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享受生活 工作由我们自己定义

 baileej 2013-11-12

星期日午后,我们来到莱拉(Lara Lindinger-Lowy)跟男友艾斯格(Asger Sverrild)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家,当天还有两人的朋友史蒂格(Stig Helmer Jensen)与布莉姬(Birgitte I. Saxtorph)造访。

30坪大小的空间,包括卧室、客厅、餐厅、浴室和厨房,颜色以白色为基调。餐桌上,已经放好咖啡与茶,以及一块令人垂涎三尺的巧克力蛋糕。「这是我们週末很常做的活动,」莱拉解释,丹麦人很喜欢邀请朋友到家中作客,一个下午就在喝茶聊天当中度过。

花时间跟朋友、家人相处,是丹麦人很重视的个人生活。「我们要追求的是完美的人生。」4个27、28岁的年轻人,是非常典型的丹麦新世代,从事不同领域的工作,也都服膺「以工作定义自己」的价值观。

莱拉从事人力资源,艾斯格在当医生,同时在念博士班;史蒂格正要拿到药物化学硕士学位;布莉姬则在哥本哈根商学院(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担任IT系统的专案负责人。

对他们来说,「完美人生」代表的,正是享受工作与生活。


作的价值,是一种身分认同

「20年以前,人们的目标是想改变社会,但现在生活水准很好,你的注意力就会放在自己身上,包括你的职涯、人生,」艾斯格指出。

他们的父母辈,工作是为了维持生活和温饱;1980年代之后出生的新世代,对于「工作」有更多期许。

他们乐于尝试各种可能性,艾斯格认为,他们这个世代就是想什么都试,然后找到平衡:「如果拒绝可能性,就很难去找到你自己到底要什么。」而找到新发展和新体验的方式,就是透过换工作。「一个工作大概做2、3年就会想换,我妈妈在同一个工作40年,我没办法想像我会那样做,」布莉姬笑着说。

「Job is your identity(工作是你的身分认同),」担任网站编辑、同时还在念新闻研究所的潘妮拉(Pernille Lundsgaard Thomsen),一语道破新世代对工作的定义。就算金融海啸让新世代同样受到失业的威胁,但他们也希望找到一个兼具自我发展与能力提升的工作。

如果你在丹麦对别人介绍自己,前3个会被问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你在做什么工作?」「人们会很聚焦在你的职业,不是你的地位,而是你工作的内容和价值,」艾斯格强调,喜欢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因为它就是你的一部份。」

工作带来身分认同,却不表示年轻人的重心全都在工作上。在丹麦,“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是热门的词汇。


平衡不是二分法

许多人认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应该是将工作与生活截然二分,生活并佔据明显比重。但在只要有网路就可以工作的现代,这一点变得十分困难。

在丹麦,每週工时37小时,看似在公司时间很少,但人们通常回到家也会工作。布莉姬的前老闆是两个孩子的妈,她总是4点以前就下班接小孩,「但是我晚上11点左右都会收到她寄的信。」

连半夜都在工作,似乎不怎么平衡?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代表了你可以很弹性工作,」莱拉认为,这是丹麦创造平衡的方式,「因为我可以选择我想要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工作。」员工只要下午与牙医有约,或是要想享受午后时光,都能早点下班。

不论是勇于追求乐在其中的工作,还是创造工作与生活平衡,其实都与丹麦的社会文化背景环环相扣。


从小鼓励追求自我

一天,我们参访位于哥本哈根北区的小学Tr?r?dskolen。早上8点半,低年级的学生席地而坐唱着歌,开始一天的课程。随后,我们跟着三年D班学生上数学,发现小朋友都很随性的坐在地上或桌上,老师并不会出言纠正。

从小学开始,学校就把「创意」和「独立思考」融入课程中。比如,上课最后一个小时,老师会让学生随便画他们想画的图;一年级时,老师就一定会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则藉由问问题、提出挑战,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随着年级渐高,还可以每週自由选择一门自己想上的课程,像是绘画、烹饪。

在丹麦,不但受教育免费,大学生每个月还能领到约5,000丹麦克朗(约台币28,000元)的津贴。由于进入大学基本上是5年制(大学及研究所),再提供1年的时间余裕,让学生有重新选择科系的机会,所以零用金最多给到6年。

「在教育中,你被鼓励去追求你做得很好的事情,当你带着这样的文化进入职场,才会发现什么是你要的,」在丹麦房地产公司担任发展经理的麦可(Michael Danielsen),原本从事软体工程,但他发现自己更想当经理人,半年前转到现在的公司任职,担任IT部门主管。

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更是让人民无后顾之忧的一张保护网。


失业不会世界末日

「丹麦热门的科系不是工程、会计,反而是设计、文学、艺术,」驻丹麦台北代表处代表陈国璜观察,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念什么,就算毕业后不好找工作,社会福利的大网也会张开,把你接住。

「如果你不喜欢你的工作,随时可以辞职,」台湾移民第2代、目前从事软体工程顾问工作的李崇孚表示,政府会提供失业劳工每月11,000丹麦克朗(约台币61,600元)、期限最多2年的救济金,前提是个人有意愿找工作。「大家都会想工作,这样才会有薪水,社会福利不可能完全负担你所有的支出。」

丹麦人关于工作与生活的各种思考,归根究柢,是来自「价值观」。丹麦文化根植一种崇尚平等与谦逊的态度。

北欧小说家阿克塞尔(Aksel Sandemose)在1933年出版的《穿过自己足迹的避难者》(A Fugitive Crosses His Tracks)一书中,将这种态度称为「扬特定律」(Jante’sLaw),亦即「你并不比任何人特别,或比我们更好。」

「如果你显示你有很多钱,别人就会觉得你在炫燿,你不懂得如何做你自己。」布莉姬进一步说:「所以我们不为钱工作,是为了兴趣,然后赚取薪水。」

大部份的丹麦人也相信,钱无法带来快乐,虽然它的确让生活好过些,却不是快乐的源头。史蒂格便提到,其他国家定义的「成功」,是需要赚很多钱、必须住大房子,「但在丹麦,如果你住的是跟大家一样的房子,你还是很快乐。」

当然,面对全球化浪潮席捲而来,丹麦在无法自外的情况下,这样的价值观不免逐渐松动。


全球化与移民带来改变

当世界变成平的,就连艾斯格笑称是《魔戒》书中「哈比人」的丹麦人,也无法倖免。

美式文化、「钱」会说话……,这些不同以往的价值观,日渐随着全球人口流动而「入侵」丹麦。过去丹麦街头可能很少看得到高级名车,但现在偶尔可见一台超级跑车唿啸而过;私人医院开始兴起,有钱就能得到更好治疗。

外来移民,尤其是中东移民愈来愈多,从过去10年佔人口3%,变成10%,文化差异让丹麦开始质变。工作外包、工厂外移,丹麦人也感受到压力。

但年轻世代依然对自己很有信心,就像李崇孚除了懂程式设计,同时也兼顾问,对自己掌握市场的能力很有把握。即使「竞争无国界」的命题对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一样,习惯从小问「为什么」的丹麦人也会这么说:「为什么我们不能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

採访后记:拜访玩具巨人

从台北─香港─伦敦─哥本哈根─比隆,最后再回到台湾。

此次採访光来回就飞了48小时, 却也是我们心灵和採访内容收穫最丰的一次旅程。

出发前,其实忐忑不安比兴奋还多,毕竟要採访的是成立近百年企业的CEO。而见到面后,又是另一点让我意外。这位CEO平易近人的程度,就像寻常同事一般,完全看不到平常在台湾所见的「CEO受访、公关正襟危坐」画面,反而是公关翘着二郎腿,一派悠闲轻松的样子。这也反映出丹麦的文化:平等,没有谁比谁更高尚。

而最令我们感到强烈反差的,是乐高总部所在地比隆。请计程车司机载我们从宛如美国公路旁汽车旅馆的住宿地,出发到所谓的「市中心」,小镇上只有5根手指头数得出来的餐厅、一间Pub、一间超市;除了镇公所高于3层楼,其他全都是平房。

人迹罕见,让摄影记者光是等路人出现,就花了大半天。很难想像乐高这个大企业,会从如此朴实的小镇孕育出来。

回到哥本哈根,虽然是首都,却一样朴实。路上行人穿着以深色居多,看不到什么名牌包包,就连逛街区的精品店,也是又小又安静。我走过第3次,才注意到LV的店面其实一直矗立在一角。

丹麦是先进国家中最以「快乐」着称的国家,确实,低物欲与平等的价值观,让丹麦这个只有台湾1.2倍大的小国,却过得比我们更满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