
  簇尾,众人去请安,贾母病愈,首尾呼应。
  更借一小戏扣:熙凤孝敬贾母“野鸡崽子”汤,贾母受用欢喜,要为熙凤做生日,轻巧转至下一簇。

  簇 25 熙凤生日
  
  秦可卿丧事之后,王熙凤又一簇大戏。
  这一簇,以生日为扣,将贾府内眷、下人悉数引出。
  主线、副线,明线、暗线,错杂交织,眼花缭乱。
  但起承转合、章法明晰;枝干连绵,毫不游离。
  
  其中:主线熙凤,副线宝玉,明线生日,暗线祭日。
  
  → 起:凑份子
  
  贾母提议,众人凑趣,人物大聚会。
  “老的少的,上的下的,乌压压挤了一屋子。”
  1、座次:主位、椅子、炕上、杌子,次序井然,写大家规矩;
  2、份钱:二十两到一两,写身份位次,点名老辈嬷嬷们的体面财力。
  3、情弊:一场趣事背后,满是人情势利。众人之阿附,熙凤之精吝,尤氏之厚道。(尤氏性格始终不鲜明,此处借退还平儿诸人及周赵二姨娘份钱,略加描画)
  4、预备:尤氏与鸳鸯商议,处处讨贾母欢喜。又嘲熙凤“我劝你收着些儿好,太满了就要流出来了。”说笑中埋谶语。
  
  → 承:生日宴
  
  生日开宴,不写宴会,却先插入副线宝玉,水仙庵祭金钏,又谎称北静王爱妾死。
  一个兜转,才回到主线宴会,生日所点戏文竟为《荆钗记》,喜宴中埋悲兆。
  仔细留意:这一节看似无意,实则极其重要,戏眼在“水祭”。
  看戏各人反应——
  贾母薛姨妈等都看的心酸落泪,也有笑的,也有恨的,也有骂的。
  黛玉嘲王十朋不通,宝钗不答。宝玉听了,却又发起呆来。
  《荆钗记》讲贫贱夫妻被富贵逼婚拆散、先后投水而亡的悲剧。
  联系上文北静王鹡鸰珠伏线,猜测原本后文——
  贾家势败,黛玉恐怕被逼嫁北静王为妾,投水而死(水仙、水芙蓉);宝玉被逼与宝钗成婚,最终亦成空。
  贾母所哭是黛玉;薛姨妈所哭是宝钗;黛玉是嘲玉、悼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宝玉发呆,最终成痴(如甄士隐);宝钗不答,最微妙,是安之若素,或心冷成灰?
  
  → 转:贾琏偷情
  
  熙凤被灌醉,正在欢乐,却剧情急转,变生不测。
  这一节设计有倒转乾坤的大力度,翻云覆雨的大手艺。
  熙凤生日,贾琏偷情,莫大讽刺,众人态度更令人悲叹。
  贾母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的住呢?从小儿人人都打这么过。”
  贾琏道:“你还不足?你细想想,昨儿谁的不是多?今儿当着人,还是我跪了一跪,又赔不是,你也争足了光了。这会子还唠叨,难道你还叫我替你跪下才罢?太要足了强也不是好事!”说的凤姐儿无言可对。平儿嗤的一声又笑了。
  尾声鲍尔家的自尽,违法遮掩打理,预示后文尤二姐。(此处生日宴由尤氏操办)
  熙凤主线外,又自然伸出宝玉支线,双线集于平儿:“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一段悲喜交集、细腻无比之古怪文字。
  
  → 合:嬷嬷与李纨
  
  启处:有两线头——嬷嬷势力和诗社宝玉缺席。
  合处,两线回拢,聚到熙凤处。
  
  1、李纨:此处一笔四写
  (1)邀熙凤入诗社做监官,罚宝玉;
  (2)呼应前文,置办画具;
  (3)熙凤算账,李纨每月收入;
  (4)妯娌亲热无嫌。
  
  2、嬷嬷:一笔两写
  (1)写腾达与败坏两类下人。
  腾达:赖嬷嬷儿子当官,宴请贾府。(后文其子有重头戏)
  败坏:周瑞儿子无法无天险被撵。(遥接后文贾珍处周瑞儿子打架)
  (2)借赖嬷嬷之口,述贾家前辈家教门风之严正。

  簇 26 风雨夕
  
  三十七——五十四,共十八回,全篇最欢悦高潮段落。
  前九回,接连三场荣府内部大戏,起诗社、刘姥姥、熙凤生日。
  接下来,笔头翻转向外,情节温度由热转冷,将是贾赦、薛蟠两大回闹戏。
  
  这一簇正在中间,为中转段落,大热闹转为小清冷,虽为过渡,却极重要。
  线头收拢至宝钗黛三人,秋雨萧寒之中,满含温情。
  戏分两瓣,交错而行。
  
  →上瓣:钗黛
  
  黛玉秋分犯疾,宝钗贴心送燕窝。
  黛玉第一次诉寄人篱下之叹,钗黛之间最贴心一段。
  此处有两个细节值得留意,性格描写一反常态:
  
  1、宝钗玩笑:宝钗向来善解人意,听黛玉诉苦,却应以一句玩笑。
  黛玉道:“你如何比我……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木,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那里。”
  (无意还是有意?)
  
  2、黛玉孤高:
  黛玉一向“目下无尘”。此处,蘅芜院婆子送燕窝,黛玉温言说笑,赏钱。
  (并非不通世故,而是不屑、不愿)
  
  →下瓣:宝黛
  
  此段全是日间平常琐谈,秋雨寒凉之中,却倍显暖心。
  同样两个细节,深含寓意:
  
  1、蓑衣:
  北静王所赠,黛玉失口言“渔公渔婆”,又暗埋北静王伏线?
  
  2、玻璃绣球灯:
  小说极少写黛玉关怀宝玉,此处借玻璃灯,细写一片惜护之心。
  然玻璃易碎灯易灭,战战兢兢之痴心?
  
  →另:黛玉自身有一个关键细节:“我长了今年十五岁”
  
  1、黛玉已到及笄之年,婚嫁命运正式逼近。
  2、宝钗及笄生日贾母大办,黛玉未提,应是只照常例,无人特别关注。

  簇 27 贾赦-鸳鸯 
  
  全书最欢悦段落暂结于熙凤生日,秋雨夕凉转,笔势陡坠。 
  接下来两簇,大观园之清雅,被贾赦、薛蟠之俗烂搅乱。 
  
  前文反复铺垫及笄婚龄,至此,命运残酷之指,首先伸向鸳鸯。 
  事端起于鸳鸯,其中应有深意。 
  1、鸳鸯名字寓意明确:男女欢悦和合。 
  2、为众丫头魁首,又有贾母依仗,却先被觊觎,其他命运可想而知。 
  3、鸳鸯发誓独身,名与志正相反,情出无奈,无可逃脱的女性悲剧命运象征。 
  
  这一簇,情节及简单:贾赦欲讨鸳鸯未果。 
  但细看笔法,几度回旋,一波七折: 
  贾赦、邢夫人只在黛玉进府略做简述,至此一起出场,由头却极其不堪。 
  
  折一:熙凤劝邢夫人不听,随即转念自保,邀邢夫人同往; 
  折二:邢夫人劝诱鸳鸯,鸳鸯只管低头不语; 
  折三:邢夫人又去找熙凤,熙凤先支走平儿; 
  折四:鸳鸯躲到大观园诉苦骂嫂(此处又小四折:平儿、袭人、嫂子、宝玉); 
  折五:鸳鸯嫂子回报邢夫人,贾赦命贾琏召鸳鸯父母无果,又传鸳鸯哥哥; 
  折六:鸳鸯被哥哥接回家,贾赦威吓; 
  折七:鸳鸯谎称回老太太,回到贾母处剪发明志,贾母大怒。 
  结果:贾母回绝邢夫人。 
  
  → 余续: 
  
  1、斗牌,熙凤哄逗贾母开心; 
  2、贾琏来回赖大邀请之事,无端被贾母、邢夫人骂; 
  3、贾赦另买一个十七岁女孩嫣红(厌红?) 
  
  其中,贾琏一小段极妙,一扣三线: 
  1、由贾母骂鲍二家的,回应前线; 
  2、赖大邀请,顺接下文; 
  3、抱怨贾赦,招致后文被打。 

  簇 28 薛蟠-柳湘莲
  
  这一簇紧接上簇,一女色,一男色,均写淫滥未果。
  也都留下伏笔隐患,导致后文鸳鸯、尤三姐自杀。
  
  情节扣为上文所留线头:赖大儿子升官宴客。
  戏眼却是柳湘莲,两头扣住宝玉、薛家母子。
  
  → 瓣一:宝玉
  
  前借蒋玉涵,扣住宝玉、薛蟠两极,此处同样用这种映照笔法。
  叙述上,此处则又用了另一缩聚笔法,撰个词:“卷笔法”——
  叙述一个当下事件,借对话勾出其他关联事件,一次完成两条以上线索,节约笔墨,浓缩情节。像卷心菜,内藏叶瓣。
  
  此处卷笔法,短短一段对话,勾出五件事:
  1、薛蟠“上次”曾见过柳湘莲,念念不忘;
  2、宝玉、柳湘莲、秦钟三人相识已久(对应大观园女儿,男儿纯情团,哈哈);
  3、柳湘莲修整秦钟坟墓;
  4、宝玉花钱不自由;
  5、柳湘莲怀有一桩心事(应为“寻一绝色女子”)
  
  → 瓣二:薛蟠
  柳湘莲怒打薛蟠,辉映刘姥姥醉闹,哈哈。
  
  → 簇尾:薛蟠远行
  
  一笔三写:
  1、薛蟠之呆傻任性;
  2、宝钗之深明大义;
  3、薛姨妈之愚慈纠结(与王夫人生硬母爱相映照)
  
  留两伏线:
  1、后文薛蟠路遇柳湘莲,峰回路转,勾出尤三姐一线;
  2、香菱进大观园,自然逗出下文学诗。

  簇29 香菱学诗
  
  香菱是《红楼梦》中极微妙的双扣人物。
  扣一:小说外层二“门人”甄士隐与贾雨村之间的命运关联扣;
  扣二:“假语村言”叙述外套和小说内部世界之间的扣子,将甄、贾二人与贾、薛二家相扣。
  
  这种小说人物身份设计独一无二,几乎类似《黑客帝国》中尼欧,联结虚拟和真实世界。
  
  之前,香菱出现三次:甄士隐与僧道及贾雨村初逢、贾雨村葫芦案、周瑞家的送宫花。
  形象被命运操纵、始终懵懂无助,至此,小说波峰处,格外留一大段落给香菱。
  “诗”为本簇戏眼,也是全书戏眼,联结前后两部分诗社大戏。
  香菱本人则如荷苞绽放:由痴入迷、由迷而醒、由醒生灵。
  
  这一簇有个前引十分关键:
  贾赦强买石呆子古扇,贾琏未能办到挨打;贾雨村仗势威逼得手。
  1、贾琏挨打,上承鸳鸯一事贾赦余愤;
  2、石呆子:呼应香菱之呆。又一块石头,愚顽梗硬,不畏强权。(暗喻宝玉?)
  3、贾雨村:葫芦案后,再次胡为。与香菱(甄士隐)再次同时出场。
  
  本簇又是“喧宾夺主”法:
  写香菱学诗,同时重笔描画黛玉教诗。
  作者诗心文识凝结于此: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本簇另有一个细节:惜春作画,“十停方有了三停”
  这幅画是大观园最美记忆,惜乎后四十回不再提及,它的完与未完,及最终去向,应是小说尾声处一大重笔。

  簇 30 芦雪庵(上)
  
  《红楼梦》有三场雪:
  第一场宝钗黛三人初聚;
  结局“一片白茫茫大雪真干净”;
  这一场雪为中间一场,大观园人最多、最热闹的一段。
  
  白雪红梅,极冷之中的极热,极净之中的极美;
  即景联诗,诸人毫无嫌隙,一派烂漫雅趣。
  
  这一簇人多事杂,以雪为扣,宝玉为引线,总与分、点与面,交替笔法,缓步推进。全簇可分六段。
  
  段一:大聚
  
  《红楼梦》笔法总体细缓,此簇忽然用急笔赶场,一笔招来一群人。
  初看,略显草率偷巧,但从人物构成和情节推进而言,所来新人主要功能是凑趣,无需一一细笔缓写,凑拢一处,喜气陡聚,既省笔墨,又开大局。
  新来之人主要四女一男,主次分明。
  
  1.薛宝琴:主星,闪亮无比,力压钗黛,但非十二钗,属过场人物。小说引入这个人物原因何在?推测如下:
  (1)视界:前有秦可卿兼美,但早亡,此处出宝琴,补遗憾。突破大观园局限,提升小说人物视界,天下之大,怎只十二个女子?
  (2)情分:众女孩儿中,宝玉独与宝琴毫无情感关涉,呼应前文见龄官贾蔷,悟情识分定,暗写其心志已定?“只守着你们”。
  (3)缘分:从缘分种类言,与黛玉有缘却无分,与宝钗有分但无缘,与宝琴则是无缘亦无分。(另还有“有缘又有分”,与湘云?)
  (4)琴:元春为琴棋书画之琴,但无法现身展艺,引入宝琴,为补遗憾?
  (5)婚姻:贾母一眼相中宝琴,暗写其无意于宝钗、黛玉、湘云任何一人?
  
  2.邢岫烟:红楼梦女子皆为富贵仕女,增添“寒门”一种类,格外醒目。
  
  3、李纹、李绮:龙套,陪衬,凑成大观园“十二”之数,两人又小分主次,一会诗,一不会。
  
  4、薛蝌:由蟠龙至蝌蚪,暗喻薛家势败?薛蝌、岫烟之缘,呼应贾芸、小红之情,别种清寒风景。
  
  段二:宝黛
  
  续前文钗黛言和,此处黛琴亲近,引出宝玉纳闷,大热闹中,自然接入宝黛二人戏份,清淡笔墨中却带出一大关键——
  
  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缘分将尽?)
  
  段三:雪鹿
  
  此段几种笔法,写出雪景活趣。
  1、细笔:精细描摹服饰,以衣写人,为雪添景——宝琴凫靥裘、宝玉玉针蓑、黛玉白鹤氅、宝钗莲青鹤氅、湘云貂鼠褂、李纨呢褂子,余人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独邢岫烟家常旧衣。
  
  2、素笔:寥寥几笔写出洁净雪景,“似装在玻璃盆内一般”,又一笔特写:“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暗画妙玉,不写之写。
  
  3、活笔:湘云一出,下笔立活,先写其“蜂腰猿背,鹤势螂形”的装束,又借一块鹿肉,以野趣聚拢诸人,大吃大嚼,盘活局面。
  
  4、伏笔:平儿金镯不见,一语带过,却是后文危急丛生引线。

  簇 30 芦雪庵(下) 
  
  段四:联句
  
  文戏女版“三英战吕布”,全书最富智趣的段落。
  从衣着及烤鹿肉开始,便以湘云爽趣为主,黛玉谐谑为辅,钗琴端雅作衬。
  联句中,湘云、黛玉诗风也最鲜明,湘之敏捷活跳、黛之飘逸轻灵,钗琴二人则是端丽的“蘅芜体”作底色。
  王熙凤那句“一夜北风紧”是意外一笔,红楼梦所有诗句里最喜欢的一句。
  连同平儿丢失金镯,预示危急?
  
  段五:咏梅
  
  联句之余,以“梅”为扣,一笔四写——
  1、妙玉:不写之写。白雪红梅,寂寞孤冷之美。描述只有李纨一句“可厌妙玉为人”,侧写其不近人情。
  2、宝玉:栊翠庵喝茶,与妙玉初结缘,此处乞梅,不着一字,难以想象两人言语神情,却又让人浮想联翩;
  3、宝琴:联句风头被湘云夺尽,此处咏梅,重笔凸显其才情。
  4、岫烟:一句“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写其淡静超脱之心,一片富丽典雅之中,独显素淡,让人注目。
  
  此外,这一簇黛玉“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诗句似乎开始转向宝钗和湘云。
  闲庭曲槛无馀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宝琴)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宝玉)
  前句雪对霞,后句雪对云,难道暗示宝黛之缘将尽,宝钗、湘云继之而来?
  
  段六:贾母
  
  贾母忽至,拉拉杂杂间,一笔五写:
  1、不赞同写诗(黛、湘皆不在婚姻之选?),引出下簇制灯谜;
  2、看惜春之画,各年端午才能完。(宝玉生日之后)
  3、熙凤玲珑精明;
  4、妙玉赠众人梅花,凡心偶动?
  5、宝琴已许配,断了贾母念。

  簇 31 春灯谜
  
  中间一场大雪之后,即将迎来全书最高峰——元宵节。
  联诗之余,依贾母吩咐,众人制春灯谜。相比于前次灯谜,这回更加关键。
  结构上,分作三层:雅谜、俗谜和宝琴咏古诗谜。
  最不会猜谜,胡乱猜测——
  
  层一:雅迷
  
  1、“观音未有世家传”——虽善无征(黛玉)
  解:一脉善愿,就此中断;纵有良缘,尽归虚妄。
  
  2、“一池青草草何名?”——蒲芦(湘云)
  解:水边芦苇,身世飘萍。
  
  3、“水向石边流出冷”——山涛(探春)
  解:水离源,身飘零。
  
  4、萤——花(宝钗)
  解:草化流萤,魂消暗夜。
  
  (钗黛互解谜底,应为彼此互指命运)
  
  层二:俗迷
  
  (除湘云外,宝、钗、黛三人都无谜底,只从字面理解)
  
  1、湘云: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耍猴儿)
  解:人生如戏,世事难圆。
  
  2、宝钗:
  镂檀镌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解:身世如塔,空寂独立,风雨之后,音信皆无。
  
  3、宝玉: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解:琅玕为玉为竹,木石之盟,佳节过后,生死相别空遗恨。
  
  4、黛玉: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解:黛玉一反平日幽怨,此处忽然出语苍劲。騄駬神驹指宝玉?三山指钗黛湘?家命难违风雷乍起?最终忘情弃世独立?
  
  层三:宝琴怀古诗谜
  
  (也无谜底,十首应是综述家族众人命运,只从谜面乱测)
  
  1、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解:家族衰败,悲欢成空,徒留伤怀。)
  
  2、交趾怀古
  铜柱金城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解:马援远行征戍指元春、子房运筹帷幄喻熙凤?)
  
  3、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解:钟山王安石?喻王熙凤?费尽心机终被弃?)
  
  4、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解:刘邦落难老妇救,喻巧姐?)
  
  5、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尽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解:风流号,喻秦可卿?黛玉、晴雯?尤家姐妹?)
  
  6、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解:桃叶渡口,桃花飘零,伤怀叹离别,黛玉?)
  
  7、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笑,樗栎应惭万古羞。
  (解:昭君出塞,探春远嫁?)
  
  8、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积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裳尚有香。
  (解:杨玉环长恨歌,喻宝钗?)
  
  9、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解:此小红正是彼小红?或者指晴雯?)
  
  10、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解:梅花观指栊翠庵?或:梅雪喻宝钗?柳树喻黛玉?春香喻湘云?心事最终难圆?待解)

  簇 32 雀金裘
  
  芦雪庵之后,是除夕元宵,又一场大戏。
  两大段落之间,接入“雀金裘”一簇,暂缓文气。
  这一簇,以“病”为扣,支走袭人,用近两回篇幅重写晴雯。
  
  簇头袭人母丧离开,簇尾袭人归来,中间穿插熙凤安排、冬闺集艳、撵走坠儿等支线,以病补雀金裘为戏眼。
  这一簇是《红楼梦》笔法最细致的段落之一,几乎看不到戏剧化痕迹,纯然日常碎言琐行,但余味无穷。
  
  1、袭人奔母丧:
  支走袭人,是为晴雯独留戏场。
  虽是过门戏,却毫不松懈,相反,用一大段文字细写熙凤吩咐安排车马、跟随人数及包袱规格,一笔四写:
  (1)熙凤操持家务、事无巨细,悉皆周至;
  (2)袭人特受宠遇;
  (3)丫头出行规矩排场。
  (4)送大红羽缎给邢岫烟,写熙凤、平儿善心之处。
  
  2、晴雯生病:
  《红楼梦》最生活化的段落之一,细到一镜一茶,实至哈欠、喷嚏,宝玉安寝规矩、寒气月色、碎语笑闹、手冷体寒……如在眼前,如临其境。是中国小说史上最经典的写实段落。
  
  3、请医:
  一桩小事,一笔三写:
  (1)贾府生病请医规矩;
  (2)宝玉之细心体护、女儿药论;
  (3)宝玉、麝月不识银两;
  
  4、熙凤安排园里开火吃饭:
  又一桩小事,又一笔三写:
  (1)熙凤用心周至;
  (2)贾母宠熙凤并非无由;
  (3)为后文大观园宴饮及厨房事端铺垫。
  
  5、坠儿事发:
  坠儿人物虽小,关联不小,曾是小红贾芸传情者,此处又偷金镯被逐,猜测全本后文应该还有余戏。此处同样一笔三写——
  (1)平儿息事宁人;
  (2)晴雯嫉恶如仇;
  (3)贾家仆役即便被逐,仍要磕头叩谢。
  
  6、冬闺集艳:
  以“药香”为引,转到黛玉房中,自然插叙一段。钗黛琴湘菱冬日小聚,清雅小景。
  其中三个细节值得注意:
  (1)水仙:花香、药气、水仙,话题隐含不详;
  (2)宝黛之间欲言又止:同心相知,却心事相隔,极其微妙,需要细品。
  
  黛玉还有话说,又不能出口,出了一回神,便说道:“你去罢。”宝玉也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儿再说罢。”
  
  (3)赵姨娘忽至打断宝黛对话:此处伏笔极关键,后文揭破宝黛之情,告密者应为赵姨娘。
  
  7、病补雀金裘:
  晴雯竭尽全力、不惜性命,全书最令人感念的段落之一。
  此处病预兆后文被逐病亡,晴雯薄命也正预示黛玉为情痴绝命运。

  簇 33 除夕元宵
  
  两回篇幅,写除夕元宵,元妃省亲以来,最大一簇。
  戏分三瓣,宁府、宗祠、荣府。
  至此,小说达到高潮峰顶。
  
  瓣一:宁府收账
  
  两府功能设置也依照对称制衡原则,宁府掌外掌財,荣府主内主事。
  宁府一直只简略描述,至此,借年关理账,细笔详列贾家财务状况。
  共三笔账——
  
  1、朝廷祭银:
  此时贾家尚不仗这银子,只当体面。后文败落后,应有呼应之笔。
  
  2、庄田账目:
  (1)庄田为贾家主要收入来源;
  (2)“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说明田产大减;
  (3)常例折银5千两,只供2千5百两,减了一半。
  (4)账单上“常米一千担”,一担约百斤,一人一年口粮按300斤计,大约可养活300多人。正合前文荣府上下三百余口人数目。
  (庄田庄头为“黑山村乌庄头”,有意思。)
  
  3、两府账目:
  (1)宁府尚可,荣府“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
  (2)熙凤和鸳鸯商议偷贾母东西,贾珍判断“那又是凤姑娘的鬼,那里就穷到如此?”,后文却真的穷到如此。
  (3)朝廷赏银不过千两银,“外头体面里头苦”,“ 再二年,再省一回亲,只怕就精穷了!”
  此外,另插入一笔闲话,贾芹来领东西被骂,“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预埋后文祸端。
  
  瓣二:宗祠祭祖
  
  借宝琴之眼,又用主观视点扫描。
  全篇最庄重段落,次序井然,一丝不紊,写大家礼法。
  小说底蕴格局、文化重量主源于此。
  
  “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
  
  瓣三:荣府家宴
  
  全书最大一次宴会,起笔庄重细致,器物座次,不厌其烦,写大家气象。
  开宴之后,随即笔头荡漾,满座春风。
  全段以贾母和熙凤为双主角唱和,两大关键情节,两笔重要细节:
  
  1、贾母破戏文陈腐旧套:
  贾母这段演说一笔双写,既嘲讽才子佳人戏鄙陋套路,又强调大家礼法,点出宝黛爱情悲剧根源。
  “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
  
  2、王熙凤说笑话:
  冷笑话一语含谶,预示贾家败亡开端:
  “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
  
  3、一段插曲:
  宝玉离席去看袭人,袭人与鸳鸯做伴私语,宝玉不敢打扰,悄悄回去。
  这段插得似乎无谓,但细想一下,并不多余——
  (1)这一大簇,宝玉一直无戏,插补戏份,写其牵挂袭人;
  (2)袭人奔丧受赏,借私语,插补其荣耀之感;
  (3)鸳鸯父母双亡,再无依傍,命运堪忧。
  (4)宝玉不敢打扰鸳鸯,写鸳鸯气性坚志。
  
  4、一个细节:
  宝黛也无戏份,借敬酒,自然插入一个细节,宝玉斟酒,黛玉不喝——
  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的字,拉不的弓。”宝玉道:“没有吃冷酒。”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
  二人亲昵出乎自然,全然忘记嫌猜,熙凤嘱咐看似多余,实含警阻。
  随即,贾母让宝玉敬熙凤酒,熙凤却拿起贾母半杯剩酒吃了。
  两相对照,值得回味。

  簇 34 探春理家
  
  五十四回,小说登顶至繁华波峰。
  按古典起承转合节律,五十五回为转折线,小说进入下行阶段。
  
  接下来十八回为一个大段落,如四季之秋,寒暖交替、美丑错杂。
  宝玉生日为段落内高峰,尤氏姐妹之死收场。
  最终以绣春囊为引,逗出下一衰败大段落。
  
  这一簇,总体走势虽开始下行,情节力度却矫健上扬。
  写女儿,由风花雪月转向现实生活。以两回篇幅写探春治家。
  之前探春只略写高爽气格,至此,借凤黛湘三人卧病,重笔推出探春,亮其才干。
  
  一簇之中,探春为主,又重写五人,分为明暗两班,以平儿为扣传接,——
  明:二主(探春、宝钗)一副(李纨)
  暗:一静(熙凤)一动(平儿)
  五个人各染性格新色,又彼此映衬:探春主事、宝钗提点、李纨和事、平儿照应、熙凤旁观…
  花开五瓣,多人簇状写法,应细品。
  
  在叙事上,这一簇可和前文熙凤主持秦可卿丧事对照看。
  丧事应急杂乱,熙凤先理出五桩事,又分派八班人,纲目顿张。
  本簇整顿积弊,集中于银钱,只写了两件事,却点面俱全。
  第一桩:赵姨娘兄弟赏银。
  探春精细严厉、铁面立威。小小一笔赏银,勾出族中旧例规矩之外,赵姨娘歪缠、众媳妇嘴脸、平儿调停…放射状写法。
  
  第二桩:兴利除弊分派园中事物。
  1.探春乃“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驱,呵呵。
  2.宝钗“学问中便是正事。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儒商”概念的先驱,哈哈。
  
  只写两件事,笔下却像满园生风。
  主仆矛盾暗战、家族积弊纠葛,尽都一目了然。
  探春之精强、宝钗之高明、平儿之慧敏、熙凤之明智、李纨之和善,五花并耀。

  簇 34 紫鹃试情
  
  小说进入转折下行阶段,先以探春理家总写家事,随后重归宝黛爱情主线。
  
  宝黛之情自第四十六回秋雨夕,已中断整十回。
  其间插入宝琴议婚未果、留下婚嫁余地,但又借史太君斥戏文滥套,以诫私情。
  让宝黛二人心怀痴情,却又遮掩自抑。
  
  这一簇,以甄夫人来访为引。
  真假宝玉梦中初见,离魂之兆?
  
  簇中,两股线交互缠绕。
  一为紫鹃心急试情、一为岫烟薛蝌订婚。
  宝黛情至疯癫,却有苦难言;岫蝌众人促成、无心成偶。
  两相对照,更增唏嘘。
  
  两条线以“红线月老”话头归拢一处。
  薛姨妈“四角俱全”之语,留下多少安慰希望?
  其间又恰是宝钗在一旁帮腔、撒娇、取笑,叹!
  
  簇尾,当票为扣,轻巧收束。
  这一扣,既写岫烟窘迫当衣、宝钗体贴、又侧写迎春老实浑噩,更一笔带出黛玉湘云不通世事,轻灵绝妙。

  簇 36 十二官
  
  进入五十五回,小说开始写家族颓势。
  探春理家主写家族财务叠床架屋之弊。
  至此,又借十二官,勾出贾府下人混乱纷争。
  
  这一大簇整整花费四回篇幅,人物多、关系乱。总体而言——
  
  四大阵营人物:主子、婆子、丫头、十二官。
  两个枢纽人物:芳官、赵姨娘。
  四个情节扣:烧纸、编花篮、蔷薇硝、玫瑰露。
  四大情节段:藕官烧纸、婆子打春燕、赵姨娘乱战十二官、柳五儿茯苓霜案。
  
  虽然是四个段落,但因果连绵、关系缠绕,人事虽乱,线头却丝毫不乱。
  最见曹雪芹以小见大、由微知著的高超笔法。
  
  簇头:太妃薨,贾母婆媳入朝随祭,分派十二官,家中无人,园中大乱。
  
  段一:藕官烧纸、芳官洗头
  
  一线两段、一笔两用:
  1、二官与婆子初结怨;
  2、十二官隐射宝玉及十二钗:
  藕官祭药官,与蕊官结新缘,一片怪论独合宝玉心性:“比如人家男人死了女人,也有再娶的,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就是有情分了。”
  藕者,偶也,又喻藕断丝连,宝玉;药官,黛玉;蕊官,宝钗。
  黛亡钗嫁,命运已定。
  
  段二:金莺编花篮、婆子打春燕
  
  烧纸、洗头积怨到此爆发,以春燕为扣,勾连十二官与婆子,战场由潇湘馆、怡红院串联至蘅芜院,只在宝、钗、黛间回环,可见用心。
  
  段三:赵姨娘乱战十二官
  
  婆子怨怒未能发泄,以蔷薇硝为扣,巧妙引入贾环,点爆赵姨娘,激发一场乱战。
  
  段四:玫瑰露换茯苓霜
  
  艾官告发夏婆,小蝉密告夏婆,又将前面双线在探春处汇拢;
  又借芳官探柳五儿,将战线引至厨房,芳官气小婵,送玫瑰露,司棋砸厨房,赵姨娘内亲钱槐觊觎五儿,纠葛再次蔓延,归到茯苓霜一案,又牵出彩霞自首。
  
  平儿息事宁人,一簇大乱方始告终,但贾府乱相已然成患,终至难于收拾。

  簇 37 宝玉生日
  
  大观园前有三次大欢聚,芒种节(春)、菊蟹宴(秋)、芦雪庵(冬)。
  宝玉生日,一个轮回,又到春末,开到荼蘼花事了,却是最后一场欢宴。
  
  这一簇,支开贾母王夫人,只留尤氏(为下文尤氏姐妹埋引线),给大观园安排尽欢余地。
  小说同一事件极少重复,这里却夜以继日,尽欢而散。
  而且不同往次,这一天不分主奴,同席共饮。
  应小红的话,千里长棚,筵席终到散时,是作者不舍,才如此纵情?
  
  簇分双瓣,日宴、夜宴。
  
  上瓣:日宴
  
  1、礼数:
  宝玉各处依次拜礼、答礼。
  短短两段,却是大家礼数。
  2、生日:
  (1)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同天生日,不知作者用意何在?存疑。
  (2)贾母与宝钗同日,正月十六,暗喻都是看过繁华、安之若素?
  (3)黛玉生日,二月十二,花神节,为花之生日,宝玉为饯花侍者。但又与袭人同日,用意何在?
  3、酒宴:
  四人生日宴,戏却被湘云抢尽。
  芍药醉卧,经典画面,又见喧宾夺主法。
  4、射覆:
  黛玉:“风急江天过雁哀”——悲音。
  湘云:“须要铁锁缆孤舟”——命蹙。
  宝玉:“敲断玉钗红烛冷”——哀亡。
  宝钗:“宝钗无日不生尘”——孤寂。
  
  中转:芳官、香菱
  
  上一簇芳官为枢纽,这里又添一重笔。
  宝玉蹭饭,神来一笔,豪族生趣。
  宝玉房中丫头第一次如此亲密无间,即便袭雯互嘲,也是其乐融融。
  芳官懊气,自然逗出夜宴。
  
  由斗草,又插入香菱一段。
  呼应前文宝玉服侍平儿,又添一段妙文。
  
  下瓣:夜宴
  
  大观园最后一场欢聚。
  先插入林之孝家的巡视查房,一番告诫,见贾家大仆人规矩和威严。
  众人围坐炕头,吃酒抽花签,既自然应景,又清雅有趣,并再一次暗寓诸人命运。
  
  宝钗: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只是心性写照,但让芳官唱《赏花时》,邯郸梦,何仙姑劝唤吕洞宾莫要迷失尘世,呼应上文《寄生草》情节,总是幻世离尘之冷。)
  探春:红杏“日边红杏倚云栽”(远嫁天涯)
  湘云: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孤栖独守)
  李纨:老梅“竹篱茅舍自甘心”(素淡终老)
  香菱:并蒂花“连理枝头花正开”(薛蟠娶妻?)
  麝月:荼蘼“开到荼靡花事了”(众芳飘零)
  黛玉: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生而薄命,宿命悲叹)
  袭人:桃花“桃红又见一年春”(花在人亡)
  
  簇尾:妙玉
  
  写妙玉多用遥笔,不写之写,空谷传音,正见其孤冷。
  此簇借一封生辰拜帖,又转由岫烟之口,写妙玉身世来由及性情。
  更点明馒头庵、铁槛寺名字寓意:“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继之而来,引出下一簇:贾敬为贪长生而猝死。

簇 38 贾敬丧事 

夜宴欢聚之后,小说正式进入下行衰败阶段。 
这一簇为中转段落,以贾敬丧事为情节扣,一簇之中绽开八瓣,线头杂多,却转换轻捷、简练浓缩—— 

瓣一:欢余续笔 
生日宴次日,平儿还席,一段简写,以尽余欢,更引出两条小支线: 
1、尤氏带了佩凤偕鸾二妾过来游玩:笔头转向宁府,预埋贾珍淫纵,导引后文尤氏姐妹。所谓“造衅开端实在宁”。 
2、甄府派人送东西:前接甄夫人来访,真假宝玉开始貌合神离? 

瓣二:尤氏主事 
尤氏在小说中形象偏弱,此处加一段落,独理丧失,略见才干。 

瓣三:贾珍父子 
奉旨奔丧,赶回途中,听闻尤氏料理,先写贾蓉“听见两个姨娘来了,喜的笑容满面。”,再写贾珍父子连夜赶回“至棺前稽颡泣血,直哭到天亮。” 
一喜一哭,冷笔简写,春秋笔法。 

瓣四:尤氏姐妹 
贾蓉见尤氏姐妹,调笑猥亵,不堪之甚。 
一句玩话,留下聘嫁线头。 

瓣五:怡红院 
对照秦可卿丧事,贾敬丧事何其简也,又是不写之写。 
笔头一偏,宁府转向荣府,以宝玉为线,穿出怡红院、王熙凤、潇湘馆。 
怡红院里,晴雯芳官众丫头笑闹,袭人独自料理针线,鲜活小景。 

瓣六:熙凤闲叹 
写熙凤,却先写宝玉听雪雁言黛玉供花果,一留悬念,二写宝玉之体贴: 
“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竟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莫若先到凤姐姐处一看,到彼稍坐即回。如若见林妹妹伤感,再设法开解。既不至使其过悲,哀痛稍申,亦不至抑郁致病。” 
能得宝玉如此用心,黛玉纵使无缘,其实已属万幸。 
宝玉先到熙凤处,熙凤小小一段感叹,足见主骄奴乱,局面已渐失控: 
“这些大娘们,嗳!那一个是安分的? 每日不是打架,就拌嘴,连赌博偷盗的事情, 都闹出来了两三件了” 

瓣七:五美吟 

1、宝黛对泣: 
紫鹃试情之后,宝黛二人之情已经洞透,缘则只能全凭造化。到这一段,已是无语无奈。 
宝玉劝慰黛玉,却怕造次,“转急为悲,早已滚下泪来”; 
黛玉“心有所感,本来素昔爱哭,此时亦不免无言对泣”。 
2、宝钗忽至: 
宝、黛要紧处,总见宝钗忽至。 
三人久未同聚,此处一聚,宝钗一段“女德”论,是为警醒? 

3、五美吟: 
“莫怨东风当自嗟”,五美吟,黛玉已觉无望,自悲自叹之诗。 

瓣八:贾母归来 
合家重聚,哭成一片。 
贾母“年迈的人禁不住风霜伤感”,衰气已现。

簇 39 二尤之死 

二尤情节几乎占六回篇幅(六十四——六十九) 
其间虽有情节转换过渡,但笔头顺滑,结构浑然,几乎找不到断缝。 
线头缠绕交织,行云流水,难以拆解截断,只能归为一簇。 

贾家衰败从何下笔? 
虽然前文已多次提及财力虚耗、主骄奴狠,但小说不是报告,需要情节,更需要大情节。 
目前阶段,家族内部还未失序,关系大致稳定,不易陡生大乱。 
如同开篇借用刘姥姥芥豆人物,这一簇又用“借兵法”,引入尤氏姐妹,制造大乱。 
尤氏姐妹将荣宁二府、贾薛两家,上下人等全都网入。 
全簇大致可分四段—— 

段一:贾琏偷娶尤二姐 

上一簇预埋尤氏姐妹,这一簇轻巧引入贾琏。 
1、由情挑、说合,至偷娶,小说文字脱尽贵雅气,平俗顺畅,力敌《水浒》潘金莲及《金瓶梅》娶李瓶儿两大经典段落。 
2、顺手一笔,安排鲍二夫妻伺候,勾连前文多姑娘及鲍二家的两条细线,线头纤毫不漏,又下笔阴狠,暗辱熙凤; 
3、贾珍夜访,笔致陡翻,尤三姐玩戏弄贾珍贾琏段落,平俗中惊彩绝艳,中国小说史上再无第二段可敌。 
4、兴儿一段评说,遥映文首冷子兴演说,闲笔之中,带出下人视角,新鲜有趣。 

段二:尤三姐耻情自刎 

笔头一荡,贾琏远行,路遇薛蟠、柳湘莲,行文似乎过于巧合顺滑。 
这应是借戏剧化删减不必要旁枝冗赘,快速收回支线。 
随即,一波五折,连连急转,轻灵奇巧—— 
1折:贾琏说亲,柳湘莲痛快答应,尤三姐欢喜等待; 
2折:柳湘莲见宝玉,知情大悔; 
3折:柳湘莲退婚,尤三姐自刎; 
4折:柳湘莲大悔,大哭两场; 
5折:柳湘莲出家。 
这五折节奏之快、起伏之大,古典小说中绝无仅有。 

段三:宝钗送土仪 

笔头由柳湘莲自然滑至薛蟠。 
母子、兄妹,一段骨肉温情喜乐文字,随即宝钗分送土仪,又写其待人周至,且笔头顺势一回,又转至贾府。 
1、黛玉睹物思乡,宝玉贴心安慰。黛玉几度落泪,又勉强笑言。全文最暖心又悲心一段描述。 
2、赵姨娘收到礼物,到王夫人处表功。一段意外文字,却自然鲜活。(赵姨娘褒钗贬黛,恐怕是一条隐患伏线。) 
3、莺儿回报熙凤生气,袭人又见熙凤恼怒,笔头自然转至熙凤。 

段四:熙凤逼死尤二姐 

古代女性捍卫专情权,以此段为最。 
其间善恶好坏,难以定论。 
熙凤之可怜可恨、可惊可叹,于此臻于极境。 
心机与手段,回想本人所观几千部中外小说影视,似乎难有匹敌。 

一心六用,复合策略—— 
1、赚尤二姐入大观园,控敌于手心; 
2、引外援,撺掇张华告状; 
3、大闹宁国府,泄愤,占主动权; 
4、说服贾母、王夫人,赢贤良之名; 
5、装病,卸责避祸; 
6、挑拨激怒秋桐,借刀杀人。 

最终欲杀张华灭口未遂,机关算尽,终留后患。 

簇 40 桃花社 

秋冬至春,诗社又兴,却是最后一场雅聚。 
而且极为迂曲,几度受阻中断,一曲三折,欢笑中悲音始终挥之不去。 
这一簇,三物串联,皆是薄命易逝之兆:桃花、柳絮、风筝。 
大观园众女儿,桃花般烂漫几日,便柳絮般四散飘飞,又如风筝断线,魂归不见。 

簇头:概写收转 

短短一段,三缕阴云—— 
1.八个小厮到婚龄,求配丫头,虽然只出去几个粗使丫头,但已预埋遣散阴云。 
2、宝玉因连见柳湘莲、尤氏姊妹亡故、柳五儿气病,似染怔忡之疾,又一阴云,预示后文痴狂。 
3、怡红院笑闹,小欢悦,碧月来寻帕,叹:“如今琴姑娘又跟了老太太前头去了,更寂寞了。两个姨娘今年过了.到明年冬天都去了, 又更寂寞呢。”连叹寂寞。萧疏之气,毫无往春烂漫。 

瓣一:桃花诗 

黛玉《桃花诗》,呼应往春《葬花吟》,但不再是一时悲感,全篇倦意弥散,已是灰心无望之悲。 
众人皆笑赞,唯有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 
二人灵犀相通,预感相同。 

黛玉起桃花诗社,却连连受阻,现实威逼、诗意困顿之兆? 
一阻:王子腾夫人来访 
王家始终未曾正面描写,但定时出现,王薛姐妹、熙凤宝钗靠山未倒。 
二阻:探春生日 
此处忽写探春生日,叹春将尽? 
三阻:贾政将归 
小说中段三十六回,支开贾政,留给大观园烂漫自由空间。 
贾政将归,好时光也随之将尽。 

瓣二:柳絮词 

湘云:“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爽急之唤) 
探春:“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听任别离) 
宝玉:“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死生契阔) 
黛玉:“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缱绻惜别) 
宝琴:“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旁观幻灭) 
最终宝钗陡发壮声,才止住颓丧悲音。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 送我上青云!” 
(不少评论着眼后两句,贬宝钗攀高附贵,却不见“任他随聚随分”的高淡胸襟。) 

瓣三:风筝 

风筝皆暗寓命运。 
1、大蝴蝶风筝飞落潇湘馆,挂在竹梢上。(蝴蝶有婚恋之喻,黛玉要被提亲?) 
2、紫鹃剪断黛玉风筝,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黛玉病根不在身,而在心。泪尽情断?) 
3、宝玉也剪断自己风筝,去陪黛玉的。(魂亦随之远去?) 
4、探春两凤凰风筝缠绕、玲珑喜字带响鞭加入。(远嫁为妃?)

簇 41 贾母八旬大庆 

55回至72回,这18回是转折阶段,重重乱相错杂丛生。 
到最后2回,做一汇总,以贾政归家、贾母大寿为扣,归拢众线。 

这一簇起笔严整气派,尽显贾府势位,忽地却逗出一芥芝麻小事,继而又引发一串恩怨连锁反应。 
极大与极小,前因与后果,生态贯连,灵巧矫健。 
红楼梦之惊人,不仅在人物繁多、笔致深细,更在这种大局与细节、高端与微末的自如转换、精妙勾连。线头虽然杂多,但共织成一张生态之网,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簇头:贾政归家 
贾母是小说首领人物,贾政则是镇石。 
大溃败前夕,贾政归来,以做收场。 
这时贾政心境大改、人性复苏,已不复当初严正刻板。 
“因年景渐老,事重身衰,又近因在外几年,骨肉离异,今得宴然复聚,自觉喜幸不尽。一应大小事务,一概亦付之度外,只是看书;闷了便与清客们下棋吃酒,或日间在里边,母子夫妻,共叙天伦之乐。” 

簇腰:贾母大寿 

贾母八十大寿,是可卿丧仪、元妃省亲、正月祭祀之后,最具排场段落。 
叙述却像记账一般,只列日程安排,一显贾府贵势犹存,二为节省笔墨,三则暗显表面繁华。 
其中特写南安太妃见薛、林、史及探春,又两次点到北静王妃。 
难道预埋提亲后文? 

簇尾:两婆子事端 

大事简略写罢,笔头一斜,却由尤氏引出两婆子醉酒乱语,随即水中投石,涟漪不断扩散—— 

尤氏气恼 → 袭人安慰 → 地藏庵姑子煽风点火 → 周瑞家的献殷情 → 熙凤下令捆交尤氏发放 → 林之孝家的来回奔波 → 尤氏撂开手 → 赵姨娘风凉话 → 婆子女儿去告姐姐 → 其姐嫁给费大娘之子 → 费大娘乃邢夫人陪房 → 邢夫人当众讥讽熙凤 → 尤氏笑熙凤多事 → 王夫人令熙凤放了两婆子 → 熙凤心灰偷哭 → 鸳鸯禀报贾母 → 贾母认可熙凤 

一粒芝麻小事,牵动荣宁两府、邢王二房,前后波及人物近二十人,这就是《红楼梦》! 

簇 42 凤琏小争 

《红楼梦》矛盾主要集结于权、利与婚恋。 
权分内、外,外权为皇亲、贵戚政治地位,内权则为家族内部地位。 

上一簇贾母寿辰,外权尚稳,内部权力则发生变局,宁荣二府、邢王婆媳矛盾激化,熙凤虽有贾母回护,却已四面树敌、处境孤危。 

这一簇,则扭结利与婚恋两大矛盾。 

这几回情节流水一般,浑然无缝。 
上簇簇尾鸳鸯向贾母道熙凤苦衷,本簇,便以鸳鸯为扣,穿引情节。 

簇头:鸳鸯遇鸳鸯 

鸳鸯入园传贾母吩咐,好生看待喜姐儿、四姐儿(两人名字皆暗喻婚姻)。 
1、与李纨、探春、宝玉,小小一段闲谈,描画家族中明争暗斗,更借探春叹言: 
“我们这样人家,人都看着我们不知千金万金、何等快乐,殊不知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更利害!” 
2、随即话头转向婚姻,之后鸳鸯出园,却撞见司棋与表兄在山石后偷情。 
(第二十七回芒种节,小红见司棋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带子”,千里伏线,于此呼应,惊叹!) 
此处,由鸳鸯撞破鸳鸯,满含深意。 
鸳鸯虽袒护安慰司棋,但大观园众女儿婚恋悲剧之根,由此生发。 

簇腰:凤琏小争 

继续以鸳鸯为扣,行至熙凤处,情节扭结婚恋与财务双线: 
1、先言熙凤病症“血山崩”,熙凤内忧外困,前景不祥; 
2、言谈中,插入孙家来提亲话头。 
3、贾琏央求鸳鸯借贾母金银家伙,押银支用。 
(前文岁末收租时,已曾提及这种盗挪法,贾珍当时断言“还不至此田地”,到此,财务窘迫,竟已成真。) 
4、为一二百两银子,凤琏夫妻争恼。熙凤处境越发孤危。 
5、笔头一转,旺儿为子求娶彩霞,央告贾琏。 
6、与旺儿媳妇对话中,追述财务窘迫状况:“前儿老太太生日,太太急了两个月,想不出法儿来,还是我提了一句,后楼上现有些没要紧的大铜锡家伙,四五箱子拿出去弄了三百银子,才把太太遮羞礼儿搪过去了。” 
7、熙凤言梦见一人“说娘娘打发他来,要一百匹锦。我问他是那一位娘娘,他说的又不是咱们的娘娘。我就不肯给他,他就来夺。正夺着,就醒了。”(权与利,双重不祥之兆)一语未了,夏太监派人来借银二百两。 
8、贾琏与林之孝对话,一扣双线:贾雨村又降职,旺儿之子不成器。 
9、贾琏碍于熙凤情面,强说合彩霞婚姻。 

簇尾:赵姨娘 

赵姨娘向贾政求讨彩霞给贾环,被拒。 

簇 43 绣春囊 累金凤 

七十三回,小说正式进入败局阶段。 
兵败山倒,祸难滔滔滚滚连绵而至。 
到后半程,小说各情节支线像活了一样,根脉交织缠绕,开始并行交互发作。 

履霜坚冰至,小说写衰败,屡屡用牵一发动全身的高明手法。 
由芥豆小事起笔,随即蔓延扩散为大事件。 
危急的引发,缘起自宝玉,起因却在于晴雯一句谎话。 
误打误撞,引来贾母查毒,继而又由大转小,勾出绣春囊、累金凤,两个小小物件,最终扩散为一场家族浩劫。 

簇头:宝玉装病 

宝玉是中心人物,衰败自然该从他入手,但从何起笔? 
为此,作者当年恐怕大费过神思。 
宝玉个人悲剧根源在于精神上对抗世俗、现实中游手好闲。 
落实到家庭之中,则体现为父子对立。 
再落实到具体事务,则是仕途经济。 
最终归结为一件事:读书。 
小说大衰败便从贾政查问功课写起。 

贾政归家后,父子之间一直未有正面交集描写。 
上簇赵姨娘讨要彩霞未果,密告宝玉已收用丫头,赵姨娘小丫头小鹊怡红院传信,线头自然引至宝玉。 
宝玉怕贾政查问功课,临阵磨枪,连夜急补。 
晴雯被墙外响动激发,谎称有贼,教宝玉装病。 
情急之计,却阴差阳错,引出连锁反应(晴雯首当其冲,祸及丧命)。 

戏剧性的偶然,却出自精妙设计、合于自然情理。 

簇腰:贾母查赌 

由“有贼”,引起大扰,探春回报家人聚赌,贾母大惊,下令严查。 
查出三个赌首—— 
林之孝家的姨亲家(林之孝家的身为主管,主梁不正;对照其前文怡红院一番训诫,言行背离) 
柳家媳妇之妹(呼应前文茯苓霜失窃事件,正应贾母由赌酒盗乱之忧) 
迎春乳母(三春悲剧,先起于最弱者) 
贾母一家之主,欲亡羊补牢,惜为时已晚。 

簇尾:绣春囊、累金凤 

线头转至邢夫人,去迎春房里,途遇傻姑,惊见绣春囊。 
春,是青春,亦是春情,大观园祸种,就此埋下。 
邢夫人对迎春一番训诫,却是吐前文所积自家怨气。 
行文一歇,又勾出迎春乳母窃走绣春囊一事。 
迎春前文着墨极少,此时重写其软懦性格,悲剧前兆与主因。 
探春一番“唇亡齿寒”之叹,已是严冬将至之语。 

平儿前来调停,随即转回熙凤,引出下簇抄检大观园。 

簇 44 抄检大观园 

与贾母查赌治本相比,抄检大观园如同闹剧,但却是大观园风流云散衰败之端。 
这一簇主体采用串珠结构,各院依次查抄。 
虽然同题不断反复,却最能见小说笔头摇曳变化。 

本簇起于凤琏,串珠抄捡后,由尤氏收于稻香村众人小聚。 
线条迂曲回环,一簇链接凤琏夫妻、邢王二夫人、大观园众院、尤氏。 

簇头:凤琏抱屈 

1.平儿回报累金凤一事,熙凤叹:“如今我也看破了,随他们闹去罢”(连遭怨怒,由灰心至看破,可惜为时已晚) 
2、贾琏抱怨:鸳鸯帮挪贾母金物消息走漏,邢夫人索要二百两银子过中秋。(1、猜测是傻大姐走漏消息,串联绣春囊,小小人物,却毫不浪费;前文螃蟹宴一顿花费二十两银子,这时众人为一二百两银子烦恼纷争,家道窘迫至此。) 
3、王夫人拿绣春囊质问熙凤。(邢夫人只要银,不管事,绣春囊转交王夫人,粗鄙险狠,不写之写。) 
4、王宝善家的跳出,首告晴雯。(王夫人言其眉眼似林黛玉、病西施模样,明厌晴雯,实憎黛玉?) 

簇腰:抄检大观园 

细看各院各人用笔着力处—— 
怡红院:主写晴雯气性。 
潇湘馆:主写宝黛两小无猜亲密处。 
秋爽斋:主写探春悲愤。(簇中最重要段落,全文之题旨。百足之虫之喻,独见其清醒锐利。其中顺带点到甄家已被抄) 
稻香村:一笔带过(留给簇尾小聚) 
暖香坞:主写惜春怕事。(惜春性格第一次正面描写) 
藕香榭:主写司棋(彩霞婚之悲剧后,继以恋之悲剧) 
一场大搜,气病晴雯、悲怒探春、冷酷惜春、揭破司棋。 

簇尾:稻香村小聚 

这一簇卷入邢王两夫人后,又引入尤氏。 
1、以入画为扣,引发尤氏、惜春之争:惜春冷僻性格至此才痛快书写。(不知那幅大观图画到几停了?) 
2、尤氏至稻香村:李纨、宝钗、探春、湘云小聚。 
(1)宝钗避嫌辞别,补上前文留白; 
(2)黛玉、湘云,略去不写,不写之中,又隐含二人皆为外人,更难自安之心; 
(3)尤氏、探春连番感慨,家事寒心。 

簇终,仍由尤氏将线头牵至贾母处,引出下簇:中秋宴。

簇 45 中秋宴 

中秋团圆夕,小说至此却处处缺憾凄凉。 
这一簇是合家最后一次全聚,仍由尤氏串连,合写荣宁二府。 

簇头:白米饭 

读红楼,看细微处。写家境渐衰,前几簇由熙凤算大帐,这里却转到一碗饭。 
尤氏到贾母处吃饭,却只有普通白米饭,“细米更艰难,所以都是可着吃的做。” 
一叶知秋,大家虽当作笑话,窘迫却已渗透到一茶一饮。 

宁府:聚赌宴聚 

分作两截,一写招人聚赌,一写中秋夜宴。 
1、贾珍聚赌: 
贾珍居丧违礼、薛蟠奢滥如旧、邢大舅滥骂邢夫人、尤氏形同看戏。 
四明一暗,一笔五写。 

2、宁府夜宴: 
三更祠堂,夜传叹息,百年豪族,最终空余这一声悲叹。 
呼应前文警幻所言,宁荣二公之灵嘱托: 
“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 

荣府:中秋夜宴 

这一节,寒意入骨,莫名凄凉。 
“团团围坐,只坐了半桌,下面还有半桌馀空。” 
贾政说笑话,才提起乐兴,便被贾赦“父母偏心”笑话冒撞了贾母,随即贾赦伤脚,余人月下听笛,肃然危坐,伤感而散。 
写悲境,此段最慑人,处处写笑,却处处渗寒意。 

簇尾:凹晶馆联句 

团圆夜,却以湘黛两位孤寄人收尾,悲凉中不失雅趣。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两人命运绝美写照。 

静夜忽然走出妙玉,更是出人意料、惊喜之笔。 
既合妙玉怪癖行径,又补写妙玉才情文章。 
妙玉之诗,乖僻奇崛,另一番奇景。 

簇 46 大驱逐 

中秋凄凉宴后,小说急转直下,狂风暴雨骤至,情节从未如此猛烈迅疾。 
司棋、入画、晴雯、四儿、芳官等伶官在一簇之中,全遭驱逐,大悲! 

簇头:人参 

簇间中转处,接入一小段琐事——寻人参。 
熙凤小愈,王夫人寻人参配药,却遍寻不得。 
前为白米饭,此处是人参,点滴细微处写家庭窘迫。 
人参,正是贾家富贵之喻: 
“但那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只是年代太陈。这东西比别的却不同,凭是怎么好的,只过一百年后,就自己成了灰了。如今这个虽未成灰,然已成了糟朽烂木,也没有力量的了。” 
(回应前文熙凤劝可卿:“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吃得起。”) 
(红楼梦每一件细物几乎皆有象征暗喻,但此处人参,个人感触最深) 
此段插入宝钗,劝解王夫人,帮买好人参。 
大搜检后,宝钗离园,此时忽然出现,帮买人参,有深意。 

大驱逐分作四节,宝玉重归主线,却只能旁观、痛别,其情何堪? 

节一:司棋 

事关风月,司棋首当其冲。 
于迎春口中,追述入画也已被逐,一笔折叠法。 
“二木头”也已预感悲剧:“你瞧入画也是几年的,怎么说去就去了?自然不止你两个,想这园里凡大的都要去呢。依我说,将来总有一散,不如各人去罢。” 
宝玉“鱼眼珠”之论,骂周瑞家的,何尝不是在嗔恨王夫人? 

节二:怡红院大逐 

吃斋念佛王夫人,铁面狠手杀人心。 
先揪出晴雯,痛骂怒撵,恨意莫名。 
继而四儿、芳官,斩草除根。 
怡红院私密玩笑,从何得知?此处一大悬念,惜后文不见揭晓。 
袭人一段劝慰分辨,可想见后日黛死钗嫁后情形。 

节三:探视晴雯 

全书最朴一段白描文字。 
一席、一壶、一茶,写尽寒怆。 
一片脏破黑乌间,唯一色彩是晴雯“旧红绫小袄儿”。 

富贵只是作者少年记忆,穷寒才是其一生切身经历。 
后日家败之后境况,于此略见一斑。全文若在,不知会写出何等焦苦穷窘? 
晴雯之别,又是黛玉先兆,不知全文宝黛之别是何种痛楚? 

悲极处,忽然加入灯姑娘一节,何其矫健惊人段落? 
灯姑娘淫贱之人,却能知晓晴雯之清白,奈何王夫人却斥为狐狸精? 
此段意外,落差反喻,极致奇文! 

节四:三官出家 

中间先插一段贾政传见宝玉,留后文姽婳诗伏笔。 
贾政赞宝玉诗才,又是意外之笔。 
与王夫人态度互照,夫妇二人待子之道,开始微妙转变。 

继而,三官被两尼拐骗出家。 
王夫人信佛人,两尼侍佛人,何其反讽? 
芳官跟了水月庵的智通:水月庵,空幻之庵。由贾芹管领,风月淫乱,芳官后运可知。 
蕊官藕官二人跟了地藏庵的圆心:蕊藕,宝玉宝钗也,地藏,葬地乎?圆心,团圆证悟?宝钗屡次以禅心警宝玉,全文二人结局,最终归于幻灭? 

(解构至此,方寸有些乱了,已不能冷静理性分析,呜呼!) 

簇 47 女儿诔 

大驱逐后,自然引出宝玉悲祭一簇。 
这一簇以宝玉为核,交缠六条线:王夫人、贾政、宝钗、晴雯、迎春、薛蟠。 
其中前三线为明线,后三线对话中道出,为间接线。 
六线间隔错落,杂糅成一簇心乱如麻。 

又可按宝玉祭诗分为上下两瓣。 
姽婳词、芙蓉诔,一文一武、一古一今,千古同一悲。 
前文宝玉诗才平平,一为映衬众女才情,二者,富乐之中无好诗。 
此时才悲愤出诗人,字字皆泣血。 

明线一:王夫人 

接引上簇,一线三段 
1、回禀贾母:逐杀婆婆所赐婢女,先斩后奏,一篇谎话,大违当时妇道,何其不恭?(参见前文秋桐受气,邢夫人痛责贾琏) 
2、编造“女儿痨”:近于诅咒,实则黛玉才是眼中钉,其心可诛; 
3、关心宝钗辞园,择媳之心已全在宝钗。 


明线二:宝钗 

由王夫人关心,自然引入宝钗。一明一暗,分作两节。 
1、明节:辞别王夫人 
一段辞别解释,大方得体、冷静务实。 
“据我看,园里这一项费用也竟可以免的,说不得当日的话.姨娘深知我家的,难道我们当日也是这样冷落不成。” 
这一句,看破盛衰、安之若素的淡静胸怀。宝钗之高,正在于此。 

2、暗节:宝玉走访蘅芜院,人去院空。 
“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 
(空镜头,不写比写更增伤感) 

明线三:贾政 

1、贾政心态转变: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 

这一段心理描述是大关节,检验后四十回一大证据。 
高鹗续本最大错谬不在“钗嫁黛死”的戏剧性,而在宝玉应试中举。兰桂齐芳云云,皆由此错谬而来。 
贾政此处变化是人性复苏、父爱重萌,由“假正”转为“真正”。 
与之相应,则是王夫人由假慈变作真狠。 
父子、母子关系开始逆转。 

2、《姽婳词》 
贾政及幕友一众男人赞叹姽婳将军,全书最奇诡场景,却正合贾政心境转变。 
前八十回,父子关系于此最亲,竟有同声相应之感。 
姽婳词,宝玉才情初次彰显之作,为芙蓉诔铺垫。 

暗线一:薛蟠娶亲。 

先由宝钗口中道出,后于簇尾,由香菱细说夏金桂。 
前引后收,薛蟠亲事一线,断续补出。 

暗线二:晴雯之死 

全由他人口中道出,一派凄冷寒凉。 
1、兄嫂:“见她一咽气便回了进去,希图早些得几两发送例银。”(冷!) 
2、王夫人:“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冷!竟会恨到这个地步!) 
3、麝月秋纹:“秋纹见这条红裤是晴雯手内针线,因叹道:‘这条裤子以后收了罢,真是物件在人去了。’麝月忙也笑道:‘这是晴雯的针线。’又叹道:‘真真物在人亡了!’秋纹将麝月拉了一把,笑道:‘这裤子配着松花色袄儿,石青靴子,越显出这靛青的头,雪白的脸来了。’”(冷!为何而笑?) 
4、芙蓉花神:小丫头随口编谎,却是一句谶语,芙蓉,黛玉也。 
5、《芙蓉女儿诔》: 
宝玉之呆、之痴、之灵、之狂、之悲、之痛,尽在此文。 
后四十回,宝玉写不出黛玉祭文,应是曹雪芹原意,此诔不但祭已死之晴雯,亦是预先悲悼将死之黛玉:“却是个人影儿从芙蓉花里走出来……” 
宝黛同改诔文:“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黛玉变色狐疑,已经预感己命,末一句强笑,如同死别之语。 
(这也是前八十回,黛玉最后一句话。) 

暗线三:迎春出嫁 

大观园众女第一位出嫁,却尽都旁述简写,无一笔直写,不知作者用意何在? 
1、先一句“只见迎春妆扮了前来告辞过去。”何其简也? 
2、次由黛玉一句“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才补述孙家来历。 
3、继而一句“又见邢夫人等回了贾母将迎春接出大观园去”便写完迎春之嫁,何其简也? 
4、宝玉重到紫菱洲,已是轩窗寂寞,一片凄冷。 

簇尾:宝玉魇魔惊怖,忧急成疾。 

簇 48 夏金桂 

四大家族,一主(贾)一副(薛)一简(王)一略(史) 
大观园离乱难收,贾家衰势已现,借上簇宝钗、薛蟠线头,情节转向薛家。 

《红楼梦》万艳同悲,极少直写女儿之恶,即便熙凤逼死尤二姐,亦有可原之情。 
正本第八十回,却忽然跳出恶女,且是一对:夏金桂、宝蟾。 
究其因—— 
1、见作者视野之广,并非一味花月自恋文字可比; 
2、薛家本已败落,再败,只在薛蟠胡为,了无新意,陡然跳出夏金桂,以恶制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3、小说走势虽衰,气力却越发矫健。前半程写美,后半程写恶。世态人心,寒凉丑怪,一起涌现。 

此簇字面夏金桂为主,宝蟾为辅,纸背却为写香菱之苦。 
结构可称为“神龙摆尾”,一线大段写夏金桂,到尾稍一摆,勾连出薛姨妈、宝钗、宝玉,笔头一折,又划至迎春。 

簇首:香菱改名 

看夏金桂,应比照熙凤、尤三姐和宝钗。 
文中写其“若论心里的丘壑泾渭,颇步熙凤的后尘。”两人家世、性情、才智都相近,但熙凤见风使舵、始终不脱富贵气,金桂却目中无人、匮乏家教;熙凤不识字,金桂却“颇识得几个字”,见地又略高。 
率急无忌惮,金桂近于尤三姐,但金桂毕竟富家之女,声势气派却又压过尤三姐。 
论家世,金桂与宝钗最近,宝钗自言少年也曾淘气,但金桂鄙俗,宝钗素淡贞静,天壤之别。 

夏金桂,笔墨才费一章,便鲜活如画,且迥异前文数十个女子。 
出场便制伏薛蟠,随即寻衅香菱,为之改名。 
前半段,《金瓶梅》、《醒世姻缘转》皆有之;后半段论香改名,却又不同于一般世情小说,俗里带雅,另一番景致。 

簇身:香菱挨打 

夏金桂借宝蟾,陷香菱。 
这段文字纯用俗笔,流利老辣。 
《红楼梦》文笔如四季:起笔如天际春风、缥缈而至;之后芽蕾精巧、花团锦簇;继而寒意渐起,凉如秋水;最终,繁华褪尽、枯木寒雪。 
此处是正本最后一回文字,已经消尽精雅典丽,劲笔白描。 
此后,应愈行愈朴劲,后四十回文字似乎未能接续这一笔势,力道偏弱,素淡不及。 

“自从两地生孤木(桂),致使香魂返故乡”。 
末尾一段,香菱“虽然在薛蟠房中几年,皆因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肝,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饮食懒进,请医服药不效。”已经是将亡之境。 
后四十回续本,扶正、难产、遗腹子情节不合本意。 

簇尾:迎春悲嫁 

夏金桂消息传至贾府,线头顺势折回宝玉。 
又引入迎春一线,先由迎春乳母报信,简诉婚姻不幸; 
继而宝玉前往天齐庙,就夏金桂话头,插入道士王一贴治妒药一段趣文(悲中插喜,以为调剂,只因尚非大悲时。) 

簇尾,迎春回门哭诉,小小一段,却足令伤叹: 
1、迎春一向柔弱愚顺、寡言少语,她若不堪,则是真不堪; 
2、孙绍组骂“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子,把你准折卖给我的。”迎春回门不回贾赦处,贾赦夫妇之恶,不写已写; 
3、迎春哭诉,已是自道亡兆:“还得在园里住个三五天,死也甘心了。不知下次来还得住不得住了呢。” 

(前八十回完) 

诚恳感谢各位红友如此支持,正像橘子所言,这一年多一直在钻宋史,构思一个宋代小说,这篇红楼梦结构就是为了学习小说结构,才起念动手梳理。 
2011年就要结束了,应邀总结陈词,哈哈: 

1、终于可以向自己宣称:这辈子真的扎扎实实细读了一部深爱的书,无比欣慰; 
2、终于可以断言:《红楼梦》是人类史上结构最繁杂、细密、精巧的一部小说; 
3、梳理之后发现,对于《红楼梦》结构,才了解了一个概貌,如果要真正深入把握,还需要做三件事—— 
(1)画一幅超长的结构线索图,这样才更直观明确(以后得空,一定要做这项工程); 
(2)红楼梦小说结构,是中国古典审美之集大成,所以不能以现代观念去图解,需要完全置心于中国古典审美系统,才能对其结构设计进行恰当的解析。 
(3)关于全本,能够确定的是,曹雪芹肯定有整体布局,原则上,可以根据前八十回的结构总体设计,对缺文进行一种结构推断和断尾修复,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真正真实把握整体布局思路。 

最后,再次感谢诸位红友,很幸运能够在这里相识、交流。 
另外,期待orangebb 从自己独特的角度阐释红楼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