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中国各行业的祖师爷(2)

 任如居士艺苑 2013-11-12


中医的祖师爷黄帝

 
 
 
 
 
 
      上古时,黄帝命其臣岐伯尝草木、主管治病,并同岐伯、雷公一起,共同讨论医病之术,互相发问,共商释难。后来到战国时,被人编成《黄帝内经》十八卷,所有看病的脉理、病机、治法、经络、针炙、运气,无不载于其中,成为医书之祖。可惜,而今《黄帝内经》的内容大部分已经散失,仅存《素问》(内科)和《灵枢》(针炙)两部分。虽然如此,黄帝仍然是中医的祖师爷。当然,后世中医也有尊春秋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为祖师爷的。但扁鹊毕竟比黄帝晚了约二千年,因此,中医的祖师爷还应当是黄帝。

《黄帝内经》的传说

中医中药发展到今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知解除了多少人疾病的痛苦,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可是,谁是中医中药最早的发明者呢?原来最早发明中医中药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祖先——轩 辕黄帝。是他,在5000年前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部著作还夹杂着一些迷信成分,但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它不但在历史上对我国人民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现在还起着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作用。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黄帝的这两部医学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呢?相信在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资料十分缺乏,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平时在打猎的过程中还不断出现跌打损伤等事故。因此,因病伤而死的人越来越多。当时,东北部落约有1/3的人,活不到14岁就死去了。死于30到50岁之间的人,约有1/4.寿命最高的也活不到60岁。黄帝经常为此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更不懂得预防。人一得病,只有听天由命,谁也没有办法。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发现它在一片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而且边吃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黄帝听到这个情况。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咛不许杀害老虎。察看人回来也说:“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黄帝听后,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黄帝兴奋地说:“看来,野兽有时比人还聪明。它们受伤后,知道吃草治伤,我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有一次,黄帝手下驯养动物能手——王亥在训练一只熊时,由于这只熊不听指挥,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将它的一只后腿打断。这时,有人主张将熊杀掉吃肉;有人却说:“这是一只母熊,留它一条命,也许还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后一种意见,把这只断腿的母熊放了。这只母熊一颠一跛地钻进了树林,不料又被几个猎人发现。其中一个猎人正准备用箭射它,忽然看到这只熊的一条后腿吊着,正在树林的草丛里寻什么。猎人便隐藏起来仔细观看。原来这只熊用前掌在草丛里刨一种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里嚼一阵,然后吐出来,再用前掌轻轻地敷在被打断的后腿上。猎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没有惊动这只受伤的母熊,回去后把在树林里看到的情景报告给黄帝。黄帝听后,又派人去树林里察看。谁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没有发现这只熊的踪影。十几天以后,当有人在另一片树林里发现这只熊时,它的断腿不知什么时候长好了。一见猎人,就飞快地逃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把熊刨过的这种草根从地里挖出来捣烂以后贴在损伤筋骨人身上,结果都治愈了。黄帝从这两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知道自然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正式整理出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医案》和《本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中华民族第一部医药著作——《祝由科》就这样诞生了。不久,又出现了巫彭这位有名的郎中。后世人为了不忘黄帝的功德,综合了黄帝时期的名医的医术,定名为《黄帝内经》。黄帝升天后,相继出现了战国的扁鹊、东汉的华佗、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李时珍等名医。他们都是吸收了黄帝在医药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为后世人寻药,看病,著书,立说,最后都成为古代的名医。
 

中药业的祖师爷神农氏

 
 


神农氏是上古时的帝王,姓姜。他曾亲尝百草,以掌握其寒温之性,后世传为《神农本草经》(成书于西汉初年,已佚失)。又作方书,以帮民众治病。从而成为我国中药业的始祖。后来因尝百草中毒,加上积劳成疾而去世。当然,中药界也有奉明代的李时珍为祖师爷的,因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但是,神农氏比李时珍还早几千年,故中药业始祖当属神农氏

神农氏传说头顶一颗珠

一次,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被一群毒蛇围住。毒蛇一起向神农氏扑去,有的缠腰,有的缠腿,有的缠脖子,想致神农氏于死地。神农氏寡不敌众,终被咬伤倒地,血流不止,浑身发肿。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来救我。”王母娘娘闻听呼声后,立即派青鸟衔着她的一颗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盘旋窥瞰,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农氏。毒蛇见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鸟,都吓得纷纷逃散。青鸟将仙丹喂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中清醒。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归。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鸟道谢,哪知,一张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长出一颗红珠。神农氏仔细一看,与仙丹完全一样,放入口中一尝,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有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于是,给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后来,药物学家给它命名为“延龄草”。

生平与贡献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所谓“姜”,就是牧羊人,“女”字底显示出这个姓氏有着古老的母系社会的遗存。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姜氏出自于一个游牧或者半游牧的民族。纵观神农氏起源各争议地,南方各地显然属于附会,唯有宝鸡符合这一要求。所以我们可以认定,神农氏是宝鸡人。神农有八世和一人两说,八世说中,前两任神农葬在出生地宝鸡,第八世葬于南方;一人说中,神农葬于宝鸡。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是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断肠草”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造船的祖师爷巧垂

 
 

垂,亦作“巧垂”,是尧时工师,舜时主管所有工匠之事。本名垂,因其手巧,制用颇多,故称为“巧垂”。《墨子·非儒》:“巧垂作舟”。古代人将船叫作“舟”。初始的舟,是用大木头挖空一边而做成的“独木舟”,后来才发展成为用木板做成的船。再后,又出现了用桨划的木船、用橹摇的木船和借助风力的帆船。南宋初期,聚众于洞庭湖的钟相、杨幺所造的木船中设轮子,用人踩动使船前进;后来,中书舍人虞允文制造踏车船。至南宋末期,便将这种用轮子作动力的船称为“轮船”。但不问什么木船,其造船祖师爷仍是巧垂。

中国神话传奇之昆仑之歌

星辰之神臾区得到了他的美丽的爱情,便想请慧心的艺匠巧垂给他的情人打造一条最美的项链。他手拿着宝石与一块灿亮的黄金到处寻找巧垂,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原来,这位巧妙之神曾立志要游遍大地上所有美丽的风景,所以他现在正是在大地上作着他的壮游呢。这一天,巧垂兴致勃勃地来到了长江,在江边游玩,看到波浪汹涌的长江是那么宽阔,只有白云与飞鸟才能从它上面自由地经过,心里便很想施展一下自己的才思智慧,在这辽阔的江面上造出一座坚固而又精巧的桥梁。他刚刚选好一处造桥的地址,在那儿踱步丈量的时候,旁边出现了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巨人,问他在干什么。巧垂回答说准备在这儿建造一座坚固的石桥。巨人对他显出一种极其轻蔑的表情,说:“如果你真能像你所吹嘘的这样造出桥来的话,我早就可以从这儿经过天上飞过长江了。也许,只有我们巨人族中善施法术的列襄才可以在这辽阔的长江上造出这样的桥来。至于其他人,他连想都不要想!”巧垂听他这么说,便激起了一种要与他竞赛一下的念头,便激他道:“那么,你敢把他叫过来,与我比试一下吗?”那个巨人本来眼睛就很大,现在听到巧垂这么说,眼睛睁得更大了,像是一对车轮一样,对巧垂说:“你竟想与他比试?你是不是疯了?我当然可以把他叫来,但是恐怕你是必输无疑的了!既然你自愿与他比赛,我就把他叫来。你可就要站在这儿等着,如果你要逃走,你可要小心你的性命——你必不会逃出我胯下这匹马的追赶的!”一会儿工夫,只见一个比刚才那位巨人还要高大的巨人便骑着刚才那匹马出现在巧垂的面前。他说:“喂,就是你这要与我比试的吗?我叫列襄,你也把你的名字报出来一下吧。我可从来不与无名小辈比试的!”巧垂说出了自己的名字之后,列襄便对他说道:“嗯,好歹你也算是个神祗,将就可以与我比试了。”那个名叫列襄的巨人接着又问巧垂道:“你准备在哪一年、哪一月才能造出这座桥来呢?”巧垂看出了他的不屑,对他说:“十天。让我们来举行一个这样的竞赛吧,看谁十天之内最先把这样的一座桥也造好。如果我们谁输了,就要把自己的桥梁拆掉,另外还要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送给对对方。要是我输了的话,我愿意送给你一只最漂亮的金马鞍;如果你输了,你就把你的手中牵着的骏马送给我。”巨人同意了他的要求,他们约定看谁十天之内最先在江面上造出一座桥坚固的桥来,这座桥要能让众人通行才能为算。于是他们便开始了比赛,各自准备一展自己的身手。巨人列襄与慧心的匠神巧垂开始在这烟雾迷茫的江边各自选好一处建桥的桥址,相距大约有一公里左右。巨人首先选了一处水流平缓、适于架桥的地址,巧垂看到这儿虽然水流平缓但江面宽阔,工程量一定会很巨大,他就选了另外一处水流较急,但江面狭窄的地方作为自己修桥的桥址。他们都是在白天架桥,在夜间准备建桥的石料。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两人所造的桥都也向前飞快的延伸着。这已是第九天了,巧垂看了看自己桥梁的长度,又目测了一下巨人桥梁的长度,他觉得自己很有胜算。巨人很想知道巧垂是怎样运输他的石料的,有一天夜里就偷偷的停下手中的活计来到巧垂建桥的地点。他发现巧垂手中拿着一条闪闪发光的鞭子,对着山上的一群石头吆喝起来:“走吧,我的小羊们,我的小牛们,快点起来吧,快来跟我来吧,来到甜甜的水边喝点水去吧。”在他吆喝之下,那些大小不一的石块们,甚至是沉重的巨石也都像听话的牛羊一样乖乖地立起并向前滚动起来。巨人大吃一惊,心想我一定要破坏他这种魔法,才能战胜他。否则他就会很有可能输掉这场比赛。于是他来到河边,隐身在云雾之中对着这些石头悄声说道:“你们不是小羊,你们也不是小牛,你们只是石头,记着你们只是不会移动的沉重的石头而已。”可是那些被魔法驱动的石头根本不听他说的这些话,依旧滚滚地向前移动着。列襄知道这些“牛羊”是不能用语言来逼停的,便化作一只斑斓的猛虎大吼着扑向它们,它们立刻四散开来,乱了队形,跌入到沟底,重新化成了一块块巨石,再也不能移动了。当巧垂赶走猛虎,再来用他神奇的赶石鞭驱赶这些石块的时候,他惊奇地发现他的鞭子、咒语已经再也不灵了。
 

造车的祖师爷奚仲

 

奚仲姓任,是大禹之臣,曾任车正。奚仲也是夏代的一个诸候,受封于薛(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为薛国的始祖。也是造车者的始祖。《墨子·非儒》:“奚仲作车”。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九:山东滕县(今滕州市)东南60多里有奚公山,“奚仲初造车于此。”管子·形势》:奚仲作车,“方圈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故奚仲成为造车业的祖师爷。

说明:

奚仲发明的马车距今已有4000多年,当世界许多古老民族还正在以牛马为交通工具时,奚仲创造的木车已驰驱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因此,可以当之无愧地列入世界之最。这种原始的马车虽已无法目睹,但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的《形势篇》里有一段客观的评价;“奚仲之为车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这是说奚仲所设计创造的车结构更为合理,各个部件的制作均有一定的标准,因而坚固耐用,驾驶起来也十分灵便。马车的发明,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但解决了落后的交通问题,而且还促进了道路设施的发展,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信息的传递,扩大了商贸运输活动和文化的交流。随着以后诸侯战争的加剧,马拉战车也应运产生,在军事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009年4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奚仲文化研讨会。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为薛城区颁发“造车鼻祖、奚仲故里”的牌匾,会议确认了“造车鼻祖、奚仲故里”在枣庄薛城奚村。同时,我们还对奚仲造车遗址进行了重点保护,规划了中华奚仲文化产业园,统一设计制作了奚仲文化系列产品,启动了15本《奚仲文化系列丛书》的编撰工程,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车神奚仲》正在紧张的筹拍中。


 
 

玉雕业的祖师爷周灵王

 
 
 

玉雕,书称“琢玉”。扬州玉雕业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唐代已有精美玉雕品流行于世,并由鉴真和尚带往日本玉雕业尊奉的祖师是周灵王(姬泄心)。什么原因?不详。可能是从那时(周灵王公元前545年在位)起,开始出现玉雕吧。封建王朝时代,自南宋至清代,所有扬州进贡给皇帝的玉器,皆以扬州城北门外的建隆寺为集中转运点。封建帝制结束后,虽然玉器不要进贡了,但几百年以来已形成了习惯,扬州玉雕工匠仍以建隆寺为集会点,到他们选定的日期,由玉雕公会召集,齐到建隆寺聚首,祭祀祖师,商讨本行业事务。

扬州玉雕

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据相关史料记载,扬州玉雕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在古籍《书经·禹贡篇》中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1977年在扬州蜀岗,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玉器等以及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证明在夏代时的扬州一带已有了玉器制作工艺。在江淮东部虬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玉璜、玉管等物,扬州汉代墓葬亦出土不少玉器,品类繁多,造型优美,且已采用透雕、阴线刻和浅浮雕手法。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又达到新高峰,贵族豪门用玉件装饰楼阁,所谓"雕栏玉户"。唐僖宗时,盐铁史高骈在扬州建有"御楼",用金玉制作蟠蹙凤数十万件,装饰其中,并将多年搜刮的扬州玉器珠宝数万件献给朝廷。而唐代民间以玉器为佩、饰品亦渐开风气。同时扬州玉器和琢玉技艺也陆续对外交流。宋、元、明时代,扬州玉器已向陈列品方面发展。宋代扬州玉雕出现了镂雕和练条技艺,为后来特色技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宋代扬州玉器已向陈设品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益丰富,造型、琢磨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清代民间玉雕工艺主要集中在北京、扬州、苏州、杭州、南京和天津等地,并且似有明确的分工,其中扬州善雕大件玉器,扬州玉匠又善于把玉雕艺术和书画艺术结合起来,于造型、纹饰方面,借用绘画中的透视效果,镂雕多层花纹,由近而深,由大到小,呈现出具有故事情节的生动画面。到了清代中叶,扬州玉雕可以说诸品齐备,艺术水平空前提高,尤其是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玉材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产制作中心之一。两淮盐政在扬州建隆寺设玉局,大量承办宫廷玉器,并按岁例向朝廷进贡,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10件大玉山,多半为扬州琢制,其中重逾万斤被称为"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成为稀世之宝而名闻遐迩。1840年后,扬州琢玉行业逐年衰弱,扬州玉工流向上海和香港等地,留在本地的多从事平面玉件的雕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