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谈农村学生作文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3-11-12 | 阅:  转:  |  分享 
  
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综合表现。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低效,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和教育改革的发展,这一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以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是本文研讨的问题,文中首先列出农村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后根据问题及教学经验提出相关对策,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特色,化不利为有利,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作文;问题;对策

在农村,由于文化相对落后,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又由于思维空间的局限,想象力较差,表达能力也差。作文时,绞尽脑汁也感到无话可说,更谈不上作文技巧了,所以每到作文时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或者把某件事的过程流水帐似地写下来,结果言之无物。有时只要作文题目稍变一下,就无从下笔了,即便勉强写下来却总是枯燥无味。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农村学校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加上不少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存在着种种偏差,至今也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在农村,许多学生怕写作文也根本不会写作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动力,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只要有兴趣,学习起来就有劲,不累;没有兴趣,自然就会厌恶、烦燥、疲惫,也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一个原因是认为语文无用。长期以来,校园里流行着这样的话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似乎,数、理、化是最为重要的,而对于最最基础的语文课,则可以忽略掉。这样的观点,不仅仅在学生中流传,甚至在家长和老师的观念中也颇有市场。由于不重视,导致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集体倦怠,这是中学作文教学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本地区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基本沿用几十年来的老办法,一般都依照中学语文教材的要求,直接给出作文题目,教师稍微指点一下,然后就让学生写作文。作文课索然无味,这也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重要的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作文难写。因为难写,而且很难有所提高,所以更对作文缺乏兴趣。这样就更造成了恶性循环,变成了永远都写不好作文。

2、材料贫乏,内容无新意。农村地区的学生写起作文来总体的感觉是材料非常贫乏。许多学生反映,写作文时经常感到没有材料可写。很多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疼,写作文时总觉得腹中空空、无从下笔,一些学生则依照作文选照抄一遍了事,写出来的作文当然会异常空洞、缺乏真情实感。

3、内容空洞,不具体。言而无物、无病呻吟是许多农村中小学生作文的一大特色。比如:在写《我的母亲》时,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叹:“我的母亲真好呀”,“我的母亲真善良呀”,“我的母亲真伟大呀”,然而“我的母亲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为什么伟大,善良又表现在什么地方”等,没有令人感动和信服的事例来说明。这种作文给人的感觉是空洞的、虚伪的。

4、语言贫乏、不规范,缺乏表达技巧。很多老师反映,学生所写的作文往往缺乏文采。学生们不知道如何把一句话说好、说正确,不知道如何把一个场面写得具体,不知道如何把一个动作写得生动,不知道如何把一个风景写得清楚、真实,写作时只会运用简单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这主要还是基本功的问题。

5、条理紊乱,不清晰。许多学生的作文用“东扯西拉”来形容,我看并不为过。有的学生的作文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层次不清,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学生作文前后矛盾,不符合逻辑;有的学生的作文中的病句比比皆是;有的学生的作文离题、偏题、文不对题,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干脆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也不管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能不能反映中心意思,生搬硬套,拼成作文。

6、详略不当,无重点。详略得当就是要求写作时要有主次,是这篇文章要反映的中心内容,就要集中笔墨,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重点描述;如果是一些交待性的内容,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就要一笔带过。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用力量,就不能突出文章重点,也就不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7、错别字多,词不达意现象突出。很多学生识字、识词量不够,字、词缺乏巩固,书写“龙飞凤舞”。写好作文后又不认真修改,文中错别字太多,读这些作文时你还得学会谐音,否则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由于词汇积累不丰富,语言枯燥干瘪,多平铺直叙,语言表达功底差。

8、思路狭窄,缺乏创新。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生的作文,经常只会从常规思路入手,因而作文常常落入窠臼,千篇一律,缺少创新。如以“尝试”为话题作文,很多学生就写学洗衣、学做饭、学骑车等,思路常常是:初试失败,再试成功,最后得出“失败是成功之母”或“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感想。很多学生作文缺乏想象,只会流水帐式的记叙生活的点点滴滴。

为了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摆脱了旧的框框,采用非习惯性的方法,写出有新意的作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由于学校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农村学校的作文的质量不高,但是如果从一开始就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作文教学,其收获依然会很大,下面就是我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课内﹑课外阅读,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一些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只有加强阅读,才能读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岸;读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患;读出月下荷塘淡淡的哀愁,读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悦。从读中培养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情感,增强语境,从而提高作文水平。但农村学生,地处偏远,受时空限制,生活圈子狭小,见少闻寡。光靠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那就要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中的书籍。让学生自己去借阅图书﹑名著。用名人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名著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来升华学生的灵魂。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感悟意志的坚韧和刚强……。读后将其中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熟读成诵。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好多还可以终身受用。

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真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为今后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学习作文的主观能动性

作文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能否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培养。只有充分认识到并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作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生具有较大的思维潜力,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让学生谈看法、说写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语言的主体性。一开始写作文,学生怕说不好,怕写不好畏首畏脚,使思维语言运用能力都有下降。我就让学生明白: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写清楚自己思考的内容,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就是最美最好不过的语言,也就是真正的语言美。

﹙三﹚在作文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改、自评、互改、互评,最后老师再总结归纳。还课堂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评价能力得到同步训练。既提高了学生作文、改文、评文的兴趣,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经统计比较,今年我所教班级期末全体作文分数比上一年期末作文分数提高了3分左右。

三模仿古人借针绣凤

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综观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模仿习作,借针绣凤者屡见不鲜,他们或借高超的写作技巧,或借精妙的构思布局,或借凝练优美的辞章,或借典型新颖的材料,绣出了不朽千古的凤凰。如李白借屈原诗作的意象写出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名篇。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借北朝庚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通过学习这些名人“借针绣凤”的生动事例,让他们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效仿古今名家,把他们平时读书摘抄的资料,有机的运用到相应的文章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同学们感到这样做,确实即丰富了写作材料,提高了写作技巧,又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整体写作水平。从而消除了他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大大激发了他们作文的积极性。

四、跳出常规逆向思维

(一)、立意上的逆向思维

古人笔下的“落花”几乎都是悲凉凄惨的象征物。如《红楼梦》黛玉葬花中写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读后令人伤心落泪。我们正好反其意而用之。借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立意,歌颂落花,赞美落花,就会提炼出新颖别致的立意来。

(二)选材上要新颖

俗语说:“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无味道。”选择材料也应选新颖的、鲜为人知的,才能引起读者的新感受,才会令人赏心悦目。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拥有新颖生动的、能催人奋进的材料。

(三)、构思上的逆向思维

为文讲究构思。构思讲究新、巧、齐。但构思之新、巧、齐,决非异想天开,刻意为之。真正的为文高手都有以小见大、点石成金的功力。他们写出的文章常常是“人人心中有”,却又“人人笔下无”的东西。如前几年风靡校园的《汪国真诗集》。为什么深得广大学生的喜爱呢?就因为,汪国真的诗写出了青年人心中有,却写不出的那种朦胧的意境。

五、加强指导,逐一点化

作文教学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俗话说“要想火车快,全凭车头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适当指导,正确评价,启发领悟才是最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师其意,袭其神,沿其形,才能提高作文水平。再是适当面批、逐一点化启悟,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六、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总之,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既充分尊重教学规律,重视立意的独特性,选材的科学性,读写训练的同步性,又强调作文教学的全过程的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思维、语言、评价三个方面的巨大潜能,沿着这一条路子,走全方位的开放型的作文教学之路,才是作文教学的一条真正成功之路,才会使作文教学的路子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新作文》2011年12期



献花(0)
+1
(本文系书海行舟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